-
题名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视域中精神生活的审视与超越
- 1
-
-
作者
穆佳玮
张艳斌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
-
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91-96,共6页
-
基金
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时代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23FKSB02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CCNU23CS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拜物教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经由全球蔓延和中国渗透,侵扰了人民精神生活的平衡状态。原本发展态势良好的精神生活呈现出复杂的图景,具体表现为“安宁平和”与“轻浮急躁”交织的心理生活、“道德至善”与“道德失范”兼具的伦理生活、“旨趣高雅”与“审美低俗”叠加的文化生活、“崇高笃行”与“淡化缺失”并存的信仰生活。鉴于此,新时代要善于运用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理论武器,多维审视人民精神生活现状,从重塑对精神生活的正确认知、营造精神生活发展的良好氛围、保障优质精神文化产品供给、加强理想信念培育等多角度探索美好精神生活的超越之路,有效推动新时代美好精神生活实现。
-
关键词
马克思
拜物教
精神生活
-
分类号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返乡青年的形成机制及主体性建构:基于个体化的视角
被引量:19
- 2
-
-
作者
张艳斌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
-
出处
《兰州学刊》
CSSCI
2022年第8期125-134,共10页
-
基金
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8JDSZK008)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0批面上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21M70136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高水平后期资助项目培育专项”(项目编号:CCNU22HQ009)。
-
文摘
返乡青年成为乡村振兴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返乡青年经历了从脱嵌农村到再嵌城市即进城,从脱嵌城市到再嵌农村即返乡两个阶段。进城阶段,乡村社会的个体化转型、家庭关系的个体化演变以及生活方式的个体化选择构成了第一阶段脱嵌农村的现实动力。制度化“再嵌入”困境和“去传统化”的现实隐忧则成为嵌入城市的阻力。返乡阶段,其动力因素来自城市端、农村端、个人端等多重维度,也面临政策执行度、乡村生活再适应等阻力因素。返乡青年“乡—城—乡”的空间流动蕴含着个体主体性的建构。同时,应当充分认识到个人主体性实现限度,努力为返乡青年增能赋权,依靠政策的有力支持和制度的有效保障不断夯实激发返乡青年主体性自觉的现实基础,为返乡青年主体性自觉提供更多机会,释放更大空间。
-
关键词
返乡青年
形成机制
个体化
主体性
-
Keywords
returning youth
formation mechanism
individualized
subjectivity
-
分类号
D432.6
[政治法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
题名青年互联网内容创作者的双重向度及实践逻辑
- 3
-
-
作者
叶得
张艳斌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
-
出处
《青少年学刊》
2022年第4期23-29,共7页
-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0批资助项目“精神生活发展视角下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1M701363)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互联网内容创作行业是互联网和新媒体共同催生的新兴行业。“为自己而活”以及“劳动去标准化”是青年互联网内容创作者产生的现实基础。青年互联网内容创作者在个体化实践中取得了形塑自我认同、积累社会资本的效度,但同时也面临易逝的工作机会、“制度化”的工作处境以及错乱的职业道德认同的限度。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陌生人的联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帮助青年互联网内容创作者实现从个体化迈向社会融合、拓展职业发展前景的有效途径。
-
关键词
青年互联网内容创作者
个体化
双重向度
社会融合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C913.5
[经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