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退素RvE1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外周血肝纤维化指标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郭凯文 邱文洪 牛安欧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模型小鼠外周血肝纤维化有关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研究消退素RvE1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从而探讨合理的防治策略。方法用日本血吸虫尾蚴皮肤敷贴法感染小鼠,构建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感染5w后,将... 目的通过检测模型小鼠外周血肝纤维化有关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研究消退素RvE1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从而探讨合理的防治策略。方法用日本血吸虫尾蚴皮肤敷贴法感染小鼠,构建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感染5w后,将造模组小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对照组(血吸虫感染+NS.)、治疗组(血吸虫感染+RvE1),以正常小鼠为正常对照组。感染10w后取血标本,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包括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及层粘连蛋白(LN);留取肝左叶行Masson染色,参照肝纤维化半定量计分系统进行肝纤维化程度评分;采用ELISA法测定RvE1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血清中TNF-α水平的影响。结果感染10w后,各组小鼠未见自然死亡,各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变化,统计学分析无差异;RvE1治疗组小鼠血清肝纤维化各项指标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RvE1治疗组小鼠肝纤维化评分明显降低(P<0.05);RvE1治疗组小鼠血清中促炎介质TNF-α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外源性RvE1可发挥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退素 RvE1 日本血吸虫病 肝纤维化 TNF-Α
下载PDF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红 叶嗣颖 刘小燕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808-809,共2页
目的 了解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 对可疑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139例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支原体培养阳性率为56.8%.其中解脲脲原体(Uu)检出率最高,为52.5%;人型支原体(Mh)... 目的 了解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 对可疑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139例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支原体培养阳性率为56.8%.其中解脲脲原体(Uu)检出率最高,为52.5%;人型支原体(Mh)检出率较低,为1.4%;Uu合并Mh感染检出率为2.9%.阳性标本中,21~40岁年龄段百分率最高,占97.5%.药敏结果显示,支原体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耐药率最高,达96.2%;对多西环素耐药率最低,为3.8%、交沙霉素、普那霉素、四环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1%、5.1%、10.1%、17.7%、31.5%、29.1%.结论 Uu对喹诺酮类药物已产生严重耐药,临床应限制使用,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生殖系统 支原体 生殖器 抗药性 感染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成分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江振友 李春艳 +3 位作者 叶嗣颖 顾文珍 施珊珊 胡萍 《解剖学研究》 CAS 2009年第2期103-106,118,共5页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食管癌Eca-109细胞作为H.pylori感染的体外细胞模型,将不同浓度的幽门螺杆菌菌体提取物与Eca-109细胞共培养,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食管癌Eca-109细胞作为H.pylori感染的体外细胞模型,将不同浓度的幽门螺杆菌菌体提取物与Eca-109细胞共培养,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共培养不同时间点后Eca-109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幽门螺杆菌菌体提取物与Eca-109细胞共同孵育后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在与Eca-109细胞共培养1h后即可见PCNAmRNA表达升高,3h达高峰,约为对照组的3.0倍。结论Hpylori能诱导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提示其与食管癌的发生可能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食管癌细胞 细胞增殖 增殖细胞核抗原
下载PDF
结核杆菌HSP65与汉坦病毒H8205株G2基因的构建
4
作者 黄浩 黄汉菊 +4 位作者 关江锋 余南才 刘倩 易艳东 马威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6年第9期1541-1542,1560,共3页
目的构建以结核分枝杆菌热休克蛋白65和汉坦病毒G2重组融合基因为基础的核酸疫苗。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从结核杆菌H37Rv株基因中,扩增出HSP65的编码基因,从T-H8205G2质粒扩增出G2蛋白的编码基因,经相应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后,插入真... 目的构建以结核分枝杆菌热休克蛋白65和汉坦病毒G2重组融合基因为基础的核酸疫苗。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从结核杆菌H37Rv株基因中,扩增出HSP65的编码基因,从T-H8205G2质粒扩增出G2蛋白的编码基因,经相应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后,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is,并将此重组质粒通过酶切、SDS-PAGE分别测定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量。结果获得正向插入的pcDNA3·1/His-HSP65-G2重组表达质粒,与理论预期大小一致。结论以编码HSP65和G2抗原基因的重组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结核病和出血热防治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疫苗 结核分枝杆菌 热休克蛋白65 汉坦病毒 G2蛋白
下载PDF
中国汉坦病毒H8205株G1-G2-人源ⅠL-2融合基因DNA免疫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泽华 贾珉 +1 位作者 黄汉菊 胡洪波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31-134,共4页
目的评价融合基因pcDNA3.1/HisB-IL-2-G1-G2的DNA免疫效果。方法肌注免疫小鼠,分次采血,用酶联免疫法(ELISA)直接免疫酶斑减少中和试验检测小鼠体液免疫;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法)检测其细胞免疫应答。免疫后第六周感染病毒。间接免疫荧... 目的评价融合基因pcDNA3.1/HisB-IL-2-G1-G2的DNA免疫效果。方法肌注免疫小鼠,分次采血,用酶联免疫法(ELISA)直接免疫酶斑减少中和试验检测小鼠体液免疫;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法)检测其细胞免疫应答。免疫后第六周感染病毒。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IA)观察免疫小鼠抗病毒感染能力。结果pcDNA3.1/HisB-IL-2-G1-G2可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抗汉坦病毒抗体和中和抗体,其效价均高于其他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MTT实验表明,pcDNA3.1/HisB-IL-2-G1-G2诱导小鼠脾细胞对病毒抗原的增殖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IFIA结果显示免疫小鼠对病毒攻击有保护性。结论pcDNA3.1/HisB-IL-2-G1-G2可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为新一代汉坦病毒(HTV)DNA疫苗开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坦病毒 融合基因 人源IL-2 DNA免疫
下载PDF
汉坦病毒H8205株包膜糖蛋白G_2-IL-2嵌合基因的稳定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朱振华 黄汉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探讨汉坦病毒H8205株包膜糖蛋白G2-IL-2嵌合基因(IL-2-G2)在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获得稳定表达可溶性融合蛋白的可行性。方法将人源IL-2基因与汉坦病毒H8205株包膜糖蛋白G2的cDNA分别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isB,构建重组真... 目的探讨汉坦病毒H8205株包膜糖蛋白G2-IL-2嵌合基因(IL-2-G2)在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获得稳定表达可溶性融合蛋白的可行性。方法将人源IL-2基因与汉坦病毒H8205株包膜糖蛋白G2的cDNA分别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isB,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isB-IL-2-G2,在脂质体介导下,将其导入CHO细胞,通过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并继续培养6周,然后用原位杂交、ELISA、SDS-PAGE电泳方法检测IL-2-G2基因在CHO细胞中的稳定表达情况。结果经原位杂交和SDS-PAGE电泳证实,转染pcDNA3.1-HisB-IL-2-G2的CHO细胞内有IL-2-G2的mRNA转录,且在培养上清和CHO细胞胞质中有融合蛋白的表达,经人IL-2 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证实在培养上清和细胞裂解物中所表达的融合蛋白有IL-2特性。结论在脂质体介导下,外源性IL-2-G2嵌合基因能够成功导入CHO细胞并获得稳定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 病毒融合蛋白 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基因表达
下载PDF
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病区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37
7
作者 彭敬红 黄汉菊 +3 位作者 娄国平 吴均竹 张珍 杨宏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0-222,共3页
目的调查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病区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常规细菌分离培养鉴定,琼脂纸片扩散法检测其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鲍氏不动杆菌最常出现于痰标本中,占60.7%,其次是分泌物标本,占15.7%;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全部为医院感... 目的调查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病区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常规细菌分离培养鉴定,琼脂纸片扩散法检测其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鲍氏不动杆菌最常出现于痰标本中,占60.7%,其次是分泌物标本,占15.7%;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全部为医院感染,以神经外科病房分布最多,占31.5%,其次是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以及创伤骨科;对碳青酶烯类药物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为13.5%,对其他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0%;对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56.2%和60.7%,对环丙沙星、氯霉素、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53.9%、62.9%、62.9%、57.3%,对二、三代头孢类药物及单环8内酰胺类氨曲南的耐药率在51.7%~66.3%。结论鲍氏不动杆菌常引起医院感染,耐药现象严重,临床抗感染治疗应依据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应加强医院环境和人员消毒,控制鲍氏不动杆菌在医院环境内的定植和播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氏不动杆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原文传递
Livin基因和Survivin基因联合靶向siRNA抑制大肠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蔡明 王国斌 +1 位作者 陶凯雄 蔡昌学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41-746,共6页
采用1个载体编码2个shRNA技术,构建Livin基因和Survivin基因联合靶向的siRNA重组表达载体,研究其对人大肠癌细胞生长协同抑制的增效作用。构建Livin基因和Survivin基因联合靶向的siRNA重组表达载体并转染大肠癌细胞,通过RT-PCR和Western... 采用1个载体编码2个shRNA技术,构建Livin基因和Survivin基因联合靶向的siRNA重组表达载体,研究其对人大肠癌细胞生长协同抑制的增效作用。构建Livin基因和Survivin基因联合靶向的siRNA重组表达载体并转染大肠癌细胞,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Livin基因与Survivin基因的表达,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处理后细胞的凋亡效应。经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证实Livin基因和Survivin基因联合靶向的siRNA重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它对大肠癌细胞Livin和Survivin mRNA的抑制率分别为27.90%和32.24%,对Livin和Survivin蛋白表达的抑制率分别为22.28%和40.86%,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率为(11.69±1.37)%,但协同干扰作用比单独干扰Livin基因或Survivin基因弱。Livin基因和Survivin基因联合靶向的siRNA重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能抑制Livin基因和Survivin基因的表达,但协同抑制作用比单独干扰Livin基因或Survivin基因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IN基因 SURVIVIN基因 RNA干扰 基因治疗
原文传递
螺杆菌感染与NF—κB p65蛋白表达相关性在人食管癌发生中的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张丽 叶嗣颖 +3 位作者 Ulrich Bohr 陈新山 田拥军 张小兵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4-239,共6页
目的研究人食管癌是否存在螺杆菌感染及其与NF-κB p65蛋白的关系,从而探讨在人食管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随机收集食管癌标本40例和正常食管标本1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螺杆菌16SrRNA,随机选4例测序及同源比较。阳性者再... 目的研究人食管癌是否存在螺杆菌感染及其与NF-κB p65蛋白的关系,从而探讨在人食管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随机收集食管癌标本40例和正常食管标本1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螺杆菌16SrRNA,随机选4例测序及同源比较。阳性者再扩增幽门螺杆菌(H.pylari,Hp)的特异基因相对分子质量(Mr)26×10^3的种特异性抗原和相关功能基因(GagA,VacA)。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食管癌组织中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32.5%(13/40)的食管癌组织中发现有螺杆菌16SrRNA基因存在,正常人食管组织无一例阳性。4例测序及同源比较,食管癌组织中螺杆菌序列与H.pylori的16SrRNA序列有99%~100%同源性。阳性标本均扩增出脚特异基因M,26×10^3种特异性抗原,但仅2例扩增出G田弘基因,3例扩增出VacA基因。免疫组化法染色显示,16SrRNA阳性的食管癌组织中NF-κB p65蛋白表达率为100%(13/13),而16SrRNA阴性食管癌组织表达率仅占18.5%(5/2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食管癌患者食管组织存在螺杆菌感染,该螺杆菌可能为脚。螺杆菌感染导致食管黏膜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增加,可能在食管癌生成中作为信号传导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螺杆菌 PCR NF-κB P65蛋白 免疫组化染色
原文传递
深部真菌感染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红 叶嗣颖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8期734-735,737,共3页
目的了解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感染部位、住院科室、菌种分布及真菌耐药情况,为临床防治真菌感染提供研究依据。方法收集荆州市中心医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微生物实验室分离的真菌446株,采用科马嘉显色琼脂及API220C Aux... 目的了解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感染部位、住院科室、菌种分布及真菌耐药情况,为临床防治真菌感染提供研究依据。方法收集荆州市中心医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微生物实验室分离的真菌446株,采用科马嘉显色琼脂及API220C Aux鉴定系统鉴定,并使用ATMTMFUNGUS3真菌药敏卡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临床真菌感染男性占72%,以老年患者为主,大于60岁者占54.9%;感染的真菌主要分布于呼吸内科和ICU,分别占35.5%、24.9%;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占91.3%;主要菌种为白假丝酵母菌、热带念株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光滑念株菌和克柔念株菌,分别占64.2%、13.2%、9.6%、7.6%和5.4%;合并细菌感染的感染真菌100株,占22.2%,细菌中以革兰阴杆性菌为主,占9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真菌对各抗真菌药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结论临床真菌感染已日益突出,以呼吸科及ICU患者老年男性为主,儿童真菌感染亦不容忽视,感染菌种以白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念株菌为主,临床应加强对这些真菌感染的预防和监测,防止真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感染 分布特点 耐药
原文传递
食管癌与螺杆菌感染及炎性信号通路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顾文珍 叶嗣颖 +4 位作者 张正茂 田拥军 张丽 周密 李春艳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0-92,共3页
目的研究食管癌中是否存在螺杆菌感染及其与炎性信号通路的关系,探讨螺杆菌感染以及所产生的慢性炎症在人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收集食管癌标本37例和正常食管标本1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螺杆菌16S rDNA,并进... 目的研究食管癌中是否存在螺杆菌感染及其与炎性信号通路的关系,探讨螺杆菌感染以及所产生的慢性炎症在人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收集食管癌标本37例和正常食管标本1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螺杆菌16S rDNA,并进行基因测序及与幽门螺杆菌(Hp)同源性比较。阳性者再扩增Hp特异性毒力基因(cagA,babA2,vacA)。随后将Hp标准株NCTC11639和NCTC11637分别与食管鳞癌细胞株EC109共培养不同的时间,蛋白印迹(Westem blot)检测炎性信号通路中P—IκB—α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食管癌组织中螺杆菌16S rRNA基因的检出率为31.6%(12/37),正常人食管组织均元阳性表达。对阳性标本16S rRNA基因测序及同源性比较,食管癌组织中螺杆菌序列与Hp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达99%~100%。12例阳性标本中分别有cagA阳性4例,babA2阳性8例,vacA阳性3例,阳性率分别为33%,67%,25%。EC109与Hp标准株共培养不同时间后,P—IκB-α显著升高。结论食管癌组织中存在螺杆菌感染,该螺杆菌可能为Hp或者其他亚种。螺杆菌感染导致食管粘膜慢性炎症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P—IκB-α炎性信号通路的持续作用可能为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螺杆菌 16S RDNA 炎性信号通路P—iKb-α
原文传递
幽门螺杆菌下调人胃黏膜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的表达
12
作者 叶嗣颖 Thomas Wex +2 位作者 Gerhard Treiber Michael Vieth Peter Malfertheiner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42-846,共5页
目的通过低剂量阿斯匹林的处理作为炎性模型,研究分析人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SLPI)表达下调是否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rlori,Hp)定居或感染有关.方法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分成Hp+和Hp-组,其中Hp+组成功进行... 目的通过低剂量阿斯匹林的处理作为炎性模型,研究分析人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SLPI)表达下调是否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rlori,Hp)定居或感染有关.方法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分成Hp+和Hp-组,其中Hp+组成功进行了根除治疗.每组10人,每人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通过活检提取受试者不同部位胃黏膜的总RNA和蛋白,采用RT/realtime PCR检测SLPI的mRNA表达水平和单抗ELISA定量测定SLPI蛋白,统计分析SLPI基因表达的相关数据.结果与Hp-组比较,Hp+组胃窦黏膜SLPI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但Hp+组经抗生素根除治疗后其SLPI水平恢复至与Hp-组相当的水平.在低剂量阿司匹林处理下,所有受试者表现组织学观察到的活动性或慢性炎性征.各组在药物处理的不同时间虽有一定的差异,但与药物处理对照组(第0天)比较,SLPI的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第1天:(77±880)pg/10?g蛋白;第3天:(941±149)pg/10?g蛋白;第7天:(763±363)pg/10?g蛋白].阿司匹林处理的1周内以胃窦为主的胃炎持续存在(活动性:1.5~1.7;慢性:1.2~2.1),但与Hp-和Hpe(根除组)比较,Hp+组的胃窦黏膜SLPI蛋白表达仍显著降低.结论低剂量阿司匹林处理所致炎性反应对人胃黏膜SLPI的表达没有影响,胃窦黏膜SLPI基因表达的下调与Hp感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 幽门螺杆菌 阿司匹林 表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