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学生物学科课程体系融合改革的探索 被引量:6
1
作者 屈伸 冯作化 +3 位作者 孙军 邓耀祖 余从年 王淳本 《医学与社会》 2005年第10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课程体系 医学生物 体制改革 学科融合 分子细胞生物学 医学细胞生物学 高等医学教育 教学水平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综合性大学神经生物学专题教学的尝试与探讨(摘要)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育文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210-210,共1页
关键词 神经生物学 综合性大学 选修课
下载PDF
曼氏血吸虫与光滑双脐螺的关系:遗传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章俊华 刘文琪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CAS 2003年第3期120-124,共5页
光滑双脐螺是曼氏血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为调控血吸虫的发育 ,从 2 0世纪中叶开始对其免疫学和遗传学特性进行研究 ,建立了大量遗传学特征明确的螺种群库 ,并在寻找参与双脐螺 血吸虫相互关系的细胞和体液成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曼氏血吸虫 光滑双脐螺 遗传学 分子生物学 螺种群库 单基因性状 多基因性状
下载PDF
神经生物学课程开设的发展和反思(摘要)
4
作者 施静 张育文 +1 位作者 李熳 孟宪芳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204-205,共2页
关键词 神经生物学 教学 发展
下载PDF
蚯蚓与常见蠕虫共同蛋白组分及生物学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夏阳 肖芳 +2 位作者 黄静 杨晓英 姜昌富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蚯蚓与血吸虫、并殖吸虫、囊尾蚴和旋毛虫的共同蛋白组分及其免疫活性.方法用SDS-PAGE分析蚯蚓可溶性抗原(PaAg)、血吸虫可溶性成虫抗原(SjAg)、并殖吸虫可溶性成虫抗原(PwAg)、囊尾蚴囊液抗原(TcAg)和旋毛虫可溶... 目的初步探讨蚯蚓与血吸虫、并殖吸虫、囊尾蚴和旋毛虫的共同蛋白组分及其免疫活性.方法用SDS-PAGE分析蚯蚓可溶性抗原(PaAg)、血吸虫可溶性成虫抗原(SjAg)、并殖吸虫可溶性成虫抗原(PwAg)、囊尾蚴囊液抗原(TcAg)和旋毛虫可溶性幼虫抗原(TsAg)的蛋白组分;并将其蛋白组分分别与血吸虫病、并殖吸虫病、猪囊尾蚴病和旋毛虫病患者阳性血清和兔抗蚯蚓血清进行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PaAg与SjAg、PwAg、TcAg、TsAg的蛋白组分间存在较多分子量相近的蛋白条带.分子量在39~70 kDa范围内的PaAg与血吸虫病、并殖吸虫病、猪囊尾蚴病和旋毛虫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尤其明显.SiAg、PwAg、TsAg和TcAg也能与兔抗蚯蚓血清较好的结合.结论PaAg与SjAg、PwAg、TcAg、TsAg之间存在着具有免疫活性的共同蛋白组分和特异性的蛋白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蠕虫 交叉反应 免疫活性
下载PDF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和藻酸盐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倪明 余冰 +3 位作者 田德英 宋世会 谢琳卡 陈安群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8年第4期190-193,共4页
目的:研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及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膜形成及其藻酸盐合成基因algD表达的影响。方法:试管倍比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PA17和PAO1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PA17和P... 目的:研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及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膜形成及其藻酸盐合成基因algD表达的影响。方法:试管倍比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PA17和PAO1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PA17和PAO1的生物膜模型,从微菌落形成阶段开始在生物膜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倍和10倍最低抑菌浓度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扫描电镜观察PA17和PAO1生物膜形成的变化,半定量RT-PCR检测加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生物膜形成过程中algD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对PA17用1倍和10倍MIC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干预时,第3天algD表达较对照组分别增加1.5和3.4倍,生物膜形态无明显变化;第6天algD表达分别增加0.38和0.78倍,没有形成生物膜。对PAO1用1倍和10倍MIC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干预时,第24小时algD表达较对照组分别增加2.5和3.5倍,生物膜形态无明显变化;第3天algD分别增加0.7和2.1倍,1倍MIC干预组仍可看到少量微菌落存在,10倍MIC干预组仅见散在的细菌;第6天algD分别增加1.5和2.1倍,两个浓度组均只见数个细菌黏附于盖玻片。结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algD表达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一致,虽可诱导algD表达上调从而使藻酸盐合成增加,但若从生物膜形成早期开始使用,仍可抑制和破坏生物膜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膜 藻酸盐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下载PDF
神经科学教学与医学模式革命 被引量:3
7
作者 关新民 施静 《神经科学通报》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36-240,共5页
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教学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神经生物学教学研讨会,于2005年4月15-17日在广西南宁顺利召开。来自全国17个省市区的60余名院校神经生物及生理学工作者出席了会议。研讨会就神经生物学教学中有关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 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教学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神经生物学教学研讨会,于2005年4月15-17日在广西南宁顺利召开。来自全国17个省市区的60余名院校神经生物及生理学工作者出席了会议。研讨会就神经生物学教学中有关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编写、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师资培养、教书育人、第二课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通过交流,总结了经验,开拓了思路,找出了不足,明确了目标。为了能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我们以《NeuroscienceBulletin》杂志为载体,编辑了这一神经生物学教学专栏,向广大同仁推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科学 教学方法 医学模式 神经生物学
下载PDF
机械敏感离子通道Piezo2与疼痛相关性研究与应用展望 被引量:1
8
作者 金漪澜 徐瑶瑶 +2 位作者 李熳 方铁根 吴偲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79-183,188,共6页
Piezo2作为Piezo通道家族的一员,是一种表达于背根神经节的感觉神经元亚群的能快速适应、机械激活的阳离子通道,它能够将机械性刺激转化为机械敏感性电流,以控制体表本体觉、触觉和痛觉的产生。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iezo2在多种痛觉... Piezo2作为Piezo通道家族的一员,是一种表达于背根神经节的感觉神经元亚群的能快速适应、机械激活的阳离子通道,它能够将机械性刺激转化为机械敏感性电流,以控制体表本体觉、触觉和痛觉的产生。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iezo2在多种痛觉的产生与传导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文章总结整理了机械敏感离子通道Piezo2的结构、功能及其参与疼痛相关性疾病的发生过程,以展望其作为可能的干预靶点在疼痛的治疗思路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ezo2 机械刺激 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 痛觉
下载PDF
电针对大鼠针刺穴位、穴旁和炎性痛病灶皮下肥大细胞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39
9
作者 李熳 施静 +4 位作者 刘晓春 王丽娜 张静 李玲俐 关新民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97-601,共5页
目的 :探讨电针的消炎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在大鼠一侧足背皮下制备炎性痛病灶 ,应用痛行为学及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电针对炎性痛大鼠的消炎镇痛作用及穴位药物、机械阻滞对电针效应的影响。结果 :1 .电针能显著抑制福尔马林导致的... 目的 :探讨电针的消炎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在大鼠一侧足背皮下制备炎性痛病灶 ,应用痛行为学及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电针对炎性痛大鼠的消炎镇痛作用及穴位药物、机械阻滞对电针效应的影响。结果 :1 .电针能显著抑制福尔马林导致的痛行为反应 ,并能减轻足背的炎性水肿 ;2 .电针穴位皮下肥大细胞数显著高于炎症组 ,而其病灶肥大细胞数显著低于炎症组 (P <0 0 1 ) ;3 .穴位药物、机械阻滞对电针效应具有一定的阻滞作用。结论 :肥大细胞可能参与了福尔马林所致的炎性痛反应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肥大细胞 针灸效应 炎症 针灸疗法 疼痛 针灸疗法
下载PDF
电针对大鼠足背炎性痛病灶局部P物质、IL-1β免疫反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10
作者 李熳 施静 +4 位作者 王丽娜 刘晓春 张静 李玲俐 关新民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9-53,42,共6页
目的 :研究电针治疗福尔马林所致炎性痛的神经免疫机制。方法 :采用福尔马林试验 ,在大鼠一侧足背皮下注射 5%福尔马林 50 μL制备局部炎性痛病灶 ,应用痛行为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电针胆经“环跳”穴、“阳陵泉”穴 (刺激参数为 ... 目的 :研究电针治疗福尔马林所致炎性痛的神经免疫机制。方法 :采用福尔马林试验 ,在大鼠一侧足背皮下注射 5%福尔马林 50 μL制备局部炎性痛病灶 ,应用痛行为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电针胆经“环跳”穴、“阳陵泉”穴 (刺激参数为 1~ 3V ,4~ 1 6Hz,3 0min)对大鼠痛行为反应、炎症反应及足背炎性痛病灶局部组织P物质、IL 1 β免疫反应性的影响。结果 :①电针能显著抑制福尔马林导致的大鼠缩腿、舔爪等自发痛行为反应 (P <0 0 1 ) ;②电针能减轻福尔马林导致的局部炎症反应并显著翻转炎性痛病灶局部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P物质阳性神经纤维和IL 1 β阳性细胞免疫反应性增强现象 (P <0 0 1 )。结论 :SP与IL 1 β参与了福尔马林所致的炎性痛反应过程 ,电针可能通过抑制炎性痛病灶局部感觉神经末梢合成和释放SP及减少免疫细胞向病灶局部游走、合成并释放IL 1 β从而发挥消炎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大鼠 炎性痛 P物质 IL-1Β 免疫反应性 细胞因子 作用机制
下载PDF
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灶局部皮肤组织IL-1β、IL-1ra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熳 王丽娜 +6 位作者 易春霞 孟宪芳 曾青 张静 李玲俐 施静 关新民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87-191,共5页
目的 :观察电针对单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疼痛试验评分、炎症灶局部病理反应 ,以及病灶局部皮肤组织IL 1β、IL 1ra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将完全弗氏佐剂 50 μL注入SD大鼠左后肢外踝关节皮下制造单侧佐剂性关节炎疼痛模型 ,电... 目的 :观察电针对单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疼痛试验评分、炎症灶局部病理反应 ,以及病灶局部皮肤组织IL 1β、IL 1ra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将完全弗氏佐剂 50 μL注入SD大鼠左后肢外踝关节皮下制造单侧佐剂性关节炎疼痛模型 ,电针“环跳”穴、“阳陵泉”穴 (刺激参数为0 .5~ 1.5V ,4~ 16Hz,3 0min) ,应用跖、背屈关节评分连续观察大鼠 7d内的痛反应曲线 ,应用HE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病灶局部皮肤组织炎性病理反应 ,应用RT PCR技术检测IL 1β、IL 1ramRNA表达情况。结果 :电针可明显减少炎症痛大鼠的疼痛评分 ,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灶局部炎性病理反应 ,并抑制病灶局部皮肤组织IL 1βmRNA表达 ,促进IL 1ramRNA表达 ,使IL 1ra/IL 1β比值上升 (P <0 .0 1)。结论 :电针可能通过调节炎症灶局部致炎细胞因子及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 ,从根本上解除局部病灶免疫细胞的激活状态 ,达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的调控作用 ,从外周途径缓解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 病灶 IL-1RA MRNA表达 IL-1Β 佐剂性关节炎 大鼠 方法观
下载PDF
5-HT_2和5-HT_3受体在外周初级感觉神经末梢痛反应和痛调制中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健 胡旺平 +4 位作者 周克纯 罗加烈 樊友珍 茹立强 李之望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探讨5-HT2和5-HT3受体亚型在5-HT引起外周痛反应和痛调制中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标本上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5-羟色胺激活电流(I5-HT),并结合痛行为实验进行观察。结果:在大多数受检细胞(54/88,61.... 目的:探讨5-HT2和5-HT3受体亚型在5-HT引起外周痛反应和痛调制中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标本上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5-羟色胺激活电流(I5-HT),并结合痛行为实验进行观察。结果:在大多数受检细胞(54/88,61.4%)特别是中、小型细胞外加5-HT可引起一快去敏感的内向电流,此内向电流能被5-HT3受体特异性激动剂2-甲基-5-羟色胺所模拟,被5-HT3受体拮抗剂ICS250-930可逆性阻断,而5-HT2受体激动剂α-甲基-5-羟色胺则有明显增强I5-HT的作用,5-HT1受体激动剂R-(+)-UH301无明显反应。在进一步的整体清醒动物的行为学试验中我们观察到,大鼠后肢掌底皮下注射5-HT(10-5,10-4和10-3mol/L)引起浓度依赖性的痛行为反应,而用5-HT2和5-HT3受体特异性拮抗剂Cyproheptadine和ICS250-930分别阻断相应受体亚型后,5-HT引起的痛行为反应的强度序列为:5-HT>5-HT+ICS>5-HT+Cyp。结论:本文结果提示:5-HT所引起的痛反应中,在初级感觉神经元水平5-HT3受体可能仅起着启始作用,而5-HT2受体则在伤害性信息的维持和调制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HTl受体 5-HT2受体 5-HT3受体 膜片钳技术 大鼠 5-HT-引起的疼痛 三叉神经节神经元 痛行为实验
下载PDF
中国青海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嗜肝病毒自然感染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新宇 王宝菊 +4 位作者 孟忠吉 汪由坤 赵西平 陆蒙吉 杨东亮 《中国病毒学》 CAS CSCD 2005年第6期570-573,共4页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组化技术以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WHV)的检测系统检测50份 喜马拉雅旱獭肝组织可能存在的嗜肝病毒c基因、s抗原及c抗原的表达,同时检测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显示 旱獭肝组织中嗜肝病毒s...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组化技术以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WHV)的检测系统检测50份 喜马拉雅旱獭肝组织可能存在的嗜肝病毒c基因、s抗原及c抗原的表达,同时检测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显示 旱獭肝组织中嗜肝病毒s抗原、c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26%(13/50)、36%(18/50);在抗原双阳性的10份肝组织标本 中有c基因的阳性表达,阳性率为50%。c抗原定位于肝细胞胞浆和/或胞核,呈散在、片簇状分布,c基因定位于肝细 胞的细胞核,阳性细胞散在分布。50份标本中5份出现肝炎的病理改变,与抗原检出间无明显相关性。使用WHV 的病毒检测系统证实青海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可能存在类似WHV的嗜肝病毒感染,从组织学的角度为中国青海地区 喜马拉雅旱獭嗜肝病毒自然感染提供证据,此种动物有可能用于建立嗜肝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喜马拉雅旱獭 正嗜肝 DNA 病毒属 土拔鼠肝炎病毒 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
下载PDF
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灶局部皮肤CB2受体阳性细胞免疫反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俊君 陈汝满 +5 位作者 刘磊 王姝颖 喻萍 谢雍 李熳 施静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1期9-15,共7页
目的:研究电针缓解炎性痛的机制是否与其对病灶局部内源性大麻素2型受体(CB2受体)阳性细胞免疫反应性的影响有关。方法:采用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共4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2)、模型组(n=12)、穴位电针组(n=12)和非穴位电针对照组(n=... 目的:研究电针缓解炎性痛的机制是否与其对病灶局部内源性大麻素2型受体(CB2受体)阳性细胞免疫反应性的影响有关。方法:采用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共4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2)、模型组(n=12)、穴位电针组(n=12)和非穴位电针对照组(n=12)。除空白对照组外其它各组大鼠于左后肢外踝关节皮下注射完全弗式佐剂(CFA,Sigma公司产品)50μL制备单发局限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对其进行行为学观察,研究电针患侧“环跳”穴、“阳陵泉”穴对背屈、跖屈踝关节疼痛试验评分的影响,并结合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致炎后第6天和第16天病灶局部皮肤CB2受体阳性细胞免疫反应性的影响。结果:①电针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致炎足同侧穴位,可产生明显镇痛作用,且电针效果在致炎后第3-5天最为显著,穴位电针组背屈、跖屈踝关节疼痛试验评分在致炎第3天和5天均较模型组和非穴位电针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致炎后第6天穴位电针组大鼠炎性痛病灶局部皮肤组织CB2受体阳性细胞的数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非穴位电针组(P<0.05);致炎后第16天穴位电针组该值与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非穴位电针组间统计学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电针腧穴可使炎症病灶局部皮肤组织CB2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数量显著上调,从而调控炎性痛病灶局部组织中致炎致痛物质与镇痛物质之间的平衡,解除局部病灶神经免疫微环路的激活状态,通过外周途径缓解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佐剂性关节炎 电针 皮肤CB2受体表达 疼痛试验 HE染色
下载PDF
电针对大鼠胃肠动力障碍的调整作用及其神经化学机制 被引量:24
15
作者 雷君 李琴 +1 位作者 李国成 茹立强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31-137,共7页
目的:探讨针刺对胃肠运动功能的调整作用及可能的神经化学机制。方法: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胃肠动力障碍组、胃肠动力障碍+西药治疗组和胃肠动力障碍+电针治疗组。采用夹尾刺激激怒法制成大鼠胃肠动力障碍模型,用应力传... 目的:探讨针刺对胃肠运动功能的调整作用及可能的神经化学机制。方法: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胃肠动力障碍组、胃肠动力障碍+西药治疗组和胃肠动力障碍+电针治疗组。采用夹尾刺激激怒法制成大鼠胃肠动力障碍模型,用应力传感器记录大鼠胃和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采用组织化学技术观测胃、十二指肠肌间神经丛乙酰胆碱酯酶(AChE)、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结果:①MMC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胃肠动力障碍组胃-肠MMC周期、Ⅰ、Ⅱ相延长,Ⅲ相缩短(P<0.01),Ⅲ相频率减慢、幅度下降(P<0.01),胃Ⅲ相发生率降低(P<0.01),胃-肠平均协调收缩率显著下降(P<0.01);西药治疗组、电针治疗组与胃肠动力障碍组比较,胃-肠MMC周期、Ⅰ、Ⅱ相缩短,Ⅲ相延长(P<0.05,0.01),Ⅲ相频率加快、幅度上升(P<0.01),胃Ⅲ相发生率升高(P<0.01),胃-肠平均协调收缩率显著升高(P<0.01);与西药组比较,电针组各指标的改变较明显(P<0.05,0.01)。②胃窦、十二指肠肌间神经丛AChE阳性神经元表达:与对照组比较,胃肠动力障碍组显著减少(P<0.01);与胃肠动力障碍组比较,西药治疗组、电针治疗组显著增加(P<0.01)。③胃窦、十二指肠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表达:与对照组比较,胃肠动力障碍组显著增加(P<0.01);与胃肠动力障碍组比较,西药治疗组、电针治疗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①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可能是胃肠动力障碍大鼠发病机制之一;②胆碱能神经、氮能神经紊乱可能是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的神经化学基础;③针刺能改善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性,效应优于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调节ACh、NO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 胃肠动力 AChE和NOS表达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双价DNA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保护性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胡媛 石佑恩 +2 位作者 朱晓华 宁长修 朱红刚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研究防治日本血吸虫病的双价DNA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构建共表达双价DNA疫苗pVI-VO2-mcs-SjFABP-Sj23和pVIVO2-mcs-Sj23-SjFABP,并用BamHI/EcoRI和BspHI/AvRⅡ进行双酶切和测序鉴定。通过免疫荧光法(IFAT)检测质粒在BALB/c小鼠... 目的研究防治日本血吸虫病的双价DNA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构建共表达双价DNA疫苗pVI-VO2-mcs-SjFABP-Sj23和pVIVO2-mcs-Sj23-SjFABP,并用BamHI/EcoRI和BspHI/AvRⅡ进行双酶切和测序鉴定。通过免疫荧光法(IFAT)检测质粒在BALB/c小鼠骨骼肌细胞的表达。70只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分别肌肉注射生理盐水、pVIVO2-mcs、pVIVO2-mcs-Sj23、pVIVO2-mcs-SjFABP、pVIVO2-mcs-Sj23-SjFABP、pVIVO2-mcs-SjFABP-Sj23和pVIVO2-mcs-Sj23-SjFABP+多糖佐剂,免疫1次。免疫后4周用40±2条尾蚴攻击感染,感染后45d剖杀,计数各组小鼠成虫数和肝虫卵数。结果双酶切反应和测序分析证明成功构建双价质粒DNA。IFAT结果提示双价质粒DNA可在小鼠骨骼肌细胞胞膜和胞浆中表达。双价DNA疫苗免疫小鼠后获得41.2%~53.8%的减虫率和47.0%~53.8%肝减卵率;pVIVO2-Sj23-SjFABP+多糖佐剂组获得68.9%的减虫率和84.0%肝减卵率,保护力显著高于单价疫苗和双价疫苗(P<0.05﹚。结论共表达的双价DNA疫苗在小鼠体内可产生较好的抗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多糖佐剂组保护效果明显高于单价和双价疫苗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SJ23 SjFABP DNA疫苗 佐剂
下载PDF
抗日本血吸虫SEA鸡卵黄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成祖 莫红梅 +4 位作者 程喻力 王磊 蒋自卫 刘文琪 李雍龙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制备特异性抗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的鸡卵黄免疫球蛋白(IgY)并检测其特异性、敏感性。方法用日本血吸虫SEA经翅膀下静脉和皮下免疫25周龄海兰母鸡4次(首次剂量为60μg/只,加强剂量为30μg/只),每次间隔10d。取免疫前和首... 目的制备特异性抗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的鸡卵黄免疫球蛋白(IgY)并检测其特异性、敏感性。方法用日本血吸虫SEA经翅膀下静脉和皮下免疫25周龄海兰母鸡4次(首次剂量为60μg/只,加强剂量为30μg/只),每次间隔10d。取免疫前和首次免疫后35d的鸡蛋卵黄,分别用水稀释法提取IgY,BCA法测定蛋白含量,并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ting)分析,ELISA检测纯化后IgY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提取免疫后不同时间的卵黄抗体,观察抗体效价的变化。结果海兰母鸡经SEA首次免疫后35d,每枚蛋经提纯后可得到约61mg抗体,经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纯化的IgY有1条主要蛋白带,相对分子质量(Mr)为130000,并可被SEA识别。母鸡初次免疫后第10天,经SDS-PAGE和ELISA分析,鸡蛋卵黄内即有抗体产生,初次免疫后31d效价可达1∶1600。双抗体夹心ELISA结果显示纯化后的IgY有较高的敏感性,可检测到的SEA达2.4ng/ml。结论制备的抗SEA鸡卵黄抗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黄免疫球蛋白 日本血吸虫 免疫诊断 循环抗原
下载PDF
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CA3区长时程增强损害的恢复作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曾燕 梁勋厂 +2 位作者 李熳 施静 茹立强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45-251,共7页
目的 :观察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外侧穿通纤维CA3区直接传导通路长时程增强 (LTP)损害的恢复作用 ,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慢性腹腔注射吗啡建立SD大鼠吗啡依赖模型。在“足三里”和“三阴交”两穴位处给予吗啡依赖和戒... 目的 :观察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外侧穿通纤维CA3区直接传导通路长时程增强 (LTP)损害的恢复作用 ,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慢性腹腔注射吗啡建立SD大鼠吗啡依赖模型。在“足三里”和“三阴交”两穴位处给予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多次和单次电针治疗 ,并测试学习记忆能力 ,记录CA3区群体峰电位 ,及观察高频刺激引起的LTP效应。结果 :吗啡戒断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LTP效应均受损 ,单次电针治疗对其有一定恢复作用 ,多次电针治疗能完全恢复被损害的学习记忆能力和LTP ,电针效应能被阿片受体抑制剂纳络酮所阻断。结论 :电针穴位通过内源性阿片系统调制吗啡戒断大鼠的突触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戒断 突触可塑性 群体峰电位 电针
下载PDF
炎性痛大鼠背根节及脊髓后角NMDAR1与BSI-B4免疫荧光双标记观察及针刺调节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育文 王丽娜 +3 位作者 李熳 张静 李玲俐 关新民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 探讨在伤害性刺激条件下 ,初级感觉传入C纤维中枢突末梢上的NMDA受体NR1亚型蛋白(NMDAR1,NR1)的变化。 方法 对单侧佐剂性关节炎性痛模型 ,采用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 (BSI B4 )与NR1免疫荧光双标技术 ,观察致炎后不同时间段初... 目的 探讨在伤害性刺激条件下 ,初级感觉传入C纤维中枢突末梢上的NMDA受体NR1亚型蛋白(NMDAR1,NR1)的变化。 方法 对单侧佐剂性关节炎性痛模型 ,采用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 (BSI B4 )与NR1免疫荧光双标技术 ,观察致炎后不同时间段初级感觉传入突触前NR1的表达及其针刺后的变化。 结果 分别在各组大鼠的背根节和脊髓观察到BSI B4 NR1的双标产物。致炎后第 3d、7d各组大鼠致炎侧背根节中的双标神经元占各单标神经元的百分比关系为 :炎症组 (包括 3d、7d组 ) >电针组 (包括 3d、7d组 ) >生理盐水组 (包括 3d、7d组 ) (P <0 0 1) ;且炎症组和电针组大鼠均表现为 3d组 >7d组 (P <0 0 1)。 结论 提示脊髓后角突触前C纤维中枢突末梢上存在NR1,而且参与了单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痛觉过敏的形成 ;电针可能通过下调突触前的NR1抑制中枢敏化的形成 ,达到治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DA受体NR1亚型蛋白 脊髓后角 背根节 电针 免疫荧光 大鼠
下载PDF
夹脊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胶质酸性纤维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彭彬 孟宪芳 +6 位作者 李熳 罗艺 李玲俐 张静 刘晓春 施静 陈锋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19-223,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CI)的分子机制。方法: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15只)。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建立SCI模型。电针组采用夹脊电针分别治疗3、7和14 d,频率为2 Hz等幅波,电流为2~...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CI)的分子机制。方法: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15只)。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建立SCI模型。电针组采用夹脊电针分别治疗3、7和14 d,频率为2 Hz等幅波,电流为2~6 mA,每日电针1次。应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损伤段脊髓灰质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行为学实验观察到,电针组大鼠术后1周BBB评分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①模型组术后3 d,损伤段脊髓灰质中EGFR阳性细胞表达显著增多,7 d后开始减少;电针组EGFR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模型组(P〈0.01)。②损伤后GFAP的表达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相应时间点电针组GFAP阳性细胞数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夹脊电针治疗可通过抑制损伤部位EGFR的表达,减少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从而有利于损伤后的神经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脊髓损伤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胶质酸性纤维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