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灰叶下珠内生菌Phomopsis sp.TJ507A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解双双 吴野 +4 位作者 张娜 郭翼 汪建平 薛永波 张勇慧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68,共8页
为探究药用植物青灰叶下珠(Phyllanthus glaucus)来源内生真菌拟茎点霉(Phomopsis sp. TJ507A)的化学成分,本实验联合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离技术,从该菌株大米固体... 为探究药用植物青灰叶下珠(Phyllanthus glaucus)来源内生真菌拟茎点霉(Phomopsis sp. TJ507A)的化学成分,本实验联合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离技术,从该菌株大米固体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倍半萜化合物phomophyllin O(1)、phomophyllin P(2)、7-hydroxy-10-methoxydehydrodihydrobotrydial(3)、plorantinone D(4)和8个甾体化合物fortis-terol(5)、dankasterone B(6)、(14α,22E)-14-hydroxy-ergosta-7,22-diene-3,6-dione(7)、(14α,22E)-14-hydroxyerg-osta-4,7,22-triene-3,6-dione(8)、calvasterol B(9)、isocyathisterol(10)、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11)和ganodermaside D(12)。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分析技术、[Rh2(OCOCF3)4]络合诱导ECD法及与文献对比等方法,鉴定了化合物1和2的结构和绝对构型。化合物1~5、7、8和10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通过体外生物活性评价,发现化合物9具较强的NO生成抑制活性(IC508. 7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内生菌 拟茎点霉 倍半萜 甾体 生物活性
下载PDF
紫红獐牙菜口山酮及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田峦鸢 陈家春 +1 位作者 白雪 方进波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0年第6期979-983,共5页
采用各种柱色谱法对紫红獐牙菜的石油醚和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从石油醚部位分离鉴定得到6个化合物,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oleanolic acid(1),swerchirin(2),sweriaperenine(3),bellidifo-lin(4),gentiacaulein(5)和1,7... 采用各种柱色谱法对紫红獐牙菜的石油醚和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从石油醚部位分离鉴定得到6个化合物,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oleanolic acid(1),swerchirin(2),sweriaperenine(3),bellidifo-lin(4),gentiacaulein(5)和1,7,8-trihydroxy-3-methoxyxanthone(6);从正丁醇部位分离鉴定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β-D-glucopyranosyl)oxy]-1,5-dihydroxy-3-methoxyxanthone(7),5-[(β-D-glucopyranosyl)oxy]-1,8-di-hydroxy-3-methoxyxanthone(8),7-[(β-D-xylopyranosyl)oxy]-1,8-dihydroxy-3-methoxyxanthone(9),8-[(β-D-gluco-pyranosyl)oxy]-1,3,5-trimethoxyxanthone(10),swertiamarin(11),tetrahydrosertianolin(12),8-hydroxy-10-hydro-sweroside(13),campestroside(14)以及uridine(15)。其中,化合物15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9、10、12和13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红獐牙菜 石油醚部位 正丁醇部位 口山酮 烯醚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