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脑卒中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_(3)浓度与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吴艳萍 陈真真 +1 位作者 李昌俊 经屏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4年第2期86-89,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65岁及以上的脑卒中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hydroxyvitamin D_(3),25(OH)D_(3)]浓度与抑郁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数...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65岁及以上的脑卒中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hydroxyvitamin D_(3),25(OH)D_(3)]浓度与抑郁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数据中年龄≥65岁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相关数据,根据患者健康问卷-9(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9-item,PHQ-9)测评结果评估抑郁状态,据此分为非抑郁组和抑郁组;比较2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血清25(OH)D_(3)浓度与抑郁状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纳入年龄≥65岁的脑卒中患者600例,其中76例(12.67%)纳入抑郁组。抑郁组患者的年龄和血清25(OH)D_(3)浓度低于非抑郁组(均P<0.05),婚姻状况为结婚或同居的比例高于非抑郁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_(3)浓度升高与抑郁症状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917,95%CI0.844~0.997,P=0.042)。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血清25(OH)D_(3)浓度升高与抑郁状态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建议对该人群常规筛查血清25(OH)D_(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25-羟维生素D_(3) 脑卒中 抑郁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睡眠障碍及睡眠呼吸障碍特点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王芳 黄朝阳 +3 位作者 丁岩 李宁 王玉平 詹淑琴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741-747,共7页
目的通过多导睡眠图监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睡眠结构和睡眠呼吸事件,探讨其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障碍特点。方法共36例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延髓症状分为肢体受累组(14例)和延髓麻痹组(22例),记录一般资料以及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障碍相关主... 目的通过多导睡眠图监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睡眠结构和睡眠呼吸事件,探讨其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障碍特点。方法共36例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延髓症状分为肢体受累组(14例)和延髓麻痹组(22例),记录一般资料以及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障碍相关主诉,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呼吸不畅或鼾症、夜尿症、不宁腿综合征、肌肉疼痛等;Appel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量表(AALS)评价延髓功能、呼吸功能、上下肢肌力和肌肉功能;多导睡眠图监测脑电图、眼动图、心电图、肌电图、体位、鼾声、口鼻气流量、胸腹式呼吸和指端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睡眠相关参数包括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各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比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快速眼动睡眠期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和周期性腿动与临床资料和AAL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延髓麻痹组患者AALS总评分(P=0.007)、延髓功能评分(P=0.000)和呼吸功能评分(P=0.000)高于,上肢肌力(P=0.016)低于肢体受累组。两组患者均出现睡眠结构紊乱,表现为睡眠片段化,其中延髓麻痹组觉醒次数多于(P=0.027)、快速眼动睡眠期比例低于(P=0.009)、周期性腿动次数少于(P=0.020)肢体受累组;两组患者睡眠呼吸障碍主要表现为低通气,其中延髓麻痹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P=0.038)、快速眼动睡眠期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P=0.031,0.049)高于肢体受累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快速眼动睡眠期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与病程(r=0.654,P=0.028)以及AALS总评分(r=0.458,P=0.034)、延髓功能评分(r=0.572,P=0.030)、呼吸功能评分(r=0.756,P=0.002)呈正相关,周期性腿动与病程(r=0.574,P=0.030)以及AALS总评分(r=0.321,P=0.042)、上肢肌肉功能(r=0.656,P=0.028)和下肢肌肉功能(r=0.754,P=0.015)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存在失眠、睡眠呼吸障碍、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多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多导睡眠图可以监测到睡眠呼吸障碍,为尽早进行无创性正压通气提供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睡眠障碍 多道睡眠描记术
下载PDF
巴氯芬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情感障碍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6
3
作者 肖敏 郭莲军 罗攀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9-603,共5页
目的:观察巴氯芬对大鼠慢性脑缺血后情感障碍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巴氯芬治疗慢性脑缺血后情感障碍提供实验基础及依据。方法: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建立慢性脑缺血模型。旷场实验及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价大鼠的焦虑样行为。糖... 目的:观察巴氯芬对大鼠慢性脑缺血后情感障碍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巴氯芬治疗慢性脑缺血后情感障碍提供实验基础及依据。方法: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建立慢性脑缺血模型。旷场实验及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价大鼠的焦虑样行为。糖水偏好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大鼠的抑郁样行为。Western blotting检测缺血后大鼠杏仁核中脑源性神经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的蛋白表达变化。培养SH-SY5Y细胞,建立氧糖剥夺(OGD)模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OGD及给予巴氯芬后BDNF的分泌。结果:慢性脑缺血能导致大鼠出现焦虑样及抑郁样症状,给予巴氯芬后能改善慢性脑缺血所致的焦虑及抑郁症状。巴氯芬能逆转慢性脑缺血所致的杏仁核脑区BDNF及TrkB下调。细胞实验进一步证实巴氯芬能改善OGD所致的BDNF分泌减少。结论:巴氯芬可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情感障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作用于BDNF-TrkB通路而发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氯芬 脑缺血 慢性 情感障碍 抑郁 焦虑
下载PDF
潜阳安神汤对偏头痛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临床疗效及炎性细胞因子影响动态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叶茂斌 郭章宝 叶飞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249-2252,共4页
目的:观察潜阳安神汤对偏头痛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临床疗效及炎性细胞因子影响。方法:80例偏头痛伴焦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40例),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潜阳安神汤,4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疗程结束... 目的:观察潜阳安神汤对偏头痛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临床疗效及炎性细胞因子影响。方法:80例偏头痛伴焦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40例),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潜阳安神汤,4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偏头痛综合评分、血清炎症因子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IL-6(Interleukin-6)、CGRP(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及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焦虑(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差异,并于治疗结束后1月、3月对所有患者进行追踪随访。结果:①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偏头痛综合评分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TNF-α、IL-6、CG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5-HT增加,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SAS、SDS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治疗结束后1月、3月动态随访两组患者偏头痛综合评分、TNF-α、IL-6、CGRP、5-HT、SAS、SDS指标改善程度观察组仍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潜阳安神汤能够有效改善偏头痛患者临床症状,机体炎症反应,焦虑抑郁状态,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阳安神汤 偏头痛 焦虑 抑郁 炎性细胞因子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联合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张立新 唐倩 +1 位作者 陈灿 徐子辉 《河北中医》 2018年第7期1035-1039,共5页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将62例ACI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1例予rt-PA溶栓治疗;治疗组3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治疗,中药连服3周。比较...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将62例ACI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1例予rt-PA溶栓治疗;治疗组3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治疗,中药连服3周。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1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4、21 d Barthel指数(BI)评分,并统计2组疗效及治疗后继发性脑出血率、死亡率、血管再闭塞率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总有效率77.4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7、14、21 d后2组NIHSS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治疗14、21 d后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2组BI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 d后治疗组BI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继发性脑出血率、死亡率及血管再闭塞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CI患者早期在rt-PA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能有效提高ACI患者临床疗效,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中西医结合 预后
下载PDF
后循环进展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12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8
6
作者 曾芳彦 徐武平 +1 位作者 旃培艳 经屏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8年第8期428-429,共2页
脑卒中是高致死、高致残性疾病^([1])。约80%的脑卒中为缺血性卒中,其中后循环脑梗死约占20%^([2])。而进展性脑梗死占脑梗死的20%~40%。进展性脑梗死在后循环梗死中多于前循环,神经症状呈阶梯式恶化,进展持续时间较长^([3])。... 脑卒中是高致死、高致残性疾病^([1])。约80%的脑卒中为缺血性卒中,其中后循环脑梗死约占20%^([2])。而进展性脑梗死占脑梗死的20%~40%。进展性脑梗死在后循环梗死中多于前循环,神经症状呈阶梯式恶化,进展持续时间较长^([3])。进展性脑梗死目前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措施,后循环更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脑梗死 血管内治疗 疗效
下载PDF
前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 被引量:4
7
作者 邱利君 经屏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11期1023-1032,共10页
前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之一,目前研究证实前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引起认知功能下降。其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本文对前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临床表现及治... 前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之一,目前研究证实前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引起认知功能下降。其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本文对前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 颅内外动脉狭窄 认知功能障碍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血运重建
下载PDF
LncRNA MEG3对MPP^(+)诱导的帕金森病细胞模型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叶茂斌 肖明跃 +2 位作者 陈妍林 熊维 经屏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3341-3344,共4页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母细胞表达基因(MEG)3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的帕金森病(PD)细胞模型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RT-PCR检测MPP+处理的SH-SY5Y细胞中LncRNA MEG3表达;将阴性对照siRNA和LncRNA MEG3 siRNA转染...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母细胞表达基因(MEG)3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的帕金森病(PD)细胞模型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RT-PCR检测MPP+处理的SH-SY5Y细胞中LncRNA MEG3表达;将阴性对照siRNA和LncRNA MEG3 siRNA转染至SH-SY5Y细胞中,RT-PCR检测转染后细胞中LncRNA MEG3表达,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LDH释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印迹检测Notch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MPP^(+)处理24 h和0.5 mmol/L MPP^(+)处理不同时间均可诱导SH-SY5Y细胞中LncRNA MEG3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沉默对照组比较,沉默LncRNA MEG3可抑制MPP^(+)诱导的细胞活力降低、LDH释放和细胞凋亡率增加及Notch信号通路激活(P<0.05)。结论沉默LncRNA MEG3可抑制MPP^(+)诱导的PD细胞模型损伤,其机制可能与Notch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细胞表达基因 NOTCH 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 帕金森病 SH-SY5Y细胞
下载PDF
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损伤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高敏C反应蛋白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娜 李晶 +2 位作者 肖敏 彭夏培 张媚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365-367,共3页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损伤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自2013年4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损伤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自2013年4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n=38)与B组(n=42)。A组采用替罗非班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给予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NSE、S100β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5%(38/42),明显高于A组的73.7%(28/3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SE、S100β蛋白、GFAP及hs-CRP、IL-1β、TNF-α均明显降低,且B组明显低于A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明显降低炎性反应,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炎症反应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帕金森病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熊莉君 杨燕 王芳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2-316,共5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心理干预对帕金森病抑郁(dPD)患者抑郁症状、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dPD患者分为心理组、rTMS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帕金森病及抗抑郁药物治...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心理干预对帕金森病抑郁(dPD)患者抑郁症状、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dPD患者分为心理组、rTMS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帕金森病及抗抑郁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心理组、rTMS组患者分别给予心理干预或高频(10 Hz)rTMS治疗(刺激部位为左侧背外侧皮质区),观察组患者则辅以心理干预及高频rTMS治疗,3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新版帕金森病综合评价量表(MDS-UPDRS)及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对3组患者抑郁症状、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治疗8周后3组患者HAMD评分、MDS-UPDRS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HAMD评分[(13.98±2.46)分]、MDS-UPDRS评分、SF-36评分[(82.35±5.66)分]及临床缓解率(40.0%)、反应率(90.0%)等均显著优于心理组及rTMS组水平(P<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rTMS治疗dPD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抑郁症状,改善受损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心理干预 帕金森病 抑郁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MiRNA-210通过抑制HIF-1α的表达改善大鼠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11
作者 刘感哲 艾芬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5期489-494,共6页
目的找探讨miRNA-210调控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60只雄性220~250g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VCI模型组(VCI组)、VCI模型+侧脑室注射miRNA-210mimic组(VCI+miRNA-210mimi... 目的找探讨miRNA-210调控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60只雄性220~250g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VCI模型组(VCI组)、VCI模型+侧脑室注射miRNA-210mimic组(VCI+miRNA-210mimic组)和VCI模型+侧脑室注射miRNA-210mimic对照序列组(VCI+miRNA-210NC组)。应用四血管法建立VCI大鼠模型;侧脑室微量注射miRNA-210mimic上调miRNA-210表达;7d、14d和30d应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海马组织miRNA-210的表达;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组织HIF-1α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应用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构建HIF-1α的3'非翻译区(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验证miRNA-210调控HIF-1α的分子机制。采用t检验或Dunnett's T3法比较组间差异。结果VCI模型大鼠出现认知功能障碍,7d、14d和30dVCI组逃避潜伏期较Sham组、VCI+miRNA-210mimic组显著升高,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Sham组比较,VCI组及VCI+miRNA-210NC组海马组织中HIF-1α和NF-κB的表达量增高,炎症因子TNF-α的释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VCI组比较,VCI+miRNA-210mimic组海马组织中HIF-1α和NF-κB的表达量降低,炎症因子TNF-α的释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CI模型大鼠在侧脑室注射miRNA-210mimic后,分离海马原代细胞,共转染miRNA-210与野生型HIF-1α3'UTR的组中荧光素酶活性较VCI模型大鼠显著降低,提示miRNA-210与HIF-1α存在靶向关系。结论miRNA-210可通过靶向抑制HIF-1α的表达,减轻大鼠海马区域炎症,改善大鼠V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微小RNA-210 缺氧诱导因子-1Α 炎症
原文传递
儿童肱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芳 张洪毅 +5 位作者 朱丹 何金鹏 王小林 邵景范 杨小进 冯杰雄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5-231,共7页
目的报道1例儿童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疗,并回顾相关文献总结此类疾病的病因、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6月1例16天新生儿的左上肢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本例患儿出生后6d发现逐渐增大的左肘部包块。B型超声、左上肢MR... 目的报道1例儿童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疗,并回顾相关文献总结此类疾病的病因、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6月1例16天新生儿的左上肢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本例患儿出生后6d发现逐渐增大的左肘部包块。B型超声、左上肢MRI及CTA提示左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经局部加压包扎治疗,包块持续增大并出现表面皮肤坏死渗液,遂在全麻下行假性动脉瘤切除+肱动脉端端吻合术。并通过PubMed、Springer Link、Google Scholar、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总结儿童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疗经验。结果术后左上肢远端皮肤红润,毛细血管充盈实验1~2 s。24 h后拔除引流片,伤口愈合良好,术后14 d拆线。肘关节及左手活动自如。术后超声检查示左上肢远端桡尺动脉血流灌注良好。随访3个月,左上肢循环良好,活动自如。检索文献发现22篇中英文文献,对其报道的24例患儿诊疗情况分析,发现肘部血管针刺采血是最常见的致伤机制,占62.5%(15/24)。其次为肱骨髁上骨折,肱动脉被骨折端或是克氏针刺伤,占20.8%(5/24)。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假性动脉瘤,占75%(18/24),并重建血管。预后良好,文献报道病例无远端肢体坏死情况。结论儿童肱动脉假性动脉瘤较为少见,在婴幼儿多因肘部血管穿刺采血所致。较小的假性动脉瘤可尝试局部加压或瘤内凝血酶注射,无效则应切除假性动脉瘤并重建肱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肱动脉 儿童
原文传递
机械取栓联合低剂量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1
13
作者 赵宏峰 徐晶 +3 位作者 熊莉君 许盼 王娟 经屏 《重庆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430-434,共5页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联合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联合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将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观察组,n=46)和非替罗非班组(对照组,n=40)。分析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管再通率、颅内出血率、病死率及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成功再通率分别为86.96%、60.00%,观察组较对照组具有更高的成功再通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颅内出血率分别为4.35%、2.50%,病死率分别为2.17%、2.50%,两组患者颅内出血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41、0.92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机械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与90 d临床预后相关(OR=10.284,95%CI:1.945~54.375,P=0.006)。结论在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采用支架机械取栓联合动脉内注射低剂量替罗非班,可明显改善血管再通率及90 d预后,且未增加不良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大动脉闭塞 机械取栓 替罗非班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9
14
作者 徐武平 熊莉君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8-352,共5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抑郁状态、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28例PSD患者分为心理组、rTMS组及观察组,每组7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脑卒中治疗及抗抑郁药物口...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抑郁状态、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28例PSD患者分为心理组、rTMS组及观察组,每组7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脑卒中治疗及抗抑郁药物口服,心理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心理干预,rTMS组患者则辅以高频(10 Hz)rTMS治疗(磁刺激部位为左侧背外侧皮质区),观察组患者则辅以心理干预及高频rTMS治疗,3组患者疗程均为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3组患者抑郁情绪、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3组患者HAMD评分、NIHSS评分、MMSE评分及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14.81±2.57)分]、NIHSS评分[(7.49±2.14)分]、MMSE评分[(27.15±3.54)分]和SS-QOL评分[(159.24±15.74)分]亦显著优于心理组及rTMS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患者临床缓解率(38.16%)、反应率(85.53%)均较心理组及rTMS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rTMS治疗PSD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抑郁病情,提高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心理干预 脑卒中后抑郁 神经功能 认知功能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