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8水平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魏敏 刘文卫 +7 位作者 江华 刘永胜 吴敏 王丽 邵永富 姜波 朱锐 李彬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8年第3期158-160,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临床相关性。方法126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及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厚度并观察粥样斑块发生情况;在行冠状动脉...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临床相关性。方法126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及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厚度并观察粥样斑块发生情况;在行冠状动脉造影前抽取股动脉血,测血清IL-18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0.93±0.26)mm]、斑块发生率[6.9%(3/43)]、IL-18的水平[(316.5±94.2)pg/ml]均较非冠心病患者的相应指标[(0.65±0.13)mm、97.65%(81/83)、6.9%(3/43)]明显增高(P<0.05)。结论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血清IL-18水平的检测可作为定量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进而判断冠心病危险度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超声检查 斑块 冠心病 血清白细胞介素-18
下载PDF
类固醇受体与变应性鼻炎患者类固醇抵抗的关系 被引量:7
2
作者 罗鸿 严能兵 +5 位作者 曾平凡 梁晋军 吴国会 柯赛雄 王鹏举 王锦云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50-653,共4页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mononuclear cell,PBMC)内两种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s,CS)受体亚型——CS-α和 CS-β表达水平与类固醇治疗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 RT-PCR...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mononuclear cell,PBMC)内两种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s,CS)受体亚型——CS-α和 CS-β表达水平与类固醇治疗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 RT-PCR 方法检测类固醇不同效应 AR 患者和健康对照组 PBMC 的 CS-α、CS-β mRNA,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 CS-α和 CS-β蛋白的表达。结果①类固醇敏感组、类固醇抵抗组及健康人体内均有 CS-α、β mRNA 的表达,但以 CS-α为主,其 CS-α/GAPDH(葡萄糖甘油醛脱氢酶)mRNA 的比值(±s,下同)分别为1.15±0.75,1.63±0.78,1.27±0.51;②类固醇抵抗组 CS-β mRNA 表达明显高于类固醇敏感组和健康对照(P<0.05),3组 CS-β/GAPDH mRNA 的比值分别为1.42±0.73,0.82±0.59,0.80±0.68;③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类固醇抵抗组 PBMC 的 CS-β表达阳性细胞比率明显高于类固醇敏感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分别为28.8%±9.9%,5.9%±3.2%,5.5%±6.8%。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类固醇抵抗可能与 CS-β的表达亢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炎 变应性 常年性 受体 类固醇 预后
原文传递
氟伐他汀对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炎性因子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文卫 魏敏 +6 位作者 江华 刘永胜 朱锐 李彬 关思虞 赵玉琴 叶剑文 《中国综合临床》 2010年第5期462-464,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血管事件发生及氟伐他汀改善预后的作用。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8年2月在我院经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70%并行PCI术的187例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91例,给予常规药...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血管事件发生及氟伐他汀改善预后的作用。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8年2月在我院经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70%并行PCI术的187例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91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氟伐他汀干预组96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40mg/d;分别于入院后药物治疗前、药物治疗后(PCI术前)及PCI术后12、24h和术后2周空腹采集肘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浓度。结果2组患者药物治疗前血清IL-18、TNF-α、IL-6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常规治疗组与氟伐他汀干预组药物治疗后IL-18[(316.5±274.2)、(261.8±195.6)ng/L]、TNF-α[(201.7±56.9)、(166.4±42.5)ng/L]、IL-6[(13.4±6.2)、(9.6±7.5)ng/L]明显降低(P〈0.05或〈0.01),且氟伐他汀干预组较常规治疗组更为明显(P均〈0.01)。常规治疗组术后12h IL-18、TNF—α、IL-6浓度增高,分别为(423.5±298.7)、(316.1±72.6)、(42.3±10.1)ng/L(P均〈0.05),在术后24h达高峰并且明显高于药物治疗前(P均〈0.01),而氟伐他汀干预组在术后12h与术后24h仅略高于PCI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期比较氟伐他汀干预组术后12h IL-18、TNF-α、IL-6浓度分别为(276.5±189.4)、(175.3±51.9)、(10.1±8.1)ng,/L,较常规治疗组低(P均〈0.01)。术后2周氟伐他汀干预组IL-18为(137.0±34.2)ng/L,TNF一仪为(35.1±21.6)ng/L,IL-6为(8.7±3.2)ng/L,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PCI术可能在短期内触发并加重了冠状动脉炎性反应,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弱炎症反应。IL-18、TNF-α、IL-6是反映PCI后早期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其变化程度对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可能具有预测价值,可以成为一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靶目标,可以用于评价PCI、他汀类药物以及二者联合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术 氟伐他汀 白细胞介素-18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