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思入现代社会的本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刍议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曙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0-38,共9页
要论证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当代性或当代意义 ,就不能回避它之于现代性难题有何价值问题。马克思哲学是执行着现代社会自我批判的现代哲学 ,内在地具有对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和超越向度 ,实质上是终结了一切哲学形上学的历史性的“生存 -实践... 要论证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当代性或当代意义 ,就不能回避它之于现代性难题有何价值问题。马克思哲学是执行着现代社会自我批判的现代哲学 ,内在地具有对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和超越向度 ,实质上是终结了一切哲学形上学的历史性的“生存 -实践”哲学。理论界以往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实用主义和片面性问题 ,即根据某种潮流和时尚要么把它往“纯哲学”上拉 ,要么把它往“实证科学”上靠 ,结果使马克思在哲学上发动革命变革的意义和真实内容隐而不见。本文认为 ,整个马克思理论都包含着两种思想要素或双重旨趣之间的张力。经由对这种思想张力的阐明 ,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马克思哲学思想对于现代性难题的深刻洞察力和重大批判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生存-实践 现代性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下载PDF
本期视点:全球化与多样性问题的哲学审视
2
作者 邹诗鹏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5,共1页
●主持人话语: 作为现代化以来的主导力量,全球化据说已经将整个人类带入一个新的时代--全球时代.全球时代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一种地方性、民族性乃至于个性都要求服从于人类共同体要求的生存方式.显然,人类共同体要求不可能是普... ●主持人话语: 作为现代化以来的主导力量,全球化据说已经将整个人类带入一个新的时代--全球时代.全球时代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一种地方性、民族性乃至于个性都要求服从于人类共同体要求的生存方式.显然,人类共同体要求不可能是普遍主义的和整齐划一的要求,而是要本质性地体现为人类文化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 哲学审视 要求 全球化 多样性 共同体 生存方式 服从 普遍主义 主导力量
下载PDF
霍耐特承认道德观的建构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廷国 任彩红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35,共5页
为了克服当今道德哲学的困境,为社会的道德秩序奠定规范的基础,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生活,霍耐特以实践的自我关系为中介,通过否定的方式,把拒绝承认与道德损害相关联,并通过肯定的方式,建构了基于爱、敬重、团结三种承认形式之上的道德观,... 为了克服当今道德哲学的困境,为社会的道德秩序奠定规范的基础,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生活,霍耐特以实践的自我关系为中介,通过否定的方式,把拒绝承认与道德损害相关联,并通过肯定的方式,建构了基于爱、敬重、团结三种承认形式之上的道德观,以确保实现主体的自我同一性和人格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耐特 承认 承认道德 实践的自我关系
下载PDF
实然·应然·可然——关于休谟问题的一种新思考 被引量:17
4
作者 韩东屏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57-62,共6页
“能否从‘实然’推出‘应然’”的休谟问题,自提出以来被中西哲人从肯定和否定方面给出多种不同的解,却无一令人满意。其中最看似成功的“与人联系法”实质也不成功。在我看来,与其探索“实然”与“应然”间还无从定性的关系,不如从应... “能否从‘实然’推出‘应然’”的休谟问题,自提出以来被中西哲人从肯定和否定方面给出多种不同的解,却无一令人满意。其中最看似成功的“与人联系法”实质也不成功。在我看来,与其探索“实然”与“应然”间还无从定性的关系,不如从应然开始,探索蕴涵“应然问题”的必然前提。经分析,“应然问题”的充要条件是“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的“可然”,而“实然”则只是部分“应然问题”的间接前提。在逻辑上我们可以作从“实然”到“应然”的推导,但在实践层面只适宜从需要解决的“应然问题”开始推导“应然”。这个推导过程的关键步骤是“可然”到“应然”的过渡,其基本方法是比较评价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谟问题 实然 应然 可然 应然问题
下载PDF
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钟书华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2年第5期55-57,共3页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 现状分析 中国 技术开发 绿色营销
下载PDF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二分观献疑--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再思考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晓升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8-34,共7页
传统上,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一直认为,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政治制度、政治设施等。这实际上是按照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模式来理解基础和上层建筑,使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退回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 传统上,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一直认为,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政治制度、政治设施等。这实际上是按照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模式来理解基础和上层建筑,使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退回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社会结构观。在马克思那里,这两个概念是类比的概念,没有确定的所指。它们之间的区分是相对的,甚至是相互渗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历史意识的迷津:后现代历史观批判 被引量:7
7
作者 邹诗鹏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20,共7页
后现代历史观以直观的形式呈现了这一时代历史意识的危机。后现代哲学试图通过颠覆牛顿时间观从而破解主体主义历史观,但牛顿的时间观并没有直接支撑起历史主体性。后现代哲学颠覆历史意识的策略一方面是使时间非价值化,另一方面又赋予... 后现代历史观以直观的形式呈现了这一时代历史意识的危机。后现代哲学试图通过颠覆牛顿时间观从而破解主体主义历史观,但牛顿的时间观并没有直接支撑起历史主体性。后现代哲学颠覆历史意识的策略一方面是使时间非价值化,另一方面又赋予“现在”以时间永恒性乃至超越时间的延宕性,使之替换或取消“历史”及“未来”,但“现在”的自我迷恋恰恰遮蔽了正待历史性生成的人的历史。后现代关于历史的终结的思想并没有走出欧洲中心主义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意识 后现代历史观批判 直观形式 现代哲学 后现代性 时间观
下载PDF
中国文化转型如何参与全球现代性的建设 被引量:6
8
作者 邹诗鹏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5-77,共3页
关键词 中国 文化转型 全球现代性 现代规定性
下载PDF
从自我到他人——黑格尔、胡塞尔从自我意识到他人意识的进路及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廷国 王继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9-45,共7页
自笛卡尔所开启的近代主体性哲学以来,"我思(cogito)"成为了获得真理的明见性的基石。但其中隐含着这样一个疑难,即作为思维之我如何能够确认另一个具有意识的他人的存在,而对超越于主体之外的他人的承认是走出唯我论困境并... 自笛卡尔所开启的近代主体性哲学以来,"我思(cogito)"成为了获得真理的明见性的基石。但其中隐含着这样一个疑难,即作为思维之我如何能够确认另一个具有意识的他人的存在,而对超越于主体之外的他人的承认是走出唯我论困境并探索真理的存在方式的前提,因为真理是对每个意识主体来说的,唯一的个体没有相互承认的真理问题。因此他人问题具有与真理相关的存在论意义,只有在明确了他人意识何以可能的前提下,真理才会显现出来。黑格尔和胡塞尔虽然是从两个不同的哲学视角来分析由自我意识到他人意识的进程,并分别得出了"我就是我们"和"陌生他人"这样两个迥然有别的观点,但都是在自我意识内形成了对他人的存在论上的肯定,因而构成了对主体性哲学的继承与超越,并真正给意识主体敞开了"认识你自己"的通道和通往真理之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胡塞尔 自我意识 他人意识
下载PDF
梦与觉:一个典型的存在论论题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曙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7-31,共5页
学术界特别是哲学界有一种颇为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概念性话语崇拜。近几年大家都说哲学要走向或者回归“生活世界”,却难以读到对人们具体生活样式和性状的解析文章。自称最具“自我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学术界,口头上反对一味地“... 学术界特别是哲学界有一种颇为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概念性话语崇拜。近几年大家都说哲学要走向或者回归“生活世界”,却难以读到对人们具体生活样式和性状的解析文章。自称最具“自我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学术界,口头上反对一味地“大叙事”、“大字眼”,实际上却停靠在或者说依傍着“大叙事”、“大字眼”,那么,这种概念化的话语习惯不是说明了某种思维的“钙化” 吗?这又如何能够捕捉到生动而鲜活的生活?又如何使哲学成为前进着的时代精神的表达?本刊将分两期刊出下面一组谈“梦”的座谈性文章,不仅在于它们特有的学术性,更是为了治疗这一“钙化”并进而推动深入研讨具体问题的学风的形成。而在中国人千年的“飞天之梦”终因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飞行而梦想成真的今天,刊出关于“梦”的文章,更是别有一番意味。希望能得到读者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梦” 生存存在论 生存状态 “醒”
下载PDF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法律制度保障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干 万志前 钟书华 《科技与法律》 2003年第2期79-83,共5页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区 法律制度 企业竞争力 环境教育 环境管理
下载PDF
永生不死:可能当求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东屏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8-43,共6页
人能永生不死吗?从人类由古至今的种种探索看,无论是肉体层面的永生不死还是精神层面的永生不死,都未见成功。然而用克隆转忆的路径就能实现这个梦想,它的基本构思是:在一个人死后,用克隆人技术复制出一个他的肉体,再用记忆移植技术将... 人能永生不死吗?从人类由古至今的种种探索看,无论是肉体层面的永生不死还是精神层面的永生不死,都未见成功。然而用克隆转忆的路径就能实现这个梦想,它的基本构思是:在一个人死后,用克隆人技术复制出一个他的肉体,再用记忆移植技术将他的原有记忆转移到这个克隆体的大脑中,就能使他死而复活。而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进行,就意味着他的永生不死。能做之事,不一定就是当做之事。经过方法论的探讨和利弊分析,这里的结论是:人的永生是值得追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生 克隆转忆 克隆转忆人 克隆转忆技术
下载PDF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党群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世选 《科学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55,共3页
和谐的党群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实现党群关系和谐的基础。党群关系和谐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共同富裕,促进民主法治建设、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社会的实现。树立执政兴... 和谐的党群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实现党群关系和谐的基础。党群关系和谐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共同富裕,促进民主法治建设、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社会的实现。树立执政兴国富民的理念,提高执政能力,规范党群关系,建立通畅有效的政治参与、利益表达机制和执政信用建设是实现党群关系和谐的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党群关系 执政理念
下载PDF
文化的现代化与生存视界的转换
14
作者 张曙光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1-74,共4页
伴随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现代性及文化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在迈入21世纪全球化时代,其理论创新的现实意义尤为突出。本刊约请五位学者发表笔谈,对“现代性及文化问题”作不同角度的讨论,以期引起读者关注,并欢迎撰文参与。
关键词 中国 理论创新 文化问题 社会转型 文化 现代化 生存视界
下载PDF
论康德哲学对儒家伦理的救赎 被引量:12
15
作者 邓晓芒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4-70,共7页
两千多年来儒家对乡愿的批判有个一脉相承的特点,即都把乡愿看作是有意骗人,向别人伪装成有德的假象,却没有指出其中"自欺"的心理结构,更没有看出它与一般人格的深层次的联系。与之相反,康德对伪善的批评则是从人性和人格中... 两千多年来儒家对乡愿的批判有个一脉相承的特点,即都把乡愿看作是有意骗人,向别人伪装成有德的假象,却没有指出其中"自欺"的心理结构,更没有看出它与一般人格的深层次的联系。与之相反,康德对伪善的批评则是从人性和人格中生来就伴随着的自欺结构入手的。儒家的大部分道德范畴在康德那里都可以保留,但它们的根基应该变成理性和自由意志,而不是那种狭隘的自然情感(孝悌等)。这样一来,儒家的道德观就不再是那种自我纯洁感和自恋,而是包含有彻底的反躬自省成分。儒家伦理在今天日益走入困境,特别是日益暴露出其乡愿的本色,其根本症结在于他们的人性观中缺乏自由意志的深层次根基,因此需要经过一番理性的加工和阐释,而这种加工在康德哲学里面可以找到更多的理论工具和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康德哲学 伪善 乡愿 自由意志
原文传递
主体的终结和后现代哲学的崛起——从鲍德里亚的视角看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晓升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7-64,共8页
主体哲学是在资本主义兴起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而在当代社会,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人不再是生产的主体和日常生活行为的主体,也不再是政治的主体和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是由社会生产进入再生产这... 主体哲学是在资本主义兴起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而在当代社会,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人不再是生产的主体和日常生活行为的主体,也不再是政治的主体和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是由社会生产进入再生产这一新的社会经济特点所决定的。如果说在生产进入再生产的时候,生产终结了,那么人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也终结了。生产的终结是由生产自身的极端发展所形成的,主体的终结也是主体性的极端发展所造成的。主体性的蓬勃发展导致主体自身的"死亡",这是主体的自杀。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性的泛滥就是主体的"死亡"。这不能从辩证法上理解,而要从系谱学上去理解。后现代哲学就是在主体死亡中诞生的,它倡导非主体性。在它看来,只有主体自我解构了,对象才能得到认识,文本才能得到理解,人才能和社会融合,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孤立状态才能被克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后现代哲学 系谱学 再生产
原文传递
质疑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内在价值论 被引量:30
17
作者 韩东屏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32,共4页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 ,并试图通过价值客观主义和泛主体论来提供理论证明。可是他们的证明并不成功 ,因为价值并不是自然物的客观属性 ,非人存在物也统统不是什么“价值主体”
关键词 内在价值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 价值客观主义 泛主体论
原文传递
追求和谐 被引量:19
18
作者 韩东屏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4,共4页
和谐是指理想的关系 ,体现为稳定、有序、协调的状态。和谐作为理想的关系是值得追求的。追求自然的和谐是为了得到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追求社会的和谐不仅在于它是社会实现持续平稳快速发展的条件 ,更在于它本身就是三大... 和谐是指理想的关系 ,体现为稳定、有序、协调的状态。和谐作为理想的关系是值得追求的。追求自然的和谐是为了得到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追求社会的和谐不仅在于它是社会实现持续平稳快速发展的条件 ,更在于它本身就是三大社会终极价值目标 (富裕、和谐、自由 )之一。追求社会和谐首先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制度体系 ,同时也要启动博爱之心。前者是社会实现和谐的基础和保障 ,后者则能提升社会和谐的等级 ,让社会充满祥和之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 理想 社会和谐 终极价值 社会终极价值目标
原文传递
审视文化决定论 被引量:11
19
作者 韩东屏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9-84,共6页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文化是重要的,文化决定论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文化决定论有四种所指,即文化决定历史、文化决定文化、文化决定人格和文化决定制度。但是,根据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用于满足自己需求之工具的文化工具论诠释,这四种...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文化是重要的,文化决定论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文化决定论有四种所指,即文化决定历史、文化决定文化、文化决定人格和文化决定制度。但是,根据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用于满足自己需求之工具的文化工具论诠释,这四种意义的文化决定论,有三种经不起推敲,另一种也只是部分正确,且不宜笼统冠以"文化决定论"之名。由于文化是个庞大系统,属于文化的东西太多,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所有"文化决定××"的思维方式或理路,都是不可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决定论 文化工具论 历史 人格 制度
原文传递
人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社会的激励偏颇 被引量:4
20
作者 韩东屏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16,19,共4页
有不同人生追求的个人需要有统一的社会理想。这种统一 ,只能在终极意义上寻求。将马克思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命题作为统一的终极性社会理想有充足的理由。但根据实践的要求 ,还须将由命题表达的社会理想进一步分解为由价值... 有不同人生追求的个人需要有统一的社会理想。这种统一 ,只能在终极意义上寻求。将马克思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命题作为统一的终极性社会理想有充足的理由。但根据实践的要求 ,还须将由命题表达的社会理想进一步分解为由价值辞表达的社会终极价值目标。从人的生活质量入手 ,富裕、和谐、自由堪称人类社会的三大终极价值目标。三大终极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必须并推共进。但由于在现实中不可能完全做到并推共进 ,因而常常有优选其中哪一项的问题。正确的优先选择原则应定位于 :被优先选择的那个社会目标的实现 ,最终也会有利于达到其他的社会目标。参照历史的经验 ,并不是任意的优先选择都能有这种效果。市场经济社会的价值目标优先选择策略是“优先富裕 ,兼顾和谐与自由”。这一价值策略尽管明显优于计划经济社会对和谐的优先选择 ,从而更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但仍有自己的问题。其中最大缺陷就是在人生追求和精神领域会造成负面影响。于是 ,如何超越市场机制的价值激励偏颇 ,坚持不为金钱、富裕放弃平等人格和自由个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发展 社会终极价值目标 价值策略 优选原则 激励偏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