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血管病新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户富栋 高娟 王祥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123-126,130,共5页
心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传统危险因素难以解释所有心血管病,近年有许多新危险因素如炎症、促凝因素、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血尿酸、感染、胰岛素抵抗(IR)和脂蛋白(a)等被发现。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多重危险因... 心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传统危险因素难以解释所有心血管病,近年有许多新危险因素如炎症、促凝因素、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血尿酸、感染、胰岛素抵抗(IR)和脂蛋白(a)等被发现。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多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一种慢性代偿性炎症反应,IR是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基础,脂蛋白(a)由遗传因素决定,而改善生活方式及采用他汀类等药物治疗对上述危险因素有一定防治作用。本文就近年新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如何评价心血管病中的炎症因子与炎症标志物 被引量:10
2
作者 汪朝晖 廖玉华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共2页
关键词 心血管病 炎症 炎症因子 标志物
原文传递
1994年和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副高职以上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贾秀杰 姚瑞 +1 位作者 程翔 廖玉华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55-557,共3页
目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副高职称以上群体1994年、2004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指导这一群体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方法:分别于1994年和2004年体检对象中选择年龄为30~89岁、副高职称以上的教职工,测量血压、血脂和血糖3种心... 目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副高职称以上群体1994年、2004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指导这一群体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方法:分别于1994年和2004年体检对象中选择年龄为30~89岁、副高职称以上的教职工,测量血压、血脂和血糖3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询问病史;整理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检出率在逐步增加;女性在50岁之前的检出率较低,50岁之后,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检出率明显升高;与10年前相比,2004年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检出率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是高校教职工的高发病,应加强这一人群的健康教育,做好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人THP1细胞Notch1表达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付文波 李大主 +4 位作者 丁世芳 何少林 王妍 黎明 冯义柏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刺激人单核细胞株THP1对Notch1表达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人单核细胞株(THP1)经氟波酯(PMA... 目的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刺激人单核细胞株THP1对Notch1表达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人单核细胞株(THP1)经氟波酯(PMA)刺激转化为巨噬细胞后给予不同浓度ox-LDL刺激,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变化,RT-PCR检测不同浓度ox-LDL刺激后细胞表面Notch1 mRNA水平,采用Western印迹测定Notch1蛋白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ve molecule-1,VCAM-1)和单核细胞趋化分子-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浓度。结果 ox-LDL诱导48 h后巨噬细胞形态发生树突样细胞改变;与对照组相比,ox-LDL能刺激巨噬细胞表面Notch1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P<0.05),培养上清液中VCAM-1和MCP-1表达升高(P<0.05),在50 mg/L浓度下诱导最佳。结论 ox-LDL能够刺激THP1细胞诱导Notch1表达增加,同时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细胞因子VCAM-1和MCP-1的分泌,ox-LDL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能部分由Notch1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氧化型LDL脂蛋白类 NOTCH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及杀伤效应的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程翔 廖玉华 +4 位作者 李彬 葛洪霞 刘英 郭张强 张玲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848-1850,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的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及对心肌细胞的杀伤效应. 方法: 在体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AMI大鼠模型和假手术对照.手术后第1周、2周和4周分别分离大鼠脾脏淋巴细胞,与乳鼠心肌细胞共培养,5-溴脱...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的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及对心肌细胞的杀伤效应. 方法: 在体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AMI大鼠模型和假手术对照.手术后第1周、2周和4周分别分离大鼠脾脏淋巴细胞,与乳鼠心肌细胞共培养,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ELISA方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指数(PI),结晶紫法测定淋巴细胞对心肌细胞的杀伤效应. 结果:AMI后2周和4周大鼠淋巴细胞增殖指数(32.5±4.4,29.8±5.8)显著大于假手术组(18.4±3.7,17.9±3.2)和正常大鼠组(13.6±2.5,13.4±2.1),淋巴细胞对培养心肌细胞的杀伤效应[(36.4±7.2)%,(68.2±7.1)%]显著强于假手术组[(22.5±4.5)%,(34.7±6.3)%]和正常大鼠组[(16.7±3.2)%,(17.6±2.7)%],且在AMI后4周时达高峰. 结论:AMI后大鼠的淋巴细胞能够识别并杀伤正常的心肌细胞,该机制可能参与AMI后免疫机制介导的心肌损伤和心室重塑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淋巴细胞 自身免疫 心室重建
下载PDF
肌球蛋白活化的T淋巴细胞诱导心肌自身免疫反应
6
作者 张锦 廖玉华 +4 位作者 程翔 陈静 陈鹏 高翔 郭张强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3-345,共3页
目的研究心肌肌球蛋白活化的T淋巴细胞能否介导心肌的自身免疫反应。方法分离、提纯大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和T淋巴细胞,分为两组在体外混合培养活化组加入大鼠心肌肌球蛋白;未活化组不加大鼠心肌肌球蛋白。将活化组或未活化组的T淋巴... 目的研究心肌肌球蛋白活化的T淋巴细胞能否介导心肌的自身免疫反应。方法分离、提纯大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和T淋巴细胞,分为两组在体外混合培养活化组加入大鼠心肌肌球蛋白;未活化组不加大鼠心肌肌球蛋白。将活化组或未活化组的T淋巴细胞分别经尾静脉转输入大鼠体内。在转输后3d、1周和4周末处死大鼠,观察心肌的病理改变。结果转输活化T细胞的大鼠,于转输后3d即出现心肌的淋巴细胞浸润,1周末达到高峰伴有少许心肌坏死,4周末心肌的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轻,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转入活化T细胞大鼠的肝、肺、肾、脑和甲状腺等组织均未见淋巴细胞浸润。转输未活化T淋巴细胞的大鼠心肌未见淋巴细胞浸润。结论肌球蛋白活化的T淋巴细胞能够介导心肌的自身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球蛋白 T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 活化
下载PDF
活化T淋巴细胞过继转输对大鼠心肌组织IL-1β mRNA表达的影响
7
作者 张锦 廖玉华 +4 位作者 程翔 陈静 陈鹏 高翔 郭张强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在心肌梗死后病理性自身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分离的同源大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和T淋巴细胞共培养,加入大鼠心肌肌球蛋白,使T淋巴细胞活化。将活化和未活化的T淋巴细胞分别过继转输给同源大鼠,分为转输组(...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在心肌梗死后病理性自身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分离的同源大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和T淋巴细胞共培养,加入大鼠心肌肌球蛋白,使T淋巴细胞活化。将活化和未活化的T淋巴细胞分别过继转输给同源大鼠,分为转输组(接受活化T淋巴细胞)和对照组(接受未活化T淋巴细胞),观察3d、1周和4周后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评价心功能状况,RT-PCR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的表达。结果:转输组大鼠心肌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偶见心肌水肿、变性及坏死。淋巴细胞浸润以第1周最明显,呈弥漫性。对照组大鼠心肌组织未见类似病理改变。4周时转输组左心室压力最大升降率(±dp/dtmax)开始降低(P<0.05)。IL-1β mRNA表达在转输后3d开始升高,1周达到高峰,4周开始下降,且1周时心肌组织的IL-1β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T淋巴细胞介导心肌自身免疫性炎症的发生,同时也促使心肌细胞致炎因子IL-1β的表达,共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 急性心肌梗死 白细胞介素-1Β 大鼠
下载PDF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 被引量:8
8
作者 何少林 昌薇 +3 位作者 赵卉 马旭明 林静 李大主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否可以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方法:将25mg/L及50mg/L的ox-LDL与原代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共育6h,用RT-PCR检测HUVEC TSLP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否可以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方法:将25mg/L及50mg/L的ox-LDL与原代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共育6h,用RT-PCR检测HUVEC TSLP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HUVEC TSLP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TSLP的浓度。结果:对照组HUVEC几乎不表达TSLP;ox-LDL刺激6h后,HUVEC可表达TSLPmRNA,胞浆中存在TSLP;上清中TSLP的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随ox-LDL刺激浓度的升高,TSLP的表达升高。结论:ox-LDL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SLP,这一作用可能在血管的炎症反应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血管内皮细胞
原文传递
心力衰竭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夏嘉鼎 陈志坚 +4 位作者 廖玉华 杨华 杜以梅 覃小娟 袁莉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心衰)大鼠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大鼠心衰模型由腹主动脉缩窄法构建并通过超声检测。运用S1S2程序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记录各组室性心...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心衰)大鼠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大鼠心衰模型由腹主动脉缩窄法构建并通过超声检测。运用S1S2程序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记录各组室性心律失常诱发情况。运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TNF-α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衰大鼠心肌组织TNF-α表达显著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亦明显增高(P<0·05);而心衰大鼠经重组人TNF-α受体融合蛋白(rhTNFR:Fc)干预后心衰状况有所改善,TNF-α表达显著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亦明显降低(P<0·05)。结论:心衰大鼠心肌组织TNF-α表达明显增加,大量TNF-α表达与心衰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肿瘤坏死因子-Α 室性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鼠巨细胞病毒心肌炎自身免疫致室性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志坚 廖玉华 +4 位作者 肖华 唐省三 高翔 郭和平 王敏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机制在鼠巨细胞病毒(MCMV)诱导BALB/c鼠心肌炎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将无病原体4周龄BALB/c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和对照组(24只);实验组腹腔注射MC-MVTCID50悬液,对照组腹腔注射3T3细胞裂解液;记录所有小...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机制在鼠巨细胞病毒(MCMV)诱导BALB/c鼠心肌炎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将无病原体4周龄BALB/c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和对照组(24只);实验组腹腔注射MC-MVTCID50悬液,对照组腹腔注射3T3细胞裂解液;记录所有小鼠心电图,观察心肌病理及炎性因子表达情况,检测血清抗心脏β1受体自身抗体滴度,膜片钳观察抗β1受体抗体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AP)及L型钙通道(ICa-L)电流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心肌炎发病率69.4%,表现为心肌细胞变性或灶性坏死,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阳性表达,血管周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实验组心律失常累计发生率达50%,第6周起该组血清抗β1受体抗体滴度显著增高(与对照组比,P<0.01),且心律失常发生亦增加。1∶100抗β1受体抗体使小鼠心室肌细胞APD50和APD90延长15.3%和5.8%,使ICa-L密度显著增加。结论MCMV可能通过诱导抗β1受体自身抗体产生,增加ICa-L电流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 心律失常 巨细胞病毒 自身免疫
原文传递
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自身抗体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细胞质游离钙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峰 廖玉华 +2 位作者 陈明 魏宇淼 王敏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74-678,共5页
目的:观察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的自身抗体对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细胞质游离钙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AT1的胞外第2环作为抗原,采用ELISA方法检测22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AT1自身抗体,提纯难治性... 目的:观察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的自身抗体对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细胞质游离钙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AT1的胞外第2环作为抗原,采用ELISA方法检测22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AT1自身抗体,提纯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的AT1自身抗体。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该抗体与AT1的亲和性。培养大鼠主动脉VSMC,应用钙离子的荧光探针Fluo-3/AM负载原代VSMC,应用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荧光强度变化来反映细胞内游离钙水平的变化。将该患者血清、提纯AT1自身抗体、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分别作用于VSMC,观察荧光强度变化来检测VSMC细胞质游离钙水平变化。结果:22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有10例(45.5%)患者AT1自身抗体阳性,明显高于非难治高血压组(12.5%,P<0.05)。提纯的AT1自身抗体能够与VSMC膜表面AT1特异性结合。并且该抗体能够刺激VSMC,使得胞内游离钙水平增高。该抗体具有与AngⅡ类似激动效应,并能够被AT1拮抗剂洛沙坦阻断。结论:AT1胞外第2环肽的抗体能够与AT1特异结合并且模拟AngⅡ的激动作用,促进VSMC胞内游离钙水平升高,在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用AT1拮抗剂洛沙坦能够有效地阻断该抗体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自身抗体 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 钙离子 血管平滑肌细胞
原文传递
肿瘤坏死因子-α致体外大鼠心脏室性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肖华 陈志坚 +2 位作者 廖玉华 刘坤 王敏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体外大鼠心脏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初步探讨致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采用大鼠体外心脏灌流模型观察TNF-α对心脏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通过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TNF-α对单个分离心肌细胞钙浓度的...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体外大鼠心脏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初步探讨致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采用大鼠体外心脏灌流模型观察TNF-α对心脏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通过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TNF-α对单个分离心肌细胞钙浓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TNF-α灌流能引起体外心脏室性心律失常,且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随着TNF-α浓度的增加而增多(P<0.05);经TNF-α受体抗体预处理后同等浓度的TNF-α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较前明显减少(P<0.05)。200kU/LTNF-α可使心肌胞内钙荧光强度增加(121.0±13.3)%;TNF-α受体抗体预处理,TNF-α仅能使胞内钙荧光强度增加[(13.5±3.7)%,P<0.01]。结论:TNF-α能够引起体外心脏室性心律失常,可能与TNF-α使心肌胞内钙短时间大量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体外心脏灌流 室性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在冠心病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魏辉 曾秋棠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29-831,共3页
目的:研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在冠心病(CHD)诊断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CHD组62例和非CHD组(对照组)2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CHD组中,按照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2000年解剖... 目的:研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在冠心病(CHD)诊断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CHD组62例和非CHD组(对照组)2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CHD组中,按照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2000年解剖风险分组法分为低危(A亚组,23例),中危(B亚组,21例),高危(C亚组,18例)3组,组中部分患者行即刻PCI。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所有患者CAG前和术后(包括CAG或PCI)0.5h血清VEGF浓度。结果:在CHD组中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亚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低于B组(P<0.05)和C组(P<0.01)。B组,C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亚组明显高于B组(P<0.01)。单纯行CAG未作PCI者(60例,包括对照组)前后VEGF血清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G后即行PCI组(22例)术后明显低于术前(P<0.01),且术后VEGF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D患者血清VEGF浓度明显高于非CHD患者,血清VEGF浓度与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分层有密切关系且PCI后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分析与针对性治疗 被引量:18
14
作者 付卿卿 袁璟 +3 位作者 廖玉华 曾淘 戴红芬 文建平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91-494,共4页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病因,观察针对抗心肌抗体采取免疫学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对2001年1月~2005年12月入院治疗的DCM患者301例的病史、诊治过程、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1例中病毒阳性185例(占61.46%),抗心...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病因,观察针对抗心肌抗体采取免疫学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对2001年1月~2005年12月入院治疗的DCM患者301例的病史、诊治过程、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1例中病毒阳性185例(占61.46%),抗心肌抗体阳性207例(68.77%),病毒感染与抗心肌抗体具有显著相关性。随访时间0.6~5.5(2.1±1.6)年,抗心肌线粒体腺嘌呤核苷酸异位酶抗体(抗ANT抗体)阳性患者(A组)治疗后平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61.13±8.57)mm,LVEF为(42.65±11.45)%,平均心胸比(HTR)0.56±0.06;抗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抗β1-受体抗体)阳性患者(B组)治疗后LVEDd(61.85±6.48)mm,LVEF(41.75±10.87)%,HTR0.56±0.02;抗ANT抗体和抗β1-受体抗体均阳性患者(C组)治疗后LVEDd(63.48±8.82)mm,LVEF(39.39±7.95)%,HTR0.57±0.08。3组与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YHA心功能分级均改善Ⅰ~Ⅱ级。结论: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是DCM的常见致病因素,针对抗ANT抗体早期使用地尔硫和针对抗β1-受体抗体使用美托洛尔治疗DCM均可明显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扩张型 病因学 抗心肌抗体 免疫治疗
原文传递
血电解质和白蛋白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的关系 被引量:15
15
作者 户富栋 王祥 +3 位作者 朱争凤 钟禹成 谢志江 李松楠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的:探讨血电解质钠、钾、钙及白蛋白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58例冠心病介入诊疗者资料,其中冠心病者(冠心病组)286例,含急性心肌梗死(AMI)者5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者56例,无心肌梗死(MI)冠... 目的:探讨血电解质钠、钾、钙及白蛋白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58例冠心病介入诊疗者资料,其中冠心病者(冠心病组)286例,含急性心肌梗死(AMI)者5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者56例,无心肌梗死(MI)冠心病者179例;冠状动脉造影(CAG)示无粥样硬化改变者(对照组)72例。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定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结果:冠心病组中,平均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AMI亚组[39(27~72)]最高,OMI亚组[36(22~57)]次之,无MI冠心病亚组[28(15~42)]最低(P〈0.01);冠心病组患者平均血钙[AMI:(2.13±0.29)mmol/L,OMI:(2.34±0.22)mmol/L,无MI冠心病:(2.36±0.22)mmol/L]和白蛋白[AMI:(38.5±5.1)g/L,OMI:(41.3±3.9)g/L,无MI冠心病:(41.6±3.6)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钙:(2.42±0.15)mmol/L,白蛋白:(42.8±4.0)g/L],均P〈0.05,其中AMI亚组平均血钙和白蛋白还均明显低于其他冠心病亚组(均P〈0.05);AMI亚组平均血钠、钾与其他亚组比较(除血钾与OMI亚组比较)也均明显较低(均P〈0.05)。血钙和白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呈显著负相关,血钙r=-0.175(P=0.003),白蛋白r=-0.200(P=0.001),而血钠、钾与Gensini积分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经年龄、性别、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调整后,低钙血症仍为冠心病危险因素(OR=2.618,95%CI=1.025~6.690,P=0.044)。结论:AMI可能会使血钠、钾、钙和白蛋白水平降低,血钙和白蛋白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显著负相关,且低钙血症可能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电解质 白蛋白 心肌梗死 GENSINI积分
原文传递
冠心病患者血浆IL-10,IL-17,IL-18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检测 被引量:15
16
作者 石胜伟 李清贤 +2 位作者 付卿卿 程翔 廖玉华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55-75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白细胞介素(IL)-10,IL-17,IL-18和C反应蛋白(CRP)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对160例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68例,稳定型心绞痛42例)和40例正常人... 目的:探讨血浆白细胞介素(IL)-10,IL-17,IL-18和C反应蛋白(CRP)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对160例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68例,稳定型心绞痛42例)和40例正常人血浆中IL-10,IL-17,IL-18和CRP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IL-10,IL-17,IL-18和CRP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IL-10作为冠心病的保护因子,不足以阻止其发生、发展,IL-17,IL-18和CRP的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相关,其水平的检测对冠心病诊断及病情判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白细胞介素-10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18 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吡格列酮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健 冯义柏 +1 位作者 田莉 郎明健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20-624,共5页
目的:观察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心肌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以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I/R组、吡咯列酮预处理组(预处理组)。I/R组、预处理组于I/R前24 h分... 目的:观察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心肌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以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I/R组、吡咯列酮预处理组(预处理组)。I/R组、预处理组于I/R前24 h分别由尾静脉注射相应溶媒(0.9%氯化钠溶液)及吡格列酮(3 mg/kg)。对照组不结扎前降支,4 h后取出心脏;余2组结扎前降支30 min,再灌注4 h后取出心脏。每组取8只,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改变,采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缺血心肌细胞凋亡和Bcl-2、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RT-PCR法测p38 MAPK和JNK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测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 p65)蛋白水平的表达;每组取6只,行心肌梗死面积测定。结果:①与I/R组相比,预处理组线粒体损伤程度明显减轻,梗死面积明显减少;②与I/R组相比,预处理组能明显增加Bcl-2蛋白的阳性细胞指数(P<0.05),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P<0.05)及Bax、caspase-3蛋白的阳性细胞指数(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I/R组p38 MAPK和JNK的mRNA表达水平及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I/R组相比,预处理组能抑制以上水平的过度表达(P<0.05)。结论:吡格列酮预处理可通过保护心肌线粒体结构,减少心肌细胞凋亡起到抗I/R损伤作用,该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p38 MAPK和JNK的mRNA表达及NFκB p65蛋白表达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吡格列酮 细胞凋亡 P38MAPK JNK 核转录因子-ΚB P65
原文传递
大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短发夹RNA干扰质粒重组体的构建和鉴定 被引量:9
18
作者 郎明健 曾秋棠 +2 位作者 郭敏 杨汉东 闵新文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构建靶向大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质粒,为利用基因沉默技术从转录后水平进行抗心肌纤维化的研究做准备。方法根据大鼠CTGFmRNA序列设计并合成shRNA寡核苷酸片段,退火形成双链并克隆进入载体pGenesil-1,并进... 目的构建靶向大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质粒,为利用基因沉默技术从转录后水平进行抗心肌纤维化的研究做准备。方法根据大鼠CTGFmRNA序列设计并合成shRNA寡核苷酸片段,退火形成双链并克隆进入载体pGenesil-1,并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酶切证明构建的shRNA已插入载体,经测序证明与设计的相同。结论成功构建靶向大鼠CTGF的shRNA真核表达质粒重组体,为质粒的筛选和进一步进行体内外心肌纤维化的RNA干扰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RNA干扰 心肌纤维化 质粒
原文传递
血清淀粉样蛋白A与冠心病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旋 程龙献 +4 位作者 崔天盆 张红梅 何美安 廖玉华 邬堂春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745-747,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 (SAA)与冠心病 (CHD)及CHD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用微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SAA的血浆浓度。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亚组和稳定型心绞痛 (SAP)亚组SAA血浆浓度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 ;ACS...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 (SAA)与冠心病 (CHD)及CHD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用微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SAA的血浆浓度。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亚组和稳定型心绞痛 (SAP)亚组SAA血浆浓度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 ;ACS亚组SAA血浆浓度高于SAP亚组 (P <0 .0 1) ;比较CHD危险因素导致CHD发生的危害性 ,SAA >CHD家族史 >TC >吸烟指数 >高血压史。结论 :CHD患者SAA血浆浓度升高可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淀粉样蛋白A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家明 王朝晖 +1 位作者 李大强 冯义柏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12-214,共3页
目的观察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探讨二者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ACS组(5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46例)和正常对照组(45例... 目的观察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探讨二者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ACS组(5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46例)和正常对照组(45例)血浆oxLD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ACS组oxLDL、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oxLDL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TNFα水平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患者血浆oxLDL水平与TNFα呈显著正相关(r=0.485,P<0.01),与IL6呈显著正相关(r=0.574,P<0.01)。结论ACS患者血浆oxLDL和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均明显升高,且呈显著正相关,升高的程度可以作为炎症反应增强和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介素-6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