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中文写作,真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李彦访谈录 被引量:2
1
作者 江少川 李彦 《华文文学》 2013年第3期121-128,共8页
关键词 中文写作 访谈录 感觉 回家 三十年 加拿大
下载PDF
弃医从文 用母语坚守精神家园——施雨访谈录 被引量:5
2
作者 江少川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年第1期1-6,共6页
施雨,名林雯,1989年赴美,美国医学博士,在美国医学院、医院工作11年,后弃医从文,现专事文学创作,组建海外文学创作团体"文心社",现任总社社长;《文心》季刊总编辑。"文心社"已成为北美乃至海外华文文学的重镇,集结... 施雨,名林雯,1989年赴美,美国医学博士,在美国医学院、医院工作11年,后弃医从文,现专事文学创作,组建海外文学创作团体"文心社",现任总社社长;《文心》季刊总编辑。"文心社"已成为北美乃至海外华文文学的重镇,集结了许多海外重要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下城急诊室》(原名《纽约情人》)、《刀锋下的盲点》,诗集《无眠的岸》、《双人舞——杨平/施雨同题诗》、《施雨诗选》,散文和随笔集《美国儿子中国娘》、《美国的一种成长》、《归去来兮》,译著《走进马拉卡楠宫——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夫人传》等。在海内外诗歌、散文和小说征文中多次获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网站 弃医从文 医文联姻 多方出击
下载PDF
天涯每惜此心清——苏炜访谈录 被引量:3
3
作者 江少川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3年第1期1-8,共8页
江:在新移民作家群中,你是出国较早的一位。我的书桌上,此刻就放着你的散文集《独自面对》,也读过并保存有你的长篇小说《米调》与《迷谷》。先从你出国谈起吧,你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走出了国门,请谈谈当时出国的动因与想法。
关键词 访谈录 20世纪80年代初 长篇小说 作家群 新移民 出国 散文集
下载PDF
在跨域的诗学时空中遨游——论作为诗人和诗评家的庄伟杰
4
作者 江少川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3-57,共5页
闽籍旅澳诗人庄伟杰一手写诗,一手写诗论,诗歌与诗论犹如他诗学的两翼。他写诗具有诗人的童心,他写诗评论是诗人之发议论。他的诗首先是诗人"在路上"的生命体验;其次是叩问灵魂的精神歌咏;再次为追寻人与存在的生态之维。他... 闽籍旅澳诗人庄伟杰一手写诗,一手写诗论,诗歌与诗论犹如他诗学的两翼。他写诗具有诗人的童心,他写诗评论是诗人之发议论。他的诗首先是诗人"在路上"的生命体验;其次是叩问灵魂的精神歌咏;再次为追寻人与存在的生态之维。他的诗论特色鲜明,表现在:第一、对华文诗歌现状的宏观思考与探索;第二、美学批评与理性观照相结合;第三、对诗存在与诗美学的解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伟杰 诗学 生命体验 理性思考 审美感悟
下载PDF
关于海外华文文学批评的思考
5
作者 江少川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年第1期26-28,共3页
在谈海外华文文学批评之前,先说说海外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主要指中国、台港澳地区以外的他国与地区用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这里不包括移民作家用华文以外的语言(如英语、法语等)创作的文学作品。我这里主要探讨上世纪七、八十年... 在谈海外华文文学批评之前,先说说海外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主要指中国、台港澳地区以外的他国与地区用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这里不包括移民作家用华文以外的语言(如英语、法语等)创作的文学作品。我这里主要探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移居海外的新移民用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即通常说的新移民文学,以与早期的海外华文文学与台湾的留学生文学区别开来。同时新移民作家在当今世界也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的主力军与中坚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华文文学批评 新移民文学 文学作品 台港澳地区 新移民作家 改革开放 八十年代
下载PDF
平民视野下的底层母女情结——论虹影的自传体“母女三部曲”
6
作者 江少川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3年第2期42-46,共5页
虹影的《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与《小小姑娘》,前后写作跨度16年,笔者将这三部作品合称为“母女三部曲”。本文从自传体的底层平民生态写真、反传统的男类母女形象与平视中的冷叙述魅惑三方面论述了“母女三部曲”的主要特色与... 虹影的《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与《小小姑娘》,前后写作跨度16年,笔者将这三部作品合称为“母女三部曲”。本文从自传体的底层平民生态写真、反传统的男类母女形象与平视中的冷叙述魅惑三方面论述了“母女三部曲”的主要特色与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影 三部曲 自传体另类母女 平民视野
下载PDF
当代“学人之诗”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被引量:1
7
作者 谢克强 赵小琪 +13 位作者 李遇春 车延高 江少川 刘保昌 涂险峰 张三夕 李俊国 赵国泰 张岩泉 张执浩 汪余礼 冯楚 刘玉杰 邵思巧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3年第3期7-17,共11页
2013年11月23日,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诗歌》编辑部共同主办的“当代‘学人之诗’学术研讨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一楼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华中师范大学文... 2013年11月23日,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诗歌》编辑部共同主办的“当代‘学人之诗’学术研讨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一楼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戴建业教授和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沈嘉达教授致辞,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邹建军教授主持,共有六位学者、诗人发言。下半场由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涂险峰教授主持,共有七位学者、诗人发言。另外,研讨会还特意设立了由邹建军教授主持自由发言环节,共有三位学者、诗人发言,彰显出了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精神和气度。最后,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张三夕教授致闭幕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学人之诗 当代 华中师范大学 黄冈师范学院 文学研究所 纪要 文学院
下载PDF
写作是为了独立——哈金访谈录 被引量:13
8
作者 江少川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共6页
哈金是当今美国重要的华裔作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4),现任教于波士顿大学,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笔会/福克纳奖等。受《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委托,江少川教授于2013年对哈金进行了专访。在访谈中,哈金就《等待》、《南京安魂... 哈金是当今美国重要的华裔作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4),现任教于波士顿大学,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笔会/福克纳奖等。受《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委托,江少川教授于2013年对哈金进行了专访。在访谈中,哈金就《等待》、《南京安魂曲》与《落地》等几部小说的创作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并对小说创作、文学经典学习、双语写作与小说教学等问题作了深入思考。谈及小说家应该该如何学习文学经典,哈金主张学习文学大师要从起点开始;而对双语写作,他认为用英文创作冒险性很大,而用中文写作可以非常有把握地做下去;但若选择了英语文学创作,汉语文学就自然地被放到一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金 文学创作 双语写作
原文传递
“找到的就已不是你所要找的”——查建英访谈录 被引量:3
9
作者 江少川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6-80,共5页
采访对象:查建英,曾用笔名扎西多、小楂。任职于纽约TheNewSchool大学印度中国研究所。已出版著作包括(80年代访谈录》、《说东道西》、《到美国去,到美国去》、《丛林下的冰河》、《留美故事》、《ChinaPop)(《中国波普》)、(T... 采访对象:查建英,曾用笔名扎西多、小楂。任职于纽约TheNewSchool大学印度中国研究所。已出版著作包括(80年代访谈录》、《说东道西》、《到美国去,到美国去》、《丛林下的冰河》、《留美故事》、《ChinaPop)(《中国波普》)、(TidePlayers)(《弄潮儿》)等。其中(TidePlayers)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选为“2011年度最佳书籍之一”;(80年代访谈录》被多家中文媒体评选为“2006年最佳年度图书”;《ChinaPop)被美国《VillageVoice)杂志评选为“1995年度25本最佳书籍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访谈录 《经济学人》杂志 80年代 采访对象 研究所 美国 评选 中国
原文传递
新移民文学的地理空间诗学初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江少川 《华中人文论丛》 2013年第3期6-13,共8页
本文从地理空间诗学的视角研究海外新移民文学,从四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飞地"唐人街:这是新移民小说独有的地理空间,华裔的历史命运史从这里开始;第二,跨域双城记:跨域性是新移民小说的又一特征,论述原乡与异乡的历史与现实... 本文从地理空间诗学的视角研究海外新移民文学,从四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飞地"唐人街:这是新移民小说独有的地理空间,华裔的历史命运史从这里开始;第二,跨域双城记:跨域性是新移民小说的又一特征,论述原乡与异乡的历史与现实的共时性交错;第三,漂泊在路上:新移民处于"在路上"的生命状态,论述移民形象追寻理想、生命体验的寻找历程;第四,意象的象征:论述移民文学中的意象类型与系统,第五,结语为三重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人街 双城记 在路上 意象空间 三重空间
原文传递
我写作的坐标——沈宁访谈录
11
作者 江少川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4-80,共7页
采访对象:沈宁,美籍华裔,蒋介石文胆陶希圣外孙,七君子首领沈钧儒堂侄,著名翻译家沈苏儒之子,家谱名沈宁,浙江嘉兴沈氏言字辈人。南京出生,上海长大,北京读书,陕北插队。西北大学中文系七七级,毕业后任职于陕西省电视台电视... 采访对象:沈宁,美籍华裔,蒋介石文胆陶希圣外孙,七君子首领沈钧儒堂侄,著名翻译家沈苏儒之子,家谱名沈宁,浙江嘉兴沈氏言字辈人。南京出生,上海长大,北京读书,陕北插队。西北大学中文系七七级,毕业后任职于陕西省电视台电视剧部。1983年自费赴美留学,获衣阿华大学硕士,教育学院博士班深造。历任美国学校教师和校长、美国之膏新闻主播、美国联邦空军军官学院教官、美国科州雷科伍德市文化委员会委员、美国地方法院专职译员、美国传播公司经理等职,业余写作。现任世界华文作协美国科罗拉多州分会会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宁 写作 访谈录 美国学校 文化委员会 坐标 西北大学 教育学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