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 DNA和肿瘤标志物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李亚威 赵小洁 +2 位作者 穆立芹 李志娟 董红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3535-3537,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肝硬化患者HBV DNA和肿瘤标志物相关性,为早期肝癌的诊断提供指导。方法选取60例乙肝肝硬化和60例肝癌患者分别作为肝硬化组和肝癌组,采用PCR法检测HBV DNA,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肝硬化患者HBV DNA和肿瘤标志物相关性,为早期肝癌的诊断提供指导。方法选取60例乙肝肝硬化和60例肝癌患者分别作为肝硬化组和肝癌组,采用PCR法检测HBV DNA,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和高尔基蛋白73(GP73)。结果肝硬化组的HBV DNA、AFP-L3和GP73的表达均明显低于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BV DNA和GP73阳性表达率与肝癌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P-L3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BV DNA定量与AFP-L3和GP73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_(-AFP-L3)=0.422,P=0.192;r_(GP73)=0.349,P=0.228);HBV DNA、AFP-L3、GP73和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6.67%、20.00%、53.33%,68.33%、90.00%、79.17%,78.33%、30.00%、54.17%,68.33%、91.67%、80.00%。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HBV DNA与AFP-L3、GP73表达无明显相关性,AFP-L3可用于鉴别肝癌和肝硬化,HBV DNA和GP73并不能区分乙肝病毒所致肝癌和肝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肝癌 甲胎蛋白异质体 高尔基蛋白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高压氧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檀巨宁 毕艳华 +3 位作者 雷学 宋京涛 王润辉 李滨 《河北医药》 CAS 2010年第18期2518-2519,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165例,按术后开始高压氧治疗时间分为早期治疗组(治疗组,≤10d)91例和晚期治疗组(对照组,≥20d)74例。2组患者高压氧治疗前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165例,按术后开始高压氧治疗时间分为早期治疗组(治疗组,≤10d)91例和晚期治疗组(对照组,≥20d)74例。2组患者高压氧治疗前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意识状态评分量化,治疗措施相同。随访12个月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卡氏评分(KPS)进行治疗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提高,GOS4分以上,KPS60分以上59例(64.8%),对照组25例(3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行高压氧治疗是改善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 高压氧 疗效
下载PDF
头孢呋辛与异帕米星联合应用治疗白血病化疗后感染临床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苏红慧 苏会玲 +1 位作者 成建平 李怡良 《医学综述》 2010年第20期3185-3186,共2页
目的评价头孢呋辛与异帕米星联合应用治疗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感染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56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头孢呋辛组和头孢曲松组,分别观察临床疗效、各系统病原体清除情况、病原体耐药性产生情况、真菌并发率及不良反应。... 目的评价头孢呋辛与异帕米星联合应用治疗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感染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56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头孢呋辛组和头孢曲松组,分别观察临床疗效、各系统病原体清除情况、病原体耐药性产生情况、真菌并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头孢呋辛组的临床疗效、各系统病原体清除情况以及耐药菌产生的情况均优于头孢曲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呋辛与异帕米星联合应用能有效治疗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各系统的感染,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呋辛 异帕米星 白血病 耐药菌
下载PDF
经上肢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致骨筋膜室综合征治疗二例 被引量:4
4
作者 高晓丽 张辉 +1 位作者 王海斌 顾爱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4-154,共1页
1临床资料病例一:患者男性,56岁。2010年12月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示回旋支近段局限性90%狭窄,经桡动脉路径于回旋支置入支架一枚。出院3个月后再次因胸痛入院,行冠脉造影复查。右桡动脉穿刺失败后改为右肱... 1临床资料病例一:患者男性,56岁。2010年12月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示回旋支近段局限性90%狭窄,经桡动脉路径于回旋支置入支架一枚。出院3个月后再次因胸痛入院,行冠脉造影复查。右桡动脉穿刺失败后改为右肱动脉,于回旋支支架远端置入支架一枚。术后即刻拔出鞘管,加压包扎。术后1小时右肘窝疼痛、肿胀,继而右前臂疼痛、肿胀。遂重新加压包扎、冰敷、患肢抬高、停用低分子肝素。24小时后,前臂肿胀明显,皮肤张力高,右手拇指、示指、中指及环指桡侧半感觉麻木,右拇指、示指活动受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术 骨筋膜室综合征 路径 不稳定性心绞痛 治疗 上肢 置入支架 冠脉造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