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殖抑制基因和VEGF蛋白表达与直肠癌的关系
1
作者 艾建中 周艳红 姜广建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234-236,共3页
目的:探讨增殖抑制基因(HSG)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正常直肠粘膜、良性腺瘤及直肠癌组织HSG和VEGF的表达。结果:正常粘膜、良性腺瘤、直肠癌HSG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2%、74.2%... 目的:探讨增殖抑制基因(HSG)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正常直肠粘膜、良性腺瘤及直肠癌组织HSG和VEGF的表达。结果:正常粘膜、良性腺瘤、直肠癌HSG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2%、74.2%和50.9%,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12.9%和75.5%。与正常粘膜和良性腺瘤比较,直肠癌HSG的表达明显下降、VEGF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根据TNM分期,直肠癌Ⅲ、Ⅳ期HSG的阳性表达率为33.3%,明显低于Ⅰ、Ⅱ期(P<0.05);直肠癌Ⅲ、Ⅳ期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93.9%,明显高于Ⅰ、Ⅱ期(P<0.01);直肠癌中HSG和VEGF的阳性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367,P<0.05)。结论:HSG和VEG的表达可能对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判断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G VEGF 免疫组织化学 直肠癌 良性腺瘤 正常粘膜
下载PDF
增殖抑制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艾建中 姜广建 李玉红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62-763,776,816,共4页
目的探讨增殖抑制基因(HSG)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SG在结直肠正常粘膜、良性病变及恶性肿瘤组织中HSG的不同表达变化。结果正常粘膜、良性腺瘤、结直肠癌组HSG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2%、74.2%和50.9%,与... 目的探讨增殖抑制基因(HSG)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SG在结直肠正常粘膜、良性病变及恶性肿瘤组织中HSG的不同表达变化。结果正常粘膜、良性腺瘤、结直肠癌组HSG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2%、74.2%和50.9%,与正常粘膜组和良性腺瘤组比较,结直肠癌组HSG表达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G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HSG蛋白表达显著低于良性腺瘤和正常粘膜组织,提示HSG蛋白在结直肠癌演变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G 结直肠癌 良性腺瘤 正常粘膜
下载PDF
牛磺酸对鲤鱼生长及营养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刘辉 李宏伟 +2 位作者 徐应军 史相国 朱状春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90-292,共3页
探讨牛磺酸对鲤鱼生长及食用营养价值的影响。在饲料中添加高低两种浓度的牛磺酸(1%和5%)饲养鲤鱼120d后,通过体重、体长、肌肉中一般营养成分及牛磺酸的含量来进行评价。与对照组相比,高低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鱼体肌肉中脂肪的含量,并... 探讨牛磺酸对鲤鱼生长及食用营养价值的影响。在饲料中添加高低两种浓度的牛磺酸(1%和5%)饲养鲤鱼120d后,通过体重、体长、肌肉中一般营养成分及牛磺酸的含量来进行评价。与对照组相比,高低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鱼体肌肉中脂肪的含量,并显著增加牛磺酸的含量(P<0.05),未见鲤鱼体重、体长及其它营养指标在牛磺酸饲料组和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牛磺酸除了能降低脂肪含量外还能显著提高鲤鱼的食用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酸 鲤鱼 生长 营养价值
原文传递
小儿病毒性脑炎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高捷 白云 元小冬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55-656,共2页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病毒性脑炎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观察其与预后相关性。结果患儿年龄及意识状态、癫、巴宾斯基征、脑电图及脑CT或MRI异常在不同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l...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病毒性脑炎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观察其与预后相关性。结果患儿年龄及意识状态、癫、巴宾斯基征、脑电图及脑CT或MRI异常在不同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儿病毒性脑炎预后差与年龄小相关,并取决于意识障碍、癫发作时间、巴宾斯基征阳性、脑电图及头颅CT和MRI的改变程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儿童 预后
原文传递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刘静 马建国 马立人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86-888,共3页
目的建立免疫斑点法检测脑膜炎双球菌(A群)、肺炎球菌抗原,探讨应用免疫斑点法对早期快速诊断细茵性脑膜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该实验体系,以A(λ)值(取对数Log)为纵坐标,抗原浓度(取对数Log)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求出回归方程。结... 目的建立免疫斑点法检测脑膜炎双球菌(A群)、肺炎球菌抗原,探讨应用免疫斑点法对早期快速诊断细茵性脑膜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该实验体系,以A(λ)值(取对数Log)为纵坐标,抗原浓度(取对数Log)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求出回归方程。结果最小脑膜炎球菌抗原检出量为36 ng/ml。最小肺炎球茵抗原检出量为13.4 ng/ml。结论初步建立了用免疫斑点法检测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中脑膜炎双球菌(A群)、肺炎球菌抗原的诊断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简便、快捷,不需特殊仪器,结果可保存等优点,非常适于在广大临床实验室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脑(膜)炎 脑膜炎球菌(A群) .肺炎球菌 免疫斑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