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藏南贡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海相地层地球化学特征与古海洋环境演化
被引量:
9
1
作者
高莲凤
周巍
+5 位作者
张盈
冷春鹏
张振国
姚纪明
崔岳
万晓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5-204,共10页
西藏南部有出露良好的海相侏罗纪—白垩纪地层。本研究针对采自藏南贡嘎东拉剖面的样品进行了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探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海洋沉积环境的演化。Fe_2O_3+MgO与TiO_2、Al_2O_3/SiO_2关系判别图显示,从晚侏罗世维美...
西藏南部有出露良好的海相侏罗纪—白垩纪地层。本研究针对采自藏南贡嘎东拉剖面的样品进行了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探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海洋沉积环境的演化。Fe_2O_3+MgO与TiO_2、Al_2O_3/SiO_2关系判别图显示,从晚侏罗世维美组到早白垩世桑秀组,研究区经历了从大陆岛弧到大洋岛弧的构造演化。Mn、Fe、V、Co、Ni、REE等指标元素,和U/Th、V/Cr、Sr/Ba、Lan/Ybn、V/(V+Ni)等比值结合显示:沉积条件也从维美组浅海富氧、低盐、高沉积速率的环境演化为早白垩世桑秀组深海、水体分层、盐度升高、沉积速率降低,具有明显深海沉积特征的环境。地化数据分析结果总体上与岩性成因分析相一致,即维美组砂岩所指示的浅海相沉积,桑秀组从下部的粉砂岩到上部钙质泥岩,经历了水体由浅到深的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
地球化学特征
古海洋环境
西藏南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对白垩纪大洋缺氧与富氧过程的制约
被引量:
4
2
作者
张振国
霍少川
+3 位作者
冷春鹏
高莲凤
张盈
付海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07-721,共15页
白垩纪诸多地质事件中,以黑色页岩为特征的大洋缺氧事件和以红层为特征的大洋富氧环境尤其引人关注。本文探讨了白垩纪大洋从缺氧到富氧转化的过程与机制,认为上述沉积事件是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白垩纪岩石圈剧烈的岩浆活动,...
白垩纪诸多地质事件中,以黑色页岩为特征的大洋缺氧事件和以红层为特征的大洋富氧环境尤其引人关注。本文探讨了白垩纪大洋从缺氧到富氧转化的过程与机制,认为上述沉积事件是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白垩纪岩石圈剧烈的岩浆活动,是缺氧、富氧事件发生的源动力,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共同作用是沉积事件发生的结果。具体过程为:白垩纪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改变了海陆面积的对比,并引起地球内部大量热能释放和大气中CO_2气体浓度的升高,最终导致大气温度的升高。海水温度的升高和CO_2浓度的增加导致海洋环境中溶解O_2的降低,缺氧事件随之而产生。同时,海底岩浆喷发在海底产生大量的富含铁元素的基性和超基性岩石,通过海底风化和热液活动,铁元素从岩石圈进入水圈。海水中的铁元素是海洋浮游植物宝贵的营养盐类,其含量的增加可激发浮游植物的大规模繁盛,而这一生命过程可以吸收海水中大量的CO_2,并且产生等量的O_2。随着海水中O_2浓度的不断升高,以富含Fe3+的红色沉积物为特征的海洋富氧环境出现。藏南和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典型剖面的数据证实大洋缺氧和富氧发生的韵律性,即缺氧事件之后往往伴随富氧环境的出现。研究认为,白垩纪大洋缺氧和富氧事件是同一原因导致的不同结果,地球圈层相互作用是其根本制约因素。由岩浆活动引起的缺氧事件和同样由其造成的富氧环境,其机制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以物理、化学过程为主,后者除此之外还演绎了更为复杂的生物-海洋地球化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缺氧
与富氧事件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藏南贡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海相地层地球化学特征与古海洋环境演化
被引量:
9
1
作者
高莲凤
周巍
张盈
冷春鹏
张振国
姚纪明
崔岳
万晓樵
机构
华北理工大学地层古生物研究中心
华北
理
工
大学
矿业
工
程学院
中国地质
大学
生物
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5-204,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2CB822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2015
+6 种基金
41302008)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0711603)
现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13108)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D2015209075
D2012209045)
河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ZD2016077)
华北理工大学省自然科学基金培育项目(SP201501)
文摘
西藏南部有出露良好的海相侏罗纪—白垩纪地层。本研究针对采自藏南贡嘎东拉剖面的样品进行了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探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海洋沉积环境的演化。Fe_2O_3+MgO与TiO_2、Al_2O_3/SiO_2关系判别图显示,从晚侏罗世维美组到早白垩世桑秀组,研究区经历了从大陆岛弧到大洋岛弧的构造演化。Mn、Fe、V、Co、Ni、REE等指标元素,和U/Th、V/Cr、Sr/Ba、Lan/Ybn、V/(V+Ni)等比值结合显示:沉积条件也从维美组浅海富氧、低盐、高沉积速率的环境演化为早白垩世桑秀组深海、水体分层、盐度升高、沉积速率降低,具有明显深海沉积特征的环境。地化数据分析结果总体上与岩性成因分析相一致,即维美组砂岩所指示的浅海相沉积,桑秀组从下部的粉砂岩到上部钙质泥岩,经历了水体由浅到深的变化过程。
关键词
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
地球化学特征
古海洋环境
西藏南部
Keywords
Late Jurassic
Early Cretaceou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paleoceanographic environment
Southern Tibet
分类号
P736.22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对白垩纪大洋缺氧与富氧过程的制约
被引量:
4
2
作者
张振国
霍少川
冷春鹏
高莲凤
张盈
付海丰
机构
华北
理
工
大学
矿业
工
程学院
华北理工大学地层古生物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07-721,共15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2CB822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2015
+4 种基金
41302008)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D2015209075
D2017209236)
河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ZD2016077)
华北理工大学省自然科学基金培育项目(SP201501)联合资助~~
文摘
白垩纪诸多地质事件中,以黑色页岩为特征的大洋缺氧事件和以红层为特征的大洋富氧环境尤其引人关注。本文探讨了白垩纪大洋从缺氧到富氧转化的过程与机制,认为上述沉积事件是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白垩纪岩石圈剧烈的岩浆活动,是缺氧、富氧事件发生的源动力,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共同作用是沉积事件发生的结果。具体过程为:白垩纪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改变了海陆面积的对比,并引起地球内部大量热能释放和大气中CO_2气体浓度的升高,最终导致大气温度的升高。海水温度的升高和CO_2浓度的增加导致海洋环境中溶解O_2的降低,缺氧事件随之而产生。同时,海底岩浆喷发在海底产生大量的富含铁元素的基性和超基性岩石,通过海底风化和热液活动,铁元素从岩石圈进入水圈。海水中的铁元素是海洋浮游植物宝贵的营养盐类,其含量的增加可激发浮游植物的大规模繁盛,而这一生命过程可以吸收海水中大量的CO_2,并且产生等量的O_2。随着海水中O_2浓度的不断升高,以富含Fe3+的红色沉积物为特征的海洋富氧环境出现。藏南和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典型剖面的数据证实大洋缺氧和富氧发生的韵律性,即缺氧事件之后往往伴随富氧环境的出现。研究认为,白垩纪大洋缺氧和富氧事件是同一原因导致的不同结果,地球圈层相互作用是其根本制约因素。由岩浆活动引起的缺氧事件和同样由其造成的富氧环境,其机制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以物理、化学过程为主,后者除此之外还演绎了更为复杂的生物-海洋地球化学过程。
关键词
白垩纪缺氧
与富氧事件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Keywords
Cretaceous
Anoxic andoxic
Earthspheres
Interactions
分类号
P534.53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藏南贡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海相地层地球化学特征与古海洋环境演化
高莲凤
周巍
张盈
冷春鹏
张振国
姚纪明
崔岳
万晓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对白垩纪大洋缺氧与富氧过程的制约
张振国
霍少川
冷春鹏
高莲凤
张盈
付海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