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脑出血大鼠自噬的影响及机制探究
1
作者 范语彤 白兆荣 +3 位作者 张耀国 李鹏飞 高俊玲 周洪霞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502-511,共10页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对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大鼠自噬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在无菌环境下分离健康SD大鼠腹股沟周围脂肪,体外培养ADSCs,并培养至第4...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对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大鼠自噬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在无菌环境下分离健康SD大鼠腹股沟周围脂肪,体外培养ADSCs,并培养至第4代,应用流式细胞仪对ADSCs表面标志物进行测定。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ICH组、ADSCs组。ICH组和ADSCs组大鼠建立ICH模型,Sham组同样的方法建立模型,但不注射自体血。建模术后2 h,ADSCs组经右侧纹状体区域注射给予5μL细胞悬液(1×10^(5)个细胞),Sham组和ICH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建模成功后分别于第12 h、1 d、3 d、5 d、7 d对大鼠进行Longa神经功能评分,处死大鼠后,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尼氏染色观察未受损神经元数量、测定脑组织水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内自噬相关蛋白人重组自噬效应蛋白(recombinant human beclin 1,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in vitro kinase assay for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AKT/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的表达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1 d、3 d脑组织内LC3、Beclin1、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所培养的大鼠ADSCs中黏附分子CD29、CD90呈阳性表达,CD45呈阴性表达。与Sham组相比,ICH组大鼠脑组织病理症状均明显增加,Longa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受损神经元数量,自噬相关蛋白LC3和Beclin1、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阳性细胞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与ICH组相比,ADSCs组大鼠脑组织病理症状均明显减轻,Longa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受损神经元数量明显降低(P<0.05),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阳性细胞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结论ADSCs移植治疗脑出血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通过激活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ICH大鼠细胞自噬水平进而减轻大鼠脑损伤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间质干细胞 自噬
下载PDF
国产多孔钽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7植入兔竖脊肌内的生物相容性 被引量:4
2
作者 张辉 王茜 +5 位作者 陶建峰 王爱军 史伟 卞育婕 李琪佳 王志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376-2383,共8页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7在体内可诱导骨及软骨形成,并可诱导肌肉中和血管周围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软骨和骨细胞,有促进软骨和骨形成的作用。目的:观察多孔钽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7植入兔竖脊肌后,钽-肌肉界面纤维包膜结构、肌肉与小血管向多...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7在体内可诱导骨及软骨形成,并可诱导肌肉中和血管周围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软骨和骨细胞,有促进软骨和骨形成的作用。目的:观察多孔钽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7植入兔竖脊肌后,钽-肌肉界面纤维包膜结构、肌肉与小血管向多孔钽内生性生长及异位成骨的能力。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左右两侧竖脊肌内分别植入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多孔钽片(实验组)和多孔钽片(对照组),植入后2,4,8周,取钽片及其周围0.5 cm肌肉组织,进行扫描电镜、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及硬组织切片观察。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两组材料周围均有纤维性包膜形成,随时间延长,纤维性包膜逐渐由疏松变致密,厚度也逐渐变薄,材料与肌肉交界面无明显炎症反应。两组间纤维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扫描电镜:植入2周时,两组多孔钽表面可见少量肌肉及胶原纤维逐渐长入孔隙内部,部分胶原纤维附着于孔壁;植入8周时,多孔钽孔隙内充满了肌腱纤维,纤维与孔壁结合紧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③硬组织切片:植入2周时,两组多孔钽孔隙均内有少量成纤维细胞及肌纤维长入,实验组材料孔隙内可见有新生小血管长入;植入8周时,两组多孔钽表面和孔隙内均长满呈条索状交错排列的肌纤维,小血管及细胞成分减少,钽-肌肉紧密融合。④Masson染色:植入8周时,实验组钽-肌肉界面边缘处肌肉内可见大量间充质细胞、骨胶原及软骨基质形成,以及少量新生的软骨化骨,对照组未见软骨化骨。⑤结果表明,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多孔钽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及诱导成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7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多孔钽 支架 生物相容性 异位成骨
下载PDF
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神经炎症反应与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王莹雪 卞育婕 +5 位作者 周玉奇 崔逸爽 周国龙 魏子峰 张宇新 王茜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0-94,共5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元退化性疾病。目前,P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为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我们通过建立PD的多种动物模型来模拟PD病的发病过程,为PD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近年来有报道小胶...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元退化性疾病。目前,P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为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我们通过建立PD的多种动物模型来模拟PD病的发病过程,为PD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近年来有报道小胶质细胞是脑组织中主要的免疫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静息状态下对机体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但其长期慢性激活有神经毒性,对机体会造成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炎症反应 小胶质细胞 6-OHDA MPTP LPS
下载PDF
多孔钽复合BMP-7修复兔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张辉 王茜 +5 位作者 甘洪全 史伟 刘永庆 张大鹏 李琪佳 王志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36-842,共7页
目的研究多孔钽与BMP-7复合后对兔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探讨其软骨修复能力及与宿主组织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48只,随机分为3组(n=16),制备兔股骨内髁软骨缺损模型,分别于右侧股骨内髁植入复合BMP-7多... 目的研究多孔钽与BMP-7复合后对兔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探讨其软骨修复能力及与宿主组织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48只,随机分为3组(n=16),制备兔股骨内髁软骨缺损模型,分别于右侧股骨内髁植入复合BMP-7多孔钽材料(A组)、多孔钽材料(B组)及不植入材料(C组)。术后观察动物一般状况,术后4、8、16周取材行大体、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术后16周行Micro-CT观察A、B组组织空隙内软骨及骨长入情况和多孔钽周围成骨情况。结果术后动物存活良好,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大体观察示,随时间延长,A、B组术后缺损区材料表面均出现新生软骨并逐渐覆盖缺损区域,A组术后新生软骨组织出现更早,表面平整光滑,修复程度较B组好;C组术后各时间点缺损区均未修复,表面逐渐被纤维组织填充。除术后4周A、B组软骨缺损修复大体观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术后8、16周A组评分均高于B组(P<0.05)。扫描电镜观察示,随时间延长,A组材料表面新生软骨及成骨细胞数量逐渐增多,细胞外基质逐渐将材料覆盖,孔隙内长入的新生骨组织逐渐增多,A组新生骨组织及细胞外基质分泌明显多于B组。甲苯胺蓝染色组织学观察示,术后4、8、16周两组多孔钽界面新生软骨及骨组织逐渐增加,出现新生骨小梁并向材料孔隙内生长,骨组织与多孔钽接触趋于紧密,软骨缺损区域逐渐被新生软骨样组织覆盖,新生软骨组织与多孔钽结合越发紧密;A组新生软骨及骨组织多于B组。Micro-CT观测示,术后16周A组组织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目、骨体积分数均高于B组,骨小梁间隙低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孔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与BMP-7复合后可与宿主形成稳定的连接与整合,对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修复起良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钽 BMP-7 软骨缺损 软骨下骨 修复
原文传递
原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卞育婕 王莹雪 +6 位作者 刘胜冬 周玉奇 崔逸爽 周国龙 魏子峰 张宇新 王茜 《中国综合临床》 2016年第11期-,共3页
原发性震颤( ET)和帕金森病( PD)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二者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但二者的发病都与年龄、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有关,在流行病学、影像学、临床表现等方面也存在相似性,极易混淆... 原发性震颤( ET)和帕金森病( PD)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二者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但二者的发病都与年龄、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有关,在流行病学、影像学、临床表现等方面也存在相似性,极易混淆,导致误诊。因此,了解ET与PD的相关性至关重要,现就ET和PD间的相关性进行阐述,以期为两病的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震颤 帕金森病 相关性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震颤机制脑部网络模型研究进展
6
作者 卞育婕 王莹雪 +5 位作者 周玉奇 崔逸爽 周国龙 魏子峰 张宇新 王茜 《中国综合临床》 2016年第8期749-753,共5页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元退化性疾病,具有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动作缓慢、姿势平衡障碍四大症状。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大量研究认为可能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老年化、免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涉及氧化应激、...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元退化性疾病,具有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动作缓慢、姿势平衡障碍四大症状。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大量研究认为可能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老年化、免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涉及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等多种机制。50%患者首发症状为震颤,震颤是帕金森病目前最难治疗的症状,但其产生机制尚有争议,因此了解震颤的产生机制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震颤 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