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病理性Q波消失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单红英 杨学东 +3 位作者 徐勇 王至军 林剑 王禹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1年第8期718-724,共7页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病理性Q波变化对1年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心内科行PCI治疗的急性前壁STEMI患者857例。根据患者心电图检查...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病理性Q波变化对1年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心内科行PCI治疗的急性前壁STEMI患者857例。根据患者心电图检查发现的病理性Q波情况,将患者分为无病理性Q波组(NQ组,n=76)、病理性Q波消失组(RQ组,n=416)与病理性Q波持续组(PQ组,n=365),收集三组的临床资料及肌酸激酶(CK)峰值,比较三组患者基线、随访1年超声心动图指标及预后不良情况。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评价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在纳入的857例患者中,有781例(91.1%)发生病理性Q波,其中有416例(53.3%)患者随访1年中病理性Q波消失,76例(8.7%)未发生病理性Q波。PQ组患者CK峰值较RQ组(t=6.772,P <0.001)与NQ组(t=14.002,P <0.001)明显提高,提示PQ组患者梗死面积较RQ组、NQ组明显提高。PQ组患者左心室(LV)重构较NQ组(t=23.145,P <0.001)与RQ组(t=14.090,P <0.001)明显提高。随访1年后,PQ组有26例(7.1%)死亡,RQ组有17例(4.1%)死亡,NQ组无患者死亡。多变量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表明,持续病理性Q波是急性前壁STEM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相关因素(HR=1.283,95%CI 1.074~1.738,P=0.025)。结论急性前壁STEMI患者PCI治疗后,持续病理性Q波与心力衰竭或死亡风险增加独立相关,而病理性Q波消失患者预后不良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肌酸激酶(CK) 病理性Q波 预后 前壁
下载PDF
谷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2
作者 姜红菊 王志军 +5 位作者 传小文 毋会芃 李立鹏 王世喜 丁振江 陈牧雷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11期1021-1027,共7页
目的 观察谷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纳入2021年08月05日至2024年04月16日就诊于20家医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08例,随机... 目的 观察谷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纳入2021年08月05日至2024年04月16日就诊于20家医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0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4例。试验组给予谷红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安慰剂(0.9%Nacl溶液),两组疗程均为10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0 d后,试验组的心绞痛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3.62%比81.76%,P<0.001);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其中以试验组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更为明显(P<0.05);治疗28 d后,两组SAQ评分均有所升高,试验组SAQ评分较基线增加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不良反应、临床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和生命体征等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显示,两组的安全性相当。结论 谷红注射液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优点,且能够提高临床顺应性,可有效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红注射液 不稳定性心绞痛 随机对照试验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
下载PDF
核酸适配体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明 雷涛 +1 位作者 邢平川 王志军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6期499-504,共6页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主要致死性疾病之一[1],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核酸适配体具有高特异性与高亲和力,可高效检测多种生物标志物,提供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诊断结果。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中核酸适配体对心肌肌钙蛋白、B型利钠肽等生物标...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主要致死性疾病之一[1],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核酸适配体具有高特异性与高亲和力,可高效检测多种生物标志物,提供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诊断结果。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中核酸适配体对心肌肌钙蛋白、B型利钠肽等生物标志物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检测价值。同时作为靶向抑制剂,核酸适配体通过精准靶向心血管疾病相关分子如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蛋白、骨桥蛋白、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 9型(PCSK9)等而发挥治疗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核酸适配体的筛选、合成及修饰技术持续优化,将进一步推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适配体 心血管疾病 生物标志物 骨桥蛋白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4
作者 郑美佳 张士博 +3 位作者 李东琦 刘宁 岳淑玲 王志军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3期243-247,共5页
慢性心力衰竭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高,易反复,需要多次住院治疗。作为衡量其疾病控制及预后的指标之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再住院率在临床上居高不下。本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进... 慢性心力衰竭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高,易反复,需要多次住院治疗。作为衡量其疾病控制及预后的指标之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再住院率在临床上居高不下。本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旨在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提高预后效果,优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再住院 影响因素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血清炎症标记物及肾素血管紧张素反调控轴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田 王志军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5期412-416,共5页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首要的健康问题,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严重负担。炎症反应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炎症标记物不仅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程度,且是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重要预测指标。肾素血管紧张素反调控轴可抵消经典轴影...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首要的健康问题,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严重负担。炎症反应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炎症标记物不仅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程度,且是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重要预测指标。肾素血管紧张素反调控轴可抵消经典轴影响,起到保护心血管的作用。笔者参阅相关文献,就心血管疾病常见的炎症生物标记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平均血小板体积比(WMR)、骨桥蛋白(OPN)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反调控轴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潜能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清炎症标志物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多导联ST-T改变1例报告
6
作者 刘杰 郑美佳 +3 位作者 周建芝 薄海美 刘宁 王志军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4期320-322,共3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多以胸痛、胸闷为主要症状就诊。心电图是诊断CHD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术是诊断CHD的“金标准”,能直观体现心脏血管狭窄情况。但临床上最便捷的首选检查是12导联心电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多以胸痛、胸闷为主要症状就诊。心电图是诊断CHD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术是诊断CHD的“金标准”,能直观体现心脏血管狭窄情况。但临床上最便捷的首选检查是12导联心电图,通过心电图可初步评估病情[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D 心电图 ST-T改变
下载PDF
脂质代谢及炎症指标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欣悦 黄宇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24-0029,共6页
冠心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发病率高,医疗负担重,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是如今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健康问题。目前研究证实脂质代谢及炎症反应在冠心病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并且与预后密切相关。还有研究发现,许多新型... 冠心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发病率高,医疗负担重,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是如今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健康问题。目前研究证实脂质代谢及炎症反应在冠心病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并且与预后密切相关。还有研究发现,许多新型炎症标志物对冠心病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本文从脂质代谢及炎症指标与冠心病相关性的角度进行以下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脂质代谢 炎症反应
下载PDF
MMP2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在远期预后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绍彩 王全立 +3 位作者 那雪峰 张晓悦 张淑平 黄宇玲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11期1823-1827,共5页
慢性心力衰竭是患者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表现。患者心脏结构出现病变、功能出现障碍同时心脏充盈、射血功能明显降低[1]。临床研究显示,我国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高达0.9%,且就诊1年内患者死亡率达到22%,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4]... 慢性心力衰竭是患者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表现。患者心脏结构出现病变、功能出现障碍同时心脏充盈、射血功能明显降低[1]。临床研究显示,我国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高达0.9%,且就诊1年内患者死亡率达到22%,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4]。因此对患者远期预后评估有助于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和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期预后 心血管不良事件 射血功能 慢性心力衰竭 MMP2 预测价值 合理用药 心脏疾病
下载PDF
早发冠心病患者常见脂代谢相关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王伟 王绿娅 +3 位作者 苏鹏宇 陈盼盼 江龙 唐玲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10期847-850,共4页
冠心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AD)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1]。流行病学统计,全国至少有186万CAD患者,且发病年龄日益年轻化。美国ATPⅢ指出,冠心病发病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2],即为早发冠心病(premature coronary arte... 冠心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AD)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1]。流行病学统计,全国至少有186万CAD患者,且发病年龄日益年轻化。美国ATPⅢ指出,冠心病发病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2],即为早发冠心病(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p CAD),其发病人数约占CAD的1/4[3],与普通人群相比其家族成员患病率更高,且临床表现更为严重。p CAD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疾病,多种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中遗传因素可占50%~60%;研究发现,脂代谢基因对p CAD的发生发展尤其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脂代谢 易感基因
下载PDF
症状性心肌桥患者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与运动-静息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新斌 傅昱 +1 位作者 董小波 闫杰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93-599,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症状性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患者平板运动试验(treadmill exercise test,TET)心电图与运动-静息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I)的特点及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心前区疼痛、不适... 目的:对比分析症状性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患者平板运动试验(treadmill exercise test,TET)心电图与运动-静息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I)的特点及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心前区疼痛、不适等典型心肌缺血症状经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确诊为单纯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MB,1周内进行TET心电图及运动-静息核素MPI检查的97例(男59例,女38例)患者资料。依据MB形态分为不完全MB组(n=41)与完全MB组(n=56);依据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MCA)收缩期狭窄程度行Noble分级,分为Noble 1级组(n=44)、2级组(n=31)、3级组(n=2);另外,根据检测方法将异常的检出者分为TET异常组(n=21)和MPI异常组(n=31)。比较总的、不同MB类型及Noble分级中TET与MPI的差异,以及TET及MPI异常者中完全MB厚度、长度的差异。结果:总的MPI阳性率(39/97)高于TET(2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48,P〈0.01)。不完全MB组TET(5/41)与MPI(8/41)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0,P〉0.05)。完全MB组MPI阳性率(31/56)比TET(21/5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33,P〈0.01)。Noble 1级组TET(6/44)与MPI(12/44),2级组TET(11/42)与MPI(18/42)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χ^2=4.500,P〈0.05;χ^2=5.444,P〈0.05)。3级组TET(9/11)与MPI(9/11)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T与MPI异常中完全MB组厚度分别为(3.4±0.6)和(2.9±0.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9,P〈0.05);MB长度分别为(16.6±5.5)和(15.7±7.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9,P〉0.05)。结论:在评价MB患者心肌缺血方面运动-静息核素MPI比TET更敏感,尤其对完全MB及MCA收缩期狭窄轻中度程度者。但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完全MB患者心肌缺血检出阳性率均低,而对MCA收缩期重度狭窄者则均高度敏感。两种检查结果阳性中MB厚度有差异,而MB长度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CT冠状动脉成像 平板运动试验 心肌灌注显像
下载PDF
胺碘酮与美托洛尔对心功能不全伴心律失常的疗效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全立 李绍彩 黄宇玲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5176-5179,共4页
目的探究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依据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相关数据,随机分为对照组(使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和治疗组(使用美托洛尔联合胺... 目的探究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依据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相关数据,随机分为对照组(使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和治疗组(使用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各60例。两组均行相同抗心力衰竭(心衰)治疗对策,对比两组心脏彩超检测结果、心电图检测结果、血清心衰指标物改善情况及心功、心律失常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N-末端B型利尿肽前体(NT-proBN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率(HR)、QT间期离散度(QTd)、QT间期较正值(QTc)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功能总有效率、心律失常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具有理想干预效果,且在提升心功能、增强左室收缩力、改善心衰因子、稳定心率、改善心室率方面具有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功能不全 美托洛尔 胺碘酮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联合冠状动脉内应用注射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功能、无复流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9
12
作者 袁百祥 李绍彩 王志军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9年第11期1328-1331,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冠状动脉内应用注射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功能、无复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2018年遵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冠状动脉内应用注射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功能、无复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2018年遵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穿刺成功后经指引导管于冠状动脉内应用注射用盐酸替罗非班,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hrombolysis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和无复流情况,检测心肌标志物[高敏肌钙蛋白(hs-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监测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记录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TIMI血流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患者hs-cTnT、CK-MB和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但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两组患者LVEDD、LVES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LVEF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3.33%(2/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联合冠状动脉内应用注射用盐酸替罗非班可有效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无复流情况,减轻手术操作对心肌的损伤程度,促进心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注射液 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下载PDF
性别对新发心力衰竭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志军 裴恒 +3 位作者 宿鑫 吴寿岭 邢彩耐 黄宇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7-62,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对新发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在参加2006~2007年健康体检的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观察对象95 624名,每年记录1次心力衰竭发病情况,随访至2015年12月31日,比较男性与女性心力衰竭发病率的差异,采用...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对新发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在参加2006~2007年健康体检的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观察对象95 624名,每年记录1次心力衰竭发病情况,随访至2015年12月31日,比较男性与女性心力衰竭发病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性别心力衰竭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在符合纳入标准的95 624名观察对象中,平均年龄(51.7±12.5)岁,男性76 327名(79.82%),女性19 297名(20.18%)。随访(8.70±1.28)年,共新发心力衰竭1 774例,发病密度为2.11/千人年。男性心力衰竭发病密度高于女性(2.30/千人年vs. 1.37/千人年,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是新发心力衰竭的保护因素(HR=0.78,95%CI:0.68~0.91,P<0.01)。结论:女性是新发心力衰竭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性别 危险因素 发病
下载PDF
心力衰竭患者出院静息心率对全因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宇玲 荣萍萍 +5 位作者 李挺 裴恒 王志军 吴寿岭 刘杰 张欣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4-440,共7页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出院静息心率对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以2006~2016年开滦研究人群中首次诊断为心衰的职工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静息心率四分位水平分为:出院静息心率<65次/min组、65~71次/min组、72~79...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出院静息心率对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以2006~2016年开滦研究人群中首次诊断为心衰的职工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静息心率四分位水平分为:出院静息心率<65次/min组、65~71次/min组、72~79次/min组、≥80次/min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曲线计算各组累积全因死亡率,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出院静息心率对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2657例,平均年龄(67.85±11.44)岁,其中男性2338(87.99%)例。平均随访(6.82±3.93)年期间,共发生全因死亡1129例,出院静息心率<65次/min组至≥80次/min组累积全因死亡率分别为36.87%、38.27%、43.82%和50.0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后,与<65次/min组比较,65~71次/min组、72~79次/min组、≥80次/min组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HR(95%CI)分别为0.95(0.80~1.14)、1.07(0.89~1.29)、1.30(1.10~1.55),P值分别为0.60、0.46、<0.01。线性趋势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出院静息心率的增快,心衰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逐渐增加(P_(trend)<0.01)。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显示,随着出院静息心率的增快,心衰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逐渐增加且不存在曲线关系(P<0.01)。将出院静息心率及入院静息心率同时纳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入院静息心率对应的HR(95%CI)为1.00(0.99~1.01),P=0.06。结论:高出院静息心率水平是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出院静息心率对全因死亡的影响强于入院静息心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院静息心率 入院静息心率 心力衰竭 全因死亡
下载PDF
替罗非班冠状动脉与静脉给药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微血管阻塞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单红英 杨学东 +3 位作者 徐勇 王至军 林剑 王禹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1年第5期543-547,共5页
目的:通过与静脉内注射比较,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微血管阻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 目的:通过与静脉内注射比较,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微血管阻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秦皇岛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行PCI术的STEMI患者3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静脉给药组与冠状动脉给药组,每组189例。冠状动脉给药组患者在术后经抽吸导管于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剂量为10μg/kg;然后以0.15μg/(kg·min)的维持剂量持续静脉给药24~48 h。静脉给药组患者首先静脉注射替罗非班,剂量10μg/kg;然后以0.15μg/(kg·min)的维持剂量持续静脉给药24~48 h。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指标,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经心脏磁共振情况;比较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采用多变量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价患者发生MACE的相关因素。结果:PCI术后,与静脉给药组比较,冠状动脉给药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提高(t=3.351,P=0.001),微血管阻塞(MVO)发生率显著降低(χ^(2)=15.377,P<0.001);随访1年时,冠状动脉给药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t=4.591,P<0.001)、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t=8.622,P<0.001)及梗死面积(t=10.664,P<0.001)显著降低,LVEF显著升高(t=4.366,P<0.001),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注射替罗非班是STEMI患者PCI术后1年发生MACE的独立保护因素(OR=0.423,95%CI=0.190~0.943,P=0.036)。结论:与静脉注射替罗非班相比,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显著改善STEMI患者PCI术后6个月内MVO发生率和左心室重构,降低术后1年MACE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微血管阻塞
下载PDF
累积高敏C反应蛋白暴露与新发心力衰竭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挺 荣萍萍 +4 位作者 裴恒 王志军 吴寿岭 郑宏伟 黄宇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81-888,共8页
目的:探讨累积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暴露与新发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参加2006~2007年、2008~2009年、2010~2011年3次年度健康体检中不少于2次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共82... 目的:探讨累积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暴露与新发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参加2006~2007年、2008~2009年、2010~2011年3次年度健康体检中不少于2次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共82880例。将研究对象根据累积hs-CRP暴露水平四分位数分为累积hs-CRP1组、累积hs-CRP2组、累积hs-CRP3组、累积hs-CRP4组;根据2006年度基线hs-CRP暴露水平四分位数分为hs-CRP1组、hs-CRP2组、hs-CRP3组和hs-CRP4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中新发心力衰竭累积发病率,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累积hs-CRP暴露对新发心力衰竭的影响。结果:累积hs-CRP1组~累积hs-CRP4组分别有研究对象20751例、20679例、20733例、20717例。随着累积hs-CRP暴露水平升高,四组的年龄、体重指数、心率、总胆固醇水平、陈旧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和糖尿病占比均呈上升趋势(P均<0.001)。平均随访(6.81±0.98)年,共新发心力衰竭991例,累积hs-CRP1组~累积hs-CRP4组累积新发心力衰竭发病率分别为0.66%、0.88%、1.31%、1.93%。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校正了包括随访期间发生的心肌梗死在内的已知危险因素之后,相比累积hs-CRP1组,累积hs-CRP2组~累积hs-CRP4组新发心力衰竭的HR(95%CI)分别为:1.01(0.81~1.27)、1.24(1.01~1.53)和1.38(1.12~1.70),P值分别为0.918、0.041和0.002。校正了累积hs-CRP暴露之后,相比基线hs-CRP1组,基线hs-CRP2组~hs-CRP4组新发心力衰竭的HR(95%CI)分别为1.17(0.95~1.46)、1.22(0.99~1.50)和1.22(0.99~1.50),P均>0.05。结论:高水平的累积hs-CRP暴露是新发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累积hs-CRP暴露对新发心力衰竭风险的影响要强于基线hs-CRP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敏C反应蛋白 累积暴露 心力衰竭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丹参滴丸联合ARB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血清NT-proBNP、H-FABP以及Nexilin含量影响研究 被引量:33
17
作者 刘宁 刘昊 +3 位作者 王志军 刁增利 白华 刘铁楠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1-254,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滴丸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血清NT-pro BNP、H-FABP以及Nexilin含量影响研究。方法:收集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 目的:探讨丹参滴丸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血清NT-pro BNP、H-FABP以及Nexilin含量影响研究。方法:收集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坎地沙坦酯片口服,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滴丸口服,治疗12周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血清NT-pro BNP、H-FABP、Nexilin含量及心功能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1实验组患者血清NT-pro BNP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患者的血清H-FABP水平较低(P<0.05);3实验组患者的血清Nexilin水平较低(P<0.05);4实验组患者的实验组SV、LVEF水平较高,LVESV1、LVEDV1水平较低(P<0.05);结论:丹参滴丸联合ARB能够显著降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血清NT-pro BNP、H-FABP及Nexilin水平,改善心功能,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滴丸 ARB 慢性心衰 NT-PROBNP H-FABP Nexilin
下载PDF
唐山汉族CYP11B2-344 T/C多态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高危人群中的分布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红 顾定伟 +2 位作者 李广平 李宏伟 葛庆峰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239-244,共6页
目的观察唐山地区汉族醛固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344T/C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2月连续收治的胸痛待查及冠心病患者,依据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分为冠心病组... 目的观察唐山地区汉族醛固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344T/C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2月连续收治的胸痛待查及冠心病患者,依据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记录2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APO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344T/C位点基因型。结果研究人群的CYP11B2-344T/C基因TT,TC,CC 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8.5%,42%及9.5%;T,C等位基因频率为69.5%及30.5%。冠心病患者3种基因型频率为45.2%,45.2%及9.6%;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7.8%及32.7%。冠心病组的TT,TC,CC,TC+CC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LPa、男性、吸烟、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于对照组,APOA及HDL-C低于对照组;2组间TC,TG,LDL-C及APOB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11B2-344T/C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无明显相关性。LPa、男性、吸烟、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APOA是冠心病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多态现象 遗传 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水平与左室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12
19
作者 闫杰 刘艳军 +1 位作者 赵红 苏鹏宇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3611-3613,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s LOX)-1水平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72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将观察组进一步分为有心力衰竭组44例和无心力衰竭组42例。对入选患...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s LOX)-1水平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72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将观察组进一步分为有心力衰竭组44例和无心力衰竭组42例。对入选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s LOX-1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s LOX-1水平、LVEDD、LVESD、IVST及LVPWT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LVEF和LVFS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中s LOX-1水平与LVEDD和LVESD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LVFS和LVEF呈负相关关系(P<0.01)。有心力衰竭组血清s LOX-1水平较无心力衰竭组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s LOX-1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检测s LOX-1水平可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左室功能,s LOX-1水平升高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急性心肌梗死 左室功能
下载PDF
米力农和左西孟旦对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脑利钠肽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雅男 苏鹏宇 《中国药业》 CAS 2016年第17期53-56,共4页
目的比较米力农和左西孟旦对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脑利钠肽(BNP)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9例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分为A组和B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硝酸甘油、利尿药、B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血管... 目的比较米力农和左西孟旦对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脑利钠肽(BNP)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9例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分为A组和B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硝酸甘油、利尿药、B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及扩血管药等,在此基础上,A组和B组分别联合米力农和左西孟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72hBNP水平和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72h后,A组BNP水平由基线的(1619.6±207.4)pg/mL降至(911.8±142.9)pg/mL,B组由基线的(1682.6±241.3)pg/mL降至(617.4±92.5)pg/mL(P〈0.05),B组BNP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B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指标均较A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总有效率为82.22%,优于A组的63.64%(P〈0.05)。A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0(0/45),低于A组的18.18%(8/44);两组恶性心率失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8.628,尸=0.008)。结论左西孟旦在降低失代偿心力衰竭脑利钠肽水平、改善心功能方面效果优于米力农,而且安全性高于米力农,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力农 左西孟旦 失代偿心力衰竭 脑利钠肽 心功能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