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医科”背景下医工融合在肿瘤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 被引量:2
1
作者 戈艳蕾 阎红灿 +1 位作者 聂怀勇 孙国贵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期71-74,77,共5页
目的探究新医科背景下医工融合发展在肿瘤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发展情况、肿瘤学在医学和工程学应用情况、医工融合的意义、目前存在的不足及解决方案。方法检索医工融合相关文献报道,分析新医科背景下医工融合发展现况、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目的探究新医科背景下医工融合发展在肿瘤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发展情况、肿瘤学在医学和工程学应用情况、医工融合的意义、目前存在的不足及解决方案。方法检索医工融合相关文献报道,分析新医科背景下医工融合发展现况、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并提出见解。结果医工融合发展可以促进跨学科合作、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动医疗技术的发展、培养综合素质的肿瘤专业人才及促进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但是也存在学科壁垒、教师培训不足、实践项目资源不足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多个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加强跨学科交流和合作,加强教师培训,与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合作、共享资源,建立医工融合教学的评价体系等措施进行改善,以实现肿瘤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结论在新医科视域下,医工融合已成为肿瘤专业临床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将会培养出更全面优质的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医科 医工融合 教学 肿瘤专业 人才培养
下载PDF
新医科视域下医工融合培养模式在肿瘤学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孙国贵 戈艳蕾 +5 位作者 聂怀勇 赵雅宁 薄海美 邢凤梅 赵亚婷 阎红灿 《中国综合临床》 2024年第1期77-80,共4页
医工融合培养模式在肿瘤学研究生培养中,将医学和工程学科的知识与技术相结合,有助于肿瘤的精准诊断和治疗,促进肿瘤研究的合作与创新,同时可促进肿瘤专业复合型创新医学人才的培养与交流,推动肿瘤诊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高肿瘤患者的... 医工融合培养模式在肿瘤学研究生培养中,将医学和工程学科的知识与技术相结合,有助于肿瘤的精准诊断和治疗,促进肿瘤研究的合作与创新,同时可促进肿瘤专业复合型创新医学人才的培养与交流,推动肿瘤诊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本文探讨了医工融合培养模式在肿瘤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索“新医科”背景下培养肿瘤学专业复合型创新医学人才的医工融合思维的教学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医科 医工融合 教学 肿瘤专业 人才培养
原文传递
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对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影响
3
作者 贾建国 马向明 +4 位作者 田菲 张亚丽 戴佳盈 罗赛芳 曹立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3-759,共7页
目的探究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对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式,收集2006年7月—2007年12月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99750例在职及离退休职工的体检资料,并对其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情况进行随... 目的探究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对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式,收集2006年7月—2007年12月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99750例在职及离退休职工的体检资料,并对其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情况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12月31日。根据TG/HDL-C三分位水平将受试者分成3组,分别为Q1组(TC/HDL-C<0.66,n=33229)、Q2组(0.66≤TC/HDL-C<1.14,n=33302)、Q3组(TC/HDL-C≥1.14,n=33219)。计算各组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密度。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符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原发性肝癌的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间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TG/HDL-C水平分组对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影响。结果3组受试者年龄、男性比例、腰围、BMI、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TG、TC、HDL-C、LDL-C、ALT、超敏C-反应蛋白、慢性肝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家族史、饮酒、吸烟、体育锻炼、受教育程度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平均(14.06±2.71)年的随访过程中,新发肝癌共计484例,其中男446例,女38例。Q1组、Q2组、Q3组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密度分别是0.39/千人年、0.35/千人年、0.30/千人年。3组受试者的原发性肝癌累积发病率分别是6.03‰、5.28‰和4.49‰,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P=0.048)。校正了考虑到的混杂因素后,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以Q3组为对照,Q1、Q2组的风险比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2.04(1.61~2.58)、1.53(1.21~1.92)(P for trend<0.05)。结论TG/HDL-C水平降低与原发性肝癌发病风险升高有关,特别是在慢性肝病的人群中这种关联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甘油三酯类 胆固醇 HDL 队列研究
下载PDF
新医科视域下肿瘤专业医学生医工融合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4
作者 孙国贵 陈伟彬 +5 位作者 戈艳蕾 阎红灿 聂怀勇 赵雅宁 赵亚婷 黄晓红 《中国综合临床》 2024年第2期157-160,共4页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长,这推动了“新医科”的建设,对医学生的能力培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本科教育是医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新医科”背景下做好本科教学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临床教学阶段是医...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长,这推动了“新医科”的建设,对医学生的能力培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本科教育是医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新医科”背景下做好本科教学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临床教学阶段是医学生全面了解临床各学科,培养其对专科认识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应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在“新医科”的背景下,医工融合的诊疗技术已经成为肿瘤专业临床诊疗工作的重要趋势。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肿瘤专业临床教学和教学管理也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现以肿瘤专业临床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医工融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医科 医工融合 肿瘤专业 临床教学
原文传递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伊班膦酸钠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刘蕊 范宁建 +3 位作者 王英曼 宋洁 张岩 聂秋明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2年第4期424-427,共4页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伊班膦酸钠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硼替佐...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伊班膦酸钠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及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伊班膦酸钠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伊班膦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疼痛评分、卡诺夫斯凯计分(KPS)、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缓解率为95.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KPS评分明显改善,疼痛评分、ALP水平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患者的KPS评分、疼痛评分和ALP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10/40),略低于对照组的37.5%(15/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伊班膦酸钠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能有效缓解患者骨痛,提高疗效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复方苦参注射液 伊班膦酸钠 骨痛
下载PDF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蕊 范宁建 +2 位作者 王英曼 宋洁 张岩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2年第3期300-303,共4页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不同浓度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采用酶联免疫...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不同浓度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结果:0.5、1、2、5和10 mg/mL的复方苦参注射液均有抑制骨髓瘤RPMI8226细胞增殖的作用,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5、10 mg/mL的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显著促进细胞凋亡,并阻滞细胞周期于G_(1)期。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后,细胞IL-6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抑制骨髓瘤细胞的增殖,诱导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L-6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复方苦参注射 增殖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黄芪多糖对脓毒症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明煬 岳琨 +3 位作者 湛佳兴 周琦 刘庆阳 徐凯智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第3期169-172,200,共5页
①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对脓毒症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②方法 40只BALB/c小鼠制备全层皮肤烧伤模型,并腹腔注射铜绿假单胞菌,分为4组:对照组和APS低、中、高剂量治疗组(40、100、250mg/kg),每组各10只。在烧伤后0、3、5、7天处... ①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对脓毒症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②方法 40只BALB/c小鼠制备全层皮肤烧伤模型,并腹腔注射铜绿假单胞菌,分为4组:对照组和APS低、中、高剂量治疗组(40、100、250mg/kg),每组各10只。在烧伤后0、3、5、7天处死并获取骨髓与肝脏中的树突细胞(DC)。流式细胞仪用于分离DC细胞确定其表型的变化。CBA用于分析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③结果在体实验:APS各剂量组小鼠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体实验:小鼠的骨髓细胞、肝细胞中的CD11c-CD45RBhighDC在烧伤后3天降低,3天后逐渐升高并且在第7天达到最高水平;且APS各剂量组细胞数量与APS剂量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结论 APS通过调节体内DC分化为CD11c-CD45RBhigh DC对脓毒症小鼠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脓毒症 调节性树突细胞 烧伤
下载PDF
三级淋巴结构中高内皮细胞微静脉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意义
8
作者 晏洁 王鹏健 贾敬好 《肿瘤》 CAS 2024年第3期262-268,共7页
三级淋巴结构(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TLS)是位于非典型淋巴器官部位的异位淋巴组织。成熟的TLS由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区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和高内皮细胞微静脉(high endothelial venule,HEV)组成。HEV可独特性... 三级淋巴结构(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TLS)是位于非典型淋巴器官部位的异位淋巴组织。成熟的TLS由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区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和高内皮细胞微静脉(high endothelial venule,HEV)组成。HEV可独特性地介导淋巴细胞的归巢并促进TLS的形成。TLS是肿瘤微环境中直接启动抗肿瘤免疫应答的部位,同时也是免疫细胞进行方向性输送的关键部位。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TLS和肿瘤相关高内皮细胞微静脉(tumor-associated high endothelial venule,TA-HEV)与患者良好的临床预后相关。本文综述TLS与HEV的结构组成、功能特征、动态发展及调整机制等,从多个维度分析2者对患者预后及免疫治疗应答的预测价值,并探讨诱导TLS和HEV作为肿瘤治疗手段的应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三级淋巴结构 高内皮细胞微静脉 免疫检查点阻断 肿瘤微环境
原文传递
环状RNA_0056992通过靶向微小RNA-136-5p/叉头框蛋白2信号轴促进肺腺癌增殖、侵袭、转移
9
作者 张梦诗 崔逸爽 +4 位作者 刘维 冯业 么艺涵 洪紫谦 孙国贵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2026-2032,共7页
目的 探讨环状RNA(circRNA)_0056992通过调控微小RNA(miR)-136-5p/叉头框蛋白2(FOXN2)信号轴在肺腺癌(LUA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21年至2022年于唐山市人民医院治疗的LUAD患者(21例)的血浆及健康人(21例)血浆,通过实时定量... 目的 探讨环状RNA(circRNA)_0056992通过调控微小RNA(miR)-136-5p/叉头框蛋白2(FOXN2)信号轴在肺腺癌(LUA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21年至2022年于唐山市人民医院治疗的LUAD患者(21例)的血浆及健康人(21例)血浆,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实验检测LUAD血浆及细胞中circ_0056992的表达情况.核糖核酸酶R(RNase R)和放线菌素D实验验证circ_0056992的环状结构.荧光原位杂交实验及核质分离实验验证circ_0056992、miR-136-5p 及 FOXN2 的细胞定位.将 LUAD 细胞分为 sh-NC 组与 shR-circ_0056992组,pSilencer-NC+ASO-NC 组、pSilencer-NC+ASO-136-5p 组、shR_circ_0056992+ASO-NC 组与shR_circ_0056992+ASO-136-5p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克隆形成、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miRanda网站预测circ_0056992与miR-136-5p,miR-136-5p与FOXN2的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circ_0056992与miR-136-5p以及miR-136-5p与FOXN2之间的靶向关系.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 circ_0056992 在 LUAD 血浆(1.048±0.108 比 0.363±0.266,t=10.950,P<0.05)及细胞(0.193±0.019 比 1.001±0.063,F=21.220,P<0.05)中低表达.circ_0056992 为环状结构且circ_0056992和miR-136-5p共定位在细胞质,FOXN2在细胞质中较多.CCK-8、克隆和EdU 结果显示,shR-circ_0056992 组细胞增殖能力高于 NC 组(1.708±0.102 比 1.000±0.014;1.600±0.177 比 1.000±0.046;1.476±0.050 比 1.000±0.051,t=11.910、5.679、11.590,均 P<0.05).划痕结果显示,24 h及48 h后shR-circ_0056992组细胞迁移能力高于NC组(0.485±0.009比 0.636±0.046;0.254±0.024 比 0.442±0.016,t=6.933、5.553,均P<0.05).Transwell 结果显示,shR-circ_0056992 组细胞侵袭能力高于 NC组(907.700±67.020 比 565.700±67.010,t=11.160,P<0.05).miRanda 网站预测显示,circ_0056992 与 miR-136-5p 存在结合位点.CCK-8、克隆形成及EdU结果显示,shR_circ_0056992+ASO-NC组细胞增殖能力均高于pSilencer-NC+ASO-NC 组及 shR_circ_0056992+ASO-136-5p 组(1.267±0.017 比 0.761±0.004、0.719±0.006;1.466±0.212 比 1.000±0.039、0.800±0.057;1.497±0.042 比 1.000±0.073、0.833±0.053,F=2 605.000、21.050、108.100,均 P<0.05),pSilencer-NC+ASO-136-5p 组均低于 pSilencer-NC+ASO-NC 组及 shR_circ_0056992+ASO-136-5p 组(0.458±0.004 比 0.761±0.004、0.719±0.006;0.170±0.023 比 1.000±0.039、0.800±0.057;0.418±0.064 比 1.000±0.073、0.833±0.053,F=4 123.000、319.900、65.820,均 P<0.05).Transwell 结果显示,shR_circ_0056992+ASO-NC 组细胞侵袭能力高于 pSilencer-NC+ASO-NC 组及 shR_circ_0056992+ASO-136-5p 组(1.574±0.090 比1.000±0.030、0.841±0.046,F=119.800,均 P<0.05),pSilencer-NC+ASO-136-5p 组均低于pSilencer-NC+ASO-NC 组及 shR_circ_0056992+ASO-136-5p 组(0.598±0.134 比 1.000±0.030、0.841±0.046,F=17.630,P<0.05).划痕结果显示,24 h 和 48 h 后,shR_circ_0056992+ASO-NC组细胞的迁移剩余距离均低于pSilencer-NC+ASO-NC组及shR_circ_0056992+ASO-136-5p组(0.540±0.017 比 0.707±0.012、0.735±0.026;0.360±0.036 比 0.509±0.053、0.564±0.042,F=92.710、17.150,均 P<0.05).pSilencer-NC+ASO-136-5p 组均高于 pSilencer-NC+ASO-NC 组及shR_circ_0056992+ASO-136-5p 组(0.886±0.040 比 0.707±0.012、0.735±0.026;0.714±0.030 比0.509±0.053、0.564±0.042,F=35.280、18.640,P<0.05).miRanda 网站预测显示 miR-136-5p 与FOXN2存在结合位点.结论 circ_0056992可通过调控miR-136-5p/FOXN2信号轴促进肺腺癌增殖、侵袭、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RNA 微小RNA 叉头框蛋白2 肺腺癌
原文传递
基于梯度提升树模型的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鉴别诊断研究
10
作者 宋洁 杨美荣 贾文婷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13-319,共7页
目的基于深度森林(gcForest)、宽度学习(BLS)及梯度提升树(GBDT)等机器学习模型,进行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 目的基于深度森林(gcForest)、宽度学习(BLS)及梯度提升树(GBDT)等机器学习模型,进行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首诊确诊的hypo-MDS患者与AA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和临床检查资料。通过因素分析、结合文献查阅结果和临床专家意见,确定最终进入模型的输入变量,将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70%的训练样本和30%的验证样本,分别建立hypo-MDS和AA的gcForest、BLS及GBDT鉴别诊断模型。通过灵敏度、特异度、ROC曲线、AUC、Brier分数、校准曲线及DCA曲线比较各模型的性能,选出最优的鉴别分类模型。结果通过因素分析结合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确定了年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中性粒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成熟淋巴细胞及成熟浆细胞等9个指标为模型的输入变量。对于验证集,gcForest、BLS和GBDT鉴别诊断模型的准确率分别为76.74%、79.07%和83.92;灵敏度分别为62.16%、72.92%和87.69%;特异度分别为87.76%、86.84%和80.77%;Brier分数分别为0.147、0.143和0.119;AUC分别为0.767(95%CI:0.731~0.805)、0.785(95%CI:0.739~0.834)和0.834(95%CI:0.808~0.861),GBDT模型的AUC高于gcForest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BDT模型的校准曲线相较于其它两个模型更靠近对角线,且其临床决策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三种模型中GBDT模型用于hypo-MDS和AA的鉴别诊断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提升树 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再生障碍性贫血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