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兰叶斑病病原的鉴定和分析
1
作者 罗维宇 梁嘉莉 +2 位作者 张荣 罗易华 冯淑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8-168,共11页
【目的】明确野生春兰引种驯化过程中引发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为春兰叶斑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广东省广州市和贵州省遵义市典型春兰叶斑病的病叶,利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依据柯赫氏法则,通过刺伤接种... 【目的】明确野生春兰引种驯化过程中引发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为春兰叶斑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广东省广州市和贵州省遵义市典型春兰叶斑病的病叶,利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依据柯赫氏法则,通过刺伤接种和摩擦接种验证其致病性;根据病原菌形态学特征,结合ITS、ACT、CAL、EF-1a、GAPDH、GS和TUB2部分序列的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分析等方法进行病原菌分类鉴定。【结果】从采集的3种不同类型症状的叶斑病病叶中共检测到4株致病菌,分别命名为GZH1、GZH2、GZH3和GZH4,其中GZH1和GZH4分离自广东广州采集的叶斑病病叶,GZH2和GZH3分离自贵州遵义采集的叶斑病病叶。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GZH1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离体针刺接种发病明显;菌株GZH2、GZH3和GZH4离体针刺接种发病不明显,通过摩擦接种可在接种部位形成典型的坏死斑。菌株GZH1在PSA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大、小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梗、厚垣孢子的形态及大小均符合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的特征,其ITS和EF-1a部分序列与F. oxysporum菌株UACH-217相应序列的一致性分别达98.23%和97.24%,结合其多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菌株GZH1被鉴定为尖镰孢(F. oxysporum)。菌株GZH2、GZH3和GZH4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及其附着胞的形态和大小等,分别与兰花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ymbidiicola)、果生炭疽菌(C. fructicola)和江西炭疽菌(C. jiangxiense)的特征相似;供试菌株GZH2的ITS、ACT、CAL、GAPDH和TUB2部分序列与C. cymbidiicola菌株CBS:123757对应序列的一致性分别达99.00%、100.00%、99.00%、99.00%、99.60%;供试菌株GZH3的ITS、ACT、CAL、GAPDH和TUB2部分序列与C. fructicola菌株ICMP:18613对应序列的一致性分别达99.00%、99.00%、99.00%、100.00%、99.70%;供试菌株GZH4的ITS、ACT、CAL、GAPDH、TUB2和GS部分序列与C. jiangxiense菌株LF687的一致性分别达99.60%、99.00%、99.00%、99.00%、100.00%和97.10%;结合多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菌株GZH2鉴定为兰花炭疽菌(C. cymbidiicola)、GZH3为果生炭疽菌(C. fructicola)、GZH4为江西炭疽菌(C. jiangxiense)。【结论】不同地区春兰叶斑病的病原菌组成存在差异。尖镰孢(F. oxysporum)和江西炭疽菌(C. jiangxiense)是引起广东省广州地区春兰叶斑病的病原菌,兰花炭疽菌(C. cymbidiicola)和果生炭疽菌(C. fructicola)是引起贵州省遵义地区春兰叶斑病的病原菌。其中C. fructicola和C. jiangxiense首次报道为害兰科植物,属于兰花新记录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兰 叶斑病 鉴定 Fusarium oxysporum Colletotrichum spp
下载PDF
柑普提取物对HepG2和SGC-7901肿瘤细胞系的抗增殖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俞乐安 肖遂 +5 位作者 黄亚辉 李小晓 赖惠清 郑意 梁大华 张旭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2-49,共8页
本实验研究了柑普茶加工后的成分变化以及对Hep G2与胃癌细胞SGC-7901细胞的抗增殖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柑普茶品质成分进行了鉴定;以肿瘤细胞Hep G2与SGC-7901为模型,测定了柑普茶及其原料茶抗增殖活性(IC50),对效果较明显的Hep... 本实验研究了柑普茶加工后的成分变化以及对Hep G2与胃癌细胞SGC-7901细胞的抗增殖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柑普茶品质成分进行了鉴定;以肿瘤细胞Hep G2与SGC-7901为模型,测定了柑普茶及其原料茶抗增殖活性(IC50),对效果较明显的Hep G2细胞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细胞周期与凋亡分析。结果表明,柑普茶加工后,多酚类物质含量为17.22%,较原料茶显著降低,其中,酯型儿茶素与非酯型儿茶素含量降低显著,而以茶黄素、茶红素为代表的茶色素含量则有所提高。柑普茶在抑制SGC-7901与Hep G2细胞体外增值方面的作用明显强于普洱茶和柑橘皮,其IC50分别为176.61μg/m L与143.60μg/m L。通过对Hep G2细胞周期与凋亡分析,表明柑普茶对肝癌细胞系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阻滞细胞周期在G0/G1期后进而诱导细胞凋亡引起。柑普茶特殊加工工艺有利于其风味改善,也有利于活性物质积累,使得其在抑制Hep G2与SGC-7901肿瘤细胞增殖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普茶 品质成分 抗增殖 肿瘤 细胞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