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减量施氮与间作大豆对华南地区甜玉米连作农田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
12
1
作者
唐艺玲
管奥湄
+2 位作者
周贤玉
赖叶宁
王建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29-1535,共7页
通过3季大田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比研究了两种施氮水平[300 kg(N)?hm?2,N0;360 kg(N)?hm?2,N1]和3种种植模式[甜玉米∶大豆按2行∶3行(S2B3)和2行∶4行(S2B4)行数比间作,甜玉米单作(SS)]对华南地区甜玉米连作农田N2O排放情况...
通过3季大田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比研究了两种施氮水平[300 kg(N)?hm?2,N0;360 kg(N)?hm?2,N1]和3种种植模式[甜玉米∶大豆按2行∶3行(S2B3)和2行∶4行(S2B4)行数比间作,甜玉米单作(SS)]对华南地区甜玉米连作农田N2O排放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常规施氮,减量施氮显著降低了土壤N2O的全球增温潜势(GWPN2O,kg?hm?2),其中S2B4-N0的减排效果最好,其3季的土壤GWPN2O依次比S2B4-N1减少66.31%、84.08%和51.31%。种植模式对GWPN2O没有显著影响;间作和减量施氮均显著降低了单位产量的GWPN2O(即N2O排放强度,GHGIN2O,kg?t?1),其中S2B4-N0的减幅最大,其3季平均的GHGIN2O分别比SS-N0和S2B4-N1降低71.60%和71.21%;减量施氮不会影响作物产量且间作系统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因此,减量施氮下的甜玉米||大豆间作不仅能保证作物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能降低土壤N2O的排放,其中减量施氮水平下的甜玉米||大豆2行∶4行间作模式(S2B4-N0)的效益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水平
甜玉米||大豆间作
N2O
全球增温潜势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减量施氮与间作大豆对蔗田碳平衡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
5
2
作者
管奥湄
章莹
+2 位作者
刘宇
罗莎莎
王建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8-488,共11页
为了研究氮肥投入及豆科作物间作对蔗田碳汇的影响,通过2年(2012—2013年)的大田试验,采用投入产出平衡法(即将作物生育期内的碳投入与碳产出进行量化分析),探讨2个蔗田施氮水平[300 kg·hm?2(减量施氮)和525 kg·hm?2(常规施...
为了研究氮肥投入及豆科作物间作对蔗田碳汇的影响,通过2年(2012—2013年)的大田试验,采用投入产出平衡法(即将作物生育期内的碳投入与碳产出进行量化分析),探讨2个蔗田施氮水平[300 kg·hm?2(减量施氮)和525 kg·hm?2(常规施氮)]和4种种植模式(甘蔗单作、大豆单作、甘蔗||大豆1行︰1行间作及甘蔗||大豆1行︰2行间作)下蔗田生态系统碳的输入和输出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施氮处理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碳输入量均显著高于甘蔗单作和甘蔗||大豆1︰1间作模式。2012年减量施氮处理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碳输出量显著低于甘蔗单作和甘蔗||大豆1︰1间作模式,2013年差异不显著;甘蔗收获后,减量施氮处理甘蔗||大豆两种间作模式土壤碳截存量均显著高于甘蔗单作。甘蔗||大豆间作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与平衡分析表明,减量施氮处理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净碳固定量2012年为2 956.35 kg·hm?2,2013年为872.59 kg·hm?2。减量施氮处理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下农田固碳潜力大于其他处理,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该模式具有一定的生态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大豆间作
减量施氮
碳输入
碳输出
碳平衡
农田固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减量施氮与间作大豆对华南地区甜玉米连作农田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
12
1
作者
唐艺玲
管奥湄
周贤玉
赖叶宁
王建武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农业部华南热带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高等学校农业生态与农村环境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29-1535,共7页
基金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2011CB10040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14B16-04)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A020100003)资助~~
文摘
通过3季大田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比研究了两种施氮水平[300 kg(N)?hm?2,N0;360 kg(N)?hm?2,N1]和3种种植模式[甜玉米∶大豆按2行∶3行(S2B3)和2行∶4行(S2B4)行数比间作,甜玉米单作(SS)]对华南地区甜玉米连作农田N2O排放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常规施氮,减量施氮显著降低了土壤N2O的全球增温潜势(GWPN2O,kg?hm?2),其中S2B4-N0的减排效果最好,其3季的土壤GWPN2O依次比S2B4-N1减少66.31%、84.08%和51.31%。种植模式对GWPN2O没有显著影响;间作和减量施氮均显著降低了单位产量的GWPN2O(即N2O排放强度,GHGIN2O,kg?t?1),其中S2B4-N0的减幅最大,其3季平均的GHGIN2O分别比SS-N0和S2B4-N1降低71.60%和71.21%;减量施氮不会影响作物产量且间作系统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因此,减量施氮下的甜玉米||大豆间作不仅能保证作物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能降低土壤N2O的排放,其中减量施氮水平下的甜玉米||大豆2行∶4行间作模式(S2B4-N0)的效益最佳。
关键词
施氮水平
甜玉米||大豆间作
N2O
全球增温潜势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Keywords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Sweet corn||soybean intercrop
N2O
GWP
Greenhouse Gas Intensity
分类号
S151.9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减量施氮与间作大豆对蔗田碳平衡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
5
2
作者
管奥湄
章莹
刘宇
罗莎莎
王建武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农业部华南热带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高等学校农业生态与农村环境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8-488,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2011CB10040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14B16-04)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A020100003)资助~~
文摘
为了研究氮肥投入及豆科作物间作对蔗田碳汇的影响,通过2年(2012—2013年)的大田试验,采用投入产出平衡法(即将作物生育期内的碳投入与碳产出进行量化分析),探讨2个蔗田施氮水平[300 kg·hm?2(减量施氮)和525 kg·hm?2(常规施氮)]和4种种植模式(甘蔗单作、大豆单作、甘蔗||大豆1行︰1行间作及甘蔗||大豆1行︰2行间作)下蔗田生态系统碳的输入和输出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施氮处理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碳输入量均显著高于甘蔗单作和甘蔗||大豆1︰1间作模式。2012年减量施氮处理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碳输出量显著低于甘蔗单作和甘蔗||大豆1︰1间作模式,2013年差异不显著;甘蔗收获后,减量施氮处理甘蔗||大豆两种间作模式土壤碳截存量均显著高于甘蔗单作。甘蔗||大豆间作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与平衡分析表明,减量施氮处理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净碳固定量2012年为2 956.35 kg·hm?2,2013年为872.59 kg·hm?2。减量施氮处理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下农田固碳潜力大于其他处理,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该模式具有一定的生态合理性。
关键词
甘蔗||大豆间作
减量施氮
碳输入
碳输出
碳平衡
农田固碳
Keywords
Sugarcane-soybean intercropping
Reduced nitrogen application
Carbon input
Carbon output
Carbon balance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分类号
S344.2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减量施氮与间作大豆对华南地区甜玉米连作农田N_2O排放的影响
唐艺玲
管奥湄
周贤玉
赖叶宁
王建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减量施氮与间作大豆对蔗田碳平衡特征的影响
管奥湄
章莹
刘宇
罗莎莎
王建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