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夸父意象的原型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郭芮彤 周彩虹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23-28,共6页
用文化人类学"多重证据法"和分析心理学的"原型分析法"深入夸父神话文本,研究夸父及其逐日神话的意识与无意识水平的文化心理及象征意义可以发现:在意识水平上,考释"夸父"历时性的兽(神兽)、人(巨人)、神... 用文化人类学"多重证据法"和分析心理学的"原型分析法"深入夸父神话文本,研究夸父及其逐日神话的意识与无意识水平的文化心理及象征意义可以发现:在意识水平上,考释"夸父"历时性的兽(神兽)、人(巨人)、神(人格神、英雄)三形态,及其逐日神话存在的积极与消极内涵;在文化无意识水平上,"夸父逐日"作为心理现实,是巨人、蛇、太阳、水、桃林的意象聚合,涵盖了阳、阴、再生、转化、自性等心理原型,呈现由阳(火、意识)到阴(水、无意识)再向二者"合体"(coniunctio)转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三阶段,即获得完整心灵、自性化过程的动态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分析 夸父逐日 文化无意识 原型意象自性化
下载PDF
“人工智能+道德教育”的潜在风险、价值规约及未来路向 被引量:5
2
作者 秦楠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2年第4期9-15,共7页
人工智能作为模拟人类思维、延展人类智慧的新兴技术,对道德教育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但两者的结合依然面临着技术理性僭越,程序权威凌驾于道德之上;强调道德计算,忽视道德直觉;德育实效性弱化,道德主体性失落;道德合众化,道德主体的个... 人工智能作为模拟人类思维、延展人类智慧的新兴技术,对道德教育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但两者的结合依然面临着技术理性僭越,程序权威凌驾于道德之上;强调道德计算,忽视道德直觉;德育实效性弱化,道德主体性失落;道德合众化,道德主体的个性消逝等潜在风险,使道德教育偏离了育人指向。从技术伦理的视角来看,规避上述风险,需要“前思式”地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设计和应用嵌入道德,坚守生命性、正义性等价值规约,引领技术向好的、善的方面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以人的发展为最高价值原则,内在合道德地开发与使用,并诉诸公平正义原则,在人、技术、道德的共生关系中推动道德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在具体实践中,道德教育既不能脱离人工智能时代整体的发展走向,在遵循学生道德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促进人、技术、道德的良性互动,构建人机共生的德育场域,又要超越世俗的技术场域,唤醒灵魂深处的价值认同,孕育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和批判反思能力,培养新时代的智能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道德教育 人工智能+道德教育
下载PDF
儿童音韵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海芳 王穗苹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1-154,共4页
音韵障碍(speech sound disorder,SSD)是常见的儿科交流障碍之一。在美国,约15%的学龄前儿童和18%的学龄儿童患有SSD[1]。SSD儿童往往难于准确、清晰地讲出他们的母语,且难以运用语言规则来合成词汇语音。目前,多数SSD患儿的病... 音韵障碍(speech sound disorder,SSD)是常见的儿科交流障碍之一。在美国,约15%的学龄前儿童和18%的学龄儿童患有SSD[1]。SSD儿童往往难于准确、清晰地讲出他们的母语,且难以运用语言规则来合成词汇语音。目前,多数SSD患儿的病因是未知的[2-3],表现为音韵系统发育受限,但不伴有任何明显的言语知觉、发音结构、相关神经或心理行为的缺陷[4]。有研究证实,SSD可持续到学龄期甚至更晚,可发展为阅读障碍等学业问题,某些患儿成年后还会出现社会和职业问题[1],而SSD患儿的临床特征多样性也给诊疗及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近年来,关于SSD的病因的未知性、高发病率及其对患者学业成就和社会功能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临床和教育界的重视。本综述试图通过对SSD亚型分类及其相关内在表型的研究,更深入地阐述SSD患儿音韵障碍的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音韵障碍 临床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