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教育人学的理论求索、实践应用和时代回应——第三届全国教育人学论坛综述 被引量:1
1
作者 蔡雅芝 任春红 肖绍明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17,共7页
第三届全国教育人学论坛主题为“现代教育人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与会代表围绕主题,回顾教育人学研究的历史,阐明“人的问题”是教育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基于教育人学的理论求索,论坛融合中西人学研究的视域,探究不同历史情境下教育... 第三届全国教育人学论坛主题为“现代教育人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与会代表围绕主题,回顾教育人学研究的历史,阐明“人的问题”是教育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基于教育人学的理论求索,论坛融合中西人学研究的视域,探究不同历史情境下教育人学研究的主题、范畴、理论和方法的变革和发展。在教育人学的实践应用方面,论坛检视教育人学的人性假设,申明复杂的、整体的人性影响教育深远,探析从人的自然属性到社会属性发展的始基、关系和生成,揭示儿童身上精神存在的先验善意。最后,针对技术时代教育人学面临的挑战和反人学现象,论坛做出积极回应,回归和关照儿童本身,高度重视教育发展个体力量和推动社会转型的功能,为个性的自由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教育人学的独特视野、理论基础和实践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人学 理论求索 实践应用 时代回应 人性
下载PDF
现象学视域下心灵栖居和生成的教育空间
2
作者 肖绍明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60-172,共13页
现象学意义上的教育空间超越物质的、客观的空间,克服抽象空间、同质化空间的宰制,实现心灵的空间转向,以及精神空间、身体空间和社会空间之现实的、历史的辩证统一。在先验现象学看来,教育空间超越物质—心理空间,面对纯粹意识的主观... 现象学意义上的教育空间超越物质的、客观的空间,克服抽象空间、同质化空间的宰制,实现心灵的空间转向,以及精神空间、身体空间和社会空间之现实的、历史的辩证统一。在先验现象学看来,教育空间超越物质—心理空间,面对纯粹意识的主观世界本身,具有发现心灵“是其所是”、发现教育本真性的形而上学性质。在身体现象学中,教育空间是身体之完形、情感和表征,是在出身、入身和交往的具身化教育中显现心灵空间的广度、深度、方向、结构、语言和创新。在生存现象学中,教育空间是人在场所、位置和处所中栖居、探索和生成。综论之,需要走向实践现象学的多元教育空间的辩证法,实现身心融合、实践性生成、交互性流动、情感与意志绽放,展示人之丰沛的希望和多姿多彩的生成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心灵 栖居 生成 教育空间
下载PDF
学校教育时间的资本逻辑及其超越
3
作者 于红琳 肖绍明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在现代社会,受资本逻辑的影响,学校教育时间转变成了客观的、线性的、精确的教学时间,教育的自然性和育人性面临严峻挑战。从哲理上讲,学校教育时间包括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后者更能体现时间的本质。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看,学校教育时间是... 在现代社会,受资本逻辑的影响,学校教育时间转变成了客观的、线性的、精确的教学时间,教育的自然性和育人性面临严峻挑战。从哲理上讲,学校教育时间包括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后者更能体现时间的本质。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看,学校教育时间是遵从资本逻辑的社会时间,呈现重复、加速样态。重复的教育时间带来主体的式微,抹去差异空间,排斥教育不确定性,宰制学生个体时间。教育时间的循环重复使人的时间体验前所未有加速,给教育带来危机。加速的教育时间制造异化怪圈,加剧教育内卷,强化教育不平等。基于此,学校教育时间需要超越重复,使学生在与世界相遇中成为时间的主体;超越加速,使学生在共鸣中构建意义空间。唯有处于自由时间下,学校教育才能真正育人,这正是当代学校教育时间直面资本逻辑的最优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 教育时间 资本逻辑 加速 自由时间
下载PDF
主体化教育中“学”与“教”的融合——来自朗西埃和列维纳斯的教育对话
4
作者 黄辰昕 肖绍明 《教育导刊》 2024年第2期13-22,共10页
主体化教育关注学生成为主体如何可能及如何作为主体存在。朗西埃与列维纳斯都关注主体化教育,且分别发现以“学”为核心和以“教”为核心的主体化路径。前一路径强调学生的自我解放,学生基于平等的智力言说自身;后一路径重视培养学生... 主体化教育关注学生成为主体如何可能及如何作为主体存在。朗西埃与列维纳斯都关注主体化教育,且分别发现以“学”为核心和以“教”为核心的主体化路径。前一路径强调学生的自我解放,学生基于平等的智力言说自身;后一路径重视培养学生与他者共生,学生在不平等的伦理关系中回应教师。两种思想和路径虽然暗含“学”与“教”的对立,但是,朗西埃和列维纳斯的对话寓示:主体化教育能够以独立共存的方式融合“学”与“教”。“学”与“教”融合的关键在于回归教育的伦理本色与对话特质,以关系性而非孤立性的视角重思“学”与“教”的内涵——如以不变的不平等伦理关系为教育前提,“学”以“受教”的姿态出现;如以歧义性的师生对话为教育语言,“教”则存在于“受教”之“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化教育 “教” “学” 朗西埃 列维纳斯
下载PDF
论游戏在我国学前教育课程中的地位演进及其启示
5
作者 郭书窈 彭茜 刘媛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0-84,共15页
考察游戏在我国学前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变迁可以发现:游戏最先只是蒙学教育的诱导手段;近代以来逐渐成为学前教育的课程内容,然只有部分游戏受到重视;新中国成立后游戏作为学前教育课程基本活动的地位逐步确立;21世纪以来,人们就游戏与课... 考察游戏在我国学前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变迁可以发现:游戏最先只是蒙学教育的诱导手段;近代以来逐渐成为学前教育的课程内容,然只有部分游戏受到重视;新中国成立后游戏作为学前教育课程基本活动的地位逐步确立;21世纪以来,人们就游戏与课程的融合与转化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出现了“课程游戏化”“游戏课程化”“游戏课程”等游戏与课程融合的理念。游戏在我国学前教育课程中地位的变迁,逐步彰显了儿童视角,反映了保护儿童的游戏权及游戏的本体价值等价值取向。游戏与课程的互生与共生是当下乃至未来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实现这一愿景,应进一步依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加强儿童立场与扎根本土的学前教育游戏课程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 地位演进 学前教育课程 融合 儿童立场
下载PDF
高校混合式学习网络课程的创新与开发——以《小学教育学》网络课程建设为例 被引量:16
6
作者 黄甫全 曾文婕 +1 位作者 孙福海 尹睿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6-71,共6页
混合学习是将e-Learning与课堂面对面教学融会在一起的整合式学习。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混合学习的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一个新的方向。混合学习包涵着学习对象、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的混合。该文通过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主干... 混合学习是将e-Learning与课堂面对面教学融会在一起的整合式学习。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混合学习的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一个新的方向。混合学习包涵着学习对象、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的混合。该文通过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主干课程《小学教育学》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探索,认为混合学习式网络课程在研制上需要遵循"内容导向性""活动多样性"和"要素整合性"的创新原则,在教学设计上应该包括"课程内容的分类组织""学习资源的精心选择""教学活动的灵活组织""教学评价的多样开发""教学互动的多层建构"和"教学管理的人性设计"等,在模块结构上可以建设为"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资源""教学评价""教学互动"和"教学管理"等模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arning 课堂教学 混合学习 网络课程
下载PDF
教学与研究的交融、漂移与整合——大学研究性学习的文化进化论 被引量:6
7
作者 严启英 黄甫全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43,共6页
事实上,大学教育始终由学习、教学与研究三种基本活动构成。所以从文化形态学看来,大学研究性学习作为有效学与教方式,实质上是大学教学与研究之间特殊关系的形态表征;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根本上就是大学教学与研究关系形态的历时态... 事实上,大学教育始终由学习、教学与研究三种基本活动构成。所以从文化形态学看来,大学研究性学习作为有效学与教方式,实质上是大学教学与研究之间特殊关系的形态表征;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根本上就是大学教学与研究关系形态的历时态演进过程。文化进化论的考察表明,大学研究性学习在漫长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大学教学与研究关系形态从融合到漂移再到整合的演进轨迹,生成了"质量型""效率型"与"整合型"三种相继而共存的基本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研究性学习 习明纳 教学漂移 研究漂移 整合型大学教育
下载PDF
怎样设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大学翻转课堂 被引量:45
8
作者 曾文婕 周子仪 刘磊明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7-85,共9页
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然而,现今大学里的翻转课堂大都只具其“形”,未得其“神”,未能真正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因此,有必要深入追问和清晰回答“怎样设计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大学翻转课堂”这一问题,其具体... 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然而,现今大学里的翻转课堂大都只具其“形”,未得其“神”,未能真正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因此,有必要深入追问和清晰回答“怎样设计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大学翻转课堂”这一问题,其具体内含何以可能、何以可行、何以可致和何以可成四个子问题。针对“何以可能”,基于探究共同体理论,厘清学生学习中心课堂的基本特征,提出9条“原理性”设计策略。针对“何以可行”,基于首要教学原理,规划出翻转课堂的具体环节,研制出11条“程序性”设计策略。针对“何以可致”,基于已有实证研究梳理出翻转课堂各实施环节中师生所遇难题,提出加以破解的9条“操作性”设计策略。在此基础上,“原理—程序—操作”三层次设计策略体系得以建构。展望未来,原理层次需有效建构文化自觉型设计策略,程序层次需持续探索技术优化型设计策略,操作层次需重点关注内容定向型设计策略。综合把握和应用该设计策略体系并有所创新,使得指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大学翻转课堂设计得以可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大学教学 有效教学 教学方式
下载PDF
技术整合型课目教育学知识的兴起、概念与开发 被引量:5
9
作者 邹应贵 黄甫全 邓文杰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22,共10页
在努力消解教育技术学一直以来给人"媒体的应用"的技术主义倾向中,米斯拉和科勒引进了舒尔曼的课目教育学知识概念,进而把(教育)技术学知识与学科知识和通用教育学知识进行融合,提出了技术整合型课目教育学知识的概念。技术... 在努力消解教育技术学一直以来给人"媒体的应用"的技术主义倾向中,米斯拉和科勒引进了舒尔曼的课目教育学知识概念,进而把(教育)技术学知识与学科知识和通用教育学知识进行融合,提出了技术整合型课目教育学知识的概念。技术整合型课目教育学知识,就是教师基于课目知识、通用教育学知识和情境知识,将技术有效地整合到真实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一类特殊教育教学能力的知识表征。这类知识,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具有灵活性与创新性,从而促使教师必须加以学习与研究,以便让其转化为他们各自的新型素养。于是教师就需要成长为创新型的课程设计者和知识生产者。至今技术整合型课目教育学知识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发,不仅形成了设计—实验、技术映射等开发方法和五维评价标准,而且孕育出了"教学哲学的民主转向"、"教师知识研究的范式转型"、"教育技术发展的理论建构"和"教师教育改革的课程创新"等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整合型课目教育学知识 教育技术学 教师知识 教师教育课程
下载PDF
新时期教育改革背景下院校协作的发展与路向——第45期广东教育沙龙综述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文辉 《教育导刊(上半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20,共3页
近年来.院校协作成为大学与中小学关系的主导形式。为了交流院校协作的经验、加深对院校协作的认识、推进院校协作积极稳步地向前发展,广东教育学会、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和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联合主办了第45... 近年来.院校协作成为大学与中小学关系的主导形式。为了交流院校协作的经验、加深对院校协作的认识、推进院校协作积极稳步地向前发展,广东教育学会、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和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联合主办了第45期广东教育沙龙。与会者围绕“新世纪教育改革背景下院校协作的发展与路向”.就“传统大学与中小学关系的反思”、“院校协作必然性分析”、“院校协作的内在规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校协作 广东教育 改革背景 沙龙 路向 华南师范大学 综述 教育科学学院
下载PDF
格物致知:一个永恒的教育理想——黄晓慧博士论文《大学教育知识的微观政治哲学分析》序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甫全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2011年第1期3-6,21,共5页
格物致知,是2000多年前儒家为人生理想提炼的一句箴言;而知识栖息地,则是2010年英国学者哈珀为大学伟大描绘的一个隐喻。山高水长,时空穿越,不灭的光亮正是格物致知这个永恒的教育理想。也许就是这个点燃智慧的光亮,引领每一个人、所有... 格物致知,是2000多年前儒家为人生理想提炼的一句箴言;而知识栖息地,则是2010年英国学者哈珀为大学伟大描绘的一个隐喻。山高水长,时空穿越,不灭的光亮正是格物致知这个永恒的教育理想。也许就是这个点燃智慧的光亮,引领每一个人、所有学校和整个人类,孜孜不倦地投身到格物致知那绵延不绝的追求行动之中。一种理想的格物致知教育生活便一直伴随着我们:人类在创造知识中进步,学校在传播知识中发展,个人在识知探求中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致知 知识的栖息地 教育理想
下载PDF
价值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和策略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凤平 玛格利特·泰普林 +1 位作者 黄甫全 刘彩祥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39,共6页
价值教育课程重构的实践是一线教师、课程专家、学科教育专家、教育局官员和赞助机构等共同合作的成果。参与教师尝试在小学语文和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价值教育。研究发现,教师在五个专业成长阶段遇到不同类型的困难和障碍,需要不同合作... 价值教育课程重构的实践是一线教师、课程专家、学科教育专家、教育局官员和赞助机构等共同合作的成果。参与教师尝试在小学语文和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价值教育。研究发现,教师在五个专业成长阶段遇到不同类型的困难和障碍,需要不同合作者的支持和帮助。学科专家在帮助教师理解改革的概念和原理,提供具体的案例、资源和反馈意见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课程改革专家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可以巩固和加强学科专家的建议和观点;教育行政部门的参与可以提供业务方面的奖励、使项目得以继续并给予来自政策方面的肯定,赞助机构承担项目的所需开支和参与者的资金奖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教育课程开发 教师专业成长 中文科价值教育 数学科价值教育
下载PDF
教与学的非对称关系
13
作者 肖绍明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2,54,共9页
教和学的关系作为教育中最基本关系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非对称关系。教-学关系的二元对立论、交互共生论、统一论、辩证论把教和学置于主客体、因果性、封闭性的对称关系之中,需要对此进行否定辩证法批判。在中国教育史上,教育... 教和学的关系作为教育中最基本关系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非对称关系。教-学关系的二元对立论、交互共生论、统一论、辩证论把教和学置于主客体、因果性、封闭性的对称关系之中,需要对此进行否定辩证法批判。在中国教育史上,教育重心钟摆于“教”和“学”之间,教-学关系不平衡发展。在西方教育史上,教-学关系是一种不断自我否定的不确定性发展过程和关系。基于“教的过程即教学事件”,教-学关系存在中断、停顿和维持等事件性特性。从学习的解蔽和自由来看,教-学关系具有探险性和独一性,存在启示、超越和责任等特性。总之,现代教-学关系必须坚持主体间平等、智力平等、话语民主等基本原则,在交往互动中接受他者的召唤,进行艰难的探索、试验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 关系 事件
下载PDF
网络环境下合作活动学习的行动研究——以“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改革试验为例 被引量:26
14
作者 黄甫全 曾文婕 +1 位作者 陈冬梅 孙福海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8-61,共4页
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以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主干课程——"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改革试验为例,介绍网络环境下合作活动学习行动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过程,阐述通过研究取得的经验,包括建构起网络... 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以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主干课程——"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改革试验为例,介绍网络环境下合作活动学习行动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过程,阐述通过研究取得的经验,包括建构起网络环境下合作活动学习的基本原理、改进了网络课程的结构、开发出了基于网络的纸质教材的新型教学结构和建成了新型的活动化网络教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合作活动学习 网络课程 教学结构 网络教室
下载PDF
国外同伴互助学习的研究进展与前瞻 被引量:89
15
作者 左璜 黄甫全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3-59,共7页
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同伴互助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在国外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呈现出三种主要样态:教学组织形式、课程以及思维训练工具。未来的同伴互助学习除沿着"学习领域"、"培训领域"、"院校合... 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同伴互助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在国外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呈现出三种主要样态:教学组织形式、课程以及思维训练工具。未来的同伴互助学习除沿着"学习领域"、"培训领域"、"院校合作方式"三条道路推进外,其自身形式的拓展以及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将展现出无限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对同伴互助学习所展开的元研究则可望发展为以整体主义方法论为指导,以开放式的系统思维为特征的整体化趋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伴互助学习 全班配对学习 互惠配对学习 配对思考 配对阅读
下载PDF
课堂互动研究的主题、方法与趋势 被引量:28
16
作者 左璜 黄甫全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86,共6页
课堂互动研究是人们为走进有效教学而开辟的一条文化途径。文献分析显示,已有的课堂互动研究在课题上分别聚焦于描述性主题、关联性主题和价值性主题,在方法论上提出了多元化的视角、整合化的取向和多样性的工具,在发展上隐约呈现出从... 课堂互动研究是人们为走进有效教学而开辟的一条文化途径。文献分析显示,已有的课堂互动研究在课题上分别聚焦于描述性主题、关联性主题和价值性主题,在方法论上提出了多元化的视角、整合化的取向和多样性的工具,在发展上隐约呈现出从本体视域到方法视域、从行为研究到语言认知研究、从聚焦学业到关注公平、从一般教学到具体科目教学以及从传统课堂到现代课堂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互动分析
下载PDF
预见式行动研究:一种面向未来的行动研究新范式 被引量:11
17
作者 蔡泽俊 左璜 黄甫全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31,共6页
行动研究与未来研究的汇流创生出极具民主性、整体性与文化性特质的预见式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研究范式,预见式行动研究汲取了新的哲学理念,以过程本体为基础,坚持参与认识论与多层认识论原理,追求多元价值。鉴于此,预见式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与未来研究的汇流创生出极具民主性、整体性与文化性特质的预见式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研究范式,预见式行动研究汲取了新的哲学理念,以过程本体为基础,坚持参与认识论与多层认识论原理,追求多元价值。鉴于此,预见式行动研究形成了颇具代表性的"原因层次分析法"与"对话未来法"。对预见式行动研究进行理论背景考察与发展成果介绍将为我国行动研究范式的创新与开发提供借鉴和启示,同时,伴随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预见式行动研究有望成为媒体研究、信息技术开发以及网络化学习研究的生力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见式行动研究 过程本体论 参与认识论 原因层次分析法 对话未来法
下载PDF
论新兴微型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晓芳 黄甫全 曾文婕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68,共8页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微型课程开发在世界许多国家逐步兴起。基于已有研究成果,该文梳理并阐明新兴微型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认为微课程开发呈现出从校本模式到信息化模式再到整合模式的发展演变走向。微型课程开发的校本模式聚焦于班级层...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微型课程开发在世界许多国家逐步兴起。基于已有研究成果,该文梳理并阐明新兴微型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认为微课程开发呈现出从校本模式到信息化模式再到整合模式的发展演变走向。微型课程开发的校本模式聚焦于班级层面,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深化拓展和吐故纳新;信息化模式紧跟教育信息化的潮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凸显微型课程开发的信息化取向;整合模式则超越校本模式和信息化模式,呼应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追求以人的学习为本的信息技术和课程开发的双向整合,最终创生出新的信息化课程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课程开发 校本模式 信息化模式 整合模式
下载PDF
课程改革与研究的新动向:彰显学习为本 被引量:32
19
作者 曾文婕 黄甫全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10,共8页
观照当下课程改革与研究的最新进展,走向"学习为本"的趋势越来越凸显。焦点为学习概念的重构、学习内容的开发、学习方法的创新与专业成长的进步,主题有回归学习的教育再概念化,建构学习为本的课程哲学,优化网络化学习环境,... 观照当下课程改革与研究的最新进展,走向"学习为本"的趋势越来越凸显。焦点为学习概念的重构、学习内容的开发、学习方法的创新与专业成长的进步,主题有回归学习的教育再概念化,建构学习为本的课程哲学,优化网络化学习环境,研制读者为本教材,开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学习为本的评估体系,深化学习取向的教师有效专业发展,培育学教取向的校长领导力以及创造学习为本的课目教育学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学习为本 课程哲学
下载PDF
超越文理分科:美国高中课程和大学招生的专业分化 被引量:9
20
作者 冯生尧 谢瑶妮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13,共6页
美国高中课程设置和大学招生要求,既不是文理不分、也不是文理分科,而是通过学生选修选考,进行更为深入的、专业导向的分化。在该制度下,共同基础课程的修读学分要求和考核要求较低,专业导向课程的内容难度、考核难度较高。相比较... 美国高中课程设置和大学招生要求,既不是文理不分、也不是文理分科,而是通过学生选修选考,进行更为深入的、专业导向的分化。在该制度下,共同基础课程的修读学分要求和考核要求较低,专业导向课程的内容难度、考核难度较高。相比较而言,选择性高校更加重视考生在专业导向课程上的学业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高中课程 大学招生 专业分化 文理分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