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1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概论课程翻转课堂应用的变革路径——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天然 李木子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01-106,112,共7页
翻转课堂将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从灌输式教学转为学生自主学习。文章从分析翻转课堂及其优势入手,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概论课程为例,通过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融合、线上线下配合的教学模式,实行翻转课堂创新变革实践... 翻转课堂将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从灌输式教学转为学生自主学习。文章从分析翻转课堂及其优势入手,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概论课程为例,通过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融合、线上线下配合的教学模式,实行翻转课堂创新变革实践,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增强学习内驱力上起到一定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教学改革 教育概论
下载PDF
华南师范大学王宏维教授来我校讲学
2
作者 薛秀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2016年5月13号下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宏维教授受邀来我校讲学,在科学会堂1011会议室做了题为《悖论或空白: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社会生产理论的推进》的学术报告。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和学报的畅引婷主编及其研究生聆听... 2016年5月13号下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宏维教授受邀来我校讲学,在科学会堂1011会议室做了题为《悖论或空白: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社会生产理论的推进》的学术报告。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和学报的畅引婷主编及其研究生聆听了报告,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樊婧副教授主持报告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师范大学 副教授 讲学 王宏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社会生产理论 博士生导师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胸怀天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卓红 牟修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4,284,共1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实现开放、合作、共赢的世界交往,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胸怀天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实现开放、合作、共赢的世界交往,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胸怀天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的新时代阐释,是倡导人类共同价值和构建未来人类社会理想图式的中国智慧,是以世界各国人民为主体,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点,以“立己达人”为实现径路,以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目标,在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开放大格局中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目标奋斗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持胸怀天下 世界观和方法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全人类共同价值 中国方案
下载PDF
青年马克思政治批判的哲学叙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再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涂良川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3,共8页
青年马克思对法哲学的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青年马克思的政治批判,直指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之现实性、实践性与超越性,不仅为其解决物质利益的困惑找到了正确的道路,而且明确表达了对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之全... 青年马克思对法哲学的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青年马克思的政治批判,直指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之现实性、实践性与超越性,不仅为其解决物质利益的困惑找到了正确的道路,而且明确表达了对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之全新看法。青年马克思以“高卢雄鸡”来表征哲学与时代互动的方式,使哲学在“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中真正“为历史服务”,并真实地“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政治批判 哲学时代
下载PDF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发展和创新
5
作者 任贵祥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共11页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命题。此后,“两个结合”载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命题。此后,“两个结合”载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两个结合”是对“一个结合”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创新和飞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理论命题 发展和创新 六中全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习近平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青年马克思经济学术语刻画存在逻辑的哲学叙事——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哲学方法论的一种考查
6
作者 涂良川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共10页
哲学只有进入历史的维度,才能产生深刻的思想、反映鲜活的现实并展望人类历史的未来发展。青年马克思面对“物质利益的难题”,受到费尔巴哈的启发,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国民经济学”的“整个实证”进行了批判,将原本用于... 哲学只有进入历史的维度,才能产生深刻的思想、反映鲜活的现实并展望人类历史的未来发展。青年马克思面对“物质利益的难题”,受到费尔巴哈的启发,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国民经济学”的“整个实证”进行了批判,将原本用于表达现存逻辑的经济学术语升华为刻画存在逻辑的哲学概念,把现实经济运行的逻辑转化为分析人的存在的理论逻辑,从而使“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成为“历史之谜的解答”。这是一种通过哲学方法论的创新,使现实进入思想、让思想成为现实的哲学叙事。如今,我们重返青年马克思的这一哲学叙事,不仅是为了深入理解与确认马克思哲学观念变革的思想逻辑、理论逻辑和学术逻辑,更是为了在当今时代思考与推进哲学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哲学方法 经济学术语 哲学观变革
下载PDF
马克思中文译名的历史演进、表现特点与社会影响
7
作者 胡思遥 胡国胜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5-177,208,共14页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是他在中国的特定名称符号。“马克思”不仅是个译名,更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于普通人群的、带有特定个体差异的标志。马克思中文译名主要经过英文、日文、俄文等不同语种...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是他在中国的特定名称符号。“马克思”不仅是个译名,更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于普通人群的、带有特定个体差异的标志。马克思中文译名主要经过英文、日文、俄文等不同语种文本翻译进入中国,其登场于欧洲译本,出现过多种译法,体现出不同的语义内涵,最后经中国共产党推动形成共识,达成一致历史画像。马克思中文译名在中国的历史演进,推动了中国民众对马克思的认知认同。使用统一的马克思中文译名,在一定意义上便利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存留了马克思在中国的历史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中文译名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马克思的“需要”概念及其当代意义
8
作者 陈思静(译) 凌菲霞(校)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9-244,共6页
需要概念是马克思的一个核心概念。在马克思那里,“人需要什么”的问题与他的共产主义人性观密切相关。需要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且为特定社会所特有。在近代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之间的需要对立可转化为颠覆现有社会的主观力量。马克... 需要概念是马克思的一个核心概念。在马克思那里,“人需要什么”的问题与他的共产主义人性观密切相关。需要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且为特定社会所特有。在近代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之间的需要对立可转化为颠覆现有社会的主观力量。马克思对劳动是否为一种关键性需要这个问题持有矛盾态度。马克思的需要概念取代了平等、权利等概念,或者至少使这些概念相对化了,所以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没有给分配正义留下空间。面对环境危机等当代挑战,合作型的社会主义显然是最能应对挑战的社会和政治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要 共产主义 正义 生态危机 合作型社会主义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组织研究:基于恩格斯关于战争与社会的著述
9
作者 刘畅(译) 凌菲霞(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124,共14页
通过恩格斯的军事著作,可以探讨保罗·阿德勒(Paul Adler)倡议的对组织研究领域的“古典马克思主义式”(paleo-Marxist)创新。恩格斯对军事组织、文化、领导和管理的研究,特别是他对克里木战争中各方实力的分析值得重点关注。尽管... 通过恩格斯的军事著作,可以探讨保罗·阿德勒(Paul Adler)倡议的对组织研究领域的“古典马克思主义式”(paleo-Marxist)创新。恩格斯对军事组织、文化、领导和管理的研究,特别是他对克里木战争中各方实力的分析值得重点关注。尽管恩格斯在这些著作中通常只是稍微体现马克思主义式观点,但它们阐明了一种马克思主义分析形式,打破了学界在语言转向后广泛流传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讽刺性批评。恩格斯的军事著作对民族、阶级、种族和性别主体性进行了有力而细致的分析,在(新兴的)资本主义语境中,组织文化正是通过这些主体性再生产出来的。尽管恩格斯把握到了现代军事组织的资本主义形式,但他并未将这些组织文化还原为对这种形式的机械再生产。相反,他认为,虽然生产方式规定组织运作的框架,但这些组织也总是通过特殊文化和具体个体来运作的,而个体的操作与行动是可以接受内在批判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马克思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恩格斯 军事著述 组织研究
下载PDF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理论内涵、构建导向及当代价值
10
作者 杨煌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7-26,共10页
分配正义是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重要问题指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既批判了传统政治哲学的抛开历史谈正义,又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脱离生产谈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但其作为分配... 分配正义是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重要问题指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既批判了传统政治哲学的抛开历史谈正义,又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脱离生产谈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但其作为分配正义的实现又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按需分配是人类社会最高级的分配方式,彰显出对分配正义的历史维度的超越。构建需要本位的社会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指向。发展以“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的内涵式社会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所提出的新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按需分配 分配正义 美好生活 需要本位
下载PDF
共同富裕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寻根与本质探赜——从马克思的财产权批判谈起
11
作者 陈权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2期11-20,共10页
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梳理了私有财产、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社会分配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非正义性,并提出新的分配方式以超越资本主义的财产关系,阐明了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提... 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梳理了私有财产、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社会分配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非正义性,并提出新的分配方式以超越资本主义的财产关系,阐明了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提出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路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规范了社会财产关系。探寻共同富裕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根基,把握其与马克思的财产权批判思想之间的关联,有助于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脉络,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时代化的理论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 私有财产 共同富裕
下载PDF
从经验到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重要逻辑理路——以毛泽东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12
作者 陈国忠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9-25,34,共8页
经验的理论化是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以毛泽东思想为考察对象,我们可以发现: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问题的实际需要是经验理论化的逻辑前提;领袖群体与知识分子的诠释建构是经验理论化对主... 经验的理论化是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以毛泽东思想为考察对象,我们可以发现: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问题的实际需要是经验理论化的逻辑前提;领袖群体与知识分子的诠释建构是经验理论化对主体的依托;经验的条理化、综合化及规律化则是经验上升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方法。在此过程中,经验的理论化还应当规避经验主义的干扰以及教条主义的束缚。以毛泽东思想为中心来考察中国革命与建设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不仅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其逻辑转化的相关因素,更能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有益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建构 毛泽东思想
下载PDF
论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吸收与超越
13
作者 邓锦慧 《哲学进展》 2024年第3期483-488,共6页
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作为人类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两位哲学家,都对人际交往中的友爱关系有其独到见解。亚氏的友爱观强调的是精神世界中抽象的“理性”,推崇的是德性友爱。然而,友爱关系在社会中的普遍实现不能仅停留于理论空谈和道德约... 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作为人类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两位哲学家,都对人际交往中的友爱关系有其独到见解。亚氏的友爱观强调的是精神世界中抽象的“理性”,推崇的是德性友爱。然而,友爱关系在社会中的普遍实现不能仅停留于理论空谈和道德约束,还应当找到在现实中落地的可行路径。马克思在吸收了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的基础上,不仅聚焦于具有目的之善的人本身复归,还突出友爱在内蕴和实现路径两个方面的现实性和社会实践性,由此建立了一种充满人类关怀且更具现实意义的友爱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友爱观 理性 类本质 社会关系 共同体
下载PDF
马克思“现实的人”的三重维度——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煌辉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10,共10页
考问“人的存在”是哲学的永恒议题。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对人的本质作出正确阐述才彰显出它的科学性内涵。马克思从现实性、本质性及发展性等角度对人的存在样态进行了理论思索,全面立体展现出“人”的内容。“现实的人”概念是历史唯物... 考问“人的存在”是哲学的永恒议题。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对人的本质作出正确阐述才彰显出它的科学性内涵。马克思从现实性、本质性及发展性等角度对人的存在样态进行了理论思索,全面立体展现出“人”的内容。“现实的人”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生长点,对这一概念有效展开所形成的对社会结构性和历史性问题的审视,又是批判理论的旨趣所在。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视角,可概括出马克思“现实的人”具有三重内蕴:劳动(实践)构成了人的现实存在;社会关系确证了人的本质存在;自由时间发展出人的积极存在。梳理“现实的人”在不同语境所表达的问题关切,有助于深化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及资本批判理论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劳动 社会关系 自由时间
下载PDF
“数据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 被引量:1
15
作者 钱镇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32-41,共10页
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以其强大的功能、精巧的逻辑和稳定的功效实现了对人与社会的全方位介入,不仅以技术的方式重塑了社会运行的逻辑,更以技术的要素重新规定了人的本质。直观“数据人”这一存在面相产生的人自我理解的退化、数据所建... 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以其强大的功能、精巧的逻辑和稳定的功效实现了对人与社会的全方位介入,不仅以技术的方式重塑了社会运行的逻辑,更以技术的要素重新规定了人的本质。直观“数据人”这一存在面相产生的人自我理解的退化、数据所建构的人与人全新的物化关系,洞察人工智能时代数据人的新异化是今天理解“人”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数据人”作为现代技术建塑的“主体”,深层地体现了当代技术与人本质的构成关系,必须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审视中重新理解。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在数据中既获得生活的便利、活动的自由,又获得生命的丰满和个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数据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存在方式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辩证法——以价值为线索
16
作者 杨煌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3期47-55,共9页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辩证法,深刻揭示出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价值(资本关系)的异化。以价值为线索,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价值−抽象劳动”现象进行了历史辩证法解构,阐释出劳动的本质经异化的积极扬弃而得以高级回复和历史重建,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辩证法,深刻揭示出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价值(资本关系)的异化。以价值为线索,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价值−抽象劳动”现象进行了历史辩证法解构,阐释出劳动的本质经异化的积极扬弃而得以高级回复和历史重建,在“经济的社会形态”中呈现出“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主导型社会”“价值−抽象劳动主导型社会”“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确证型社会”的特征与走向。建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的劳动对象性关系,是发展及确证劳动本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指向。当前,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重新审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于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劳动 具体劳动 使用价值 劳动价值论
下载PDF
马克思“有机体”视域中的人工智能
17
作者 涂良川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0-97,共8页
以有机思维来研究人工智能,本质上就是以人工智能的建构基础、运行逻辑和功效评价来深入把握人工智能本质的重要方式之一。马克思的有机体思想虽然是蕴涵在其社会有机体的分析与研究之中,但是其超越自然历史有机体形成的哲学思维,使其... 以有机思维来研究人工智能,本质上就是以人工智能的建构基础、运行逻辑和功效评价来深入把握人工智能本质的重要方式之一。马克思的有机体思想虽然是蕴涵在其社会有机体的分析与研究之中,但是其超越自然历史有机体形成的哲学思维,使其真正内化了历史对有机体的规定性,是我们真正理解人工智能的重要理论思维。因此,以马克思“有机体”视域来研究人工智能,就是在深入探索人工智能系统自治性、算法进化性和通用智能可能性等重要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回答人工智能“类人性”的本质,并通过这样的回答使人工智能对象化、现实化、功效化的社会历史意义得到真正的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工智能 有机体 递归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18
作者 张青兰 林开蕾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13,共7页
作为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双向互动、融合创新而发展起来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源起可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得以探寻,其演进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社会形态结构理论以及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当前... 作为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双向互动、融合创新而发展起来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源起可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得以探寻,其演进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社会形态结构理论以及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当前深入分析人类文明新形态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发展的原创性贡献,既有助于在新的时空背景下推进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创新发展,又有助于分析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关的思想精华,夯实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基础,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的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 原创性贡献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的方法论逻辑
19
作者 刘卓红 牟修新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5-53,共9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和运用大历史观认知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系统总结党的十九大五年工作成就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确定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的重大理论成果,充分展现了大历史观作为考察历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和运用大历史观认知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系统总结党的十九大五年工作成就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确定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的重大理论成果,充分展现了大历史观作为考察历史、审视现在、引领未来的科学方法论的重大理论价值。这一科学方法论以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根基,从人民通过实践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推动社会历史进程必须遵循以人民为旨归的发展逻辑、以社会场域为基点的实践逻辑和以整体思维为引领的历史逻辑,是科学认识历史、把握历史、评价历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总和,是全方位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大潮流、研判世界变化大格局、推动中国发展大历史、实现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掌握历史主动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历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历史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
下载PDF
师范生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认知与理念:现状、问题及对策
20
作者 张缨斌 姜丽滢 +2 位作者 周晶晶 李淑玲 穆肃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4年第10期32-43,共12页
智能教育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对未来教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为把握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发展情况,形成培养对策,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成果的深入分析,以智能教育素养理论和行为预测综合模型为分析框架,编制调查问卷,选取广... 智能教育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对未来教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为把握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发展情况,形成培养对策,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成果的深入分析,以智能教育素养理论和行为预测综合模型为分析框架,编制调查问卷,选取广东省高校师范生为样本,剖析师范生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认知与理念。结果表明:师范生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持积极态度,认为其可以较好地提高师范学习和教学的绩效,且应用行为意向较高,愿意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用于学习与师范技能提升,这种积极的态度存在于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师范生群体中;师范生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认知不足、自我效能感偏低,这和高校缺乏相关课程与学习资源、教育应用路径不明晰有关;师范生普遍认同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存在技术与使用规范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师范生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认知与理念提升,提出丰富相关课程与培训、改善产品教育易用性和有用性、促进技术迭代与法规完善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生 智能教育素养 生成式人工智能 行为预测综合模型 教育数字化转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