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陆立仁 郑映金 +2 位作者 谢宇宁 邓双钊 梁昌河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23年第3期325-331,共7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髂前上棘旁持续性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依据纳入标准及剔除标准分为3组:腹股沟韧带上组(U组)31例、腹股沟韧带下组(D组)30例...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髂前上棘旁持续性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依据纳入标准及剔除标准分为3组:腹股沟韧带上组(U组)31例、腹股沟韧带下组(D组)30例、股神经组(F组)30例,按照双盲设计完成研究。记录三组患者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闭孔神经感觉阻滞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测定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疼痛情况;改良Bromage评分测定患肢肌力情况;记录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计算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和七氟烷用量;记录术后补救镇痛次数;采用WHO标准评定恶心呕吐情况。结果三组患者股神经均阻滞成功(P>0.05),U组与D组患者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均优于F组(P<0.05),U组闭孔神经阻滞均优于D组与F组(P<0.05)。术后U组4h、6h、12h、24h静息状态下VAS评分分别为1(0,1)分、2(1,2)分、4(3,4)分、3(3,4)分,均优于D组2(1,2)分、3(2,3)分、5(4,5)分、4(4,5)分和F组2(2,3)分、3(2,3)分、5(5,6)分、4(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h、12h、24h、48h运动状态下三组患者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hU组VAS评分2(1,2)分优于F组2(2,3)分(P<0.05),术后24hU组VAS评分5(4,6)分优于D组6(5,6)分(P<0.05),术后12h、48hU组VAS评分5(5,6)分、3(2,3)分均优于D组6(6,7)分、3.5(3,4)分和F组7(6,7)分、4(3,4)分(P<0.05)。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患肢肌力改良Bromag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6.13±1.15)h、(6.73±1.14)h、(7.63±1.1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组最早,D组次之,F组最晚。术后补救镇痛次数三组分别为2(1,2)次、3(2,4)次、3(3,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组均少于D组和F组。三组患者舒芬太尼标准化用量分别为:(0.35±0.05)μg/kg、(0.44±0.06)μg/kg、(0.57±0.08)μg/kg及七氟烷标准化用量分别为:(0.39±0.07)ml/kg、(0.55±0.09)ml/kg、(0.66±0.08)ml/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标准化用量及七氟烷标准化用量均是U组最少,D组次之,F组用量最多。三组患者恶心呕吐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髂前上棘旁持续性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阻滞范围更完善,阻滞效果更确切,术后镇痛效果更佳,有助于早期功能锻炼及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镇痛 超声引导 髂前上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