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3篇文章
< 1 2 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FT国际认证项目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 被引量:4
1
作者 游丽君 李晓玺 +3 位作者 陈谷 刘冬梅 赵振刚 韩忠 《农产品加工》 2021年第6期98-100,103,共4页
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高校教育工作是当前高校的工作重心之一。为此,借鉴一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更好地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要途径之一。IFT国际本科认证课程项目是目前国际上具有... 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高校教育工作是当前高校的工作重心之一。为此,借鉴一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更好地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要途径之一。IFT国际本科认证课程项目是目前国际上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食品行业认证课程项目。简要介绍了该课程认证项目,并讨论其对高校本科教学中思维方式、课程改革理念、课程设置理念、学生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的启示,旨在为更好地培养"三创""三有"人才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培养 IFT认证 课程改革 食品科学与工程
下载PDF
科教融汇及思政育人新路径——食品包装技术课程创新实验设计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琳 马悦 +3 位作者 张悦 陆辉杰 陈子琨 刘宏生 《农业工程》 2024年第6期133-137,共5页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为食品包装技术实验课开设了明胶-淀粉复合膜制备和性能评估实验,引入绿色包装材料最新科研成果,紧贴社会热点环境保护,结合食品专业多学科知识,涵盖产品研发全过程,全方位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实验包括学生自行筛选复...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为食品包装技术实验课开设了明胶-淀粉复合膜制备和性能评估实验,引入绿色包装材料最新科研成果,紧贴社会热点环境保护,结合食品专业多学科知识,涵盖产品研发全过程,全方位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实验包括学生自行筛选复合膜配方、进行质量评估和数据分析、撰写论文模式实验报告。3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该课程设计创新性强、综合性高、学生认可度高且教学成果丰富,能极大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和培养正确思想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包装技术 创新性实验 科教融合 课程思政 明胶-淀粉复合膜
下载PDF
品质导向的粮油食品精准加工分子基础与调控
3
作者 金征宇 江连洲 +4 位作者 王兴国 谭斌 顾正彪 孙秀兰 李晓玺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共18页
粮油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粮油食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基础作用,深度关系着国计民生和国民健康。粮食和油料中营养组分丰富及其多尺度结构复杂,且加工方式多变,进而影响粮油食品的感官、安全特性和消化吸收、营养健康效应。本文通... 粮油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粮油食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基础作用,深度关系着国计民生和国民健康。粮食和油料中营养组分丰富及其多尺度结构复杂,且加工方式多变,进而影响粮油食品的感官、安全特性和消化吸收、营养健康效应。本文通过系统梳理粮油食品发展现状及产业战略意义,品质导向的粮油食品加工与制造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从粮油食品的加工过程控制,营养组分多尺度结构变化与结构重构,多维度品质特性调控3个角度,系统解析基于品质导向的粮油食品精准加工的结构基础与调控机制,重点探讨粮油食品中主要营养组分的加工适应性、互作机制,粮油食品加工对感官品质、健康品质和安全品质等品质特性的影响,多维品质与加工过程构效关系与关联调控机制等制约粮油食品未来发展的研究方向,以期建立品质导向的粮油食品精准加工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和新型绿色加工策略,为创制感官、安全和健康品质协同提升的营养健康粮油食品提供理论支撑,推动我国粮油食品加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油食品 营养组分 相互作用 精准加工 多维品质调控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的食品领域数智化研究进展
4
作者 吴静珠 李林 +6 位作者 吴宗柠 于重重 成军虎 曾新安 赵霞 杨一 马骥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32,共9页
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食品领域的数据规模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些数据不仅来源多样、结构复杂,且缺乏统一的术语标准,给食品数据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带来了挑战。知识图谱作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基石,以其在数据整合和... 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食品领域的数据规模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些数据不仅来源多样、结构复杂,且缺乏统一的术语标准,给食品数据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带来了挑战。知识图谱作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基石,以其在数据整合和语义理解方面的能力,为食品领域的数据组织、管理与应用提供了支持。通过总结近年来知识图谱在食品领域应用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食品领域知识图谱的构建方法,涵盖本体构建、知识抽取、知识融合和加工等关键环节;重点梳理了当前食品领域知识图谱在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创新与研发、食品安全与溯源3个方面的数智化应用;基于食品领域知识图谱的发展现状,从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大语言模型构建以及食品领域工业设备智能化发展角度展望了食品领域知识图谱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图谱 本体构建 营养分析 食品研发 食品安全 食品溯源
下载PDF
优质食品酶的催化机制及在高端配料创制方面的应用基础
5
作者 李兆丰 陈福生 +3 位作者 江正强 王永华 路福平 黄和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8,共14页
优质食品酶是食品生物加工的核心,是食品制造产业的“芯片”。我国食品酶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薄弱,70%以上的酶制剂市场被国际公司垄断,优质食品酶长期受制于人,难以支撑目前食品行业提质升级的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新型食品酶... 优质食品酶是食品生物加工的核心,是食品制造产业的“芯片”。我国食品酶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薄弱,70%以上的酶制剂市场被国际公司垄断,优质食品酶长期受制于人,难以支撑目前食品行业提质升级的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新型食品酶高效筛选和分泌表达的生物学基础,高端高值食品酶的催化机制,食品酶催化性能改造的结构基础,食品酶创制高端配料的内在规律及作用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综述优质食品酶的催化机制及在高端配料创制方面的应用基础,旨在为食品高端配料的酶法创制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食品酶 催化机制 结构基础 高端配料
下载PDF
食品科学的发展动向 被引量:2
6
作者 彭志英 《食品与机械》 CSCD 1994年第1期4-5,共2页
食品科学是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等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与当代生物工程相交叉,彼此关系紧密.食品是人类赖于绵繁和生活的第一需要,“民以食为天”。
关键词 食品科学 发展 生物技术 酶学
下载PDF
几种发酵食品生物胺含量检测与食用安全性分析
7
作者 曾新安 闫冰 +3 位作者 李筱晴 汪浪红 韩忠 李坚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6-243,共8页
生物胺是一类人体所需、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含氮化合物,过量摄入可造成人体出现不良反应。该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食用酱,泡菜、奶酪和腐乳等四类发酵食品进行生物胺含量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食用酱中主要存在的生物胺种类为苯乙... 生物胺是一类人体所需、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含氮化合物,过量摄入可造成人体出现不良反应。该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食用酱,泡菜、奶酪和腐乳等四类发酵食品进行生物胺含量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食用酱中主要存在的生物胺种类为苯乙胺、腐胺、组胺和酪胺,生物胺总含量范围在331.40~624.42 mg/kg之间;某些腐乳产品中生物胺含量较高,总含量可达2355.32和1091.05 mg/kg。相比于食用酱和腐乳,泡菜和奶酪中检测出的生物胺含量较低,其中泡菜中生物胺含量最高的为酸豆角,总生物胺为126.65 mg/kg,最低的为泡藕节,总生物胺含量为22.32 mg/kg。另外,本研究还基于发酵食品食用特性、组胺和酪胺生物学毒理学性质,结合食用场景和危害风险评估分析食用酱和腐乳而引起的生物胺食用安全性,结果表明摄食这几种食品生物胺毒性危害风险较低,食用安全性高。该文为消费者深入了解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的食用安全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食品 生物胺 食用酱 高效液相色谱法 安全性评估
下载PDF
交叉融合探索性实验在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8
作者 张琳 杨丽 《农业工程》 2024年第2期129-133,共5页
依托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优质科研资源和实验条件,为新设立的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开设不同功效成分软胶囊生产和质量检测实验课。该课程为综合性探索性实验,融合食品专业多学科知识,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依托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优质科研资源和实验条件,为新设立的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开设不同功效成分软胶囊生产和质量检测实验课。该课程为综合性探索性实验,融合食品专业多学科知识,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学生分组合作,包括设计配方、生产、包装、质量检测和撰写报告。实验内容贴合日常保健和健康,涵盖知识点多,可操作性强,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培养综合能力。两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效果反馈良好,学生认可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营养与健康 探索性实验 软胶囊 蜂胶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不同蛋白来源全营养特医食品乳剂的制备及其体外胃肠消化特性比较
9
作者 郑键欣 杨韵仪 +3 位作者 陈文荣 万芝力 方素琼 杨晓泉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3,共13页
为了扩展不同类型蛋白质配料在液态全营养特医食品乳剂中的应用,探究动植物蛋白在特医乳液制备及消化特性方面的差异,该研究分别选取了酪蛋白(CS)、乳清蛋白(WPI)、大豆蛋白(SPI)、豌豆蛋白(PPI)和绿豆蛋白(MPI)作为界面稳定剂制备乳液... 为了扩展不同类型蛋白质配料在液态全营养特医食品乳剂中的应用,探究动植物蛋白在特医乳液制备及消化特性方面的差异,该研究分别选取了酪蛋白(CS)、乳清蛋白(WPI)、大豆蛋白(SPI)、豌豆蛋白(PPI)和绿豆蛋白(MPI)作为界面稳定剂制备乳液,系统探究灭菌工艺和营养成分添加对乳液性质的影响,并筛选其中热稳定的模板乳液(未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和特医乳液(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进行体外胃肠消化特性研究。CS、WPI、SPI和PPI制备的特医乳液状态良好,MPI特医乳液出现部分絮凝。灭菌后,WPI、MPI特医乳液分别发生凝胶和絮凝现象;CS、SPI和PPI特医乳液外观均匀,且制备的乳液具有较良好的稳定性,能在30 d内保持粒径和电位稳定。进一步选取CS、SPI和PPI制备的模板乳液和特医乳液进行体外消化性质分析,消化产物测试显示CS与SPI、PPI特医乳液的胃肠消化情况无明显差异,SPI和PPI的游离氨基释放量分别为21.095 mmol/L和19.524 mmol/L。该研究有助于理解不同类型蛋白配料在液态全营养特医乳剂中的应用表现,为液态高蛋白特医食品开发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蛋白 豆球蛋白 特医食品 全营养乳液 胃肠消化性
下载PDF
食品功能因子靶向运载体系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10
作者 姚庆博 梁艳彤 +5 位作者 吴佳敏 刘欣桐 廖兰 汪浪红 曾新安 黄燕燕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5-454,共10页
随着对功能食品中最重要的成分——功能因子研究的深入,大量的功能因子被开发应用到功能食品中。例如不饱和脂肪酸、多酚及类胡萝卜素等,因其特殊的理化性质,使自身的生物利用率低下,从而制约了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开发食品功能因子运载... 随着对功能食品中最重要的成分——功能因子研究的深入,大量的功能因子被开发应用到功能食品中。例如不饱和脂肪酸、多酚及类胡萝卜素等,因其特殊的理化性质,使自身的生物利用率低下,从而制约了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开发食品功能因子运载系统,提高其在生物体中的利用率便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近几年食品功能因子运载体系研究为基础,系统归纳纳米乳状液、多层乳状液、固相脂质颗粒与凝胶颗粒的理化特性,阐述多种输送体系的作用机理和应用领域,提出针对功能因子易氧化、稳定性差和生物利用率低等问题,应建立靶向运送体系,改善功能因子,实现体内的靶向作用位点控制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因子 运载体系 靶向运送 缓控释放
下载PDF
食品营养与健康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11
作者 许文婕 杨新河 +2 位作者 杨森 朱思明 张臻 《大学教育》 2024年第20期93-97,132,共6页
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是“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食品营养与健康导论课程是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认同的启蒙课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学科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对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势... 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是“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食品营养与健康导论课程是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认同的启蒙课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学科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对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针对当前食品营养与健康导论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不够明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度不够、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文章从课程思政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构建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体系,以期提高食品营养与健康导论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助力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营养与健康 专业导论 课程思政
下载PDF
基于金纳米粒子的荧光适配体传感器检测食品中的17β-雌二醇 被引量:1
12
作者 韦庆益 林轩然 +2 位作者 张佩瑶 孙大文 蒲洪彬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368-376,共9页
利用金纳米粒子(gold nanoparticles,AuNPs)对碳量子点荧光的猝灭作用,以及适配体对靶标的特异性亲和能力构建一种荧光适配体传感器用于高灵敏和高选择性检测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在优化条件下(AuNPs粒径39 nm、AuNPs添加量... 利用金纳米粒子(gold nanoparticles,AuNPs)对碳量子点荧光的猝灭作用,以及适配体对靶标的特异性亲和能力构建一种荧光适配体传感器用于高灵敏和高选择性检测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在优化条件下(AuNPs粒径39 nm、AuNPs添加量200μL、猝灭时间20 min、荧光恢复时间60 min),该传感器的荧光恢复程度与E2浓度(2×10^(-5)~2×10^(-9)mol/L)的对数值符合线性关系y=58.50x+558.95,决定系数R^(2)为0.992,得到E2检出限为3.4×10^(-10)mol/L。最后该传感器成功应用于牛奶和环境水样中E2的加标检测,得到良好的回收率89.67%~113.36%,展现出实际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量子点 金纳米粒子 17Β-雌二醇 适配体传感器 牛奶
下载PDF
“阿斯巴甜风波”的科学问题与法律问题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建仙 黄寿恩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共5页
1公众焦点:阿斯巴甜风波再起2023年7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宣布,将阿斯巴甜Aspartame列入“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列在2B类致癌物名单中。而在同一天,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世界食品... 1公众焦点:阿斯巴甜风波再起2023年7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宣布,将阿斯巴甜Aspartame列入“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列在2B类致癌物名单中。而在同一天,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世界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宣布:维持阿斯巴甜原风险评估结论,按照目前剂量和范围使用,阿斯巴甜不会对消费者产生健康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粮农组织 阿斯巴甜 食品添加剂 ASPARTAME FAO 致癌物 健康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
下载PDF
组学技术在植物乳杆菌及其发酵食品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梁婉诗 刘欣桐 +6 位作者 麦婉 赖淑琴 陈小榕 刘冬梅 曾新安 汪跃华 黄燕燕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76-385,共10页
植物乳杆菌作为公认普遍安全的微生物,其具有免疫、抗氧化、降胆固醇、降解亚硝酸盐、抑菌、吸附重金属等功能,在发酵食品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组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与进化,加快了益生菌的研究向定量化和高通量的方向发展,有助于发... 植物乳杆菌作为公认普遍安全的微生物,其具有免疫、抗氧化、降胆固醇、降解亚硝酸盐、抑菌、吸附重金属等功能,在发酵食品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组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与进化,加快了益生菌的研究向定量化和高通量的方向发展,有助于发现益生菌在遗传水平上的特征。该研究对植物乳杆菌组学技术及其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进行综述,阐述了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在植物乳杆菌研究进展及其发酵食品中的应用进展,并对植物乳杆菌组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综合利用组学技术,可从遗传、表达、代谢等多个方面对植物乳杆菌进行全方面多角度地研究,以期为植物乳杆菌的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基因组学 比较基因组学 转录组学 蛋白组学 代谢组学
下载PDF
现代发酵工程技术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滕晖 曾新安 蔡锦林 《现代食品》 2016年第3期7-10,共4页
发酵工程在生物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通过发酵工程,才能使基因工程或者细胞工程获得的特殊性状的细菌实现工业化生产,最终获得生物技术的生产效益和经济价值,即发酵工程是生物工程产业化的基础。发酵技术虽然古老,但是由于现代物技... 发酵工程在生物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通过发酵工程,才能使基因工程或者细胞工程获得的特殊性状的细菌实现工业化生产,最终获得生物技术的生产效益和经济价值,即发酵工程是生物工程产业化的基础。发酵技术虽然古老,但是由于现代物技术研究成果的转化,为其注入新的内容,使传统的发酵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使微生物发酵制品的品种不断增加。基于此,简要综述现代发酵工程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及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工程 食品领域 应用
下载PDF
食品中D-氨基酸的形成机制及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高立 徐飘 任娇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6-267,共12页
自然界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除甘氨酸外,其他19种氨基酸均具有两个互为镜像的立体异构体(D型和L型)。传统观点认为L-氨基酸是参与生命活动的主体,而D-氨基酸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及生理活性未被重视。随着氨基酸手性分析技术的发展,从... 自然界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除甘氨酸外,其他19种氨基酸均具有两个互为镜像的立体异构体(D型和L型)。传统观点认为L-氨基酸是参与生命活动的主体,而D-氨基酸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及生理活性未被重视。随着氨基酸手性分析技术的发展,从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有机体中发现大量D-氨基酸及含有D-氨基酸的生物活性肽。D-氨基酸具备独特的生理活性,主要表现在神经信号传导、激素调节、抗菌、免疫调节等方面。日常膳食是人体D-氨基酸的主要来源,其为人类日均提供约100 mg D-氨基酸。食品中的D-氨基酸主要在发酵、高温及一定的pH值等加工条件下产生,少量来自食品原料本身。目前市场上已开始出现以D-氨基酸为主要成分的新兴功能性食品,其蕴含的巨大潜力仍有待深入挖掘,并有望成为未来新型功能性食品的重要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氨基酸 手性氨基酸 消旋 加工条件 生理功能 功能性食品
下载PDF
烘焙食品健康与营养改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季杏迪 金冬冬 +3 位作者 曾繁濠 潘振辉 黄灿庆 王兆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03-410,共8页
烘焙食品在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然而,其能量密度高、营养素密度低的特点不符合人们对健康膳食的需求,迫切需要通过配方改良赋予烘焙食品营养均衡和保健的功能,从而促进我国烘焙产业升级。本文提出烘焙食品的营养缺陷... 烘焙食品在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然而,其能量密度高、营养素密度低的特点不符合人们对健康膳食的需求,迫切需要通过配方改良赋予烘焙食品营养均衡和保健的功能,从而促进我国烘焙产业升级。本文提出烘焙食品的营养缺陷健康安全风险,分析实施烘焙食品的减脂、减糖、减盐和营养功能强化策略所面临的技术瓶颈,探讨在健康烘焙食品中优化营养标签、补充健康因子的可行性,展望未来烘焙食品的研究方向。本文将为新型健康烘焙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烘焙食品 配方改良 减控策略 营养强化
下载PDF
常用食品乳化剂对复合骨汤乳化稳定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立彦 杜晓婷 +1 位作者 杨杨 张挺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共5页
以稳定系数R值、平均粒径D[4,3]及粒径分布系数PDI、Zeta电位和乳液黏度为指标,探究了不同食品乳化剂(蔗糖酯、单甘酯、吐温80、大豆卵磷脂和酪蛋白酸钠)及其添加量对复合骨汤乳化稳定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原复合骨汤相比,添加... 以稳定系数R值、平均粒径D[4,3]及粒径分布系数PDI、Zeta电位和乳液黏度为指标,探究了不同食品乳化剂(蔗糖酯、单甘酯、吐温80、大豆卵磷脂和酪蛋白酸钠)及其添加量对复合骨汤乳化稳定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原复合骨汤相比,添加乳化剂后复合骨汤乳液的稳定性都得到显著提高(P<0.05);5种乳化剂的最佳乳化效果添加浓度分别为蔗糖酯2.5%、单甘酯2.5%、吐温800.5%、大豆卵磷脂2.5%、酪蛋白酸钠2.0%;不同乳化剂对复合骨汤乳液的乳化、稳定效果和机制不同,优劣次序为吐温80>大豆卵磷脂>蔗糖酯>单甘酯>酪蛋白酸钠;结合乳液稳定性及感官评价结果,复合骨汤中分别添加2.5%蔗糖酯和1.5%大豆卵磷脂时稳定性和感官品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骨汤 乳液 乳化剂 乳化稳定性
下载PDF
数字PCR法在食品检测标准物质研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范宏博 蔡永洪 +5 位作者 李月玥 黄满英 张力玲 马婷婷 胡松青 胡良勇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2-478,共7页
食品检测标准物质是保证食品检测量值溯源性、互认性和准确性的测量标准,其研制需要精准的定值方法。数字PCR法是灵敏、准确和抗基质干扰强的核酸绝对定量方法,已在医疗诊断、转基因检测和动物疫病检测等众多领域广泛应用。对数字PCR法... 食品检测标准物质是保证食品检测量值溯源性、互认性和准确性的测量标准,其研制需要精准的定值方法。数字PCR法是灵敏、准确和抗基质干扰强的核酸绝对定量方法,已在医疗诊断、转基因检测和动物疫病检测等众多领域广泛应用。对数字PCR法进行介绍,综述其在转基因食品检测、动植物源性分析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标准物质研制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食品检测核酸标准物质的研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食品检测 标准物质 数字PCR
下载PDF
碳水化合物食品血糖生成指数值体外、体内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怀槟 彭星光 +1 位作者 刘宏生 余稳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407-417,共11页
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是评估碳水化合物食品餐后血糖反应的关键指标。低GI饮食不仅能帮助控制食欲和延缓饥饿,有助于控制体质量,更能改善糖尿病人的葡萄糖和脂质水平。开发低GI食品已成为国内外食品科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当... 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是评估碳水化合物食品餐后血糖反应的关键指标。低GI饮食不仅能帮助控制食欲和延缓饥饿,有助于控制体质量,更能改善糖尿病人的葡萄糖和脂质水平。开发低GI食品已成为国内外食品科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当前,国际标准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出台的人体规范测试ISO 26642:2010是各国家/地区测试食品GI值的“金标准”。但人体测试存在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影响明显、费用昂贵、耗时长且受伦理道德约束等缺点,不适合高通量食品GI值测试。为此研究者们又陆续开发了各种体外模型来预测食品GI值。本文重点讨论了当前可预测食品GI值的各种体外、体内方法,分析比较其优缺点及今后发展的着力点,旨在为低GI食品研发与推广提供新的思路和具有参考意义的检测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生成指数 碳水化合物 淀粉 检测 体外消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