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9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20例肿瘤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病原菌分布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郑炘 刘纹 +1 位作者 刘晓敏 李彬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2年第9期1554-1555,共2页
回顾2009~2011年临床送检的PICC培养阳性的检验结果,对其病原菌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送检的520份标本培养出病原菌170株,阳性率32.7%,其中革兰氏阴性菌70株(41.2%),革兰氏阳性菌66株(38.8%),真菌34株(20.0%)。革兰氏阴性菌中鲍曼... 回顾2009~2011年临床送检的PICC培养阳性的检验结果,对其病原菌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送检的520份标本培养出病原菌170株,阳性率32.7%,其中革兰氏阴性菌70株(41.2%),革兰氏阳性菌66株(38.8%),真菌34株(20.0%)。革兰氏阴性菌中鲍曼不动杆菌比例最高,革兰氏阳性菌中分离率最高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NS)。肿瘤患者PICC相关感染率高,其中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肿瘤患者应加强院内感染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PICC 病原菌
下载PDF
经内镜激光消融联合激光光动力学治疗气管支气管肿瘤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国良 罗广裕 +5 位作者 李茵 张蓉 黎建军 单宏波 高晓燕 罗国仪 《肿瘤学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525-527,共3页
[目的]探讨经内镜激光消融联合激光光动力学治疗气管支气管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气管支气管肿瘤患者先用YAG激光经内镜进行消融治疗,然后按2mg/kg静注光敏剂(photosan或癌光灵),48及72h后用630nm激光照射肿瘤部位。[结果]完全效... [目的]探讨经内镜激光消融联合激光光动力学治疗气管支气管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气管支气管肿瘤患者先用YAG激光经内镜进行消融治疗,然后按2mg/kg静注光敏剂(photosan或癌光灵),48及72h后用630nm激光照射肿瘤部位。[结果]完全效应(CR)32例(57.1%);明显效应(SR)21例(37.5%);微效应(MR)3例(5.4%)。2例类癌患者现已分别存活4年和3年2个月,虽已有转移但仍生存。其余患者生存时间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19个月,中位生存期为8.5个月。[结论]经气管镜激光消融联合光动力治疗气管支气管肿瘤起效快,能迅速改善症状,也能取得较为满意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肿瘤 内窥镜 激光凝固术 光动力学治疗
下载PDF
体表光学图像引导技术联合图像引导放疗技术等中心双引导复位在乳腺癌调强放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陈雪梅 刘璐 +5 位作者 蔡维洵 王亚娟 何晓华 何振宇 林承光 姜晓勃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5-92,共8页
【目的】探讨体表光学图像引导技术(SGRT)联合图像引导放疗技术(IGRT)在乳腺癌术后放疗中实施等中心双引导复位的可行性,评估新的复位模式相对于传统复位模式的误差精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13日至2022年10月15日在中山大... 【目的】探讨体表光学图像引导技术(SGRT)联合图像引导放疗技术(IGRT)在乳腺癌术后放疗中实施等中心双引导复位的可行性,评估新的复位模式相对于传统复位模式的误差精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13日至2022年10月15日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ELEKTA infinity加速器放疗的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按不同复位方式分为模拟机复位组(模拟组)41例和双引导复位组(双引导组)40例。模拟组采用模拟机进行复位,首次用CBCT扫描并记录摆位误差;双引导组采用体表光学设备AlignRT引导摆位并联合CBCT进行等中心双引导复位,记录CBCT配准获取的摆位误差。分别计算并比较两种复位方式的胸壁靶区(CROI)的整体摆位误差、患侧锁骨头区域(SROI)的局部残余误差和复位时间,分析SGRT联合IGRT双引导复位的CBCT误差值分布的优点。【结果】模拟组和双引导组在CROI区域的整体摆位误差(X/cm、Y/cm、Z/cm、Rx°、Ry°、Rz°)中,除了Ry、Rz方向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方向摆位误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组和双引导组在患侧SROI区域的局部残余误差(X/cm、Y/cm、Z/cm、Rx°、Ry°、Rz°)中,除X、Z轴平移方向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他方向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组的复位时间为(505.36±21.96) s明显大于双引导组的(238.64±28.56) s,t=-24.555,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双引导组的CBCT误差值分布,发现X、Y、Z轴平移误差绝对值均覆盖在0.4 cm以内,而≤0.3 cm的比例分别为95%、93%和93%,Rx、Ry、Rz旋转误差绝对值≤1.5°的比例分别为90%、93%和90%。【结论】在乳腺癌调强放疗中,与传统的模拟机复位模式相比,SGRT联合IGRT进行等中心双引导复位,可以有效校正旋转角度和残余误差,提高放疗的精准度,复位时间更少,可行性高。这种精准、无标记的复位方式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锥形束CT 体表光学图像引导技术 双引导复位 无标记 残余误差
下载PDF
真空袋和Orfit架在盆腔妇科肿瘤体位固定中稳定性的对比研究
4
作者 刘明治 许森奎 刘镖水 《实用癌症杂志》 2023年第6期1018-1021,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真空袋和orfit架两种体位固定方式在盆腔妇科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体位重复性,为临床PTV外扩和选取合适固定方式提供依据。方法行盆腔放疗的妇科肿瘤患者共388例,其中真空袋固定患者257例,CBCT扫描次数4768次;Orfit架固定患者13... 目的对比分析真空袋和orfit架两种体位固定方式在盆腔妇科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体位重复性,为临床PTV外扩和选取合适固定方式提供依据。方法行盆腔放疗的妇科肿瘤患者共388例,其中真空袋固定患者257例,CBCT扫描次数4768次;Orfit架固定患者131例,CBCT扫描次数2955次。收集两组患者在三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数据,分别为左右(X轴)、头脚(Y轴)、升降(Z轴)。根据靶区外扩公式MPTV=2.5∑+0.7σ计算两种固定方式在三维方向上的靶区外扩边界。结果真空袋组和orfit架组的摆位误差分别为X轴:(-0.70±3.48)mm和(-0.76±3.49)mm,P=0.446;Y轴:(0.53±3.75)mm和(-2.61±4.83)mm,P=0.000;Z轴:(0.28±3.27)mm和(0.04±3.23)mm,P=0.002。两种固定方式在X、Y、Z 3个方向上计算的靶区外扩分别为(7.4,7.4,7.3)mm和(7.2,9.5,7.1)mm。结论真空袋组固定效果在Y轴方向上比orfit架组更好,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靶区外扩。在X、Z轴两个方向,两种固定方式的误差绝对值无太明显区别。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患者可接受的体位选择合适的体位固定方式,并相应进行合理的PTV外扩,进一步提高放射治疗的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肿瘤 真空袋 orfit架 体位固定 放射治疗
下载PDF
CT MRI和PET-CT对鼻咽癌局部肿瘤检测差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苏勇 赵充 +7 位作者 谢传淼 卢丽霞 孙颖 韩非 吴湖炳 崔念基 曾宗渊 卢泰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45-250,共6页
目的:比较CT、MRI和18F-PET-CT对鼻咽癌局部肿瘤的检测差异和探讨18F-PET-CT检测鼻咽癌局部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连续收治的原发鼻咽癌患者53例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0天内以同一固... 目的:比较CT、MRI和18F-PET-CT对鼻咽癌局部肿瘤的检测差异和探讨18F-PET-CT检测鼻咽癌局部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连续收治的原发鼻咽癌患者53例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0天内以同一固定体位,完成增强CT、MRI和PET-CT扫描检查,在CT、MRI和PET-CT上分别读片判定鼻咽癌局部侵犯范围。结果:CT、MRI与PET-CT分别检出咽后淋巴结转移31例(58.5%)、36例(67.9%)、20例(37.7%),CT、MRI检出率显著高于PET-CT(P=0.02,P=0.001);CT稍低于MRI,但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314)。CT和MRI检出的最大横径<1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大部分未能显示;最大横径≤0.5cm或并发液化坏死明显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均未能检出。对鼻腔、口咽、咽旁间隙、颈动脉鞘区、颞下窝、翼腭窝和颅底骨质侵犯的检出,CT、MRI和PET-CT无明显差异;对海绵窦和鼻窦侵犯的检出,MRI可能优于CT和PET-CT。结论:对鼻咽癌局部肿瘤侵犯的检测,PET-CT较CT和MRI无明显优势;对最大横径<1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的检出率明显低于CT或MRI;对最大横径≤0.5cm或并发液化坏死的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测,PET-CT可能存在较大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18F-PET-CT
下载PDF
氟比洛芬酯对妇科肿瘤手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林文前 操隆辉 +2 位作者 钟忠键 温丽丽 白晓晖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3-315,共3页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妇科肿瘤手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的影响。方法140例择期行妇科肿瘤手术病人,年龄30~65岁,随即分为芬太尼静脉镇痛组(Ⅰ组)和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组(Ⅱ组),每组70例。Ⅰ组给予芬太尼(1.6~1.8mg)+托烷司琼5mg/100ml...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妇科肿瘤手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的影响。方法140例择期行妇科肿瘤手术病人,年龄30~65岁,随即分为芬太尼静脉镇痛组(Ⅰ组)和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组(Ⅱ组),每组70例。Ⅰ组给予芬太尼(1.6~1.8mg)+托烷司琼5mg/100ml术后镇痛,Ⅱ组给予芬太尼(0.8~1.0mg)+氟比洛芬酯200mg+托烷司琼5mg/100ml术后镇痛。两组维持量2ml/h,单次负荷剂量1ml,锁定时间15min。采用Prine-Henry镇痛评分法(PHS)记录两组术后6h(T1)、12h(T2)、24h(T3)、48h(T4)疼痛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应用血栓弹性图描记仪测定术前(T0)、术后48h(T4)机体凝血功能,并观察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术后Ⅱ组芬太尼的用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术后T1、T2时点Ⅱ组的PHS显著低于Ⅰ组(P<0.05),其余时点两组无差异(P>0.05)。Ⅰ组恶心、嗜睡、头晕发生率显著大于Ⅱ组(P<0.05)。与T0比较,参数K在T4时两组均显著延长(P<0.05);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减少妇科肿瘤手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的用量,提高了镇痛效果,降低了不良反应;镇痛期间对凝血功能及胃肠功能恢复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比洛芬酯 芬太尼 术后镇痛 妇科手术 肿瘤/外科学
下载PDF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不同植入术式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7
作者 陈明远 夏良平 +4 位作者 陈直华 吴剑辉 刘巍巍 郭桂芳 谢汝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6期145-147,共3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简称输液港)最佳的植入术式。[方法]对2002年至2004年植入输液港的94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颈外静脉切开置管术(简称切开组)或深静脉穿刺置泵管术(简称穿刺组)两组围手术期并...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简称输液港)最佳的植入术式。[方法]对2002年至2004年植入输液港的94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颈外静脉切开置管术(简称切开组)或深静脉穿刺置泵管术(简称穿刺组)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记录导管捕入深度和导管头位置,调查病人对输液港植入手术、护理和舒适程度等方面的满意度。所有病人随诊至取泵后或死亡时。[结果]切开组35例37泵,并发症主要为:输液不畅、输液疼痛各2例,导管堵塞、锁骨区皮肤疼痛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17.1%。穿刺组59例60泵,并发症为:颈部不适3例,血肿、伤口愈合延迟、败血症、导管堵塞、导管断裂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13.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X光片显示7例导管头位于深静脉系统之外,切开组2例,穿刺组5例。病人对输液港的平均满意度为78分(68~86分),其中切开组:76分,穿刺组80分。[结论]虽然输液港颈外静脉切开植入术和深静脉穿刺植入术所引起的并发症类型不同,但均很安全,较少引起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术式 恶性肿瘤
下载PDF
鼻咽癌放疗后诱发的恶性肿瘤(附198例报道)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海霞 刘孟忠 +4 位作者 何立儒 习勉 刘慧 胡永红 蔡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13-316,共4页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后诱发的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临床特点,探讨影响潜伏期及预后的因素。方法:1964年2月至2003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根治性放疗的初治鼻咽癌患者39118例,回顾性分析其中出现诱发肿瘤的19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后诱发的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临床特点,探讨影响潜伏期及预后的因素。方法:1964年2月至2003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根治性放疗的初治鼻咽癌患者39118例,回顾性分析其中出现诱发肿瘤的19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鼻咽癌放疗后诱发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为0.5%,中位潜伏期108(36~360)个月。口腔是诱发肿瘤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共107例(54.0%)。病理类型中鳞癌最多,共137例(69.2%),其次为纤维肉瘤21例(10.6%)及骨肉瘤12例(6.1%)。潜伏期与鼻咽癌患者放疗时年龄、放疗程式、鼻咽癌总剂量及化疗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诱发肿瘤复发是影响诱发肿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诱发的恶性肿瘤以口腔肿瘤最多见。鼻咽癌放疗患者应尽量减少口腔组织的受量,以减少诱发肿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放射治疗 放疗诱发 恶性肿瘤
下载PDF
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超声内镜诊断与内镜下微创治疗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蓉 李传行 +4 位作者 高小燕 罗广裕 林世永 李茵 徐国良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检查中发现的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行超声内镜检查。2例起源于黏膜层的食管息肉;34例...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检查中发现的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行超声内镜检查。2例起源于黏膜层的食管息肉;34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4例起源于黏膜下层,包括脂肪瘤2例,食管囊肿1例,孤立静脉瘤1例(内镜下呈蓝紫色,未予处理)。根据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性质及病变大小决定行内镜下EMR或ESD治疗,完整切除病变。结果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病变最大直径0.4~2.5cm,平均1.45cm。29例行内镜下EMR治疗,6例病变最大直径超过1.5cm者行内镜下ESD治疗,ESD手术时间15~45min,平均30min。4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黏膜下肿瘤考虑穿孔可能性大未予内镜下治疗。2例术中出血较多,经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电凝、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及金属钛夹钳夹止血,无术后出血,无ESD穿孔。所有EMR、ESD切除病变全部送检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1.5及6个月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能够对食管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可指导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大多数食管黏膜下肿瘤行EMR治疗简便、安全,对于病灶较大、EMR难以完整切除的病变行ESD治疗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食管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内镜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食管黏膜下肿瘤
下载PDF
92例CT导向下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并发症观察处理与体会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明 吴沛宏 +8 位作者 张福君 黄金华 范卫君 顾仰葵 张亮 李传行 高飞 李旺 周启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599-602,共4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射频消融治疗的相关的并发症,了解经皮CT导向下的消融治疗的安全性.方法本组共分析了92例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患者,合计177个病灶,在CT导向下对病灶行射频消融治疗.每例患者均先后完成1~4次射频消融治疗...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射频消融治疗的相关的并发症,了解经皮CT导向下的消融治疗的安全性.方法本组共分析了92例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患者,合计177个病灶,在CT导向下对病灶行射频消融治疗.每例患者均先后完成1~4次射频消融治疗,随访观察6~24个月.结果所治病例中未出现相关性死亡.射频消融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肝被膜下出血3例,肿瘤内出血2例,进行性低血压1例,急性心包积液1例,一过性肝功能失代偿1例,胆汁瘤2例,肝内局限性胆管扩张3例,观察到肿瘤种植1例.结论CT导向下的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是安全的治疗肝脏肿瘤的方法之一.通过密切观察、操作细心及时处理出现的情况将会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治疗 射频消融 随访 并发症
下载PDF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治疗晚期实体肿瘤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10
11
作者 丁娅 张晓实 +8 位作者 彭瑞清 张蓉 张念华 李志铭 刘继彦 马锦 程霞 苏义顺 曾益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9期1025-1029,共5页
目的:总结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p53)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的资料,初步评价其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常规治疗失败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24例,其中肾癌5例,鼻咽癌4例,结直肠癌4例,黑色素瘤2例,非小细胞肺癌1例,食管癌1例,贲门癌1例,胸腺... 目的:总结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p53)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的资料,初步评价其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常规治疗失败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24例,其中肾癌5例,鼻咽癌4例,结直肠癌4例,黑色素瘤2例,非小细胞肺癌1例,食管癌1例,贲门癌1例,胸腺癌1例,十二指肠癌1例,甲状腺癌1例,胰腺癌1例,子宫内膜癌1例,横纹肌肉瘤1例。rAdp53给药方案为1×1012VP/次,每周1次,4次为1疗程。给药途径包括瘤内注射、支气管内喷洒、腹腔内注射、动脉灌注和静脉滴注。联合化疗18例,联合放疗2例,联合同期放、化疗1例,联合腹部热疗和吉非替尼1例,联合免疫治疗1例,rAdp53单药治疗1例。结果:24例患者中因早期进展而停药1例,接受1疗程治疗20例,2疗程治疗2例,5疗程治疗1例。在可评价的21例中,部分缓解(PR)5例,稳定(SD)5例,进展(PD)11例,有效率23.8%(5/21),疾病控制率47.6%(10/21)。常见不良反应为自限性、I~II度注射部位疼痛、寒颤、发热和肌肉酸痛。III度发热2例,联合化疗者发生III~IV度骨髓抑制4例,骨痛加剧2例,一过性低血压1例。结论:晚期实体瘤患者可耐受rAdp53治疗,有必要进一步设计临床试验,确定rAdp53联合常规治疗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 腺病毒 基因治疗 肿瘤 化疗 副反应 疗效 临床试验
下载PDF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灌注治疗盆腔复发肿瘤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长江 黄金华 +3 位作者 范卫君 高飞 顾仰葵 张福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610-612,共3页
目的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灌注治疗盆腔肿瘤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8例盆腔复发肿瘤采用CT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灌注患者的疗效。所有患者术前或术后给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化疗方案根据原发肿... 目的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灌注治疗盆腔肿瘤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8例盆腔复发肿瘤采用CT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灌注患者的疗效。所有患者术前或术后给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化疗方案根据原发肿瘤的类型确定。粒子植入之前采用TPS模拟布源或遵循Halarism的125I经验公式:mCi=Da×5,Da为靶组织长、宽、高的平均值(L+W+H)/3,单位为cm,求出术中所需125I粒子的总活度及算出治疗粒子的数量。在螺旋CT导向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盆腔肿瘤内。结果全组8例患者8个病灶2个月后采用PET-CT评价,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5例,稳定(NC)2例,进展(PD)1例,全组病例随访1年,死亡2例,其余6例存活,最长的生存时间15个月。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是治疗盆腔肿瘤复发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肿瘤 放射性粒子 化疗灌注
下载PDF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21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翦 赵义营 +10 位作者 杨群英 赛克 柯超 张湘衡 陈银生 陈正和 林富华 郭琤琤 张继 牟永告 陈忠平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2621-2624,共4页
目的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病理特点、治疗模式及治疗效果,为合理规范的治疗及改善患儿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对收治手术的219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9例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以神... 目的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病理特点、治疗模式及治疗效果,为合理规范的治疗及改善患儿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对收治手术的219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9例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以神经上皮组织来源肿瘤为主,其中主要是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25例)和WHOⅡ级星形细胞瘤(21例)。在成年人较多见的脑膜瘤比较少,而在儿童多见的髓母细胞瘤、生殖细胞肿瘤在本组中分别占8.2%(18例)和11.0%(24例)。在儿童高发的颅咽管瘤本组只占7.8%(17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肢体瘫痪、步态不稳、抽搐、视力下降。219例术后接受单纯放疗31例(14%),单纯化疗16例(7%),放疗+化疗39例(17.8%)。结论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生殖细胞肿瘤、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颅咽管瘤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类型。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术后予以放化疗可改善恶性肿瘤患儿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综合治疗 儿童 外科治疗
下载PDF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 被引量:22
14
作者 范卫君 张亮 +7 位作者 张福君 吴沛宏 王俊杰 黄金华 顾仰葵 赵明 李传行 高飞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18例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采用CT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粒子植入之前采用TPS模拟布源或遵循Halarism的125I经验公式:mCi=Da×5,Da为靶组织长、宽、高的平均... 目的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18例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采用CT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粒子植入之前采用TPS模拟布源或遵循Halarism的125I经验公式:mCi=Da×5,Da为靶组织长、宽、高的平均值(L+W+H)/3,单位为cm,求出术中所需125I粒子的总活度及算出治疗粒子的数量。在螺旋CT导向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盆腔肿瘤内。结果全组18例22个病灶治疗后2个月后采用PET-CT评价,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8例,稳定(NC)3例,进展(PD)1例。18例随访7~16个月,全部存活,近期平均生存期9.5个月。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是治疗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放射性粒子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PCT)鉴别肿瘤患者发热原因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32
15
作者 林琳 孙晓非 +4 位作者 谭肖鹂 甄子俊 夏奕 凌家瑜 童刚领 《实用癌症杂志》 2009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PCT检测对鉴别肿瘤患者发热原因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70例恶性肿瘤伴发热患者PCT水平与发热原因的关系。结果败血症组血清PCT检测阳性率为93.75%,普通感染组阳性率为70.48%,肿瘤热组阳性率为6.06%,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 目的探讨血清PCT检测对鉴别肿瘤患者发热原因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70例恶性肿瘤伴发热患者PCT水平与发热原因的关系。结果败血症组血清PCT检测阳性率为93.75%,普通感染组阳性率为70.48%,肿瘤热组阳性率为6.06%,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01)。按感染病原体分析发现,无论是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还是细菌混合真菌感染,其PCT水平均明显高于肿瘤热组(P<0.05),但细菌、真菌、细菌混合真菌感染3组两两比较,PCT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CT诊断败血症的灵敏度为87.50%,特异度为70.32%,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3.33%和98.19%。结论合并感染特别是合并败血症的肿瘤患者PCT水平明显升高,肿瘤相关性发热患者PCT水平正常,初步认为PCT水平的检测可鉴别肿瘤患者的发热原因,为恰当的抗感染或抗肿瘤治疗提供实验依据,从而更好更早地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感染 肿瘤热
下载PDF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后放射诱发肿瘤发生风险的预测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习勉 梁健 +3 位作者 孙文钊 邓小武 刘孟忠 张黎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鼻咽癌常规放疗与调强放射治疗(IMRT)时正常器官的等效剂量,预测鼻咽癌放疗后放射诱发肿瘤(RIM)的发病风险。方法:选择80例鼻咽癌患者的影像资料,在Monaco治疗计划系统为每例患者模拟两套放疗计划:常规二维放疗与IMRT。采... 目的:比较分析鼻咽癌常规放疗与调强放射治疗(IMRT)时正常器官的等效剂量,预测鼻咽癌放疗后放射诱发肿瘤(RIM)的发病风险。方法:选择80例鼻咽癌患者的影像资料,在Monaco治疗计划系统为每例患者模拟两套放疗计划:常规二维放疗与IMRT。采用蒙特卡罗算法计算照射野内正常器官的吸收剂量;将治疗计划传输至直线加速器,把射野移植到拟人验证模体,使用热释光剂量探测仪测量射野外正常器官的散射剂量。综合分析不同放疗技术条件下各正常器官的等效剂量,与辐射致癌风险预测系数相结合,计算RIM发生风险值。结果:根据ICRP辐射致癌风险预测系数,结合各器官的平均等效剂量数据,鼻咽癌IMRT治疗后的全身各器官RIM的总发生风险为10.2%,显著高于常规放疗的5.9%,是后者的1.73倍(P=0.007)。结论:鼻咽癌IMRT治疗后各器官RIM的总发生风险预测值显著高于常规放疗,需要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调强放射治疗 常规二维放疗 放射诱发肿瘤
下载PDF
脑肿瘤术后谵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柯超 张湘衡 +3 位作者 王翦 赛克 陈忠平 牟永告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37-1639,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脑肿瘤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依据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标准诊断谵妄。收集脑肿瘤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临床资料及各项实验室检查和影像检查结果,评估脑肿瘤患者术后谵妄发生情况。结果共有16... 目的回顾性分析脑肿瘤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依据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标准诊断谵妄。收集脑肿瘤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临床资料及各项实验室检查和影像检查结果,评估脑肿瘤患者术后谵妄发生情况。结果共有16例脑肿瘤患者术后发生谵妄,所有患者年龄均大于70岁,70岁以上脑肿瘤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2.1%。与非谵妄者比较,谵妄者术前头颅MRI显示明显的脑缺血改变,术后第1天谵妄者比非谵妄者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压积显著下降。结论老年脑肿瘤患者术前多灶性脑缺血改变及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下降是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保证足够的脑血流灌注从而降低术后谵妄发生应引起临床医生的充分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谵妄 脑肿瘤 手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我院肿瘤患者门诊处方存在的问题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魏雪 林子超 +2 位作者 黄红兵 黄伟强 刘韬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0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调研我院门诊肿瘤患者不合理用药情况并提出整改建议。方法:随机抽取门诊西药房2009年1~6月处方22 349张,进行用药合理性统计分析。结果:不合理用药处方占全部审核处方的3.68%,主要表现为选药不合理、联合用药不恰当、重复用药... 目的:调研我院门诊肿瘤患者不合理用药情况并提出整改建议。方法:随机抽取门诊西药房2009年1~6月处方22 349张,进行用药合理性统计分析。结果:不合理用药处方占全部审核处方的3.68%,主要表现为选药不合理、联合用药不恰当、重复用药、用法用量和溶媒选用不合理等方面。结论:医院只有进一步加强药师审方制度和建立合理用药监督机制,才能有效解决门诊处方用药不合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诊处方 不合理用药 分析
下载PDF
兔VX2肝肿瘤射频消融疗效评价--超声造影、增强CT与病理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梁惠宏 谭国胜 +6 位作者 张耀军 裴小青 周建华 冯仕庭 蔡木炎 陈敏山 李锦清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61-964,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与增强CT检查在评价肝肿瘤VX2肝肿瘤模型射频消融(RFA)疗效方面的作用。资料与方法9只兔VX2肝肿瘤模型作RFA治疗后1周同时作CEUS与增强CT检查,与病理作对照,比较CEUS与增强CT在评价RFA疗效的准确性。结果9只中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与增强CT检查在评价肝肿瘤VX2肝肿瘤模型射频消融(RFA)疗效方面的作用。资料与方法9只兔VX2肝肿瘤模型作RFA治疗后1周同时作CEUS与增强CT检查,与病理作对照,比较CEUS与增强CT在评价RFA疗效的准确性。结果9只中8只病理发现残留肿瘤灶,1只完全消融,残留灶在CEUS与增强CT上均可见强化。3只炎性反应带能被CEUS正确评价,而增强CT将其中2只误认为是残留灶。1只残留灶位于肋骨下未能被CEUS检出。CEUS、增强CT、两者联合诊断的敏感率、特异性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6%、88%、86%,90%、78%、85%,94%、75%、91%。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US与增强CT均能较可靠评价RFA疗效,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CEUS与增强CT联合评价可提高评价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 肿瘤 超声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肝癌患者合并多原发癌肝外肿瘤发病部位及诊断探讨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一杰 曾庆安 元云飞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29-433,共5页
【目的】尝试描述华南地区多原发癌合并肝癌患者的诊断时间间隔及好发部位,以帮助诊断策略的建立。【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原发性肝癌伴肝外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时间间隔、肝外恶性肿瘤发病部位。【结果】18位患者肝癌先于肝外恶性肿瘤... 【目的】尝试描述华南地区多原发癌合并肝癌患者的诊断时间间隔及好发部位,以帮助诊断策略的建立。【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原发性肝癌伴肝外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时间间隔、肝外恶性肿瘤发病部位。【结果】18位患者肝癌先于肝外恶性肿瘤而诊断(H-O组),剩下50位患者肝外恶性肿瘤先于肝癌(O-H组)。平均确诊首发癌及继发癌的时间间隔为3年(0~18.7年)。时间间隔在O-H组与H-O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50)。肝外恶性肿瘤包括鼻咽癌,结直肠癌,肺癌,皮肤癌,胃癌,食道癌,宫颈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口腔癌,膀胱癌,肾癌以及非霍奇金淋巴瘤。最为常见部位为鼻咽、结直肠、肺,其中H-O组好发部位依次为肺、鼻咽部及胃,O-H组好发部位依次为鼻咽、结直肠及皮肤。【结论】加强术后定期复查,特别是在最初5年内;注意鼻咽、胃肠道等高发部位的筛查,对低发部位更重视临床细节的分析和新检查手段的应用,均有助于多原发癌合并肝癌患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原发性肿瘤 肝外 肝癌 部位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