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线菌素D引起HEP G_2细胞的核仁蛋白移位 被引量:4
1
作者 苏曙光 云径平 +4 位作者 符珈 肖建勇 张梅芳 张志毅 杨宇峰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84-88,共5页
目的:观察放线菌素D作用下HEP G2细胞中与增殖相关的核仁蛋白B23(nucleophosmin or NPM,numatrin,NO38)定位和表达水平的改变,并探讨其可能机制和意义。方法:应用低浓度的放线菌素D处理HEP G2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免疫印迹、免疫... 目的:观察放线菌素D作用下HEP G2细胞中与增殖相关的核仁蛋白B23(nucleophosmin or NPM,numatrin,NO38)定位和表达水平的改变,并探讨其可能机制和意义。方法:应用低浓度的放线菌素D处理HEP G2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双向电泳及免疫共沉淀等实验方法检测HEP G2生长周期、B23蛋白表达水平及其定位、B23的等电点及磷酸化状态变化。结果:放线菌素D处理后,HEP G2细胞出现生长抑制,细胞周期阻滞于S/G2期;B23蛋白表达量没有变化,但定位改变,即从核仁移位到核浆,撤药后,B23又从核浆回到核仁上;B23在加药前后未检测到等电点和磷酸化状态改变。结论:低浓度放线菌素D抑制HEP G2细胞生长、阻滞细胞在S/G2期并引起可逆性的B23蛋白移位,而B23蛋白的表达量及磷酸化水平没有改变,这些实验结果对肿瘤药物治疗及分子肿瘤学研究可提供参考的研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cleophosmin/B23 放线菌素D 细胞周期 磷酸化
下载PDF
低浓度放线菌素D诱导HepG2细胞周期G2阻滞的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肖建勇 刘相富 云径平 《新医学》 2012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低浓度放线菌素D处理导致HepG2细胞周期G2阻滞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低浓度放线菌素D处理HepG2细胞不同时间,然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epG2生长周期变化;免疫荧光观察核磷蛋白B23(NPM)定位的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NPM及其细胞周... 目的:探讨低浓度放线菌素D处理导致HepG2细胞周期G2阻滞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低浓度放线菌素D处理HepG2细胞不同时间,然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epG2生长周期变化;免疫荧光观察核磷蛋白B23(NPM)定位的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NPM及其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53和P21表达水平。结果:低浓度放线菌素D能够抑制HepG2细胞生长并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2期;在放线菌素D作用下,NPM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改变,但出现定位改变,即从核仁移位到核浆;放线菌素D处理引起P53和P21蛋白表达水平上调。结论:低浓度放线菌素D作用HepG2细胞导致细胞周期G2阻滞,其机制可能与NPM移位促使其相互作用靶蛋白P53和P21蛋白水平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素D 细胞周期 核磷蛋白
下载PDF
免疫组化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肺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肖永波 苏曙光 《中外医疗》 2014年第27期44-45,68,共3页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检查对于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肺腺癌的诊断鉴别作用。方法收集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17例以及肺腺癌患者33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种疾病患者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结果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D141、WT1、cal...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检查对于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肺腺癌的诊断鉴别作用。方法收集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17例以及肺腺癌患者33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种疾病患者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结果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D141、WT1、calretinin、EMA、CK5/6、B72.3、Ber-EP4、AE1/AE3、CEA的表达依次为82.4%、58.8%、58.8%、58.8%、64.7%、0.0%、5.9%、82.4%、0.0%,与肺腺癌的3.0%、9.1%、0.0%、97.0%、9.1%、72.7%、63.6%、100.0%、9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病变间Moc-31与HBME-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组化检查对于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肺腺癌的诊断鉴别具有重要意义,以calretinin、CD141、WT-1、CEA与B72.3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恶性胸膜间皮瘤 免疫组化 诊断
下载PDF
丹参酮ⅡA诱导肾癌786-O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肖建勇 云径平 +1 位作者 张广献 谭宇蕙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01-803,808,共4页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诱导肾细胞癌786-O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方法:MTT法检测丹参酮ⅡA对786-O细胞活力影响;流式细胞分析检测丹参酮ⅡA对786-O细胞凋亡诱导;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诱导凋亡相关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TT分析显示,用浓度0、1...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诱导肾细胞癌786-O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方法:MTT法检测丹参酮ⅡA对786-O细胞活力影响;流式细胞分析检测丹参酮ⅡA对786-O细胞凋亡诱导;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诱导凋亡相关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TT分析显示,用浓度0、1、2、4及8μg/mL丹参酮ⅡA处理24h后,786-O细胞生存率分别为100.0%、68.4%、46.3%、33.5%和28.2%,表明丹参酮能够呈浓度依赖方式显著抑制786-O细胞生长活力,P<0.05;AnnexinⅤ/PI双染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采用浓度0、2、4及8μg/mL丹参酮ⅡA处理24h后,786-O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3%、36.4%、42.1%和43.9%,表明丹参酮ⅡA能够以浓度依赖方式诱导786-O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处理786-O细胞,p53及其下游靶基因Bax显著上调,并激活Caspase-3。结论:丹参酮ⅡA诱导786-O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通过上调p53及其下游基因Bax,继而激活Caspase-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丹参酮ⅡA 基因 P53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