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级医院脑梗死静脉溶栓各时间段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岳 周冬亮 +3 位作者 谭宏伟 李志伟 任娟 关颖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8期75-76,共2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21例rt-PA溶栓患者从发病到溶栓的4个重要时间段。方法对比患者从发病到入院,入院到头CT检查,做完头CT到入神经内科,入科到溶栓的时间,及院前和院后时间。结果患者从发病到入院及从做完CT到入科的时间明显多于入院到CT,... 目的回顾性分析21例rt-PA溶栓患者从发病到溶栓的4个重要时间段。方法对比患者从发病到入院,入院到头CT检查,做完头CT到入神经内科,入科到溶栓的时间,及院前和院后时间。结果患者从发病到入院及从做完CT到入科的时间明显多于入院到CT,及入科到溶栓的时间;院后时间明显多于院前时间。结论缩短院前时间,优化入院后流程,是二级医院患者尽早溶栓的重要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RT-PA 溶栓 时间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血管成像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被引量:32
2
作者 徐方元 陈爽 +7 位作者 关颖 叶春梅 秦少华 徐瑛 王建民 陈晓荣 韩云学 叶春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70-137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A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诊断TIA患者行头颅CT平扫、脑CTP和颈动脉CTA。评价脑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颈动脉的狭窄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A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诊断TIA患者行头颅CT平扫、脑CTP和颈动脉CTA。评价脑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性质。选取20名无TIA病史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 26例中,21例头颅CT平扫正常,5例有腔隙性脑梗死。脑CTP检查正常9例,异常17例,患者患侧与对侧的TTP、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A显示颈动脉狭窄19例,发现颈动脉斑块44处。随访6个月中3例发生脑梗死。结论脑CTP结合CTA对评价TIA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的 灌注成像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的特征及远期预后 被引量:38
3
作者 董大伟 袁定新 +3 位作者 王建民 辛秀峰 黄立安 徐安定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0-645,共6页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SCI)发病机制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连续病例登记研究数据库的脑梗死患者,采用改良Org 10172急性卒中治疗试验(...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SCI)发病机制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连续病例登记研究数据库的脑梗死患者,采用改良Org 10172急性卒中治疗试验(new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NEW-TOAST)分型入选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患者,总结其发病机制分布特征,随访1年复合终点事件,并分析其远期预后及危险因素。结果:纳入患者118例,随访率90.68%。单一发病机制中,动脉粥样硬化穿支闭塞占31.36%,动脉-动脉(artery-artery,A-A)栓塞占25.42%,低血流动力学/微栓子清除障碍占1.70%;综合单一或混合机制,A-A栓塞占61.02%,穿支闭塞占55.93%。混合机制者1年血管性死亡风险高达25%,而单一机制未出现血管性死亡病例(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史影响1年远期预后,OR(95%CI)为7.469(1.54,36.22),P=0.013。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单一发病机制中,穿支闭塞最常见,其次是A-A栓塞,低血流动力学/微栓子清除障碍最少;混合机制使患者1年血管性死亡风险增高。同时,卒中/TIA史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发病机制 远期预后
下载PDF
病房噪声的暴露现状及干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容根南 高显云 +5 位作者 张黎珍 董丽华 倪晓卫 黄佩华 龚亚香 季永娟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3年第7期81-84,共4页
目的:了解病房噪声的来源,实施合理的干预措施,评价其对病房噪声的控制效果。方法:应用噪声测量仪连续72h监测病房的各种噪声及病房整体环境噪声水平,分析病房噪声的来源及暴露现状,并对其实施为期8周的干预,比较干预前、后病房整体环... 目的:了解病房噪声的来源,实施合理的干预措施,评价其对病房噪声的控制效果。方法:应用噪声测量仪连续72h监测病房的各种噪声及病房整体环境噪声水平,分析病房噪声的来源及暴露现状,并对其实施为期8周的干预,比较干预前、后病房整体环境噪声水平及各种噪声源强度的差异。结果:干预前,病房昼间与夜间的噪声水平均超过规定标准;干预后,病房昼间、夜间噪声水平及各种噪声源强度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房中存在多种来源的噪声,通过对病房的噪声源实施具体可行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病房的噪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房 噪声 监测 干预
下载PDF
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徐瑛 王建民 +3 位作者 关颖 周冬亮 覃宏伟 于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45-646,共2页
亚低温能降低脑氧代谢率,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和细胞内钙超载,减少自由基的生成,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依达拉奉则是一种活性抗氧化剂,能捕获羟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抑制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减轻脑缺血引起... 亚低温能降低脑氧代谢率,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和细胞内钙超载,减少自由基的生成,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依达拉奉则是一种活性抗氧化剂,能捕获羟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抑制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减轻脑缺血引起的脑水肿及组织损害,作为自由基清除剂的依达拉奉,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实验中均被证实有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相关因素分析 亚低温 脑梗死 迟发性神经元坏死 抑制脂质过氧化 疗效 治疗
下载PDF
ESRS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复发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建民 周冬亮 +5 位作者 段莉萍 覃宏伟 李志伟 任娟 徐瑛 关颖 《中国临床医学》 2015年第3期346-348,共3页
目的:评价ESRS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及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组TIA及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816例,随访1年内卒中的复发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 目的:评价ESRS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及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组TIA及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816例,随访1年内卒中的复发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RS)在总体人群及TIA、小卒中、大卒中患者中预测卒中复发的效度。结果:完成1年期随访757例,完成随方的总体人群及TIA、小卒中、大卒中患者1年期卒中复发率分别为12.95%、15.04%、10.21%、13.88%,ESRS评分预测卒中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601、0.596、0.582、0.611。结论:ESRS评分预测大卒中患者卒中复发率的效度最高,TIA其次,小卒中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sen卒中风险评分 缺血性卒中 复发
下载PDF
ESRS评分对预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的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建民 周冬亮 +4 位作者 覃宏伟 李志伟 任娟 徐瑛 关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1-253,共3页
目的评价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复合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组TIA及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816例,随访1年期复合血管事件发生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E... 目的评价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复合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组TIA及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816例,随访1年期复合血管事件发生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ESRS在总体人群、TIA、小卒中、大卒中患者中预测复合血管事件发生的效度。结果完成1年期随访757例,总体人群、TIA、小卒中和大卒中患者的1年期复合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是15.98%、16.54%、14.04%、16.97%。ESRS评分预测复合血管事件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611、0.585、0.605、0.614。结论 ESRS评分预测大卒中患者复合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效度最高,小卒中其次,TIA的效度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RS评分 脑梗死 复发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8
作者 徐方元 刘含秋 +6 位作者 陈晓荣 秦少华 韩云学 关颖 徐英 叶春梅 陈爽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8期1151-1154,共4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SCT)脑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临床拟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头颅CT平扫,脑CT灌注成像。评价脑CT灌注成像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全部病例3~7天内复查CT及临床随...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SCT)脑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临床拟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头颅CT平扫,脑CT灌注成像。评价脑CT灌注成像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全部病例3~7天内复查CT及临床随访。选取20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常规CT平扫显示: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24h内,15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19例未见异常,后经复查CT及临床随访证实,2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7例为急性脑梗死。脑CTP显示: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24h内,32例脑CTP灌注异常,2例脑CTP灌注正常,脑CTP显示患者感兴趣区内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rCBV)、对比剂达峰时间(rTTP)明显改变,病灶侧与对照侧、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CT平扫的敏感度44.11%,特异度71.42%;CTP的敏感度94.11%,特异度100%。结论脑CTP能够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定量分析可区分中心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区,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选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期 脑灌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于岚 关颖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2期11-12,共2页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3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PPV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50~59岁为高发年龄段,绝大多数患者有明显潜伏期,眩晕持续时间短暂,病变部位受累以单侧为主...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3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PPV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50~59岁为高发年龄段,绝大多数患者有明显潜伏期,眩晕持续时间短暂,病变部位受累以单侧为主,右侧发病明显高于左侧,PC-BPPV发病率明显高于HC-BPPV及AC-BPPV;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效果肯定,1次治疗有效率为81.82%,2次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对123例治疗有效患者随访观察半年,复发率为17.89%;PC-BPPV潜伏期明显长于HC-BPPV(P〈0.05),无明显潜伏期比例显著少于HC-BPPV(P〈0.01)。结论 BPPV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特征,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临床特征 耳石复位法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手肌张力增高与肌力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岳 覃宏伟 +4 位作者 周冬亮 王建民 徐瑛 于岚 关颖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10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手肌张力增高与肌力、时间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2-10-2014-03在我院宝山分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发病时间在7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估瘫...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手肌张力增高与肌力、时间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2-10-2014-03在我院宝山分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发病时间在7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估瘫痪侧手的肌张力,采用Brunnstrom分级法评估手的肌力。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3个月时由同一个人评估患者的肌张力、肌力。比较3个月内肌张力、肌力的构成比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多分类的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肌张力与肌力、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78例患者入院、3个月后手肌张力的构成比无显著性改变(χ2=1.758,P=0.631),肌力的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χ2=16.837,P=0.003)。多分类的Logistic回归分析(似然比检验)显示,肌张力与肌力密切相关(χ2=80.472,P〈0.001),与时间无密切相关性(χ2=64.492,P=0.090)。结论急性脑梗死前3个月肌张力无明显改善,肌张力与肌力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张力增高 肌力 脑梗死
下载PDF
不同温度对谷氨酸诱发原代培养皮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岳 杨珊珊 +1 位作者 苏志强 关颖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4年第2期191-197,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对谷氨酸诱发皮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新生24 h内Wistar大鼠的皮质神经元,毒性剂量的谷氨酸(200μmol·L-1)诱致皮质神经元损伤,随机分为37℃组(常温)和33℃组(亚低温),两组再根据谷氨酸持续作用时...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对谷氨酸诱发皮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新生24 h内Wistar大鼠的皮质神经元,毒性剂量的谷氨酸(200μmol·L-1)诱致皮质神经元损伤,随机分为37℃组(常温)和33℃组(亚低温),两组再根据谷氨酸持续作用时间点(10 min,3 h,6 h,24 h)分为4个亚组,标记为T1,T2,T3,T4。两组细胞均在损伤后24 h,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量细胞内Ca2+浓度([Ca2+]i)、线粒体内Ca2+浓度([Ca2+]m)及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结果 37℃组和33℃组的[Ca2+]i及[Ca2+]m均随损伤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性增加,同时伴有ΔΨm显著下降(P<0.05);33℃组较37℃组[Ca2+]i及[Ca2+]m的增加明显减少,同时显著减低ΔΨm下降幅度(P<0.05)。结论 33℃可抑制谷氨酸诱发皮质神经元损伤时的[Ca2+]m内流,减少[Ca2+]m,维持ΔΨ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谷氨酸 不同温度 神经毒性 皮质神经元
原文传递
Essen卒中风险量表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非心源性脑梗死复发的评价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建民 周冬亮 +5 位作者 段莉萍 覃宏伟 李志伟 任娟 徐瑛 关颖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62-663,共2页
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已成为危害中老年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有研究显示,缺血性卒中在第1年复发率为12%,以后这种风险逐年下降,但心血管病风险却逐年增加。因此,有必要对门诊和住院的卒中高危患者进行心脑血... 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已成为危害中老年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有研究显示,缺血性卒中在第1年复发率为12%,以后这种风险逐年下降,但心血管病风险却逐年增加。因此,有必要对门诊和住院的卒中高危患者进行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预测,进而选择有效的二级预防治疗措施。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是一个9分量表,我们对TIA及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进行ESRS评分及为期1年的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 卒中 复发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卒中NEW-TOAST病因学分型及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建民 辛秀峰 +2 位作者 徐安定 史长征 李牧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2年第1期72-77,共6页
目的:依据NEW-TOAST及TOAST分型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构成比分析,了解NEW-TOAST各亚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连续入组。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采用NEW-TO... 目的:依据NEW-TOAST及TOAST分型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构成比分析,了解NEW-TOAST各亚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连续入组。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采用NEW-TOAST、TOAST标准进行分型,随访患者1年后的复合终点事件,并做一致性检验。结果:共纳入296例患者,按照NEW-TOAST分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型(AT)为39.86%;心源性脑栓塞型(CE)为6.42%;小动脉型(SAD)为26.35%;其他原因型(SOD)为1.35%;不明原因型(SUD)为26.01%。TOAST分型中有37例在新分型中转为其他亚型。新分型Kappa=0.81,显示为高度一致。1年随访期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45例,其中AT型为20.56%;CE型为44.44%;SAD型为8.45%;SUD型为12.68%。经卡方检验,CE型的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最高(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以NEW-TOAST分型中AT型所占比例最高,该分型的一致性好,可信度高,可以做为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的依据,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分型 预后 NEW-TOAST分型
原文传递
经颅彩色超声参数在帕金森病诊断中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4
作者 苗蕾 徐瑛 +5 位作者 王建民 于岚 邹莹 任娟 张敏杰 周冬亮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50-51,54,共3页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超声参数在帕金森病(P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宝山分院治疗的78例PD患者纳入B组,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A组。两组均接受经颅彩色超声检查。分析两组黑质回声...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超声参数在帕金森病(P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宝山分院治疗的78例PD患者纳入B组,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A组。两组均接受经颅彩色超声检查。分析两组黑质回声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黑质强回声面积、黑质强回声面积/中脑面积对PD的诊断价值。结果 B组黑质强回声面积、黑质强回声面积/中脑面积均明显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5年的患者黑质强回声面积、黑质强回声面积/中脑面积明显高于病程<5年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患者黑质强回声面积、黑质强回声面积/中脑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黑质强回声面积、黑质强回声面积/中脑面积判断P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2(95%可信区间0.648~0.945)、0.908(95%可信区间0.718~0.977),截断值分别为0.13 cm^(2)、0.04 cm^(2)。结论 TCS在PD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提供定量分析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彩色超声 参数 帕金森病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