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寒菜类胡萝卜素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恶性肿瘤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修全 彭恕生 +2 位作者 黄承钰 周洪明 王朝俊 《现代预防医学》 CAS 1992年第1期15-17,共3页
流行病学及部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一些类胡萝卜素成分不经转化为维生素A就可发挥抑癌作用。本实验研究发现补充冬寒菜类胡萝卜素(42.27mg胡萝卜素/Kg饲料)能有效地抑制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细胞癌及肺转移癌的发生,并可有效地延长肿瘤... 流行病学及部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一些类胡萝卜素成分不经转化为维生素A就可发挥抑癌作用。本实验研究发现补充冬寒菜类胡萝卜素(42.27mg胡萝卜素/Kg饲料)能有效地抑制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细胞癌及肺转移癌的发生,并可有效地延长肿瘤的潜伏期及荷瘤动物的平均寿命。而补充丙酮-石油醚混合液提尽全部色素的冬寒菜提取后干粉无类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胡萝卜素 二乙基亚硝胺 肿瘤
下载PDF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与人类肿瘤 被引量:5
2
作者 王修杰 罗德元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CAS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42-146,共5页
本文综述近年来有关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与人类肿瘤的研究进展,除以往研究较多的生殖道肿瘤外,还发现食管癌、肺癌、膀胱癌等与 HPV 感染有关,在人体一些正常组织细胞亦发现存在着 HPV 隐性感染。同时,对 HPV 的致病机理及影响因素进... 本文综述近年来有关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与人类肿瘤的研究进展,除以往研究较多的生殖道肿瘤外,还发现食管癌、肺癌、膀胱癌等与 HPV 感染有关,在人体一些正常组织细胞亦发现存在着 HPV 隐性感染。同时,对 HPV 的致病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可为肿瘤病因学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瘤病毒 肿瘤 人类
下载PDF
食管癌的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修杰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CAS 1996年第6期289-293,共5页
食管癌的癌变机制及其发生发展过程是一多种癌基因及肿瘤抑制基因参与,突变异常,互相调控的复杂过程,其癌基因有Ras、erbB、c-myc、CyclinD1等基因;肿瘤抑制基因有p53、Rb、APC、MCC、DCC、MT... 食管癌的癌变机制及其发生发展过程是一多种癌基因及肿瘤抑制基因参与,突变异常,互相调控的复杂过程,其癌基因有Ras、erbB、c-myc、CyclinD1等基因;肿瘤抑制基因有p53、Rb、APC、MCC、DCC、MTS等,本文重点介绍近3年来与食管癌有关的癌基因及肿瘤抑制基因的研究进展,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研究食管癌的癌变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癌基因 肿瘤抑制基因
下载PDF
食管瘤高发区肿瘤遗传易感性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宏远 梁谋 +2 位作者 刘凯 肖林 陶德明 《四川肿瘤防治》 1998年第3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食管癌高发区肿瘤遗传易感性的遗传基础。方法:应用病例对照配对调查及细胞遗传学技术,对四川省盐亭县食管癌高发区患者遗传度、染色体畸变率(CAR)、脆性部位(fra)及SCE频率、染色体端粒联合率等进行检测。结果:遗传度... 目的:探讨食管癌高发区肿瘤遗传易感性的遗传基础。方法:应用病例对照配对调查及细胞遗传学技术,对四川省盐亭县食管癌高发区患者遗传度、染色体畸变率(CAR)、脆性部位(fra)及SCE频率、染色体端粒联合率等进行检测。结果:遗传度为18.20%;CAR、fra及SCE检出率高发家族成员为11.94±5.92%、6.9%及7.56±1.41/细胞,低发家族成员为5.71±3.91%、3.5%及5.24±0.92/细胞,正常人为5.92±3.42%、3.20%及4.91±151/细胞。高发家族与低发家族、正常人比较有显著差异(CARP<0.01,fraP<0.05,SCEP<0.05)。染色体端粒联合率食管癌组为14.38%、正常对照组为9.38%,两者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染色体端粒联合率食管癌组为14.38%、正常对照组为9.38%,两者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食管癌是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疾病,其遗传易感性的遗传基础是染色体不稳定性的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高发区 肿瘤遗传易感性 流行病学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癌12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谭厚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8年第S2期428-429,共2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癌的疗效及不利因素.方法选择经B超检查诊断的12例胰腺癌,其中8例CT扫描证实,1例MRI扫描证实,12例中8例作剖腹探查及短路手术12例均为中西医结合连续治疗2mo以上者,男8例,女4例,年龄43岁~80岁,平均...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癌的疗效及不利因素.方法选择经B超检查诊断的12例胰腺癌,其中8例CT扫描证实,1例MRI扫描证实,12例中8例作剖腹探查及短路手术12例均为中西医结合连续治疗2mo以上者,男8例,女4例,年龄43岁~80岁,平均年龄57岁.临床表现腹痛者10例,黄疸7例,肝转移3例,腹水3例,治疗方法均采用“764”科研中药,FT207口服化疗,多抗甲素及左旋咪唑口服免疫治疗以及多种维生素辅助治疗,根据病情,其中4例加用了ADM及MMC静脉化疗.结果显效5例(41.6%),胰腺肿块全部消失;有效3例(25%),肿块明显缩小;无效4例(33.3%),肿瘤未见缩小,全身状况恶化.存活时间最长者113mo,目前健在,最短4mo,平均存活时间24.9mo,5a生存率16.6%,而手术5a生存率仅1%~3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国内外治疗胰腺癌疗效较好的、有前途的治疗方法.但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到以下不利因素:①门诊医疗费每月600元~800元,不少患者难于承受,如一农民,胰腺肿块12.5cm×7cm×6cm,治疗1mo后痛止,4mo后肿块消失,10mo后开始做木工挣钱治病并自动减少药量或停药,1a后复发,仅生存2a余.又一女,80岁,黄染、腹痛,短路手术后黄染消失,但仍腹痛,经治后痛止,全身状况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治疗 腰痛 黄疸 中西医结台疗法 多抗甲素 左旋咪唑
下载PDF
实体肿瘤瘤组织染色体制作的探讨
6
作者 周宏远 黄梅 +2 位作者 高秀坤 李世绩 丘建春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82-183,共2页
本文用直接制作法和胶元酶处理后短期培养法,比较分析了对实体瘤瘤组织染色体制备的效果。结果发现用胶元酶处理后培养48小时后制片,获得了足够数量,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作者认为实体瘤瘤组织染色体制作法的突破。对阐明肿瘤发生的染... 本文用直接制作法和胶元酶处理后短期培养法,比较分析了对实体瘤瘤组织染色体制备的效果。结果发现用胶元酶处理后培养48小时后制片,获得了足够数量,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作者认为实体瘤瘤组织染色体制作法的突破。对阐明肿瘤发生的染色体机制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肿瘤 组织染色 短期培养法 染色体制备 中期分裂 染色体结构异常 常规制片 活检组织 细胞遗传学研究 数目畸变
下载PDF
E-钙粘蛋白与妇科肿瘤
7
作者 贺国丽 黄光琦 贺国丽 《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 CAS 2001年第3期267-268,共2页
钙粘蛋白(Cadherin CD)是一种表达于不同组织的依赖Ca2+的同种亲和性细胞间粘附分子,为细胞间粘附分子家族的主要成员,在建立和维持细胞群体和细胞极性中起着关键作用。 1 CD基因及其产物结构 1955年Towens等将不同胚胎组织的分裂细... 钙粘蛋白(Cadherin CD)是一种表达于不同组织的依赖Ca2+的同种亲和性细胞间粘附分子,为细胞间粘附分子家族的主要成员,在建立和维持细胞群体和细胞极性中起着关键作用。 1 CD基因及其产物结构 1955年Towens等将不同胚胎组织的分裂细胞混合培养时,观察到这些细胞会根据组织起源选择性地聚集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结构 作用 肿瘤分化 肿瘤浸润 预后 E-钙粘蛋白 妇科肿瘤
下载PDF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贺国丽 黄光骑 《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 CAS 2001年第4期351-352,共2页
转移是恶性肿瘤最显著的生物学特性之一,是危及患者生命和影响疗效的最主要因素,因而是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近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揭示的转移机制是由几个复杂的过程组成,其中原发灶癌细胞的脱离及迁移在肿瘤转移中发挥重大作用。转移... 转移是恶性肿瘤最显著的生物学特性之一,是危及患者生命和影响疗效的最主要因素,因而是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近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揭示的转移机制是由几个复杂的过程组成,其中原发灶癌细胞的脱离及迁移在肿瘤转移中发挥重大作用。转移是一系列有序事件的复杂过程,受到基因的调控。转移与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激活或失活有关,转移基因是指直接促进转移发生的关键基因,其存在或表达增加会引起侵袭转移的发生,而转移抑制基因则发挥相反的作用。目前发现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有nm23、cadherin、Thral、PGM21、Wnt3、Rara、mts-1、WDNM-1,2、TIMP-1,2、KAI1等。本文对属于细胞表面糖蛋白结构特异家族之一的转移抑制基因KAI1作一综述。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KAI1 研究进展 分子生物学 肿瘤转移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检测 被引量:3
9
作者 沐旭升 刘松筠 周宏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39-42,共4页
本文采用微量血培养法测定了43例口腔颌面部肿瘤及癌前病变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出率为100%。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癌前病变及良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分别为14.07±3.98‰、12±1.414‰和8.64±2.098‰,与... 本文采用微量血培养法测定了43例口腔颌面部肿瘤及癌前病变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出率为100%。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癌前病变及良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分别为14.07±3.98‰、12±1.414‰和8.64±2.098‰,与对照组(5.95±1.91‰)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5)。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微核率差异亦有高度显著性(P<0.005)。恶性肿瘤患者微核淋巴细胞的多微核淋巴细胞出现率在7.89%,明显高于良性肿瘤患者的2.48%和正常人的2.4%(P<0.05)。结果提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检测可作为口腔颌面部癌肿辅助诊断和估计预后的指标;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与染色体畸变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肿瘤 淋巴细胞 微核 测定
下载PDF
病毒整合、脆性部位、原癌基因与肿瘤发生 被引量:1
10
作者 万加华 周宏远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87-190,共4页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能够在染色体上显示肿瘤相关病毒DNA整合的部位。在这些部位中有些与染色体脆性部位、原癌基因位点同位或邻位。这些发现正改变着人们对细胞癌变机制的认识。某些染色体脆性部位可能是肿瘤相...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能够在染色体上显示肿瘤相关病毒DNA整合的部位。在这些部位中有些与染色体脆性部位、原癌基因位点同位或邻位。这些发现正改变着人们对细胞癌变机制的认识。某些染色体脆性部位可能是肿瘤相关病毒优先整合的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发生 病毒整合 脆性部位
下载PDF
丹参酮对人肝癌细胞某些表型的逆转作用 被引量:76
11
作者 袁淑兰 黄韧敏 +2 位作者 王修杰 宋毅 黄光琦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268-270,共3页
目的观察丹参酮促人肝癌细胞株在体外向正常方向分化的效果。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SMMC┐7721)经0.5μg/ml丹参酮处理4天后,作光电镜观察,BrdU掺入试验,PCNA免疫组化及FCM检测。结果在镜下,细胞... 目的观察丹参酮促人肝癌细胞株在体外向正常方向分化的效果。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SMMC┐7721)经0.5μg/ml丹参酮处理4天后,作光电镜观察,BrdU掺入试验,PCNA免疫组化及FCM检测。结果在镜下,细胞形态趋向良性分化,细胞生长明显被抑制;BrdU标记率和PCNA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丹参酮处理组的细胞被阻止于G0/G1期,而S期细胞数量明显减少,c┐myc癌基因蛋白表达降低,c┐fos癌基因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结论丹参酮可诱导人肝癌细胞某些表型的逆转,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分化诱导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 肝癌 逆转
下载PDF
丹参酮诱导HL-60细胞分化及凋亡的流式细胞术分析 被引量:61
12
作者 黄韧敏 袁淑兰 +1 位作者 宋毅 黄光琦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500-503,共4页
应用体外细胞培养及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了丹参酮作用前后HL-60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细胞增殖指数、p53、c-myc、c-fos及bc1-2基因产物的表达变化,并以全反式维甲酸为对照。结果表明:0.5μg.ml-1的丹参酮作用后,HL-60细胞... 应用体外细胞培养及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了丹参酮作用前后HL-60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细胞增殖指数、p53、c-myc、c-fos及bc1-2基因产物的表达变化,并以全反式维甲酸为对照。结果表明:0.5μg.ml-1的丹参酮作用后,HL-60细胞趋向粒细胞系统分化,有部分细胞发生凋亡(11.8%),丹参酮通过阻止HL-60细胞进入S期而抑制其DNA合成,其作用的分子机制与c-fos基因的表达增高、c-myc基因及bc1-2基因的表达降低有关,诱导分化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丹参酮 诱导分化 细胞凋亡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丹参酮ⅡA诱导HL-60细胞凋亡 被引量:43
13
作者 黄韧敏 袁淑兰 +1 位作者 宋毅 黄光琦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64-166,I000,共4页
目的:在以往对丹参酮IA诱导分化和抗癌作用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丹参酮IA诱导HL-60细胞凋亡,以探讨其抗癌作用机理。方法: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以1~10μg/ml丹参酮IA作用于培养的HL-60细胞5天后,进... 目的:在以往对丹参酮IA诱导分化和抗癌作用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丹参酮IA诱导HL-60细胞凋亡,以探讨其抗癌作用机理。方法: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以1~10μg/ml丹参酮IA作用于培养的HL-60细胞5天后,进行光镜、电镜、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仪的观察和分析。结果:丹参酮ⅡA作用后,HL-60细胞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约为10μg/ml光镜、电镜观察到细胞呈现凋亡特征,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细胞DNA呈梯状降解,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10μg/ml丹参酮ⅡA作用后,HL-60细胞凋亡率达28.8%,细胞被阻止于G0/G1期,S期细胞明显减少(P<0.01),其bcl-2基因的表达显著降低,而p53基因的表达增强(P<0.01)。结论:丹参酮ⅡA可诱导HL-60细胞凋亡,这可能为丹参酮ⅡA抗癌抑癌的重要机理之一,诱导分化与诱导凋亡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细胞凋亡 白血病细胞 HL-60
下载PDF
丹参酮体外诱导分化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2
14
作者 袁淑兰 黄光琦 +1 位作者 黄韧敏 宋毅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408-409,414,共3页
本实验在体外细胞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细胞形态学、细胞增殖动力学、癌基因表达及裸鼠成瘤性的研究,观察丹参酮对人宫颈癌细胞株(ME180)的体外诱导分化作用(并以全反式维甲酸作对照)。结果表明:经无毒剂量的丹参酮和维甲酸处... 本实验在体外细胞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细胞形态学、细胞增殖动力学、癌基因表达及裸鼠成瘤性的研究,观察丹参酮对人宫颈癌细胞株(ME180)的体外诱导分化作用(并以全反式维甲酸作对照)。结果表明:经无毒剂量的丹参酮和维甲酸处理后,细胞形态趋向良性分化,生长减慢,集落形成率和3H-TdR掺入率明显降低;细胞RNA斑点杂交发现,其c-myc、Ha-ras癌基因表达明显降低;细胞在裸鼠身上的成瘤时间延缓;经统计学处理,丹参酮和维甲酸对ME180细胞均具有较好的诱导分化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对细胞基因表达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 诱导分化 全反式维甲酸 宫颈癌细胞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HL-60细胞系体外诱导分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袁淑兰 黄韧敏 +3 位作者 宋毅 王修杰 黄光琦 羊裔明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253-256,共4页
从细胞形态和细胞增殖动力学进行研究发现,0.5μg/ml丹参酮ⅡA可诱导58%的HL-60细胞向中性粒细胞分化。其中,中晚幼粒46%,杆状及分叶核12%;细胞生长被明显抑制;Brdu标记李及PCNA阳性率分别为19.7%和30.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从细胞形态和细胞增殖动力学进行研究发现,0.5μg/ml丹参酮ⅡA可诱导58%的HL-60细胞向中性粒细胞分化。其中,中晚幼粒46%,杆状及分叶核12%;细胞生长被明显抑制;Brdu标记李及PCNA阳性率分别为19.7%和30.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与维甲酸组无差异;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药物处理组细胞被阻止于G0/G1期,而S用细胞数明显减少,增殖指数降低,c-myc癌基因蛋白表达降低,c-fos癌基因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可能通过影响它基因表达及DNA多策酶活性、抑制细胞DNA合成,从而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ⅠA HL-60细胞系 诱导分化 白血病
下载PDF
丹参酮诱导人宫颈癌ME180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16
16
作者 黄光琦 袁淑兰 +2 位作者 周宏远 王修杰 江映红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85-289,共5页
人宫颈癌ME180细胞经丹参酮(1mg·L-1)作用后,形态趋向良性分化;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集落形成率和[3H]TdR参入率明显降低;染色体数目有向正常细胞转化的趋向;银染核仁形成区(AgNOR)数目接近正常,并... 人宫颈癌ME180细胞经丹参酮(1mg·L-1)作用后,形态趋向良性分化;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集落形成率和[3H]TdR参入率明显降低;染色体数目有向正常细胞转化的趋向;银染核仁形成区(AgNOR)数目接近正常,并由散在型变为正常的聚合型;加药后的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能力降低,瘤细胞趋向良性分化;细胞RNA斑点杂交发现,c-myc,c-Ha-ras癌基因表达水平受到明显抑制.上述结果表明,丹参酮可逆转ME180细胞的某些恶性表型,具有诱导分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 宫颈癌 肿瘤细胞分化
下载PDF
764复方抗癌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修杰 王朝俊 +3 位作者 谭厚生 李玉琼 唐昌炯 徐祖砚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83-185,190,共4页
目的:临床应用表明764复方对肝癌、胰腺癌等有治疗作用。为了证实该复方水溶性提取物的抗癌作用,并探索其机理,进行了该实验研究,以期为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体内抑癌实验共进行3次。每次分3组,即阳性对照组(... 目的:临床应用表明764复方对肝癌、胰腺癌等有治疗作用。为了证实该复方水溶性提取物的抗癌作用,并探索其机理,进行了该实验研究,以期为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体内抑癌实验共进行3次。每次分3组,即阳性对照组(5-Fu),阴性对照组(DH2O),实验组(764复方)。结束时,剥离肿瘤,称瘤重和体重,计算抑瘤率,并用t检验作统计学处理;第3次实验中,各组动物体内注射Brdu,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Brdu、PCNA标记细胞,光镜观察,计数Brdu、PCNA标记细胞,用卡方检验作统计学处理。结果:3次实验结果,764复方的抑瘤率分别为47.2%,45.6%和46.8%,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Brdu标记细胞为56.1±7.9,PCNA阳性细胞为441.1±28.7,均低于对照组(84.4±24.3,694.0±117.1)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764复方有抗肝癌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抑制DNA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癌药 中药 7764复方 抗癌作用 药理
下载PDF
阿克拉霉素A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毫微粒冻干针剂体内外抗肝癌活性 被引量:11
18
作者 蒋学华 寥工铁 +3 位作者 黄光琦 白绍槐 袁淑兰 张旋波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79-183,共5页
阿克拉霉素A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毫微粒的冻干针剂,能明显抑制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株7703的生长,IC50为0.28μg·ml-1。在0.8μg·ml-1浓度时,克隆形成抑制率为90%,抑制作用有明显剂量依赖关系... 阿克拉霉素A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毫微粒的冻干针剂,能明显抑制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株7703的生长,IC50为0.28μg·ml-1。在0.8μg·ml-1浓度时,克隆形成抑制率为90%,抑制作用有明显剂量依赖关系而未见明显时间依赖关系。静脉给药后,对常位移植人肝癌模型裸小鼠的抑瘤率为86.84%,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阳性率为20.83%。体内外均显示明显的抗肝癌活性,且体内抗肝癌活性比阿克拉霉素A冻干针剂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拉霉素A 毫微粒 抗癌活性 抗癌药
下载PDF
人乳头状瘤病毒与食管癌的病因学关系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修杰 王旭华 +2 位作者 王朝俊 陶德明 肖恒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70-273,共4页
为探索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四川盐亭地区食管癌高发的病因学关系,用生物素标记的HPV16DNA探针对盐亭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正常食管上皮及成都食管癌低发区正常食管上皮脱落细胞进行原位杂交,检测HPV16DNA... 为探索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四川盐亭地区食管癌高发的病因学关系,用生物素标记的HPV16DNA探针对盐亭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正常食管上皮及成都食管癌低发区正常食管上皮脱落细胞进行原位杂交,检测HPV16DNA。结果:盐亭地区食管癌及正常食管上皮HPV16DNA阳性率分别为50.5%(20/40)和62.1%(36/58),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成都地区正常食管上皮HPV16DNA阳性率为15.4%(6/39),低于盐亭地区正常食管上皮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结果表明,HPV感染与四川盐亭地区食管癌高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状瘤病毒 食管癌 原位杂交 病因学
下载PDF
流体切应力对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友琴 陈槐卿 +3 位作者 刘肖珩 雷松 毛咏秋 张文胜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01-205,共5页
在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的发生发展中各种白细胞 ,包括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可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体内 ,血流切应力对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重要影响。为了阐明流体切应力对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 在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的发生发展中各种白细胞 ,包括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可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体内 ,血流切应力对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重要影响。为了阐明流体切应力对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流体切应力 (2 .2 3~ 6 .0 8dyne/ cm2 )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m an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 VECs)表达 ICAM- 1、VCAM- 1和 E- selectin的影响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切应力作用下粘附分子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 :与静止状态细胞的基础水平相比 ,不同切应力 (2 .2 3、4.2 0、6 .0 8dyne/ cm2 )作用后内皮细胞表面 ICAM- 1表达显著上调 (P<0 .0 5 ) ,且与切应力作用时间有较强的相关性 (r=0 .992、0 .997、0 .997;P<0 .0 5 ) ,但其上调与切应力大小未见有明显的依赖关系 ;在切应力 2 .2 3dyne/ cm2作用后 VCAM- 1表达显著上调 (P<0 .0 5 ) ,且与切应力作用时间呈显著正相关 (r=0 .930 ,P<0 .0 5 ) ;而在切应力 (4 .2 0~ 6 .0 8dyne/cm2 )作用后 VCAM- 1表达显著下调 (P<0 .0 5 ) ,且与切应力作用时间呈显著负相关 (r=- 0 .975、- 0 .989:P<0 .0 5 ) ;在本实验范围的切应力作用对内皮细胞表面 E- selectin的表达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流体切应力 细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E选择素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