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膜后间隙放射解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闵鹏秋 任兵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1999年第4期269-271,共3页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 的放射解剖学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解剖学家Congdon 为代表的侧重于筋膜结构的纯解剖观察(40 - 60 年代) ;以放射学家Meyers 为代表的放射解剖...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 的放射解剖学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解剖学家Congdon 为代表的侧重于筋膜结构的纯解剖观察(40 - 60 年代) ;以放射学家Meyers 为代表的放射解剖学研究,提出了肾旁前、肾周、肾旁后间隙的腹膜后间隙的新的解剖划分(60 年代至80 年代中期) ;以放射学家为主,也包括一部分解剖学家,在Meyers 的腹膜后间隙解剖划分的框架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新见解,对Meyers 的解剖学认识和概念,进行了丰富、补充和修正(80 年代中期至今) 。新近研究主要集中在腹膜后间隙的横向和纵向通连关系上。讲座将结合文献复习和部分实际病例从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肾旁后间隙及其它方面介绍横向通连情况;从向上和向下两方面介绍纵向通连情况。熟悉腹膜后间隙放射解剖学研究进展,将有利于提高对发生于腹膜后间隙的疾病局部及扩散途径的影像学表现和解剖基础的认识,从而也有利于提高腹膜后间隙疾病影像学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间隙 放射解剖学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左肝周区域腹膜反褶的放射解剖学研究进展
2
作者 杨志刚 闵鹏秋 《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 1991年第3期142-143,共2页
<正> 上腹腔是指位于膈肌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的区域(又称膈下、肝周间隙及结肠上区)。它被肝、胃、脾等脏器及韧带、网膜和系膜分成若干间隙。镰状韧带、下腔静脉左侧直到肝左缘区域(即左肝周区域)腹膜反褶的解剖实质。
关键词 左肝周区域 腹膜反褶 放射解剖学
下载PDF
放射科DICOM标准PACS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7
3
作者 缪竞陶 陶勇浩 +2 位作者 周翔平 陈宪 张文川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564-566,共3页
目的以我院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的设计、构建为例,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数字影像传输(digitalimagingandcommu... 目的以我院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的设计、构建为例,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数字影像传输(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sinmedicine,DICOM)标准的PACS发展模式。方法按阶段性发展、模块化结构和DICOM标准3个原则设计,并制订出3期发展细节。结果按PACSI期设计、构建PACS模块间的网络连接,实现数字影像的网络传输、及时浏览显示及胶片打印等几个主要功能,并成功地完成了系统在DICOM层次的设置、调试和影像交流。结论根据我院DICOM标准PACS的设计,成功地完成I期系统的构建及运行,初步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学 信息系统 计算机通信网络 设备设计
原文传递
乳腺X线片中成簇样微小钙化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7
4
作者 赵亚平 周世英 +1 位作者 刘荣波 许崇永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癌成簇样微小钙化在乳腺X线片中的特征性表现。材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并在乳腺X线片中可见微小钙化乳腺癌 1 0 8例 ,良性病变 5 0例。经 2位有经验放射科医生采用 7项指标分析微小钙化 ,判断病变良、恶性 ,运用 χ2... 目的 探讨乳腺癌成簇样微小钙化在乳腺X线片中的特征性表现。材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并在乳腺X线片中可见微小钙化乳腺癌 1 0 8例 ,良性病变 5 0例。经 2位有经验放射科医生采用 7项指标分析微小钙化 ,判断病变良、恶性 ,运用 χ2 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评价各项指标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微小钙化判断乳腺癌最有价值的指标为 :( 1 )每平方厘米微小钙化数目 (N/S)大于 2 0个 ,总数目大于 30个。( 2 )钙化点间密度不均、大小不一。( 3)钙化形态为细沙型、混合型、蠕虫样或粗颗粒型。结论 乳腺X线片中微小钙化形态学表现、密度、大小及数目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X线摄影 乳腺癌 微小钙化 诊断
下载PDF
早期乳腺癌的超声和X线摄影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50
5
作者 杨志伟 赵亚平 +3 位作者 周翔平 许崇永 张晓莉 严志汉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的超声和X线的特征性表现 ,提高其诊断率。材料与方法  5 0例乳腺癌和 2 0例乳腺良性病变均行B超和X线检查 ,乳腺摄片时间为月经后 10天内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 B超诊断早期乳腺癌 3 9例 ,其敏感性和特...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的超声和X线的特征性表现 ,提高其诊断率。材料与方法  5 0例乳腺癌和 2 0例乳腺良性病变均行B超和X线检查 ,乳腺摄片时间为月经后 10天内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 B超诊断早期乳腺癌 3 9例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78.0 %和 85 .0 % ,准确性为 80 .0 % ;X线诊断早期乳腺癌 41例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82 .0 %和 90 .0 % ,准确性为84.3 %。二者综合诊断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为 96.0 %和 76.5 % ,准确性为 90 .4%。结论 二者综合检查可提高早期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X线摄影 诊断 对照研究
下载PDF
肺孤立结节与周围肺血管增强CT表现及其与病理的关系 被引量:24
6
作者 朱培菊 郭大静 +2 位作者 肖家和 杨敏 邓开鸿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556-558,共3页
目的 探讨肺孤立结节增强CT表现特点、周围肺血管异常改变与病理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46例不同病理性质的孤立肺结节 (直径 10~ 3 0mm)行螺旋CT增强扫描 ,研究结节强化特点及其周围肺血管改变。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4... 目的 探讨肺孤立结节增强CT表现特点、周围肺血管异常改变与病理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46例不同病理性质的孤立肺结节 (直径 10~ 3 0mm)行螺旋CT增强扫描 ,研究结节强化特点及其周围肺血管改变。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46例肺孤立性结节强化者 42例 ,全部肺癌和炎性结节均显著强化 ,其中结节呈均匀和不均匀强化各 16例 (肺癌 19例 ,炎性假瘤 8例 ,错构瘤 1例 ,结核瘤 4例 ) ;周围强化 10例 ,其中肺癌 5例 ( 3例呈环状强化 ) ,炎性结节 5例 ( 3例肺脓肿呈环状 )。未强化者 4例 (肺结核 3例 ,错构瘤 1例 )。表现结节内血管征 9例 ,其中肺癌 7例 ,炎性假瘤 2例。局部充血征 6例 ,均为炎性结节 ;淤血征 8例 ,肺血管纠集征 7例 ,均为肺癌。结论 肺癌、炎性结节较结核瘤显著强化 ,结节强化表现与病理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 ;结节内血管征、邻近肺野局部充血、淤血及血管纠集征则对鉴别诊断炎性结节与肺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孤立结节 肺癌 周围肺血管 CT 病理 诊断
下载PDF
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血管内支架及溶栓治疗 被引量:19
7
作者 谢晓东 廖正银 +5 位作者 卢武胜 官泳松 费泽军 文春玉 焦河 胡淑雨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8-391,共4页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内支架置入及局部溶栓治疗原发性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 (SVCS)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插管的方法对 15例肺癌合并SVCS患者分别向狭窄的上腔静脉置入 1枚直径 10~ 14mm、长 60~ 80mm的镍钛记...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内支架置入及局部溶栓治疗原发性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 (SVCS)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插管的方法对 15例肺癌合并SVCS患者分别向狭窄的上腔静脉置入 1枚直径 10~ 14mm、长 60~ 80mm的镍钛记忆合金支架 ,其中 5例经导管注入尿激酶 3 0~ 42万IU局部溶栓治疗。结果  15例支架置入一次成功 ,上腔静脉血流恢复通畅。14例患者SVCS症状很快消除 ;1例合并血栓者经局部溶栓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随访 3个月~ 5年 ,6例患者成活 3个月~ 3年 ,无复发 ;5例患者术后 4个月~ 2年因肺癌死亡时亦无复发。 4例患者术后短期内复发支架内血栓阻塞 ,经局部溶栓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结论 血管内支架治疗肺癌合并SVCS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及时局部溶栓治疗是防止近期复发的良好手段。为了延长这类患者的生存期 ,必须重视肺癌本身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综合征 肺肿瘤 血管内支架治疗 溶栓疗法
下载PDF
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胰腺癌可切除性的评价 被引量:16
8
作者 严志汉 周翔平 +5 位作者 宋彬 刘荣波 许崇永 黄娟 李昌宪 侯彩芳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55-358,共4页
目的 评价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胰腺癌可切除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 42例拟诊胰腺癌随后又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出前瞻性的诊断和可切除性的评估。病理结果 :胰腺癌 3 3例 ,非胰腺癌 9例。CT双期延迟扫描时间分别为 2 5s和 60s。并将CT判... 目的 评价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胰腺癌可切除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 42例拟诊胰腺癌随后又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出前瞻性的诊断和可切除性的评估。病理结果 :胰腺癌 3 3例 ,非胰腺癌 9例。CT双期延迟扫描时间分别为 2 5s和 60s。并将CT判断的结果与手术结果作对比。结果  42例中 ,螺旋CT正确诊断 3 9例 ( 93 % )。螺旋CT判断可切除性的敏感性为 89% ,特异性为92 % ,准确性为 91%。 10例肝转移癌 ,CT诊断 8例 ( 80 % ) ;9例腹膜癌变 ,CT诊断 5例 ( 5 6% ) ;关于胰周血管是否受侵 ,2 1例中CT判断正确 19例 ( 91% )。结论 螺旋CT不仅诊断胰腺癌的准确性高 ,而且判断其可切除性的准确性也高 ,因而是诊断和术前评估胰腺癌最全面而准确的影像学手段之一。螺旋CT双期薄层扫描判断胰周血管是否受侵的准确性较高 ,从而提高了可切除性判断的准确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胰腺癌 可切除性 评价
下载PDF
肝脏螺旋CT血管造影──动脉系统三维成像初探 被引量:11
9
作者 葛英辉 谢晓东 +2 位作者 宋彬 周翔平 闵鹏秋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1999年第1期40-43,共4页
探讨螺旋CY肝脏动脉系统三维成像(SCTA-3DA)的效果及其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肝脏病人作了SCTA-3DAMIP重建。采用100ml造影剂,3ml/sec注射速度,20-22sec延迟扫描。扫描参数采用螺距... 探讨螺旋CY肝脏动脉系统三维成像(SCTA-3DA)的效果及其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肝脏病人作了SCTA-3DAMIP重建。采用100ml造影剂,3ml/sec注射速度,20-22sec延迟扫描。扫描参数采用螺距1.5,准直3mm或5mm两组。有5例肝细胞性肝癌与DSA成像作了比较。结果20-22sec延迟扫描可使腹主动脉段至肝动脉分支浓密显影。采用准直3mm,重建层厚1.5mm,可使SCTA-3DA达良好效果。良性及恶性病变显示供血肝动脉分级多为Ⅱ级以下管径不粗及Ⅲ级以上伴管径增粗,DSA显示供血动脉均达Ⅳ级以上。结论采用合适扫描及造影技术可使SCTA-3DA重建肝动脉系统,并有助于良恶性质的鉴别。SCTA-3DA较DSA成像空间分辨率差,但具有较好空间定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肝脏 血管造影 动脉 三维成像
下载PDF
螺旋CT动态扫描胰腺实质强化时相优化的探讨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方方 周翔平 +3 位作者 陈宪 刘荣波 杨恒选 徐建英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600-603,共4页
目的 利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探讨胰腺实质最佳强化时相。材料与方法 随机选取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排除胰腺病变而行上腹部CT检查者 40例。选择胰腺实质显示最完整一层作动态增强扫描 ,扫描周期为 4s(其中扫描时间 1s ,间隔 3s) ,团注对... 目的 利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探讨胰腺实质最佳强化时相。材料与方法 随机选取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排除胰腺病变而行上腹部CT检查者 40例。选择胰腺实质显示最完整一层作动态增强扫描 ,扫描周期为 4s(其中扫描时间 1s ,间隔 3s) ,团注对比剂后 ,延迟时间 15s ,持续扫描至 71s ,共作 15层动态扫描。结果  40例正常胰腺实质高峰时相的分布为 :36例 ( 90 % )在 39~ 5 1s之间 ,1例 ( 2 .5 % )小于 39s ,3例 ( 7.5 % )大于 5 1s。腹主动脉 38例 ( 95 % )在 33~ 47s之间达到高峰 ,2例 ( 5 % )小于 33s。结论 经螺旋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 ,当采用 2ml/kg体重对比剂剂量 ,注射速度为 3ml/s时 ,正常胰腺实质最佳强化时相为 39~ 5 1s ,即胰腺实质期。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最佳强化时相为 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实质 动态扫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胰源性门静脉系节段性阻塞的螺旋CT表现 被引量:11
11
作者 严志汉 周翔平 +5 位作者 宋彬 刘荣波 黄娟 许崇永 陈宪 杨敏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427-429,共3页
目的 探讨胰源性门静脉系节段性阻塞 (PSOPS)的CT征象。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3例PSOPS患者的螺旋CT表现 ,同时以 2 0例无门静脉系阻塞的病例作对照。 3 3例PSOPS中 ,包括脾静脉阻塞 (SVO) 2 7例和肠系膜上静脉阻塞 (SMVO) 6例。... 目的 探讨胰源性门静脉系节段性阻塞 (PSOPS)的CT征象。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3例PSOPS患者的螺旋CT表现 ,同时以 2 0例无门静脉系阻塞的病例作对照。 3 3例PSOPS中 ,包括脾静脉阻塞 (SVO) 2 7例和肠系膜上静脉阻塞 (SMVO) 6例。结果 在SVO中 ,胃左静脉、胃短静脉、胃网膜静脉、胃结肠干曲张或扩张的比例分别为 70 %、78%、83 %、5 6%。在SMVO中 ,胃结肠干、结肠右上静脉扩张比例均为 67%。结论 PSOPS有较特征性的侧支循环静脉开放 ,这些侧支静脉对PSOPS的CT诊断和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疾病 门脉系阻塞 螺旋CT
下载PDF
正常中内耳结构的高分辨率CT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罗敏 肖家和 +5 位作者 周翔平 魏懿 欧阳运礼 李真林 孙家瑜 李昌宪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748-751,共4页
目的 探讨正常中内耳结构在 HRCT横、冠状位上的显示优势并测量部分解剖结构的正常值。材料与方法 搜集正常受试者 90例 (180耳 )行 HRCT扫描 ,所有受试者均以 30°和 /或 15 0°基线扫描。线性测量上鼓室前后径及左右径等径... 目的 探讨正常中内耳结构在 HRCT横、冠状位上的显示优势并测量部分解剖结构的正常值。材料与方法 搜集正常受试者 90例 (180耳 )行 HRCT扫描 ,所有受试者均以 30°和 /或 15 0°基线扫描。线性测量上鼓室前后径及左右径等径线。结果  (1)锤骨头、颈、柄 ,砧骨体等在横、冠状位上的显示率均为 10 0 % ,其余结构在两个位置上的显示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2 )除锤骨头 ,上、后半规管及耳蜗导水管外 ,其余结构在横、冠状位上的显示优势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3)线性测量结果 :上鼓室前后径 9.5 8~9.84mm,左右径 6 .79~ 6 .97mm,鼓窦入口深径 3.46~ 3.6 0 mm,前庭导水管中份宽径 1.0 1~ 1.0 5 mm,耳蜗导水管开口宽径 3.0 1~ 3.17mm ,前庭左右径 3.5 2~ 3.6 4mm,鼓室窦深径 3.12~ 3.34mm。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 高分辨率CT 中内耳结构
下载PDF
马凡综合征心血管病变的MRI诊断 被引量:8
13
作者 朱培菊 白红利 +2 位作者 周翔平 陈宪 缪竟陶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58-360,共3页
目的 研究马凡综合征 (MS)心血管病变及其并发症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 符合MS诊断标准的患者 2 0例 ,行胸部MRI检查 ,采用自旋回波 (SE)序列及梯度回波 (GE)快速扫描序列。结果 升主动脉瘤样扩张 2 0例 ,其最宽处位于升主动脉根部(... 目的 研究马凡综合征 (MS)心血管病变及其并发症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 符合MS诊断标准的患者 2 0例 ,行胸部MRI检查 ,采用自旋回波 (SE)序列及梯度回波 (GE)快速扫描序列。结果 升主动脉瘤样扩张 2 0例 ,其最宽处位于升主动脉根部(窦部 ) 18例 ( 90 % ) ,范围从根部至升主动脉远段 (弓前 )最常见 ( 10例 )。主动脉瓣环不同程度扩大 ( 10 0 % ) ,MRI电影准确显示主动脉瓣返流。左心室增大 2 0例 ( 10 0 % ) ,其中心腔扩大伴心肌肥厚 7例 ( 3 5 % ) ,单纯心腔扩大 12例 ( 60 % ) ,仅心肌肥厚 1例 ( 5 % )。主动脉夹层Ⅰ型 5例 ,其中 3例累及腹主动脉。肺淤血 6例 ,胸腔积液 7例 ,心包积液 4例。肺动脉高压 4例。左心房受压变扁 14例。结论 MS的MRI征象具有特征性 ,可以准确判断心血管病理、病理生理及心功能状况 ,能代替心血管造影检查制定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凡综合征 心血管病变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肺癌合并上腔静脉梗阻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被引量:8
14
作者 谢晓东 廖正银 +5 位作者 官泳松 卢武胜 陈清圣 焦和 陈宏汉 胡淑雨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1997年第4期216-218,共3页
探讨上腔静脉内支架(stent)置入治疗原发性肺癌合并上腔静脉梗阻(SVCO)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插管的方法对5例肺癌合并上腔静脉梗阻的患者分别向狭窄上腔静脉置入一枚直径10mm或14mm,长60mm或... 探讨上腔静脉内支架(stent)置入治疗原发性肺癌合并上腔静脉梗阻(SVCO)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插管的方法对5例肺癌合并上腔静脉梗阻的患者分别向狭窄上腔静脉置入一枚直径10mm或14mm,长60mm或70mm的镍钛记忆合金支架。结果全部患者支架置入一次成功,上腔静脉血流恢复通畅。4例患者SVCO症状很快消除。其中2例患者成活4月和20月,无复发;2例患者术后4月和5月因肺癌死亡时SVCO亦无复发。1例患者术后短期内复发,经溶栓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肺癌合并SVCO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为了延长这类患者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上腔静脉梗阻 血管内支架 治疗
下载PDF
颌面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初探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家瑜 邓开鸿 +3 位作者 伍兵 伍定平 肖家和 陈宪 《华西医学》 CAS 2001年第2期192-193,共2页
目的 :探讨影响颌面骨螺旋CT三维成像质量的技术因素。材料和方法 :对 2 4例颌面骨病人进行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成像。其中外伤性骨折 2 2例 ,病理性骨折 1例 ,肿瘤性骨质破坏 1例。结果 :2 4例颌面骨病例 ,用螺旋CT薄层扫描显示骨折... 目的 :探讨影响颌面骨螺旋CT三维成像质量的技术因素。材料和方法 :对 2 4例颌面骨病人进行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成像。其中外伤性骨折 2 2例 ,病理性骨折 1例 ,肿瘤性骨质破坏 1例。结果 :2 4例颌面骨病例 ,用螺旋CT薄层扫描显示骨折或病变部位及类型较好。进行三维重建 ,对骨折及骨质缺损的位置、形态、范围和类型 ,可以进一步立体地或多方位加以显示。结论 :在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过程中 ,做好病人准备、扫描参数、图像显示、局部放大、曲面重建、关节和深部多轴位重建和重建后照像等主要环节的综合考虑和运用 ,对颌面骨三维重建成像质量高低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骨 螺旋CT 三维重建
下载PDF
颞骨-中内耳正常结构及解剖变异的HRCT 被引量:7
16
作者 罗敏 肖家和 +1 位作者 周翔平 魏懿 《华西医学》 CAS 2000年第4期429-432,共4页
目的 :分析正常中内耳结构及解剖变异的HRCT表现 ,以期为耳科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材料和方法 :收集正常受试者 90例 ,分别行横断、冠状位及横 +冠状位的HRCT扫描。结果 :①研究了正常中内耳结构在横断位及冠状位上各层面的HRCT... 目的 :分析正常中内耳结构及解剖变异的HRCT表现 ,以期为耳科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材料和方法 :收集正常受试者 90例 ,分别行横断、冠状位及横 +冠状位的HRCT扫描。结果 :①研究了正常中内耳结构在横断位及冠状位上各层面的HRCT表现。②分析了中内耳各细微结构在横、冠状位上的显示优势。③统计了各解剖变异的发生率。结论 :HRCT对于显示正常中内耳结构及解剖变异有重要的临床及科研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骨 中内耳 解剖 变异 高分辨CT 器官结构 CT检查 诊断标准
下载PDF
乳腺纤维腺瘤肿块边缘X线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被引量:13
17
作者 冯喆 邓开鸿 闵鹏秋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 探讨乳腺纤维腺瘤肿块边缘X线特征的病理基础及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 将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69例乳腺纤维腺瘤按肿块边缘在X线片上的清晰程度分为 3组 ,对X线片和病理石蜡切片采用双盲阅片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  69例乳腺纤... 目的 探讨乳腺纤维腺瘤肿块边缘X线特征的病理基础及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 将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69例乳腺纤维腺瘤按肿块边缘在X线片上的清晰程度分为 3组 ,对X线片和病理石蜡切片采用双盲阅片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  69例乳腺纤维腺瘤中 ,X线片上肿块边缘清晰者 2 6例 ,包膜均完整为 10 0 % ( 2 6/2 6) ,伴发瘤周纤维腺病改变仅为 19.2 % ( 5 /2 6) ;肿块边缘部分清晰者 2 2例 ,包膜完整为 63 .6% ( 14 /2 2 ) ,包膜部分完整为 3 6.4% ( 8/2 2 ) ,伴发瘤周纤维腺病改变为 90 .9% ( 2 0 /2 2 ) ;肿块边缘不清晰者 2 1例 ,包膜完整为 19.1% ( 4 /2 1) ,包膜部分完整为 2 3 .8% ( 5 /2 1) ,包膜不清为 5 7.1% ( 12 /2 1) ,伴发瘤周纤维腺病改变为80 .9% ( 17/2 1)。结论 X线片上乳腺纤维腺瘤病灶边缘不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腺体丰富 ,瘤体包膜不完整或不清 ,瘤周伴发乳腺增生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腺瘤 乳腺 X线摄影 病理学
下载PDF
螺旋CT三维成像对颌面部骨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8
作者 邓开鸿 伍兵 孙家瑜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3-125,共3页
目的 探讨螺旋 CT三维成像对于颌面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5例颌面部外伤患者进行螺旋 CT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成像。结果 螺旋 CT三维成像能够立体地显示骨折的位置、形态、范围和类型。结论螺旋
关键词 颌面部骨折 螺旋CT 三维重建 诊断
下载PDF
病毒性脑炎的CT、MRI诊断(附48例报告) 被引量:65
19
作者 罗敏 肖家和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33-136,共4页
目的 加深对病毒性脑炎CT、MRI表现的认识 ,以提高临床对该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48例病毒性脑炎 (男 2 6例 ,女 2 2例 ,平均年龄 3 6岁 )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其中单纯疱疹病毒 (HSV)脑炎 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者 1... 目的 加深对病毒性脑炎CT、MRI表现的认识 ,以提高临床对该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48例病毒性脑炎 (男 2 6例 ,女 2 2例 ,平均年龄 3 6岁 )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其中单纯疱疹病毒 (HSV)脑炎 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者 1例。检查方法 :CT检查 2 3例 ,MRI检查 14例 ,同时经CT和MRI检查者 11例。作CT和MRI增强检查者共 12例。结果 脑内有多发或单发病灶者 47例 ,主要位于皮层、皮层下及侧脑室周围白质 ,以及基底节 丘脑区 ,CT上呈低密度 ,MRI上呈长T1长T2 信号 (同时经两种方法检查的病例中 ,5例CT未显示病灶 ,但MRI均发现病灶 )。HSV脑炎中 ,7例发现病灶位于颞叶、额下区、脑岛及扣带回。 1例伴小脑受累 ,1例伴病灶内出血 ,无异常改变者 1例。增强扫描病例中显示病灶强化者 3例。结论 CT、MRI能为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诊断信息 ,且MRI优于CT。与有相似影像表现病变的鉴别应紧密结合临床资料 ,仅凭CT、MRI表现有一定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磁共振成像 CT 病例报告
下载PDF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CT和MRI诊断 被引量:6
20
作者 伍兵 邓开鸿 +3 位作者 王玉 严志汉 李清华 陈宪 《华西医学》 CAS 2001年第2期153-154,共2页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CT和MRI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再次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2 0例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T、MRI征象。结果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 75 % (15 /2 0例 ) ,临床表现为骶神经丛刺激症状。...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CT和MRI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再次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2 0例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T、MRI征象。结果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 75 % (15 /2 0例 ) ,临床表现为骶神经丛刺激症状。仅 30 % (6 /2 0例 ) ,直肠和阴道指检有阳性发现。血清CEA水平 75 % (12 /16例 )高于正常值。CT表现为盆内术区局部肠壁不规则增厚和强化肿块 (18例 )。MRI表现为T1加权等或低信号 ,T2 加权高信号 ,有明显强化 (7例 )。结论 :CT和MRI检查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CT MRI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