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刘欣 杨艳丽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898-900,共3页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二级预防治疗后再发脑梗死情况及导致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患者均经治疗后出院,并予以抗血小板行二级预防治疗。随访3年,统计患者再次发生脑梗死的情况,根据患者是否再发脑梗死分...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二级预防治疗后再发脑梗死情况及导致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患者均经治疗后出院,并予以抗血小板行二级预防治疗。随访3年,统计患者再次发生脑梗死的情况,根据患者是否再发脑梗死分为再发组和正常组。分别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特征信息并比较,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sitic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00例患者3年随访期间内,再发脑梗死者共计41例,再发率为41.00%;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抗血小板二级预防治疗的相关因素为年龄、受教育程度、合并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合并冠心病、服药依从性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颅内动脉狭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影响抗血小板二级预防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吸烟、合并冠心病、服药依从性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颅内动脉狭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几率较高,影响再发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指导患者改善生活习惯、增强规范用药意识,改善糖脂代谢,以期降低患者再发脑梗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抗血小板二级预防 再发脑梗死调查 相关因素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周季平 贠莉 +1 位作者 孙秀娟 郝毛毛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22期2862-2864,共3页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华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53例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治疗未溶栓的急性脑梗死...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华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53例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治疗未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阿替普酶溶栓,对照组患者则仅接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h大脑中动脉(MCA)的收缩期最大峰值速度(Vp)、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血流速度(Vm);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 h、24 h、7 d及14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并比较随访3个月时的生活质量(SS-QOL评分)。结果治疗后1 h,观察组患者MCA的Vp、Vd、Vm分别为(65.38±5.31)cm/s、(51.76±3.67)cm/s、(58.49±3.62)cm/s,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97±6.05)cm/s、(48.47±3.29)cm/s、(54.25±2.07)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 h、24 h、7 d及14 d,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43%,3.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SS-QOL评分为(168.45±22.7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9.12±35.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溶栓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增加脑血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血流动力学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拉考沙胺治疗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临床观察
3
作者 张歆博 潘远航 +4 位作者 陈泽 王则直 曲书毅 谢鸳 刘永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0-204,共5页
目的评估拉考沙胺(lacosamide,LCM)治疗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为关键词在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电监测中心进行检索,检索时间... 目的评估拉考沙胺(lacosamide,LCM)治疗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为关键词在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电监测中心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8年11月至2022年9月,共计25例患者符合PKD诊断标准,排除20例使用其他治疗方案的患者,最终纳入使用LCM治疗的5例患者,对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基因检测结果、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来自4个家系,男3例,女2例,起病年龄4~17岁,发作均出现于突然运动或有运动想法之后,其中4例患者为双侧症状,1例为单侧肢体症状及面部症状,发作频率5~15次/d,每次持续3~20 s。4例PRRT2基因(+),LCM初始剂量为25~50 mg/d,3 d加量至维持剂量为100~200 mg/d(2.5~3.1 mg/kg);1例PRRT2基因(-),LCM初始剂量为100 mg/d,当天服药即控制症状,目前维持剂量为100 mg/d(1.2 mg/kg)。4例(4/5)患者服药后无发作,1例(1/5)患者(PRRT2基因突变阳性)偶有“发作预感”(每2~3个月1次),所有患者服用LCM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LCM治疗PKD可以快速加量,1~3 d可控制症状,未见不良反应。PRRT2基因(-)的PKD患者可能需要小剂量LCM即可控制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PKD 运动障碍 PRRT2 基因型 拉考沙胺 LCM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ALCAM、PECAM-1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孙秀娟 雷光锋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2年第10期1535-153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活化白细胞黏附分子(ALCAM)、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在两院住院确诊的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80例(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本院...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活化白细胞黏附分子(ALCAM)、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在两院住院确诊的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80例(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本院住院确诊的65例不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ALCAM、PECAM-1的水平,观察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ALCAM、PECAM-1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和内部血管形成分级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ALCAM、PECAM-1与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观察组ALCAM、PE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80例患者中无斑块11例,稳定斑块24例,不稳定斑块45例;无斑块患者ALCAM、PECAM-1水平低于稳定斑块患者和不稳定斑块患者(P<0.05),稳定斑块患者ALCAM、PECAM-1水平低于不稳定斑块患者(P<0.05)。80例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内部血管形成分级为0~1级的患者39例,2~3级患者41例,其中0~1级患者ALCAM、PECAM-1水平低于2~3级患者(P<0.05)。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ALCAM、PECAM-1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ALCAM、PECAM-1在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其不仅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内部血管形成分级密切相关,还与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临床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 活化白细胞黏附分子/血液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血液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尼莫地平对血管性痴呆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孙秀娟 赵生辉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22期3149-3152,共4页
血管性痴呆是因血管疾病导致脑组织功能受损的一种痴呆综合征,其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为第二大痴呆类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语言障碍、情感功能障碍、认知功能下降以及记忆力减退等。目前我国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正在明显升高,由此... 血管性痴呆是因血管疾病导致脑组织功能受损的一种痴呆综合征,其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为第二大痴呆类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语言障碍、情感功能障碍、认知功能下降以及记忆力减退等。目前我国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正在明显升高,由此引起的血管性痴呆病例也在逐渐增加,血管性痴呆不仅给患者带来了长期的痛苦,也加重了社会以及患者家庭的经济和精神负担[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痴呆综合征 血管性痴呆 治疗效果分析 脑血管疾病 尼莫地平 阿托伐他汀钙 功能障碍
下载PDF
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6
作者 杨丽英 贠莉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6年第4期640-643,共4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例在宝鸡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对照组100例,仅给予丁苯酞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DS评分、M...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例在宝鸡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对照组100例,仅给予丁苯酞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DS评分、Mo CA评分、ADL评分及血清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显著高于对照组(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所下降,认知功能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认知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 丁苯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