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思考 被引量:45
1
作者 蔡皓 秦昆明 +3 位作者 刘晓 李嬛 陆兔林 蔡宝昌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年第3期450-456,共7页
本文介绍了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内容,对当前中药饮片有效部位的定量分析、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分析、指标性成分的定量分析、重金属及微量元素含量分析、色谱指纹图谱研究等质量标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各种新方法在中药饮片质... 本文介绍了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内容,对当前中药饮片有效部位的定量分析、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分析、指标性成分的定量分析、重金属及微量元素含量分析、色谱指纹图谱研究等质量标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各种新方法在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评述。文章对中药饮片质量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要推进中药材GAP工程,从源头上控制中药饮片质量;构建中药饮片规范化生产流程,保证中药饮片质量;探索新方法新技术在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研究中的应用等对策;并对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饮片 质量控制
下载PDF
香附与艾叶对治疗原发性痛经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2
作者 范恺磊 蔡皓 +5 位作者 刘晓 段煜 裴科 乔凤仙 汪小琦 徐洋洋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9-143,共5页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香附"、"艾叶"、"子宫"、"原发性痛经"、"镇痛"、"Cyperus rotundus L."、"Artemisia argyi Lévl.et Vant."...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香附"、"艾叶"、"子宫"、"原发性痛经"、"镇痛"、"Cyperus rotundus L."、"Artemisia argyi Lévl.et Vant."、"Primary Dysmenorrhea"和"Uterus"为关键词,系统检索、整理和归纳了1977~2016年间与"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香附与艾叶治疗痛经的作用机理"相关的实验研究文献45篇,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综述。结果显示,原发性痛经主要与PGs、β-EP、5-HT、血管加压素、Ca2+和NO等生物因子分泌水平相关。香附与艾叶各部位对镇痛均有活性作用,但其活性强弱有一定差异。α-香附酮已被证明为镇痛和抗子宫痉挛的活性化合物,其机制研究较为深入。目前,治疗痛经的药物机制研究主要是针对可生成前列腺素的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然而,药物对疼痛信号传导的影响研究较少。传统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良好的效果和较小的副作用,而香附与艾叶常配伍用于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有待学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附 艾叶 原发性痛经 作用机制 综述
下载PDF
蜜炙对黄芪成分、药效及应用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赵婷婷 裴科 +7 位作者 于子涵 李鸿昌 孙琳 曹岗 张朔生 胡美变 刘玉杰 蔡皓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2,共10页
蜜炙黄芪是黄芪经炼蜜闷润炒制而成,是唯一被纳入《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黄芪炮制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对黄芪和蜜炙黄芪的研究较多,包括小分子成分的鉴定、蜜炙工艺的优化、蜜炙前后成分的变化及药效对比等方面。该文总结了... 蜜炙黄芪是黄芪经炼蜜闷润炒制而成,是唯一被纳入《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黄芪炮制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对黄芪和蜜炙黄芪的研究较多,包括小分子成分的鉴定、蜜炙工艺的优化、蜜炙前后成分的变化及药效对比等方面。该文总结了黄芪蜜炙的历史沿革,蜜炙工艺的优化和蜜炙对黄芪成分、药效及临床应用的影响,并指出黄芪蜜炙研究的不足,旨在为蜜炙黄芪的后续研究方向提供依据,为临床两味药的选择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蜜炙黄芪 历史沿革 工艺 化学成分 药理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川芎硫磺熏蒸前后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鉴别 被引量:7
4
作者 裴科 蔡皓 +4 位作者 刘晓 娄雅静 宋晓庆 乔凤仙 蔡宝昌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93-1399,共7页
目的:评价硫磺熏蒸对川芎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川芎硫磺熏蒸前后的醇提物及水提物进行分析。红外光谱图采用Omnic 8.0软件采集;二阶导数图谱采用OPUS 6.5软件对红外光谱图进行平滑及求导处理;吸收波数采用... 目的:评价硫磺熏蒸对川芎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川芎硫磺熏蒸前后的醇提物及水提物进行分析。红外光谱图采用Omnic 8.0软件采集;二阶导数图谱采用OPUS 6.5软件对红外光谱图进行平滑及求导处理;吸收波数采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川芎经过硫磺熏蒸之后,在波数2 000-750 cm-1区间内变化明显,某些吸收峰削弱或消失,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吸收峰出现。结论:硫磺熏蒸对川芎的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影响,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并结合二阶导数和主成分分析可有效、直观、快速地鉴别硫熏和非硫熏川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磺熏蒸 川芎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二阶导数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盐炙对青娥丸主要成分溶出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刘玲 朱星宇 +3 位作者 陆金兰 陈志鹏 吴丽 李伟东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714-2718,共5页
目的探讨盐炙对青娥丸中主要成分溶出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了青娥丸生品、清炒品、盐润品、盐炙品中15种指标性成分含有量。结果补骨脂酚经过炮制后含有量均呈显著性降低。与青娥丸生品相比,清炒后补骨脂苷、异补骨脂苷含有量显... 目的探讨盐炙对青娥丸中主要成分溶出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了青娥丸生品、清炒品、盐润品、盐炙品中15种指标性成分含有量。结果补骨脂酚经过炮制后含有量均呈显著性降低。与青娥丸生品相比,清炒后补骨脂苷、异补骨脂苷含有量显著升高,京尼平苷酸、绿原酸、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含有量无显著变化,其他成分含有量均下降;盐水闷润后,补骨脂苷和异补骨脂苷含有量下降,补骨脂素与异补骨脂素含有量显著升高;盐炙后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含有量明显下降,补骨脂苷、异补骨脂苷、异补骨脂二氢黄酮含有量明显升高,其他成分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青娥丸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娥丸 盐炙 补骨脂素/苷 异补骨脂素/苷
下载PDF
基于AMDIS和保留指数结合的GC-MS技术定性鉴别醋炙前后香附-艾叶药对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范恺磊 蔡皓 +5 位作者 段煜 裴科 汪小琦 徐洋洋 赵佳妤 周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1-307,共7页
目的从药对的整体角度切入,以调经止痛的功效为评价模型,来探究醋炙对香附-艾叶药对整体配伍的影响。方法采用GC-MS结合AMDIS与保留指数鉴别方法并联合主成分分析寻找共性规律的研究策略,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醋炙前后香附-艾叶药对中挥发... 目的从药对的整体角度切入,以调经止痛的功效为评价模型,来探究醋炙对香附-艾叶药对整体配伍的影响。方法采用GC-MS结合AMDIS与保留指数鉴别方法并联合主成分分析寻找共性规律的研究策略,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醋炙前后香附-艾叶药对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香附-艾叶(生品)挥发油中共鉴别出54种化学成分,而香附-艾叶(醋品)挥发油中共鉴别出52种化学成分。醋炙前后的香附-艾叶药对与醋炙前后的单味药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变化并不一致。从整体来看,在醋香附-醋艾叶药对的挥发油中,多数低沸点化合物的含量降低,而高沸点化合物无明显变化,且大部分低沸点化合物主要归属于艾叶,大部分高沸点化合物主要归属于香附,α-香附酮的相对含量也有所增加。在醋香附-醋艾叶药对的挥发油中含量明显增加的化合物多为去氧倍半萜类化合物、长链脂肪醇和长链脂肪酮,而萜类氧化衍生物的含量则有所降低。结论采用GC-MS结合AMDIS与保留指数鉴别方法并联合主成分分析寻找共性规律的研究策略,可全面、科学和快速地鉴别醋炙前后香附-艾叶药对中挥发油的差异。从整体上看,醋炙使得香附-艾叶药对中挥发油的毒性减小,安全性增加,稳固并小幅增强了调经止痛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MS AMDIS 主成分分析 香附-艾叶药对 醋炙 挥发油
下载PDF
基于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的川芎炮制前后对比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裴科 宁燕 +7 位作者 蔡皓 郭帅 张秋月 曹丽珑 赵婷婷 曹岗 张朔生 王颖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74-1283,共10页
目的建立川芎生品和不同炮制程度的酒炙品HPLC指纹图谱,通过指纹图谱动态变化,从客观上确认最佳炮制时间,同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比较酒炙前后化学成分指纹峰的差异,寻找差异标志物,为川芎的炮制工艺优化及炮制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建立川芎生品和不同炮制程度的酒炙品HPLC指纹图谱,通过指纹图谱动态变化,从客观上确认最佳炮制时间,同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比较酒炙前后化学成分指纹峰的差异,寻找差异标志物,为川芎的炮制工艺优化及炮制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0.3%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 mL/min,全波长扫描,检测波长254 nm。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计算相似度,运用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川芎生品与酒炙品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结果建立了川芎生品和不同炮制程度酒炙品的指纹图谱,共标定22个共有峰,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指认了6个成分,分别为阿魏酸(7号峰)、洋川芎内酯I(8号峰)、阿魏酸松柏酯(15号峰)、洋川芎内酯A(17号峰)、藁本内酯(19号峰)和丁烯基苯酞(20号峰);通过指纹图谱动态变化监测,确定了最佳炮制时间为15~20min;通过HCA、PCA和OPLS-DA可明显将川芎生品与酒炙品分为2类,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等6个成分可能是影响二者质量的差异标志物。结论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可用于川芎炮制前后整体质量控制,进行炮制过程监测和炮制程度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酒炙 指纹图谱 HPLC 化学模式识别 差异标志物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藁本内酯 丁烯基苯酞 质量控制 过程监测
原文传递
柴胡和白芍醋炙前后组方四逆散对抑郁大鼠粪便代谢组学的比较 被引量:12
8
作者 莫子晴 蔡皓 +5 位作者 段煜 裴科 张雅婷 钮敏洁 王梦晴 于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6-224,共9页
目的应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探究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抑郁大鼠粪便代谢组学的变化,评价柴胡和白芍醋炙前后组方四逆散的抗抑郁作用,并探讨四逆散中君药柴胡和臣药白芍醋炙的增效机制及炮制内涵。方法利用CUMS程序建立大鼠抑郁模... 目的应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探究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抑郁大鼠粪便代谢组学的变化,评价柴胡和白芍醋炙前后组方四逆散的抗抑郁作用,并探讨四逆散中君药柴胡和臣药白芍醋炙的增效机制及炮制内涵。方法利用CUMS程序建立大鼠抑郁模型,以1H-NMR为技术手段研究不同给药情况下抑郁大鼠粪便代谢组学的变化。结果CUMS抑郁大鼠模型复制成功。代谢组学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中共有17种代谢物水平发生变化。与模型组比较,四逆散组及柴胡和白芍醋炙后组方的四逆散组干预后的抑郁大鼠代谢发生显著变化。与四逆散组比较,柴胡和白芍醋炙后组方的四逆散组干预的抑郁大鼠粪便中乳酸、α-葡萄糖、β-葡萄糖、甲酸、乙酸、苏氨酸6种代谢物的水平发生变化,同时对丙酮酸代谢、糖酵解与糖质新生代谢、甲烷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氨酰合成代谢共6条代谢通路产生影响。结论柴胡和白芍醋炙后组方的四逆散抗抑郁作用更佳,这可能与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免疫调控及肠道菌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 白芍 醋炙 四逆散 抑郁症 代谢组学
下载PDF
黄芪和蜜炙黄芪中糖类组分和非糖类组分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赵婷婷 裴科 +7 位作者 于子涵 曹岗 李慧峰 孔祥鹏 张朔生 孙琳 刘玉杰 蔡皓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86-1596,共11页
目的比较研究黄芪蜜炙后多糖、单糖、寡糖及非糖类小分子成分的整体变化。方法结合糖组学和代谢组学,运用超高效液相-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photodiode array detector,UPLC-PDA)、高效液相-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目的比较研究黄芪蜜炙后多糖、单糖、寡糖及非糖类小分子成分的整体变化。方法结合糖组学和代谢组学,运用超高效液相-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photodiode array detector,UPLC-PDA)、高效液相-蒸发光散射检测器(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evaporative light scattering detector,HPLC-ELSD)、高效凝胶渗透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igh performance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evaporative light scattering detector,HPGPC-ELSD)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electrostatic field orbit-trap 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UHPLC-Q-Orbitrap HRMS)等对黄芪和蜜炙黄芪的多糖、单糖、寡糖以及非糖小分子组分进行分析。结果黄芪和蜜炙黄芪中均可以找到3种相对分子质量的多糖,但3种多糖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以及3种多糖各自的占比存在差异。黄芪和蜜炙黄芪多糖均含有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岩藻糖7种单糖,但两者物质的量比稍有不同(黄芪vs蜜炙黄芪=0.70∶0.20∶0.85∶5.67∶0.44∶2.04∶0.32 vs 0.79∶0.15∶0.73∶7.10∶0.31∶1.71∶0.35)。在黄芪和蜜炙黄芪中均能检测到寡糖蔗糖,蜜炙后蔗糖含量显著下降(P<0.01)。黄芪和蜜炙黄芪均含有游离单糖果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醛酸和岩藻糖,蜜炙黄芪中的果糖、甘露糖、葡萄糖含量均显著高于黄芪(P<0.05、0.01),而半乳糖醛酸的含量显著低于黄芪(P<0.05),岩藻糖含量在黄芪蜜炙后无显著变化。从黄芪和蜜炙黄芪中共筛选出20个差异性非糖小分子成分,主要为皂苷类和黄酮类成分。代表性成分定量分析表明,与黄芪相比,蜜炙黄芪中的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素、芒柄花苷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0.01),皂苷类成分黄芪甲苷含量显著增加(P<0.01)。呋喃醛衍生物5-羟甲基糠醛在黄芪中未检测到,在蜜炙黄芪中的含量显著升高(P<0.001)。结论黄芪和蜜炙黄芪的糖类组分与非糖类组分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造成黄芪蜜炙后补中益气功效增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蜜炙黄芪 代谢组学 糖组学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 芒柄花素 5-羟甲基糠醛
原文传递
基于“部位扣除”的黄芪温热效应导致“上火”反应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曹丽珑 裴科 +9 位作者 刘瑞 宁燕 赵婷婷 于子涵 吴陈成 邵翔宇 张朔生 王颖莉 胡美变 蔡皓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4350-4364,共15页
目的探讨黄芪温热效应引起“上火”反应的物质基础及机制。方法对黄芪水煎液中黄酮和皂苷部位进行分离,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对已分离部位进行成分鉴别;将SD大鼠随机分为8组,分别给予蒸馏水及相应药物。以... 目的探讨黄芪温热效应引起“上火”反应的物质基础及机制。方法对黄芪水煎液中黄酮和皂苷部位进行分离,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对已分离部位进行成分鉴别;将SD大鼠随机分为8组,分别给予蒸馏水及相应药物。以《中国药典》规定的日服剂量的4倍进行ig给药,连续30 d。观察大鼠状态,测定肛温、摄食量、粪便量、粪便含水量和唾液量;测定炎症因子、甲状腺功能、肾上腺功能与能量代谢的相关指标;检测各组肝脏中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辅助活化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recptor-γcoactivator-1α,PGC-1α)、核呼吸因子1(nuclear respiratory factor 1,NRF1)、线粒体转录因子A(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TFAM)的m RNA和蛋白表达量。结果多糖、黄酮和皂苷部位的分离度良好,多糖质量分数大于50%,皂苷、黄酮部位质量分数均大于80%,共鉴别出21种黄酮类成分和6种皂苷类成分。给药后与对照组相比,各组别大鼠体质量无显著差异;全成分组肛温明显升高(P<0.05);全成分组、多糖组粪便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0.01),缺皂苷组粪便含水量显著升高(P<0.001);第28天唾液量多糖组、皂苷组、缺黄酮组显著降低(P<0.001);全成分组、多糖组、皂苷组和缺多糖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0.001),多糖组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全成分组IL-1β水平显著升高(P<0.05);各组17-羟皮质类固醇(17-hydroxycorticosteroid,17-OHCS)含量均有上调趋势,其中全成分组、多糖组、皂苷组、缺多糖组和缺黄酮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全成分组、缺皂苷组与缺黄酮组的Ca^(2+),Mg^(2+)-ATP酶活力与Na^(+),K^(+)-ATP酶活力升高,全成分组和多糖组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力显著增加(P<0.05、0.01)。各组对AMPK、PGC-1α、NRF1、TFAM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上调趋势,其中全成分组和多糖组的上调趋势优于其余各组。结论过量食用黄芪导致“上火”可能与多糖及皂苷部位引起的炎症反应、能量代谢增强有关,其机制与AMPK介导的PGC-1α/NFR1通路相关,其中多糖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上火”反应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能量代谢 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通路
原文传递
基于UHPLC-Q-Orbitrap HRMS和整合网络药理学的川芎酒制后增强抗脑缺血损伤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裴科 宁燕 +6 位作者 蔡皓 曹丽珑 赵婷婷 于子涵 曹岗 王颖莉 张朔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4-173,共10页
目的:分析川芎酒制前后水提物中差异性成分,探讨川芎酒制增强抗脑缺血损伤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HPLC-Q-Orbitrap HRMS),基于化合物质谱信息并结合对照品、参考文献比对,定性分析... 目的:分析川芎酒制前后水提物中差异性成分,探讨川芎酒制增强抗脑缺血损伤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HPLC-Q-Orbitrap HRMS),基于化合物质谱信息并结合对照品、参考文献比对,定性分析川芎水提物的主要化学成分,采用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筛选川芎酒制前后的差异性成分。基于此,通过在线数据库对差异化合物的潜在靶点进行预测,搜索脑缺血疾病相关靶点。运用Cytoscape 3.6.0建立川芎酒制前后差异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图;使用STRING 11.5构建交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DAVID 6.8对差异性成分抗脑缺血的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同时,将相对含量较高且酒制后峰面积升高的化合物与其对应靶点进行分子对接,以验证酒制增效机制。结果:从川芎中共鉴定出71个化学成分,筛选出34个差异性成分,对应潜在靶点603个,与769个疾病靶点做交集后共得到60个交集靶点。通过PPI网络分析得到7个关键靶点,包括JUN、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胱天蛋白酶-3(CASP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为主要的差异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各差异成分(洋川芎内酯K、洋川芎内酯F、3-正丁基苯酞、Z,Z′-6,8′,7,3′-双藁本内酯、阿魏酸、Z-藁本内酯)和其对应靶点均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川芎酒制增效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酒制 脑缺血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HPLC-Q-Orbitrap HRMS)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