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剂量X线在留置胃肠营养管位置判断中的应用
1
作者 郑晓玮 冯纪涛 +1 位作者 昌永玲 毛立芸 《当代医学》 2023年第18期143-145,共3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X线在留置胃肠营养管位置判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40例需鼻胃管喂养(鼻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位患者均进行不同剂量腹部平片检查,其中A剂量为管电压80 kV,常规管电流,B剂量为管电压80 ... 目的探讨低剂量X线在留置胃肠营养管位置判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40例需鼻胃管喂养(鼻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位患者均进行不同剂量腹部平片检查,其中A剂量为管电压80 kV,常规管电流,B剂量为管电压80 kV,常规管电流的75%,C剂量为管电压80 kV,常规剂量管电流的50%,比较A、B、C三种摄片条件剂量及图像评分。结果3种摄片条件剂量、图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C摄片条件剂量均小于A,C摄片条件剂量小于B,C摄片条件图像评分均低于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与B摄片条件图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适当降低X线计量可减少患者辐射剂量,但不影响X线平片对留置鼻胃管位置判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营养 鼻胃管 X线 位置 辐射剂量
下载PDF
胸椎定量CT和腰椎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差异 被引量:8
2
作者 张羽 张宗军 +5 位作者 刘许慧 滕剑 李清瑶 彭飞 傅迎霞 徐徐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05-1210,共6页
目的:研究胸椎定量CT(QCT)和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DXA)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差异,以及胸椎QCT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同时行胸部CT与腰椎及髋关节DXA检测的绝经后女性192例,获取胸7-9椎... 目的:研究胸椎定量CT(QCT)和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DXA)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差异,以及胸椎QCT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同时行胸部CT与腰椎及髋关节DXA检测的绝经后女性192例,获取胸7-9椎体QCT及腰1-4椎体和左髋关节DXA的BMD和T值,结合文献以胸7-9椎体QCT的平均BMD 90 mg/cm^(3)和136 mg/cm^(3)作为判定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阈值,比较胸椎QCT和双能DXA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的差异并评估BMI对腰椎DXA的BMD及T值和胸椎QCT的BMD的影响。结果:192例绝经期女性的平均年龄为64.79岁,胸椎QCT对绝经后女性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同腰椎DXA对其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QCT和DXA完全符合者100例(52.08%),不符合者92例(47.92%),其中80例(41.67%)在DXA被低估;不同BMI对腰椎DXA的BMD及T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胸椎QCT的BMD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椎QCT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优于双能DXA,胸部CT检查联合胸椎QCT获得胸椎BMD可指导绝经后女性进行骨质疏松的筛查,在绝经后女性人群中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能X线骨密度仪扫描 骨质疏松
下载PDF
MRI定量分析在甲状腺相关眼病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羽 刘许慧 +6 位作者 滕剑 王睿 彭飞 傅迎霞 王建华 张宗军 黄德健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眼眶内容物MRI各参数的变化,探讨MRI定量测量对TAO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行眼眶3.0 T MRI检查的活动期TAO患者37例,根据患者主要症... 目的:通过分析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眼眶内容物MRI各参数的变化,探讨MRI定量测量对TAO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行眼眶3.0 T MRI检查的活动期TAO患者37例,根据患者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临床活动度评分(CAS)变化分为有效组(23例)和无效组(14例),测量2组双眼治疗前后眼球突出度、眼球内侧脂肪厚度、眼外肌最大截面积、眼外肌与同侧颞肌的信号强度比(SIR_(眼外肌/颞肌)),分析治疗前后各参数的变化与CAS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有效组治疗前后SIR_(眼外肌/颞肌)、C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效组治疗前后SIR_(眼外肌/颞肌)差值与CAS差值相关(r=0.801,P<0.001)。ROC曲线分析表明,SIR_(眼外肌/颞肌)治疗前后差值对疗效判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AUC=0.898,P<0.001)。结论:MRI定量测量SIR_(眼外肌/颞肌)可评估激素治疗活动期TAO的效果,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ES眼病 磁共振成像 糖皮质激素类
下载PDF
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症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勇 孙胜禄 +1 位作者 葛玉元 余万 《交通医学》 2018年第5期444-447,450,共5页
目的:分析数字化塑形钛网颅骨缺损修补术后并发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行数字化塑形钛网颅骨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去骨瓣原因、缺损部... 目的:分析数字化塑形钛网颅骨缺损修补术后并发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行数字化塑形钛网颅骨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去骨瓣原因、缺损部位、缺损面积、修补时间间隔、骨窗凹陷程度、皮肌瓣分离方法、是否悬吊硬膜与钛网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62例中出现并发症18例(29.0%),包括切口感染1例,切口愈合不良致钛网外露1例,术后癫痫发作2例,皮下积液7例,硬膜外血肿伴凝血功能紊乱1例,一过性肢体肌力下降2例,一过性咀嚼痛3例,一过性精神症状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骨窗凹陷、去骨瓣减压修补时间间隔、颅骨缺损面积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缺损面积、去骨瓣减压至修补时间间隔、骨窗凹陷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越大、缺损面积越大、修补时间间隔越长、骨窗凹陷程度越重,颅骨修补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修补术 数字化塑形 并发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5
作者 曹玉林 侯洪涛 +2 位作者 魏福全 李嘉鹏 孙胜禄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32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因阿尔茨海默病来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时期来我院体检的6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均接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测,... 目的探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因阿尔茨海默病来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时期来我院体检的6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均接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测,分析并比较其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的MMSE为(19.5±2.9)分、AVLT即刻回忆为(2.8±0.9)分、AVLT延迟回忆为(0.8±0.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8.6±1.8)分、(5.7±0.9)分、(5.5±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中与左侧丘脑功能连接明显降低的区域为右侧后/中扣带回、左侧前额叶内侧面以及右侧额上回/前额叶内侧面;而研究组与右侧丘脑功能连接明显降低的区域为右侧额上回/前额叶内侧面、右侧后/中扣带回以及右侧海马。结论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测,能够对其丘脑功能连接异常情况进行准确显示,利于对患者病情确诊及治疗方案的有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阿尔茨海默病 临床诊断 简易精神量表
下载PDF
MRI检查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中的运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韡 汪鑫睿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11期50-51,共2页
目的:探讨M R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60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M R I及关节镜检查,并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M R I对... 目的:探讨M R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60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M R I及关节镜检查,并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M R I对半月板撕裂的诊断情况。结果:MRI对半月板撕裂检出率与关节镜检查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MRI对内外侧半月板撕裂情况检测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RI对半月板损伤的诊断率较高,有临床医用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半月板损伤 MRI 关节镜 诊断
下载PDF
核磁成像技术在脊柱结核早期诊断中应用分析
7
作者 童俊 胡宇恒 +1 位作者 王志楠 王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8期166-168,共3页
目的探究1.5T核磁成像技术(MRI)在脊柱结核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1例确诊为脊柱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开展1.5T MRI检测和数字平片(DR)检测,分析两种检测手段对病变显示率差异,同... 目的探究1.5T核磁成像技术(MRI)在脊柱结核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1例确诊为脊柱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开展1.5T MRI检测和数字平片(DR)检测,分析两种检测手段对病变显示率差异,同时对比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价值差异。结果(1)61例患者出现侵犯颈椎者4例(6.56%),出现胸椎病变10例(16.39%),出现腰椎段病变30例(49.18%),胸腰椎段病变13例(21.31%),出现骶椎病变3例(4.92%)。病变者中有2例为单个椎体受累,有11例出现2个椎体受累,有48例显示出现3个及以上椎体受累。(2)1.5T MRI对脊柱结核各种病变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显著优于DR检测(P<0.05),而在脊柱畸形方面,两种检测方式的敏感性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脊柱结核DR和MRI影像学表现差异较为明显,MRI对脊柱结核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有助于明确病变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对开展外科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成像技术 脊柱结核 早期诊断 应用分析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影像诊断价值评估 被引量:13
8
作者 傅迎霞 张羽 +4 位作者 朱红 马丙娥 彭飞 王建华 张宗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8期1287-1292,共6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CT、超声检查对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并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0例PT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CT、超声检查对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并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0例PT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106例与转移阴性组324例。通过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其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灶位置、直径、包膜侵犯、多灶、伴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以及侧颈部各区域转移情况等临床影像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对CT、超声检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敏感性和特异性来判断诊断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病灶直径大于1 cm、位于甲状腺上极、包膜侵犯及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易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多因素logistics回归进一步分析表明病灶位于甲状腺上极、包膜侵犯、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CT联合超声检查诊断的敏感性93.4%,特异性88.8%,ROC曲线下面积0.911、约登指数0.823,诊断效能最高。结论当病灶位于甲状腺上极、包膜受侵犯,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时,临床应高度怀疑PTC颈侧区淋巴节转移;CT联合超声检查可以明显提高颈侧区淋巴结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侧区淋巴结 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彩色多普勒
下载PDF
不同CT图像重建算法下基于深度学习的肺结节检测算法效能 被引量:15
9
作者 刘珍娟 傅迎霞 +2 位作者 张羽 彭飞 张宗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775-1779,共5页
目的探索CT图像重建算法对于基于深度学习(DL)的肺结节检测算法的影响。方法选取298例接受肺部CT检查患者,依次采用肺窗重建、纵隔重建、骨窗重建3种算法重建CT图像。先由2名主治医师对入组病例进行标注,结果不一致时由1名高年资医师进... 目的探索CT图像重建算法对于基于深度学习(DL)的肺结节检测算法的影响。方法选取298例接受肺部CT检查患者,依次采用肺窗重建、纵隔重建、骨窗重建3种算法重建CT图像。先由2名主治医师对入组病例进行标注,结果不一致时由1名高年资医师进行审核,以结果作为金标准。以深度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肺结节检测算法,与医师标注结果进行比对,得到算法在不同重建方法下检出肺结节的敏感度、准确率、F分数等指标以及模型检出的假阳性分布,对比分析模型在不同CT图像重建算法下的诊断效果。结果基于DL的肺结节检测算法在肺重建、纵隔重建和骨重建3种重建方法下的敏感度分别为92.33%(313/339)、86.97%(287/330)及92.73%(319/344),准确率分别为23.55%(313/1329)、37.91%(287/757)及27.84%(319/1146),F分数分别为0.38、0.53及0.43,3种算法重建下模型检出敏感度、模型误检结节类型与医师漏标结节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基于DL的肺结节检测算法在肺窗、纵隔和骨窗重建下均性能优良,能帮助医生提高工作效率和诊断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深度学习 重建算法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MR T_(1)-mapping技术在甲状腺相关眼病临床分期中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2
10
作者 滕剑 胡昊 +2 位作者 许晓泉 吴飞云 张宗军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99-1502,共4页
目的:探讨T_(1)-mapping技术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TAO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测量每例患者4条眼外肌中信号强度最高(“热点”)和最低区域(“冷点”)的T_(1)弛豫时间(T_(1)RT),比较活动期组和... 目的:探讨T_(1)-mapping技术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TAO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测量每例患者4条眼外肌中信号强度最高(“热点”)和最低区域(“冷点”)的T_(1)弛豫时间(T_(1)RT),比较活动期组和非活动期组之间热点和冷点T_(1)RT值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T_(1)RT在TAO分期中的诊断效能。结果:活动期组眼外肌T_(1)RT的冷点值显著高于非活动期组(P<0.001),而两组间眼外肌的T_(1)RT热点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2)。T_(1)RT冷点值与临床活动性评分呈正相关(r=0.501,P<0.001)。以T_(1)RT冷点值≥1000 ms判断TAO处于活动期的效能最优(曲线下面积为0.815,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71.1%)。结论:T_(1)-mapping技术在甲状腺相关眼病分期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眼外肌T_(1)RT冷点值可作为预测甲状腺相关眼病分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相关眼病 磁共振成像 T_(1)-mapping 临床分期
下载PDF
碘对比剂对定量CT测量骨密度的影响及其与年龄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许慧 张宗军 +3 位作者 滕剑 傅迎霞 张羽 彭飞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通过定量CT测量,评估受试者注射碘对比剂前后骨密度(BMD)的变化,分析碘对比剂对BMD测量的影响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行腹部CT检查的138例患者影像资料,采用QCT测量腰1~腰3椎体平扫、动脉期、门... 目的:通过定量CT测量,评估受试者注射碘对比剂前后骨密度(BMD)的变化,分析碘对比剂对BMD测量的影响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行腹部CT检查的138例患者影像资料,采用QCT测量腰1~腰3椎体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BMD值,计算3个椎体各期相平均BMD及增强前后BMD增加值(ΔBMD)。以平扫BMD作为标准QCT-BMD,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增强前后各期相BMD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比较老年组与非老年组间各期相ΔBMD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增强后各期相与平扫BMD以及ΔBMD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QCT-BMD与增强各期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00、0.012,均<0.05),门脉期与动脉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5),其余各期相间无统计学差异;门脉期及延迟期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各期相ΔBM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门脉期P=0.003<0.05,延迟期P=0.009<0.05)。增强后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与标准QCT-BMD均呈正相关(r=0.992、0.983、0.987,均P=0.000<0.05);门脉期及延迟期ΔBMD与年龄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07(P=0.001<0.05)和0.269(P=0.000<0.05)。结论:QCT测量增强扫描各期相与平扫之间BMD有较好的相关性,动脉期及延迟期较门脉期更好;门脉期及延迟期BMD增加值与年龄正相关;增强扫描各期相中,应以动脉期作为增强QCT-BMD测量的最佳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 骨密度 碘对比剂
下载PDF
定量CT在2型糖尿病胰腺脂肪沉积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朱红 张宗军 吴飞云 《中国临床医学》 2021年第4期598-602,共5页
目的:分析定量CT(QCT)与MRI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IDEAL-IQ)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脂肪含量测定中的相关性及一致性。方法:纳入67例2型糖尿病志愿者,男性33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66.55±6.23)岁。用MRI IDEAL... 目的:分析定量CT(QCT)与MRI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IDEAL-IQ)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脂肪含量测定中的相关性及一致性。方法:纳入67例2型糖尿病志愿者,男性33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66.55±6.23)岁。用MRI IDEAL-IQ技术及QCT对患者的胰腺头、体及尾部区域的脂肪含量进行定量测量,获得患者的MRI胰腺脂肪分数(MR-PFF)及CT胰腺脂肪分数(CT-PFF)。对MR-PFF与CT-PFF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进行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同时分析MR-PFF与肝脏脂肪含量、腹围、体质量指数(BMI)等的相关性。结果:67例受试者平均腹围(83.34±10.1)cm、平均BMI(24.02±2.96)kg/m^(2),平均肝脏脂肪含量(5.28±2.76)%。腹围及肝脏脂肪含量与MR-PFF相关(P<0.05)。MR-PFF和CT-PFF分别为(12.21±10.71)%、(19.9±10.61)%,两者呈显著线性相关(r=0.842,P<0.001),MR-PFF=-4.169+0.818×CT-PFF;Bland-Altman分析示两者一致性较好(95%CI-4.15%~19.75%,P=0.044),3例样本在该区间外。结论:QCT与MRI测量的胰腺脂肪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和很好的一致性,可用于胰腺脂肪含量的定量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胰 2型糖尿病 磁共振 定量CT 胰腺脂肪分数
下载PDF
定量CT在2型糖尿病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毛立芸 楼青青 +1 位作者 尚婷 冯纪涛 《广西医学》 CAS 2022年第24期2852-2856,共5页
目的探讨定量CT(QCT)在2型糖尿病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70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全腹部CT平扫和MRI检查,分别采用QCT系统和定量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IDEAL-IQ)技术检测肝脏... 目的探讨定量CT(QCT)在2型糖尿病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70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全腹部CT平扫和MRI检查,分别采用QCT系统和定量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IDEAL-IQ)技术检测肝脏脂肪含量。以IDEAL-IQ所测量的肝脏质子密度脂肪分数(PDFF)为金标准,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QCT所测量的肝脏脂肪含量与肝脏PDFF的相关性,采用Bland-Altman法分析QCT所测量的肝脏脂肪含量与肝脏PDFF的一致性。结果7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脂肪肝发生率为48.57%(34/70),肝脏PDFF为(5.58±2.56)%,QCT所测量的肝脏脂肪含量为(9.61±3.43)%。Pearson检验结果显示,QCT所测量的肝脏脂肪含量与肝脏PDFF具有相关性,在女性患者中相关性更显著(均P<0.05)。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95%一致性界限为(0.11%,8.38%),95%一致性界限外的病例占比为2.8%,两种方法检测所得的肝脏脂肪含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QCT所测量的肝脏脂肪含量与肝脏PDFF具有相关性和一致性,且在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中相关性更强。两种方法均能精确定量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的肝脏脂肪含量,在临床应用中或许可以相互替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2型糖尿病 定量CT 肝脏脂肪含量 质子密度脂肪分数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基于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的CT和MR图像融合改进算法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卫志娇 王蒙 +1 位作者 董相利 朱红 《中国医学装备》 2021年第3期32-36,共5页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SCT)改进算法的CT与MR图像融合新策略。方法:采用NSCT改进算法将配准的CT与MR图像分解为高频和低频子图像,采用平方熵取大原则进行低频子图像系数融合,采用调制拉普拉斯加权求和法进行高频子图像...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SCT)改进算法的CT与MR图像融合新策略。方法:采用NSCT改进算法将配准的CT与MR图像分解为高频和低频子图像,采用平方熵取大原则进行低频子图像系数融合,采用调制拉普拉斯加权求和法进行高频子图像系数融合;采用NSCT改进算法逆变换重构融合子图像获得融合图像。仿真实验分别选用人工合成和临床实例进行CT与MR图像融合。采用信息熵、交叉熵、互信息、相关系数、空间频率、空间频率错误率和边缘强度等定量评价NSCT改进算法、像素融合法、离散小波变换(DWT)、离散轮廓波变换(DCT)和NSCT算法的融合效果。结果:基于NSCT改进算法的融合图像对比度和边缘清晰度均最优。融合评价中改进算法的平均信息熵、交叉熵、互信息、空间频率、空间频率错误率、相关系数和边缘强度均最优,较像素融合法、DWT、DCT和NSCT的4种算法分别提升9.54%~58.19%、31.38%~44.97%、5.46%~28.66%、12.33%~120.64%、51.48%~81.21%、3.4%~5.19%和6.63%~164.32%。结论:NSCT改进算法融合性能优越,具有较高的普适性,是一种可行的CT和MR图像融合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SCT) 改进算法 计算机断层显像(CT) 磁共振成像(MRI) 图像融合
下载PDF
MSCT对粘连束带型腹内疝及合并肠绞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丁志强 汪鑫睿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22期182-183,共2页
目的:探讨MSCT对粘连束带型腹内疝及合并肠绞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证实的粘连束带型腹内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SCT影像特征。结果:手术证实22例粘连束带型腹内疝患者中出现小肠梗阻者21例,无明显肠梗阻者1例;1例无血... 目的:探讨MSCT对粘连束带型腹内疝及合并肠绞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证实的粘连束带型腹内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SCT影像特征。结果:手术证实22例粘连束带型腹内疝患者中出现小肠梗阻者21例,无明显肠梗阻者1例;1例无血供障碍,10例患者松解粘连带后小肠血供恢复满意,11例患者因小肠坏死行部分小肠切除术,术前MSCT正确诊断粘连束带型腹内疝16例,另3例诊断肠扭转,2例诊断粘连性肠梗阻,1例未见异常;CT判断存在肠绞窄20例,表现为肠系膜血管聚集、扭曲、移位和增粗充血、肠壁水肿、增厚、密度及强化异常、腹水等其中一种或几种征象。MSCT对粘连束带型腹内疝继发肠绞窄判断与手术结果评定一致性较强(Kappa=0.645,t=3.4237,P=0.001)。结论:借助MSCT能对多数粘连束带型腹内疝作出准确诊断,并能评判是否出现肠绞窄,为临床快速制定诊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连束带型腹内疝 计算机体层成像 多层螺旋CT 肠绞窄
下载PDF
胰岛β细胞去分化、再分化与转分化的调控与功能
16
作者 胡欣 韦晓 +2 位作者 孙胜禄 陈煜 刘超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2年第1期36-40,共5页
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是2型糖尿病(T2DM)发生及进展的中心环节,β细胞去分化可能是导致β细胞数量下降及功能障碍的核心机制。预防β细胞去分化和(或)促进去分化细胞再分化为β细胞是T2DM治疗的关键策略。通过诱导胚胎干细胞或多潜能干细... 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是2型糖尿病(T2DM)发生及进展的中心环节,β细胞去分化可能是导致β细胞数量下降及功能障碍的核心机制。预防β细胞去分化和(或)促进去分化细胞再分化为β细胞是T2DM治疗的关键策略。通过诱导胚胎干细胞或多潜能干细胞分化或β细胞增殖、再分化及转分化可促进β细胞数量或体积的增加。深入理解β细胞去分化、再分化及转分化的调控过程有助于维持β细胞稳态,从而为T2DM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Β细胞功能 去分化 再分化 转分化
原文传递
第7~9胸椎CT值对国人成年女性骨密度评估价值的研究
17
作者 李清瑶 张宗军 +4 位作者 张羽 滕剑 王睿 彭飞 刘许慧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年第7期463-467,共5页
目的探讨胸椎CT值在国人成年女性骨密度(BMD)值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3月—2021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成年女性体检者287名,年龄21~84(55.8±13.6)岁。287名被试者均行胸部CT扫描,以标准算... 目的探讨胸椎CT值在国人成年女性骨密度(BMD)值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3月—2021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成年女性体检者287名,年龄21~84(55.8±13.6)岁。287名被试者均行胸部CT扫描,以标准算法重建图像,采用定量CT(QCT)测量软件分别测量T_(7~9)椎体的BMD值,计算平均BMD值;在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中测量T_(7~9)椎体的CT值,计算平均CT值。观察胸椎CT值与BMD值之间的相关性。将胸椎BMD值转换为腰椎BMD值,根据腰椎BMD值诊断被试者骨质状态,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依据胸椎平均CT值诊断骨质疏松(BMD<80 mg/cm^(3))和骨质正常(BMD>120 mg/cm^(3))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最佳阈值。结果T_(7)-T_(9)椎体的BMD和T_(7~9)椎体平均BMD分别为(125.17±47.42)、(121.84±48.33)、(123.93±49.24)和(123.67±47.73)mg/cm^(3),T_(7)-T_(9)椎体的CT值和T_(7~9)椎体平均CT值分别为(157.48±56.97)、(154.92±58.37)、(158.03±60.02)和(156.81±57.78)HU。T_(7~9)各椎体CT值、平均CT值均与相应椎体的BMD值呈正相关(r=0.946、0.960、0.956、0.968,P值均<0.001)。287名被试者中,骨质疏松77例,骨质减少102例,骨质正常108例。ROC曲线显示:平均CT值诊断骨质疏松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8[95%可信区间(CI)0.997~0.999,P<0.001],平均CT值<116 HU时诊断骨质疏松的灵敏度为98.6%,特异度为92.2%;平均CT值诊断骨质正常的AUC为0.997(95%CI 0.993~1.000,P<0.001),平均CT值>170 HU时诊断骨质正常的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96.1%。结论胸椎平均CT值能反映BMD的情况,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较高,胸椎平均CT值的测量可作为预测高危人群BMD情况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定量CT 胸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