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初探 被引量:7
1
作者 金甜 汪翰英 +1 位作者 张其德 韩树堂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1期1656-1662,共7页
目的探讨胃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与体质类型及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变大小、病理级别、萎缩情况、肠化情况、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并根据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辨证... 目的探讨胃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与体质类型及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变大小、病理级别、萎缩情况、肠化情况、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并根据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为了方便统计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将患者年龄分为≤30岁、31~55岁、>55岁三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病变部位、病变大小以术前或手术内镜报告为准,病变部位分为胃体、胃窦、胃底、贲门、多发五组,病变大小分为<0.5 cm、0.5~1 cm、>1 cm三组。病理级别、萎缩情况、肠化情况、HP情况以术前或手术内镜报告为准,病理级别包括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两组,萎缩、肠化及HP情况根实际情况分为“阴性”“阳性”两组。分别比较以上指标在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分布情况,判断其统计学差异性。同时对以上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配对分析。结果不同性别患者在辨证类型分布方面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患者以肝胃不和证、胃络瘀阻证为主,女性患者以脾胃气虚、胃热阴虚证为主。不同年龄段患者其中医辨证分析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0岁患者辨证类型以脾胃气虚证为主,30~55岁患者辨证类型以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及脾胃气虚证为主,>55岁患者则以胃络瘀阻证为主。不同病变部位的患者在中医辨证分型方面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胃体病变以脾胃气虚证为主,胃窦病变以肝胃不和证和胃络瘀阻证为主,胃底病变以脾胃气虚证和脾胃虚寒证为主,贲门病变以脾胃虚寒证和肝胃不和证为主,多发病变则以胃热阴虚证和胃络瘀阻证为主。萎缩和非萎缩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萎缩阳性的患者辨证以脾胃气虚证和脾胃虚寒证为主,萎缩阴性的患者辨证以肝胃不和证及胃络瘀阻证为主。相关性分析表明,胃上皮内瘤变患者其性别与发病部位呈显著相关性,年龄段与HP感染情况、辨证分型具有显著相关性,发病部位与性别、病变大小及HP感染情况具有显著相关性,萎缩情况与辨证分型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胃上皮内瘤变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以脾胃气虚证、肝胃不和证和胃络瘀阻证为主。胃上皮内瘤变患者体质分型与年龄、病理类型相关,中医辨证分型与性别、年龄、病变部位、萎缩情况等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上皮内瘤变 中医证型 体质分型 分布规律
下载PDF
食管支气管囊肿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
作者 卢晓云 张其德 +5 位作者 吉新强 王磊 吴泽宇 李文杰 李杨 韩树堂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0年第10期1407-1409,共3页
支气管囊肿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先天性支气管畸形,它源于原始的前肠,多发生于纵膈、气管旁或肺门[1],发生于食管壁内的极其罕见[2]。支气管囊肿通常是没有症状的,少数患者有吞咽苦难、进食梗阻等症状,它虽然是良性病变,但它有向恶性转化... 支气管囊肿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先天性支气管畸形,它源于原始的前肠,多发生于纵膈、气管旁或肺门[1],发生于食管壁内的极其罕见[2]。支气管囊肿通常是没有症状的,少数患者有吞咽苦难、进食梗阻等症状,它虽然是良性病变,但它有向恶性转化的可能,并且随着囊肿长大,可能引起出血、感染甚至破裂等[3-4]。通常情况下,该疾病推荐手术切除。开胸手术及胸腔镜是常用的手术方法[2]。本文中,我们采用内镜下黏膜下隧道技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成功治疗1例11岁的食管支气管囊肿患儿,并回顾文献复习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支气管囊肿 内镜黏膜下隧道技术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姜黄素对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卢晓云 韩树堂 +4 位作者 张小琴 李文杰 余超 孙玉立 李杨 《江苏医药》 CAS 2019年第1期1-5,F0002,共6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15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姜黄素组。模型组建立氧化偶氮甲烷(AOM)/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及溃疡性结肠炎相...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15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姜黄素组。模型组建立氧化偶氮甲烷(AOM)/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及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模型,姜黄素组在予小鼠注射AOM当日即腹腔注射姜黄素悬液30mg/kg,每日1次直至实验结束。观察黏膜炎症、糜烂、溃疡及成瘤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结直肠癌相关蛋白β-连环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和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EMT相关蛋白上皮型钙黏素(E-钙黏素)、神经型钙黏素(N-钙黏素)、波形蛋白、β-连环素及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的表达。结果成功复制AOM/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及其相关结直肠癌模型。姜黄素组结肠部分的肿瘤数目及肿瘤重量均较模型组减少(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β-连环素、PCNA、p53、COX-2高表达,姜黄素组较模型组降低(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直肠癌E-钙黏素表达降低,N-钙黏素、波形蛋白、β-连环素及p-GSK3β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姜黄素组小鼠结直肠癌E-钙黏素表达升高,N-钙黏素、波形蛋白、β-连环素及p-GSK3β表达降低(P<0.05)。结论姜黄素对AOM/DSS致肠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通过调控Wnt/β-连环素信号通路阻断EMT过程,起到防治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溃疡性结肠炎 结直肠癌 上皮-间质转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