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淋巴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
1
作者 王耀辉 赵苏苏 +3 位作者 王剑蓉 王晨曦 王景美 章宜芬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25-327,共3页
胸腺瘤是一种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伴有不同数量非肿瘤的未成熟T淋巴细胞。伴淋巴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肿瘤(micronodular thymic neoplasm with lymphoid stroma,MTN)是罕见的胸腺肿瘤,特征是肿瘤细胞呈结节状分布伴有显著的B淋巴... 胸腺瘤是一种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伴有不同数量非肿瘤的未成熟T淋巴细胞。伴淋巴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肿瘤(micronodular thymic neoplasm with lymphoid stroma,MTN)是罕见的胸腺肿瘤,特征是肿瘤细胞呈结节状分布伴有显著的B淋巴细胞浸润[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肿瘤 微结节型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子宫颈SWI/SNF缺陷型未分化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2
作者 周永清 褚红娟 +1 位作者 饶楠 唐福婷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0-543,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颈SWI/SNF缺陷型未分化癌的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子宫颈SWI/SNF缺陷型未分化癌的临床资料、细胞学涂片、组织学切片、免疫表型和基因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分别为50岁和51岁,均因阴道... 目的探讨子宫颈SWI/SNF缺陷型未分化癌的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子宫颈SWI/SNF缺陷型未分化癌的临床资料、细胞学涂片、组织学切片、免疫表型和基因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分别为50岁和51岁,均因阴道不规则出血就诊,高危型HPV检测阴性,子宫颈细胞学涂片显示与基底细胞类似的恶性肿瘤细胞;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呈片状、梁状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小,核质比高,染色质粗,核仁不明显,可见核分裂象及坏死。免疫表型:2例肿瘤均弥漫表达vimentin,局部表达CK8/18,1例缺失表达SMARCA4、SMARCA2,1例缺失表达SMARCA2、保留表达SMARCA4,2例均不表达Syn、CgA、CKpan、CK5/6、p40、S-100、SOX10、CD3、CD20、CD43、MPO、CD34、TDT、desmin和MyoD1;基因检测显示2例均出现SMARCA4基因突变。随访12个月,1例确诊后6个月死亡,1例手术后无瘤生存。结论子宫颈SWI/SNF缺陷型未分化癌为罕见肿瘤,组织学形态与小细胞癌相似,SMARCA4是常见的突变基因,不同病例的分子改变及预后有差异,基因检测对该肿瘤的诊断与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未分化癌 SWI/SNF SMARCA4
下载PDF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脂血症中医辨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3
3
作者 蒋卫民 唐蜀华 +2 位作者 赖仁胜 谢玲 王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脂血症中医辨证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基因测序法检测102例高脂血症患者的ApoE基因型。结果共检出5种基因型,分别是E2/2、E3/3、E4/4、E2/3、E3/4;肝肾阴虚证E3/4+E4/4基因型频率和ε4等位...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脂血症中医辨证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基因测序法检测102例高脂血症患者的ApoE基因型。结果共检出5种基因型,分别是E2/2、E3/3、E4/4、E2/3、E3/4;肝肾阴虚证E3/4+E4/4基因型频率和ε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脾肾阳虚证和痰浊阻遏证(P<0·05,P<0·01),气滞血瘀证E3/4+E4/4基因型频率和ε4等位基因频率也明显高于痰浊阻遏证(P<0·05)。结论Apo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E 基因多态性 高脂血症 中医证型 相关性
下载PDF
胃底腺型胃癌2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9
4
作者 王耀辉 韩梅 +2 位作者 王洁 王晨曦 章宜芬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44-648,共5页
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胃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gland type, GA-F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2例GA-FG的内镜、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 2例患者分别为46岁女性和77岁男性,均伴有胃部胀满、嗳气,... 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胃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gland type, GA-F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2例GA-FG的内镜、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 2例患者分别为46岁女性和77岁男性,均伴有胃部胀满、嗳气,胃底腺息肉病史。内镜特征:2例均为表浅隆起型病变(0~Ⅱa),病变处黏膜颜色正常伴表面小血管充血,边界可见。镜下病变表面被覆无异型的胃小凹上皮,固有层腺体轻度异型增生,排列紊乱融合,由2种细胞构成:一种类似胃底腺主细胞,另一种类似壁细胞,以前者为主。病灶最大径分别为5 mm及2.5 mm,浸润黏膜下层(浸润深度分别为0.5 mm及0.4 mm),无间质反应及脉管侵犯。周围胃黏膜未见萎缩等异常,未查见幽门螺旋杆菌。免疫表型:异型腺体MUC6、pepsinogen-I弥漫(+),H +/K +-ATPase、p53散在(+),Ki-67增殖指数5%~10%,β-catenin胞膜/质(+)。结论 GA-FG是一种新的组织学类型胃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良好,但需要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底腺型胃癌 低度恶性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下载PDF
垂体细胞瘤及其罕见室管膜样亚型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司海鹏 王剑蓉 +2 位作者 章宜芬 王震 张智弘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4-288,共5页
目的探讨垂体细胞瘤及其罕见的室管膜样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和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染色观察7例垂体细胞瘤(6例经典型和1例室管膜样亚型)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6... 目的探讨垂体细胞瘤及其罕见的室管膜样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和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染色观察7例垂体细胞瘤(6例经典型和1例室管膜样亚型)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6例经典型肿瘤均由致密的肥胖梭形细胞构成,瘤细胞呈短束状和车辐状排列;而1例室管膜样亚型,瘤细胞呈漩涡状和乳头状排列,伴明显的血管周菊形团结构。免疫表型:所有肿瘤均弥漫表达S-100蛋白和TTF-1,而IDH1R132H、Olig-2、NF、CD34、Syn、Cg A及垂体激素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均<2%。不同的是,经典型病例GFAP和EMA仅灶阳性,室管膜样亚型中GFAP呈弥漫阳性,且>50%瘤细胞EMA点状阳性。结论垂体细胞瘤是起源于神经垂体细胞罕见的低级别胶质瘤,该实验有助于扩大垂体细胞瘤的形态学谱系和对新亚型的认识,对病理的鉴别诊断和临床治疗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细胞瘤 室管膜样 免疫表型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肾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王震 司海鹏 +1 位作者 范钦和 张炜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9-542,共4页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肉瘤(c lear cell sarcom a of the k idney,CCSK)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和免疫组化vim entin、bc l-2、desm in、S-100蛋白、CD99、CD34、CD117、CK、EMA染色,观察2例CCSK的病理组织...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肉瘤(c lear cell sarcom a of the k idney,CCSK)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和免疫组化vim entin、bc l-2、desm in、S-100蛋白、CD99、CD34、CD117、CK、EMA染色,观察2例CCSK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并复习文献。结果镜下见瘤细胞为上皮样或短梭形,被分枝状纤维血管间质分隔成巢团状,部分区域见黏液样变性微囊肿和细胞外胶原玻璃样变类似骨样组织的硬化型等形态变异。免疫组化示:瘤细胞vim entin和bc l-2弥漫阳性,余为阴性。结论CCSK是一种罕见的儿童期恶性肾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熟悉其形态学变异有利于与其它类似病变如肾母细胞瘤、先天性中胚叶肾瘤、肾恶性横纹肌样瘤、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肉瘤 透明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散发性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生物学的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杨柏林 谷云飞 +2 位作者 赖仁胜 谢玲 金黑鹰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60-1164,共5页
目的:探讨分析中国人散发性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的变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多重PCR方法检测105例散发性结直肠癌初诊患者微卫星状态,分析MSI结直肠癌潜在的相关临床病理生物学特征.结果:105结直肠癌中,MSI... 目的:探讨分析中国人散发性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的变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多重PCR方法检测105例散发性结直肠癌初诊患者微卫星状态,分析MSI结直肠癌潜在的相关临床病理生物学特征.结果:105结直肠癌中,MSI检出率24.7%,其中MSI-H 14例(13.3%),MSI-L 12例(11.4%);队列中各位点突变率分别是D5S346(5.7%), BAT26(8.6%),BAT25(10.5%),D17S250(8.6%), D2S123(10.5%);MSI结直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情况与MSS结直肠癌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47,P=0.029),但在患者年龄、肿瘤位置、病理性质无显著临床意义(P>0.05).结论:MSI结直肠癌具有低分化癌多见,淋巴结转移少等特点,淋巴结转移少可能是MSI结直肠癌具有生存优势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发性结直肠癌 微卫星不稳定 临床病理生物学特征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c-KIT基因检测 被引量:3
8
作者 司海鹏 许红英 +2 位作者 李惠 陈劼 王剑蓉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5期706-708,709,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c-KIT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6例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GIST患者,对26例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行c-KIT蛋白(CD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c-KIT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6例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GIST患者,对26例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行c-KIT蛋白(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人S100蛋白(S-100)检测,以确诊为GIST。采用直接测序方法对c-KIT基因11、9、13、17号的外显子突变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26例病例中CD117阳性为22例,共14例(53.8%)检测到c-KIT突变,第11外显子是KIT基因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检测到的突变形式主要有缺失突变,点突变和插人突变,均为杂合性突变。结论 CD117阳性及c-KIT突变是GIST的普遍现象,突变位点有集中趋势,以梭形细胞型突变最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 C-KIT基因 检测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伴浸润性癌的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思敏 王露 +3 位作者 高丽丽 王耀辉 黄玉洁 章宜芬 《中国医刊》 CAS 2018年第9期1036-1040,共5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tubulopapillary neoplasm,ITPN)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收治的1例ITPN伴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tubulopapillary neoplasm,ITPN)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收治的1例ITPN伴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结果该例患者符合ITPN伴浸润性癌的诊断标准,ITPN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25~79岁),无明显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扩张的胰管内见境界清楚的呈息肉样或实性结节状生长的肿物,常无明显黏液。光镜下见肿瘤由密集排列的小管状腺体组成,大部分区域腺体背靠背,局灶呈管状乳头状生长,可见筛状结构和粉刺样坏死,腺上皮细胞呈立方形伴中-重度非典型性;在导管内肿瘤周围的间质中出现细条索状细胞或成角的腺体时提示存在浸润性癌。肿瘤细胞常表达CK7、CK19、MUC1、MUC6,不表达MUC2、MUC5AC、CgA、Syn、CD56。结论 ITPN是一种少见的胰腺肿瘤,其术前诊断非常困难,影像学上很难与其他囊实性肿瘤鉴别,确诊主要依据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即使伴有浸润性癌,其预后也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具有乳头样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韩梅 贺亚敏 +3 位作者 王耀辉 陈劼 高丽丽 章宜芬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8年第11期750-753,共4页
目的探讨具有乳头样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NIFTP)的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NIFTP的临床特征、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基因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男、女各2例,年龄41~58岁。3例无明显症状,1例表现为气... 目的探讨具有乳头样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NIFTP)的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NIFTP的临床特征、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基因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男、女各2例,年龄41~58岁。3例无明显症状,1例表现为气道轻度受阻。B超示甲状腺结节,TI-RADS 3-4B类。甲状腺细针穿刺涂片示可疑甲状腺乳头状癌。大体肿瘤最大径为0.1~7.4cm,边界清楚或有完整包膜。镜下部分滤泡上皮细胞呈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核特征,可见"喷洒征",未见脉管及包膜侵犯。免疫组化:肿瘤细胞不同程度CK19、cyclinD1、HBME-1、galectin-3(+)。K-RAS、N-RAS及B-RAF基因检测未发现突变。患者行双侧甲状腺切除术后随访1~7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 NIFTP是一种交界性甲状腺肿瘤,具有极低度恶性潜能。该肿瘤多为无意中发现的结节,组织发生及相关预后仍处于争论中。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具有乳头样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 临床病理学
下载PDF
肺纤毛性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莉 贺亚敏 +3 位作者 王洁 高丽丽 陈劼 章宜芬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9年第6期345-348,共4页
目的探讨肺纤毛性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 of the lung,CMPT)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肺纤毛性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分析其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50岁和70岁,... 目的探讨肺纤毛性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 of the lung,CMPT)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肺纤毛性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分析其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50岁和70岁,男女各1例,均无吸烟史和临床症状。肺部CT均提示肺外周型小结节。1例发生于左下肺,1例发生于右上肺,均行楔形肺切除术。肿瘤最大径分别为8 mm(伴薄壁空洞)和17 mm;镜下见肿瘤为假复层柱状上皮乳头样结构,被覆3种细胞即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及基底细胞,伴有大量细胞外黏液,细胞无异型性,无核分裂象及坏死。免疫组化: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及基底细胞均CK7强(+),TTF-1弱(+),CK20和MUC2(-);基底细胞p40、p63和CK5/6强(+);纤毛细胞MUC5AC(+),Ki-67阳性指数分别为10%和2%。术后随访5个月及11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分子检测:EGFR和BRAF均无基因突变。结论肺纤毛性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依据其典型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可做出诊断,需要与肺黏液腺癌等恶性肿瘤相鉴别,尤其在术中冷冻快速诊断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细胞 基底细胞 纤毛性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
下载PDF
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输卵管内膜异位症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耀辉 彭光银 +2 位作者 刘春样 韩梅 章宜芬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7年第10期759-763,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人类腋窝淋巴结输卵管内膜异位症(ES)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要点,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输卵管ES,分析其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36岁。右乳腺浸润性癌... 目的探讨乳腺癌人类腋窝淋巴结输卵管内膜异位症(ES)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要点,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输卵管ES,分析其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36岁。右乳腺浸润性癌,非特殊类型;Nottingham分级Ⅰ级。腋窝淋巴结(5/27枚)见良性上皮包涵体35个,主要位于被膜下(57%)和被膜内(40%),最大径86~403μm。镜下见上皮包涵体呈分化良好的腺体,被覆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核垂直于基底膜,没有明显结构和细胞异型性。腺体被覆纤毛或顶浆分泌的柱状上皮,柱状上皮间夹杂少量胞质透明的细胞,类似输卵管内膜上皮。免疫组化染色示腺上皮细胞PAX-8和WT-1(+),GATA3(-)。结论腋窝淋巴结ES是一种罕见腺体异位,诊断依据其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与患者乳腺癌组织形态对比,可与淋巴结癌组织转移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 良性上皮包涵体 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 诊断
下载PDF
CD117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彭光银 李秀清 +2 位作者 高丽丽 章宜芬 王耀辉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8年第5期349-353,共5页
目的探讨CD117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114例乳腺浸润性癌,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浸润性癌组织CD117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雌孕激素表达情况、增殖指数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检测... 目的探讨CD117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114例乳腺浸润性癌,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浸润性癌组织CD117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雌孕激素表达情况、增殖指数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检测出34例CD117(+),阳性率为29.8%,其中弱(+)11.4%(13例),强(+)18.4%(21例)。31例三阴性乳腺癌中67.7%(21例)阳性表达,其中61.3%(19例)强阳性表达。CD117阴性、弱阳性、强阳性者ER阳性率分别为75%、38.5%、4.8%,Ki-67指数分别为24.8%±19.7%、43.5%±26.7%、65.5%±21.4%,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CD117阴性、强阳性者年龄分别为54.2±10.7岁、47.5±9.9岁,Nottingham 3级比例分别为22.5%、66.7%,PR阳性率分别为68.6%、4.8%,Her-2阳性率分别为23%、4.8%,三阴性乳腺癌比率分别为12%、90.5%,差异均显著(P<0.05);而肿瘤发生侧别、T分期、N分期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CD117在部分乳腺浸润性癌中呈强阳性表达。CD117强阳性乳腺浸润性癌发病年龄较轻,Ki-67指数及组织学分级高,激素受体、Her-2阳性率低,常为三阴性乳腺癌,CD117可能为三阴性乳腺癌临床治疗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三阴性乳腺癌 CD117 免疫组化
下载PDF
9例子宫内膜和卵巢同步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莉 吴晋蓉 +3 位作者 韩梅 可飞 李秀清 章宜芬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64-69,共6页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和卵巢同步癌(SEO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20年8月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9例SEO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47.44岁,首...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和卵巢同步癌(SEO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20年8月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9例SEO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47.44岁,首发症状以子宫异常出血为主。9例SEOC患者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均为子宫内膜样癌,以低级别、Ⅰ期肿瘤为主;8例伴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AH/EIN)。9例SEOC中,卵巢癌的病理类型为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G1、G2)8例,透明细胞癌1例;均为Ⅰ期肿瘤,多为单侧卵巢受累。6例存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均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及输卵管受累。4例患者行腹水细胞学检查,仅1例发现癌性腹水。其中病例5既往有结肠腺癌病史,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及结肠腺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LH1、PMS2表达缺失;病例8卵巢癌病理类型为透明细胞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SH2、MSH6表达缺失。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及术后辅助治疗。结论 SEOC通常发生于年轻女性。以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早期肿瘤为主。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和卵巢同步癌 子宫内膜 卵巢 病理
下载PDF
十二指肠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病理学特征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莉 王耀辉 +3 位作者 申龙树 王洁 孟锦涛 章宜芬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3期256-258,269,共4页
十二指肠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duodenal gangliocytic paraganglioma, DGP)是发生于十二指肠壶腹乳头部附近的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1],DGP组织学上容易被误诊为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神经内分泌肿瘤G1(neuroendocrine tumor grade1,NET ... 十二指肠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duodenal gangliocytic paraganglioma, DGP)是发生于十二指肠壶腹乳头部附近的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1],DGP组织学上容易被误诊为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神经内分泌肿瘤G1(neuroendocrine tumor grade1,NET G1)等。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DGP,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 副神经节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下载PDF
柏子仁、丹参等中药复方对不孕症的病理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晓斌 江霞 +1 位作者 赖仁胜 宋清霞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7-369,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治疗不孕症雌鼠器官病理形态学。方法:对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每组各六例雌鼠器官行病理形态学和雌激素受体免疫组化检查并分析。结果:给药组卵巢卵泡数、间质等及子宫内膜雌激素受...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治疗不孕症雌鼠器官病理形态学。方法:对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每组各六例雌鼠器官行病理形态学和雌激素受体免疫组化检查并分析。结果:给药组卵巢卵泡数、间质等及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以大剂量组为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仁/病理 丹参/病理 不育 动物 实验 大鼠
下载PDF
胃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观察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思敏 章宜芬 +4 位作者 孙怡 李惠 可飞 王露 谢玲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9期858-860,共3页
胃母细胞瘤(gastroblastoma GB)由Miettinen等人2009年首次报道,截至2022⁃04英文文献报道12例[1-6],中文文献报道2例[7-8],14例中5例基因检测证实有MALAT1-GLI1基因融合,本病例为第6例证实有MALAT1-GLI1基因融合的病例,是国内报道的第1... 胃母细胞瘤(gastroblastoma GB)由Miettinen等人2009年首次报道,截至2022⁃04英文文献报道12例[1-6],中文文献报道2例[7-8],14例中5例基因检测证实有MALAT1-GLI1基因融合,本病例为第6例证实有MALAT1-GLI1基因融合的病例,是国内报道的第1例。由于胃母细胞瘤非常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母细胞瘤 具有上皮和间叶双相分化的胃肿瘤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化
下载PDF
颈部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累及脾脏并伴显著肉芽肿反应病理分析
18
作者 王耀辉 李惠 +2 位作者 申龙树 刘春样 章宜芬 《临床误诊误治》 2018年第1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NMZL)累及脾脏并伴显著肉芽肿反应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颈部NMZL累及脾脏并伴显著肉芽肿反应临床资料,分析其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基因...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NMZL)累及脾脏并伴显著肉芽肿反应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颈部NMZL累及脾脏并伴显著肉芽肿反应临床资料,分析其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基因检测特征。结果男,34岁,因低热、消瘦、盗汗16个月,全身淋巴结及脾脏增大14个月就诊,初步诊断为脾功能亢进行脾脏切除术。脾脏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示:脾脏组织内多个结节样结构,周边见较多小中淋巴样细胞与组织细胞混合存在,部分结节间见较多淋巴样细胞,小中淋巴样细胞浸润红髓。脾脏内结节区CD68和CD163阳性表达,结节周围有较多CD20阳性的小中淋巴样细胞,部分结节间区淋巴样细胞聚集融合,Ki-67阳性率30%。倾向低级别B细胞淋巴瘤。右颈部淋巴结活检示:淋巴结仅见少量残存淋巴滤泡,小中淋巴细胞弥散分布。免疫组化示:淋巴结内小中淋巴样细胞CD20、CD43阳性,Bcl-2(部分阳性),Ki-67阳性率约40%。淋巴结基因检测发现克隆性基因重排。最终诊断:右颈部NMZL累及脾脏并伴显著肉芽肿反应。结论肉芽肿病变可能掩盖淋巴瘤的形态学改变,临床病理诊断时除需注重特殊染色排除特殊感染或其他病因,还需仔细分析肉芽肿之间的淋巴细胞,综合临床、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遗传学检查结果以排除淋巴瘤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边缘区 淋巴结 脾脏 肉芽肿 病理学 临床
下载PDF
子宫内膜样癌分子分型的临床病理意义
19
作者 汤永峰 顾芸 +3 位作者 李惠 司海鹏 张珦 许家莹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843-847,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癌分子分型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145例子宫内膜样癌根治手术石蜡标本,应用测序法检测POLE突变,有突变的归为POLE突变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四种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MLH1、PMS2、MSH2、MSH6和p5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癌分子分型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145例子宫内膜样癌根治手术石蜡标本,应用测序法检测POLE突变,有突变的归为POLE突变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四种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MLH1、PMS2、MSH2、MSH6和p53蛋白的表达,MMR表达缺失者归为MMR缺陷型(MMR-D);剩余标本根据p53免疫组化结果分为p53突变型和p53野生型。结果145例子宫内膜样癌中,POLE突变型6例(4.1%),MMR-D型44例(30.3%),p53突变型15例(10.3%),p53野生型80例(55.2%)。POLE突变与患者年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宫颈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MMR-D与患者年龄相关,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宫颈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p53蛋白异常表达与患者年龄、浸润深度、有无宫颈浸润无关(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临床工作中可根据POLE突变检测、MMR蛋白和p53蛋白表达对子宫内膜样癌进行分子分型,为后续治疗选择和预后判断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样癌 错配修复 P53 POLE 分子分型
下载PDF
苏州两医院女性宫颈HPV感染基因型别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1
20
作者 王宏景 刘忠伦 +6 位作者 耿建祥 李丽 李海 王晓红 赵雪 夏思钧 夏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404-406,共3页
目的比较苏州市两家医院女性宫颈上皮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基因扩增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对4393例宫颈上皮细胞标本进行23种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4393例女性宫颈上皮... 目的比较苏州市两家医院女性宫颈上皮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基因扩增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对4393例宫颈上皮细胞标本进行23种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4393例女性宫颈上皮细胞标本,HPV总阳性率为31.64%(1390/4393),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苏州市立东区医院HPV总阳性率分别为33.44%(611/1827)、30.36%(779/2566),一重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2.44%(410/1827)、20.73%(532/2566),多重感染阳性率分别为11.00%(201/1827)、9.63%(247/2566),两院HPV总阳性率及一重、多重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因扩增结合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可应用于宫颈细胞标本HPV分型检测,对女性宫颈HP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宫颈细胞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分型 基因芯片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