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降合剂对大鼠单纯性胃食管反流模型脑-肠轴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杨璐 刘万里 +4 位作者 颜延凤 王涛 黄玉珍 苏坤涵 段欣慧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年第12期96-100,共5页
目的观察通降合剂对大鼠单纯性胃食管反流模型的作用及对脑-肠轴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手术造模,建立大鼠单纯性胃食管反流模型。并将30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通降合剂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健康雄性SD大鼠... 目的观察通降合剂对大鼠单纯性胃食管反流模型的作用及对脑-肠轴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手术造模,建立大鼠单纯性胃食管反流模型。并将30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通降合剂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对照组(仅打开腹腔后缝合)。通降合剂低、高剂量组分别灌胃予10 ml/kg、20 ml/kg的通降合剂,对照组、模型组灌胃予20 ml/kg的0.9%NaCl溶液。各组均连续干预4周,观察胃电图,取样检测食管下段黏膜及胃液pH值、胃液中胃蛋白酶水平,ELISA法测定大鼠血浆及胃窦组织中胃肠活性物质水平,HPLC测定大鼠血浆神经递质水平,分离食管进行食管炎评分。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电频率和振幅、食管下段黏膜pH值、血浆胃泌素水平、胃窦组织胃肠活性物质(胃泌素、胃动素、P物质)水平降低(P<0.05),胃液胃蛋白酶水平、血浆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水平、食管炎评分升高(P<0.05)。(2)与模型组比较,通降合剂低、高剂量组大鼠胃电频率和振幅增加(P<0.05),食管下段黏膜p H值升高(P<0.05)。(3)与模型组比较,通降合剂低、高剂量组大鼠血浆及胃窦组织胃泌素水平升高(P<0.05),通降合剂高剂量组大鼠血浆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水平降低(P<0.05)。(4)与模型组比较,通降合剂低、高剂量组大鼠食管炎评分减少(P<0.05)。结论通降合剂可以明显改善单纯性胃液食管反流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抑制反流损伤,同时对与脑-肠轴相关的外周神经递质和胃肠活性物质具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大鼠 通降合剂 脑-肠轴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胃泌素
下载PDF
通降合剂对肝气郁结证模型大鼠胃肠道功能及脑肠轴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杨璐 刘万里 +4 位作者 颜延凤 王涛 黄玉珍 苏坤涵 段欣慧 《江苏中医药》 CAS 2019年第8期78-82,共5页
目的:考察通降合剂对肝气郁结证模型大鼠胃肠道功能及脑肠轴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通降合剂低、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孤养法配合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性应激(CUMS)制备大鼠肝气郁结证模型,造模期4周... 目的:考察通降合剂对肝气郁结证模型大鼠胃肠道功能及脑肠轴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通降合剂低、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孤养法配合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性应激(CUMS)制备大鼠肝气郁结证模型,造模期4周。CUMS刺激1周后,通降合剂低、高剂量组每日灌胃通降合剂3、6mL/kg,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1次/d,各组均灌胃4周。比较各组大鼠干预前后体重变化和干预后糖水偏好、旷场试验指标以及胃电平均频率和平均振幅,随后解剖取材,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胃液pH值、胃蛋白酶活力、胃肠激素水平和神经递质水平。结果:模型组和通降合剂各剂量组大鼠体重增长抑制,通降合剂对模型大鼠体重并未见明显影响(P>0.05)。行为学检测可见,模型组大鼠糖水消耗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旷场试验也显示模型组大鼠探究行为明显减少,表现为明显的抑郁行为改变。通降合剂高、低剂量组大鼠糖水消耗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P<0.01),旷场探究行为也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P<0.01)。模型组大鼠胃电平均频率和平均振幅、胃液pH值、胃管下段pH值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P<0.01),通降合剂各剂量组大鼠上述胃电指标和pH值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P<0.01)。模型组大鼠胃窦组织中胃泌素(GAS)、胃动素(MOT)和P物质(SP)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P<0.01),通降合剂高剂量组对上述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低剂量组仅对GAS、SP有明显改善(P<0.05)。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纹状体、海马及皮质中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明显升高(P<0.01),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水平明显降低(P<0.01),通降合剂对模型大鼠各脑区NE、5-HT和DA水平异常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以高剂量组作用更为明显。结论:通降合剂可明显改善肝气郁结证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和功能,而基于胃肠激素和中枢神经递质的脑肠轴调控是其发挥疗效作用的潜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降合剂 肝气郁结 功能性胃肠病 脑肠轴 SD大鼠 实验研究 雄性
下载PDF
两种途径介入治疗低位胆道恶性梗阻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卜苑雯 孙蓉 《贵州医药》 CAS 2018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胆管造影术(ERCP)、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置入金属支架实施介入治疗对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方法 200例低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根据支架置入途径分为ERCP组和PTCD组各10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胆管造影术(ERCP)、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置入金属支架实施介入治疗对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方法 200例低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根据支架置入途径分为ERCP组和PTCD组各10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显著的低于PTCD组患者(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ALT、AST、TBIL、DBIL、GG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7天,两组患者血清ALT、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RCP组患者的血清TBIL、DBIL、GGT水平均显著的低于PTCD组(P<0.05);ERCP组手术并发症率显著低于PTCD组(P<0.05)。结论对于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患者,采用ERCP途径置入金属支架实施介入治疗的效果与PTCD途径相当,但ERCP具有更快的缓解患者黄疸症状的优势,住院时间较短、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CP PTCD 金属支架 介入治疗 低位胆道恶性梗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