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硬化背景下超声造影对肝内微小结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4
1
作者 黄艳丽 吕校平 张炽敏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8-301,共4页
目的肝硬化背景下微小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难题,而超声造影可明显提高肝肿瘤诊断的准确性,但对微小病变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肝内微小结节(≤2.0 c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8月在解放... 目的肝硬化背景下微小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难题,而超声造影可明显提高肝肿瘤诊断的准确性,但对微小病变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肝内微小结节(≤2.0 c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8月在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肝病中心收治入院经临床病理证实的70例肝硬化患者(76个直径≤2.0 cm肝局灶性微小结节),分析肝硬化患者肝内微小结节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资料,将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增强CT结果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计算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增强CT对肝硬化背景下微小肝癌的敏感性分别为47.6%、97.6%、95.2%;特异性分别为79.4%、97.1%、97.1%;准确性分别为61.8%,97.4%、96.1%。经一致性检验,常规超声的Kappa值为0.259,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差;超声造影Kappa值为0.947,增强CT Kappa值为0.920,与病理诊断结果高度吻合。结论超声造影对鉴别肝硬化合并肝内微小结节较常规超声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对微小肝癌的敏感性优于增强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常规超声 肝硬化 微小肝癌
下载PDF
我国东部地区老年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敏 刘倩楠 +6 位作者 董源 王寿明 李鑫 张玥 张馨 何长伦 耿家宝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4期79-83,共5页
目的调查2007-2016年我国东部地区老年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解放军第八一医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老年戊型肝炎患者(≥60岁)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地区、发病季节、肝功能、有无基础肝病和预后等... 目的调查2007-2016年我国东部地区老年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解放军第八一医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老年戊型肝炎患者(≥60岁)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地区、发病季节、肝功能、有无基础肝病和预后等,分析老年戊型肝炎发病的性别、年龄和季节特点,比较合并基础肝病患者与无并发症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共收治老年戊型肝炎患者161例,均为散发,男性127例,女性34例。60~69岁、70~79岁和≥80岁年龄段发患者数分别为106例、43例和12例。161例患者中29例合并基础肝病,其中合并慢性HBV感染者16例。79例患者来自城市,82例患者来自农村。1~4季度发病例数分别为84例、44例、21例和12例。第1季度患者数最多,占发病总人数的52.2%(84/161),其次为第2季度,占27.3%(44/161)。经保肝等综合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仍有少数患者治疗无效,共21例病死,其中男性19例,女性2例。21例病死患者中,10例合并其他基础肝病。与无并发症的戊型肝炎患者相比,有基础肝病患者的TBil值更高、PT延长、PTA降低、CHE降低、住院时间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并发症的老年戊型肝炎患者病死率为8.3%(11/132),有基础肝病患者的病死率为34.5%(1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P=0.001)。结论老年戊型肝炎主要发生在第1季度,男性患者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有基础肝病患者的病死率显著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 老年 流行病学 病死率
下载PDF
颈清术中见PICC管异位于颈内静脉1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周竹云 刘向辉 +2 位作者 孙卫革 杨建 黄辉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299-301,共3页
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术前诱导化疗时,常规行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pherally inserted cerctral Denous cathetere,PICC)。在PICC置管正确,完成术前诱导化疗后,出现PICC管异位的情况罕见。本文报道1例舌癌术前诱导化疗后,术中发现PICC... 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术前诱导化疗时,常规行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pherally inserted cerctral Denous cathetere,PICC)。在PICC置管正确,完成术前诱导化疗后,出现PICC管异位的情况罕见。本文报道1例舌癌术前诱导化疗后,术中发现PICC管异位于术侧颈内静脉内,经妥善处理后将其取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静脉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 异位 根治性颈清术
下载PDF
护肝拔毒巴布膏外敷联合基础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邹逸天 华海清 +7 位作者 郑清兴 徐伟 丁小波 张建新 陆云飞 宋来军 李蕾英 吴国祥 《江苏中医药》 CAS 2011年第7期32-33,共2页
目的:观察新型中药外敷制剂护肝拔毒巴布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以护肝、降酶、退黄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中药护肝拔毒巴布膏敷贴在... 目的:观察新型中药外敷制剂护肝拔毒巴布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以护肝、降酶、退黄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中药护肝拔毒巴布膏敷贴在日月、期门、章门穴位处,观察2组治疗后中医症候改善、肝功能复常、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消长、不良反应及随访期复发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组能比较快速高效(治疗后4周内)缓解患者胁痛、无力、纳差、黄疸等常见症状。肝功能复常方面,治疗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病毒标志物消长及不良反应方面2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新型中药护肝拔毒巴布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确切,安全,能较好地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护肝拔毒巴布膏 外敷 ALT TBIL ALB HBV-M
下载PDF
肿瘤抗血管生成药物致高血压的观察及护理
5
作者 戴园园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6期2042-2043,共2页
目的通过对肿瘤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恶性肿瘤患者致高血压的临床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收治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85例,包括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帕唑帕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和阿昔替尼,观察患者的高血压发生... 目的通过对肿瘤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恶性肿瘤患者致高血压的临床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收治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85例,包括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帕唑帕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和阿昔替尼,观察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结果:25例(29.0%)发生高血压,其中Ⅰ级4例(16.3%),Ⅱ级10例(40%),Ⅲ级11例(44.096),无高血压危象发生。因高血压导致治疗药物暂停4例,治疗药物剂量降低2例,无因高血压永久退出治疗的患者。结论:抗血管生成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息者致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根据患者血压临床特点进行相关治疗及护理,必要时调整肿瘤抗血管生成药物剂量,是减少高血压不良反应影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抗血管生成药物 高血压 护理对策
下载PDF
地佐辛与吗啡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小江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7年第4期616-618,共3页
目的:比较地佐辛与吗啡治疗晚期癌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94例晚期癌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应用地佐辛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吗啡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镇痛总有效率与不... 目的:比较地佐辛与吗啡治疗晚期癌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94例晚期癌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应用地佐辛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吗啡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镇痛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通过生活质量评价量表 short form 36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以及生活质量总分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镇痛总有效率为93.62%,对照组镇痛总有效率为89.36%,两组患者在镇痛效果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6,P =0.459),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51%)显著低于对照组(25.5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0,P =0.028);且研究组患者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与生活质量总分[(84.52±11.03)分、(94.56±6.37)分、(89.26±12.37)分、(88.62±10.9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2.13±8.56)分、(81.25±7.29)分、(72.56±11.23)分、(72.03±9.84)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994、6.852、9.425、7.741,均 P =0.000)。结论地佐辛与吗啡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效果相似,都具备良好的镇痛作用,但从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来看,地佐辛副作用更少,安全性更高,并且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佐辛 吗啡 癌性疼痛 临床效果
原文传递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7
作者 项婷 崇杨 +2 位作者 张冬华 江涛 王轩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第5期408-411,共4页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肝移植术后凝血机制的影响,观察其对肝动脉血栓形成(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HAT)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于术后血液动力学...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肝移植术后凝血机制的影响,观察其对肝动脉血栓形成(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HAT)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于术后血液动力学稳定后静脉滴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案.2组均治疗7 d.采用CA1500血凝仪检测患者凝血功能,采用TEG5000凝血分析仪行血栓弹力图参数(thrombelastography,TEG)分析,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监测肝动脉阻力指数(hepatic artery resistance index,RI),观察并记录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术后TEG反应时间[(6.35±1.59)min比(5.21±1.37)min,t=2.453]较对照组延长、最大振幅[(58.07±5.42)mm比(61.67±5.63)mm,t=-2.532]较对照组下降、RI[(0.73±0.11)比(0.62±0.10),t=-2.948]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术后发生出凝血相关并发症2例,治疗组未发生.结论 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影响肝移植患者术后的凝血功能,预防H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手术后并发症 丹参酮ⅡA磺酸钠 肝动脉血栓形成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