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水浸泡剂量对骨骼肌运动性疲劳恢复效果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强 季煜钦 叶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5期5732-5740,共9页
目的:冷水浸泡恢复方法在浸泡水温、时长及深度等操作性指标上暂无统一方案,导致在骨骼肌运动性疲劳恢复疗效方面产生争议。文章以此分析不同因素下冷水浸泡对肌肉损伤、肌肉酸痛及肌力恢复的影响,以期探寻最佳的浸泡实施方案,从而为肌... 目的:冷水浸泡恢复方法在浸泡水温、时长及深度等操作性指标上暂无统一方案,导致在骨骼肌运动性疲劳恢复疗效方面产生争议。文章以此分析不同因素下冷水浸泡对肌肉损伤、肌肉酸痛及肌力恢复的影响,以期探寻最佳的浸泡实施方案,从而为肌肉组织疲劳恢复提供证据。方法: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Web of Science、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跨度为2000-01-01/2023-08-15,共得文献4759篇,通过筛选排除4735篇,最终纳入文献24篇。采用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并使用Stata-MP 16软件进行效应量合并、亚组分析、Meta回归、敏感性检验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1)共纳入24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17例受试者,整体上方法学质量较高;(2)Meta分析结果显示:冷水浸泡能显著降低肌酸激酶血值(SMD=-0.17,95%CI:-0.29至-0.05,P<0.01),减轻肌肉酸痛(SMD=-0.60,95%CI:-0.81至-0.38,P<0.01)和促进最大肌力恢复(SMD=0.17,95%CI:0.05-0.30,P<0.01);(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水温>14℃(SMD=-0.48,95%CI:-0.76至-0.20,P<0.01)和时长12-14min(SMD=-0.38,95%CI:-0.61至-0.15,P<0.01)的浸泡方案降低肌酸激酶血值效果最好,且对耐力运动(SMD=-0.45,95%CI:-0.71至-0.20,P<0.01)后的干预疗效更显著;水温<10℃(SMD=-0.61,95%CI:-0.79至-0.43,P<0.01)、时长<12 min(SMD=-0.76,95%CI:-0.98至-0.53,P<0.01)以及髂棘以上(SMD=-0.74,95%CI:-0.97至-0.52,P<0.01)的浸泡深度缓解肌肉酸痛效果最好,且对耐力运动(SMD=-0.42,95%CI:-0.61至-0.22,P<0.01)后的镇痛效果更明显;(4)Meta回归结果显示,浸泡水温、浸泡时长及运动类型是影响肌酸激酶效应量的重要调节因子;浸泡水温及浸泡深度是影响目测类比评分效应量的重要调节因子,运动类型是影响最大等长肌力效应量的重要调节因子。结论:(1)极低到中等强度证据显示,冷水浸泡能有效减轻肌肉损伤、缓解肌肉酸痛和促进肌力恢复;(2)在减轻肌肉损伤方面,浸泡水温、浸泡时长、运动类型是影响浸泡疗效的显著调节因子,其中浸泡水温>14℃、时长12-14 min是降低运动后肌肉损伤的最佳方案,且对耐力运动后的浸泡效果更好;(3)在降低肌肉酸痛方面,浸泡水温、浸泡深度是影响干预效应的重要调节因子,其中浸泡水温<10℃、时长<12 min、髂棘以上浸泡深度是减轻肌肉酸痛的最佳方案,且对耐力运动后的镇痛效果更好;(4)在促进肌力恢复方面,运动类型是影响最大等长肌力效应量的关键调节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疗 冷水浸泡 肌酸激酶 肌肉损伤 炎症反应 延迟性肌肉酸痛 最大肌力 运动性疲劳 疲劳恢复 META分析
下载PDF
不同落地方向及运动疲劳对侧切动作中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的影响
2
作者 薛博士 杨晓巍 +4 位作者 赵建斌 吴菁 杨辰 郑亮亮 周志鹏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3-662,共10页
目的:对比不同方向(前向、45°斜向、横向)落地侧切动作疲劳前后下肢生物力学特征差异,探讨不同落地方向及疲劳对侧切动作ACL损伤风险的影响。方法:比较15名男性大学生在疲劳诱导前后执行3种不同落地方向侧切动作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目的:对比不同方向(前向、45°斜向、横向)落地侧切动作疲劳前后下肢生物力学特征差异,探讨不同落地方向及疲劳对侧切动作ACL损伤风险的影响。方法:比较15名男性大学生在疲劳诱导前后执行3种不同落地方向侧切动作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变化,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触地时刻髋、膝关节屈曲角45°斜向侧切和横向侧切显著小于前向侧切(p<0.05),且前向、45°斜向、横向侧切依次呈减小趋势;触地时刻踝关节跖屈角、缓冲阶段膝关节屈曲和踝关节跖屈活动度、向后地面反作用力首峰时刻膝伸展和外翻力矩45°斜向侧切和横向侧切显著大于前向侧切(p<0.05),且前向、45°斜向、横向侧切依次呈增大趋势;最大垂直地面反作用力横向侧切显著大于前向侧切(p<0.05);疲劳后3个方向侧切动作髋关节屈曲活动度均显著减小(p<0.05),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和踝关节跖屈活动度较疲劳前均有所降低(p>0.05)。结论:不同落地方向可对侧切动作下肢动作模式造成影响,侧切变向角度的增大可能导致更大的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运动疲劳可能增加男子侧切变向动作中的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并且在大角度侧切变向时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切变向 神经肌肉疲劳 下肢运动损伤 生物力学 动作模式
下载PDF
运动血清对海马HT-22细胞突触形成及BDNF、TrkB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魏宁 季师敏 +6 位作者 刘钢 胡斐 魏翠 黄夏 王海亚 郭世磊 王斌 《辽宁体育科技》 2020年第6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运动血清对海马HT-22细胞突触形成和BDNF、TrkB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方法:测定运动员和无运动习惯人血清睾酮、皮质醇、肌酸激酶和尿素含量,分别采用运动员血清、无运动习惯人血清干预离体培养的海马HT-22细胞,观察不同血清培养... 目的:探讨运动血清对海马HT-22细胞突触形成和BDNF、TrkB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方法:测定运动员和无运动习惯人血清睾酮、皮质醇、肌酸激酶和尿素含量,分别采用运动员血清、无运动习惯人血清干预离体培养的海马HT-22细胞,观察不同血清培养下海马HT-22细胞的形态,并测定海马HT-22细胞BDNF和TrkB两种蛋白的表达量。结果:在进行运动训练后,血清中生化指标有了一定的变化;运动血清培养的HT-22细胞间的连接数量多于无运动习惯人;男性运动血清组细胞BDNF和TrkB含量均显著大于无运动习惯男性血清组(P<0.05);女性运动血清组细胞TrkB含量显著大于无运动习惯型女性血清组(P<0.05)。结论:运动血清能够增加HT-22细胞间的连接数量以及BDNF、TrkB的表达,对海马产生有益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HT-22细胞突触 BDNF TRKB 蛋白表达
下载PDF
肌肉电刺激结合肌力训练对髌股疼痛综合征人群单腿下蹲动作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
4
作者 杨晓巍 姚英策 +5 位作者 吴菁 薛博士 赵建斌 杨辰 栾天峰 周志鹏 《体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2-60,66,共10页
目的: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PFPS)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疼痛,运动疗法以及肌肉电刺激已被证明可以改善PFPS人群的疼痛及功能,但关于其是否能够改善下肢异常的生物力学特征仍存在争议。因此,研究旨在探讨6周的肌肉... 目的: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PFPS)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疼痛,运动疗法以及肌肉电刺激已被证明可以改善PFPS人群的疼痛及功能,但关于其是否能够改善下肢异常的生物力学特征仍存在争议。因此,研究旨在探讨6周的肌肉电刺激结合肌力训练以及单纯肌力训练对PFPS人群单腿下蹲动作生物力学和肌肉激活特征的影响。方法:招募46名PFPS受试者,随机分为肌肉电刺激训练(electric muscle stimulation,EMS)组和单纯肌力训练(muscle strength training,MST)组。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膝前痛量表(anterior knee pain scale,AKPS)、红外动作捕捉系统、测力台以及表面肌电测试仪采集受试者干预前后单腿下蹲时的运动学、动力学以及表面肌电数据。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确定组别与时间对单腿下蹲时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结果:6周干预训练后,两组单腿下蹲时的VAS评分、髋关节最大内旋角、髋关节最大外展力矩、膝关节最大外展角、膝关节三维峰值力矩、髌股关节反作用力峰值显著降低,髋关节最大屈曲角、髋关节最大外旋力矩、臀肌及股内侧肌表面肌电活动显著提高。与MST组相比,EMS组在提高AKPS评分,降低髋关节最大内收角、膝关节最大屈曲角、膝关节最大外旋角、髌股关节应力峰值上更具优势。结论:EMS结合肌力训练有助于更好地纠正单腿下蹲时异常的髋膝运动模式,降低髌股关节负荷,进而改善PFPS人群疼痛及下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疼痛综合征 肌肉电刺激技术 肌力训练 运动模式 单腿下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