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夏季风变化与华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20
1
作者 郝立生 丁一汇 闵锦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80-1289,共10页
为认识华北夏季降水异常原因及改进气候预测技术,利用华北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等资料,并采用经向风场定义东亚夏季风指数,对东亚夏季风与华北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通常在强东亚夏季风年华北夏... 为认识华北夏季降水异常原因及改进气候预测技术,利用华北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等资料,并采用经向风场定义东亚夏季风指数,对东亚夏季风与华北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通常在强东亚夏季风年华北夏季降水偏多,在弱东亚夏季风年华北夏季降水偏少。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强东亚夏季风年降水偏多(少)的空间分布形势与弱东亚夏季风年降水偏多(少)分布明显不同。(2)无论强东亚夏季风年还是弱东亚夏季风年,华北夏季降水偏多的环流条件是有充足的水汽来源(强夏季风年为西南风水汽输送异常,弱夏季风年为东南风水汽输送异常)和较好的动力上升条件(850 hPa层在华北有辐合环流,500 hPa层中纬度纬向环流突出,华北多低槽过境)。(3)华北夏季降水偏少的环流形势明显不同:在强夏季风年虽然有充足的水汽来源(西南风异常),在弱夏季风年水汽来源不足(偏北风异常),但都缺乏有效的动力上升条件(850 hPa层在华北为辐散环流,500 hPa层中纬度经向环流突出,华北低槽过境偏少)。(4)在强东亚夏季风年,尽管水汽来源充足,但由于动力上升条件不同而造成华北夏季降水量在不同年份有明显差别。如果动力上升条件好,华北夏季降水会异常偏多,反之,华北夏季降水也会出现异常偏少。(5)在弱东亚夏季风年,西南风水汽来源大量减少,如果又缺乏其它路径水汽补充,加上动力条件弱,华北夏季降水会异常偏少。弱夏季风年西南风水汽来源大量减少,但只要东南风水汽输送加强,华北仍会有足够的水汽来源,这时,如果有较好的动力上升条件,华北夏季仍然会出现降水异常偏多的情况,如2011-2013年。预测华北夏季降水不能简单认为东亚夏季风强、华北夏季降水就多,东亚夏季风弱、华北夏季降水就少,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只是说明了水汽条件不同,还应结合动力条件变化才能作好华北夏季降水气候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华北 降水异常 环流特征
下载PDF
天线仰角对双线偏振雷达探测Z_(DR)值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胡方超 张培昌 王振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58-1664,共7页
双线偏振雷达通过探测ZDR值可以识别降水中的粒子形状,但需要考虑抬高天线仰角时对ZDR的影响。根据双线偏振雷达探测小椭球粒子群的雷达气象方程,对Gamma雨滴谱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雷达天线仰角和粒子谱参数改变时和对粒子群旋转... 双线偏振雷达通过探测ZDR值可以识别降水中的粒子形状,但需要考虑抬高天线仰角时对ZDR的影响。根据双线偏振雷达探测小椭球粒子群的雷达气象方程,对Gamma雨滴谱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雷达天线仰角和粒子谱参数改变时和对粒子群旋转轴在空间作垂直一致取向时给ZDR值带来的影响,并确定使ZDR值变化不超过10%的最高仰角应<16.7°。这对提高ZDR的测量精度和偏振雷达估测降水的精度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线偏振雷达 差分反射率因子 旋转椭球粒子群 雷达气象方程
下载PDF
东北夏季低温冷害影响因子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5
3
作者 房一禾 李辑 周放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23期194-200,共7页
以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东北夏季低温为主题,回顾了以往对于东北夏季低温冷害影响因子的研究。将不同的影响因子进行系统归类,着重强调近年来研究发现的新影响因子的同时,也对将来关于东北夏季低温问题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以... 以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东北夏季低温为主题,回顾了以往对于东北夏季低温冷害影响因子的研究。将不同的影响因子进行系统归类,着重强调近年来研究发现的新影响因子的同时,也对将来关于东北夏季低温问题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以期更好地对东北夏季低温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夏季低温冷害 影响因子
下载PDF
宁夏枸杞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香芳 李栋梁 +1 位作者 段晓凤 刘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789-1798,共10页
为明确宁夏枸杞(LyciumbarbarumL.)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枸杞生长的影响,为决策部门有效利用气候资源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基于1961-2017年宁夏17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测、气候倾向率和相关性检... 为明确宁夏枸杞(LyciumbarbarumL.)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枸杞生长的影响,为决策部门有效利用气候资源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基于1961-2017年宁夏17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测、气候倾向率和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宁夏枸杞生育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结果表明:气候暖干化是宁夏枸杞生育期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近57a来,气候变暖使宁夏枸杞生育期平均气温、≥10℃积温及日照时数增加,其线性趋势通过了0.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平均气温在1990年左右发生突变,1991-2017年平均气温比1961-1990年上升了0.7℃。≥10℃积温在20世纪90年代增加速率最大,2003年发生突变,比突变前年平均增加370.6℃。日照时数在2005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后平均年日照时数增加93.9 h。降水量整体呈弱的减少趋势。气候变化对枸杞生长发育的影响利多弊少。气温升高,春季气温回升快,积温增多,整个生育期热量条件充足,使枸杞树萌芽期提前,总生育期延长,单产提高;果熟期、采摘期降水量减少,使枸杞炭疽病、黑果病发生机率减少,有利于品质提高。研究发现,中宁枸杞产量与稳定通过5℃到枸杞萌芽期的积温、≥10℃积温均显著正相关。同时,气候变暖增加了冬季农田土壤水分蒸发,病虫害发生有增加趋势。如何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资源,减轻或避免气候变化对枸杞生产的不利影响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气候资源 积温 枸杞生长季 枸杞产量 宁夏
下载PDF
影响华南地区西南低涡的频数及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刘祥 王黎娟 陈爽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0-258,共9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MICAPS观测资料以及空间分辨率为1°×1°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1991—2010年3—8月影响华南地区的西南低涡的生成和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华南地区的西南低涡在6、7月出现频率较高;随...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MICAPS观测资料以及空间分辨率为1°×1°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1991—2010年3—8月影响华南地区的西南低涡的生成和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华南地区的西南低涡在6、7月出现频率较高;随着月份推移其维持时间逐渐增加,3月的维持时间最短(48小时),8月最长(105小时);将影响华南地区的西南低涡按不同移动路径分为四类:东移型、东南移型、南移型和停滞型。在频数方面,东移型西南低涡出现次数最多(33个),东南移型次数最少(12个);在维持时间方面,停滞型西南低涡的维持时间最短(54小时),南移型维持时间最长(86小时)。四类移动路径西南低涡所对应的大尺度环流场表明,停滞型西南低涡其对流层中高层槽脊不明显且辐散运动较弱,下游地区对流层低层有冷平流及辐散运动,不利于西南低涡的发展和移出,而其他三类移出型的西南低涡在对流层中高层有明显的槽脊系统及较强的辐散运动,同时在对流层低层,不同移动路径的西南低涡在各自移动方向上均有风场辐合带和暖平流区与之对应,有利于西南低涡的移动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华南地区 移动路径 频数
下载PDF
江淮流域无层状云线状对流系统发生的环境条件和地面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璐璐 孙建华 +1 位作者 沈新勇 黄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51-558,共8页
对2007—2010年6—9月发生在江淮流域的19个无层状云(NS型)线状对流系统个例进行环流背景和地面形势分析。根据个例发生环境的整层可降水量分为干环境(<50 mm)和湿环境(≥50 mm)。干环境下(5例)的天气形势可以分为槽后型和高压后部... 对2007—2010年6—9月发生在江淮流域的19个无层状云(NS型)线状对流系统个例进行环流背景和地面形势分析。根据个例发生环境的整层可降水量分为干环境(<50 mm)和湿环境(≥50 mm)。干环境下(5例)的天气形势可以分为槽后型和高压后部型两种,湿环境下(14例)的天气形势可分为槽前型、高压后部型和槽后型三种。干环境下以槽后型为主,对流系统多发生在干暖区,湿度较小,发展剧烈,易发生大风、冰雹天气;湿环境下槽前型的发生概率最高,地面系统较复杂,有静止锋、倒槽、冷锋和暖锋,最不稳定层相对较高,水汽充足,有利于强降水发生。研究表明,干、湿环境下NS型线状对流系统的触发和维持机制可能存在明显差异,需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线状对流系统 环流形势 地面特征
下载PDF
Comparison study of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the intensification of different deep Changjiang-Huaihe cyclones over the East China and Yellow Seas
7
作者 WANG Jian-hong NIU Dan +2 位作者 REN Shu-yuan MIAO Chun-sheng SONG Ping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17年第1期1-23,共23页
Abstract: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intensification of different deepChangiang-Huaihe Cyclones (CHCs) over the East China and Yellow Seas (ECYSs)during 2008 to 2012 is studied using the FNL reanalysis dat... Abstract: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intensification of different deepChangiang-Huaihe Cyclones (CHCs) over the East China and Yellow Seas (ECYSs)during 2008 to 2012 is studied using the FNL reanalysis data. Based on the penetrationdepth and the season of occurrence, the CHCs a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including warm-season-deep (WSD), warm-season-shallow (WSS), winter-shallow(WTS) and early-spring-bottom (ESB). Statistics show the CHCs take either aneastward or a northeastward path after entering ECYSs. After moving to the seas, theintensification of CHCs is more significant in cold season than that in warm season.They all have the reduction of the friction of the underlying surface and the increase ofthe near surface winds. The area of strong winds extends and migrates from the east tothe southeast of the CHC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warmseason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enetration depth of the cyclones. While a slight increaseof precipitation in cold season cyclones and scattered precipitation is observed behindthe ESB cyclones in the early stage of spring. Synthetic diagnosis analysis of the CHCsover ECYSs shows that the latent heat relea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amplification of cyclones during the warm season. The ESB cyclones are sensitive tothe dynamic and thermal effects from the underlying surface. The vertical stretching of the positive vorticity volume is much more significant in ESB cyclones than that in othercyclones. The height of maximum upper level divergence is proportional to thepenetration depth of the cyclone for all the categories. Diabatic heating from the underlying surface is more prominent in cold season cyclones. Downward transport ofthe kinetic energy from upper level jet and the reduced friction both have positivecontributions to intensification of the CHCs. 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 (MPV) has morecontribution to the intensification of warm season cyclones, especially WSD cyclones.The combined effects from inertial stability and shear stability are beneficial to theamplification of the cyclones in cold season. The position and strength of the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front from MPV2 term at 1000 hPa coincides with the areaand intensity of precipitation, which shows that the MPV2 is an effective reference forCHCs rainfall forec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optic meteorology Changjiang-Huaihe Cyclones composite analysis weather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environmental factor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