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肌梗死罪犯血管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杨晓帆 宫剑滨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9期699-701,共3页
重点阐述急性心肌梗死不同罪犯血管的对应心电图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罪犯血管
下载PDF
心导管介入术致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彭永平 江时森 +4 位作者 陈锐华 徐军 张启高 宫剑滨 王立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9年第S1期77-79,共3页
目的:探讨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所致的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临床意义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和分析608例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出现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及救治措施。结果:本组病例中共出现急性低血压并发症59 例(9.37% ... 目的:探讨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所致的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临床意义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和分析608例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出现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及救治措施。结果:本组病例中共出现急性低血压并发症59 例(9.37% ),其中PBMV 48例(48/350 例)、RFCA 6例(6/203例)、冠状动脉造影术5 例(5/44 例)。临床特征:迷走神经反射性调节障碍45例,包括血管穿刺、术后拔管压迫止血13例,术中一过性心率减慢、烦躁、冷汗32例,急性心包填塞4 例,心包积液5例;术后返回病房出现严重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伴呕吐3 例,迟发心包填塞1例,腹膜后轻度血肿伴阑尾炎1 例。45 例患者经及时抢救,在60 m in 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完全恢复正常,10 例在60~120 m in 内,病情缓解,2 例经外科心包减压修补术,病情改善,2例经抢救6 h 以上,心率、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其中1 例行急性阑尾切除术后恢复正常。结论:心血管介入治疗所致急性低血压并发症,多为神经反射调节障碍所致,发作突然,进展快速,极具危险性。若不及时抢救,后果严重,一旦确诊应立即行急诊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 低血压 并发症
下载PDF
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动态改变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谢渡江 陈锐华 +3 位作者 江时森 任海玲 杭涛 汪春晖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105-107,110,T003,共5页
目的 :探讨压力超负荷致大鼠左心室肥厚过程中心肌细胞凋亡 (又称程序性死亡 )的动态变化、分布规律及其意义。 方法 :SD大鼠 ,缩窄腹主动脉建立压力超负荷模型 ;按缩窄与否随机分为手术组和假手术组。采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 目的 :探讨压力超负荷致大鼠左心室肥厚过程中心肌细胞凋亡 (又称程序性死亡 )的动态变化、分布规律及其意义。 方法 :SD大鼠 ,缩窄腹主动脉建立压力超负荷模型 ;按缩窄与否随机分为手术组和假手术组。采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原位标记 (TUNEL)法 ,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 (cardiacmyocyteapoptosisin dex ,CAI)。 结果 :①手术组CAI在术后 4h即有升高 ,在 1天时进入高峰期 ,并持续至 7天 ,14天时明显低于高峰时水平 ,2 1天后CAI维持在更低水平 ,直至 10 0天 ,但各时间点的CAI均高于假手术组。②在凋亡高峰期 ,凋亡细胞散在分布 ,而在修复性瘢痕周围则表现为灶状分布。室间隔与心内膜下区CAI相似 ,但均高于心外膜下心肌。③在修复性瘢痕中心区的残余心肌细胞、边缘区、邻近区以及远隔区的心肌细胞中 ,心肌细胞的凋亡率依次逐渐减小。 结论 :①心肌细胞凋亡主要参与左心室肥厚的早期过程 ,在压力超负荷所致左心肥厚过程中 ,心肌细胞凋亡可能是一重要机制。②凋亡心肌细胞广泛分布于左心室各层 ,在心内膜下区和室间隔区程度更重。③心肌细胞凋亡可能是导致修复性瘢痕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凋亡 心室肥厚 压力超负荷
下载PDF
腺嘌呤核苷酸转运体在压力负荷大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3
4
作者 杭涛 江时森 +3 位作者 汪春晖 谢渡江 任海玲 诸葛海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97-100,104,共5页
目的 :研究心肌组织中腺嘌呤核苷酸转运体 (ANT)在高血压病心肌肥厚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作动物模型 ;心肌ANT1、ANT2mRNA的检测采用RT PCR计算机凝胶成像分析。 结果 :①手术组大鼠腹主动脉压、心重指数... 目的 :研究心肌组织中腺嘌呤核苷酸转运体 (ANT)在高血压病心肌肥厚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作动物模型 ;心肌ANT1、ANT2mRNA的检测采用RT PCR计算机凝胶成像分析。 结果 :①手术组大鼠腹主动脉压、心重指数以及心肌病理切片均证实模型成功。②缩窄后约 4天ANT1mRNA的含量上调 ,而ANT2mRNA的含量下调 ,并于第 7天分别达到峰值和谷值。③术后第 14天手术组大鼠心肌ANT1mRNA和ANT2mRNA的含量均接近假手术组水平 ,并持续至实验结束。 结论 :ANT参与了高血压病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过程 ,且ANT1对这一过程中心肌细胞凋亡的调控占优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嘌呤核苷酸转运体 心肌 压力负荷 RT-PCR
下载PDF
阿片肽参与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9
5
作者 肖继明 陈锐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12期1135-1137,1150,共4页
阿片肽及阿片受体分布于心肌组织 ,通过G蛋白耦联和细胞内信号转导参与心肌缺血预适应 (IPC) ,既具有即刻保护作用 (第一时间窗 ) ,又具有延迟保护效应 (第二时间窗 )。目前采用的“触发剂 调节介质 终末效应器”分子理论机制 。
关键词 阿片肽 阿片受体 信号转导 缺血预适应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内啡肽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陈锐华 肖继明 +4 位作者 江时森 宫剑滨 王立军 彭永平 严宝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8期706-707,71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2例AMI患者应用固相免疫放射分析方法测定发病后12、24、48、96h和7天血浆β-EP水平。结果:AMI患者血浆β-E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2例AMI患者应用固相免疫放射分析方法测定发病后12、24、48、96h和7天血浆β-EP水平。结果:AMI患者血浆β-E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呈现明显动态变化,发病12h内开始升高,24h达峰值(104.2±30.1)pg/ml,1周左右恢复正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00U/L者的β-EP为(144.3±31.0)pg/ml,明显高于CK-MB≤100U/L者的(70.8±18.9)pg/ml(P<0.05)。AMI患者血浆β-EP水平与CK-MB峰值呈正相关(r=0.455,P<0.05),与血清肌钙蛋白T(CTn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62,P<0.01)。心功能不全者的β-EP水平明显高于心功能正常者,且与心功能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602,P<0.01)。结论:β-EP在AMI发病后24h达到峰值,其升高程度与间接反映心肌梗死面积的CK-MB、CTnT以及心功能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Β-内啡肽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心电图的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晓帆 宫剑滨 +5 位作者 江时森 陈锐华 张启高 王立军 彭永平 邹莺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433-435,共3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时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心电图的变化规律。 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 1 36例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的心电图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 (CAG)资料。 结果 :1 36例患者中 ,1 0 8例术后心...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时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心电图的变化规律。 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 1 36例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的心电图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 (CAG)资料。 结果 :1 36例患者中 ,1 0 8例术后心电图发生改变 ,占 79.4 1 %。不同病变范围组的心电图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该研究分别从临床症状、诊断冠状动脉的优势类型、病变部位及手术前后累及导联数的改变等几个方面 ,具体探讨了不同病变范围组之间在介入手术前、后的心电图变化。结果提示 ,二支病变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和非ACS患者支架置入前后的心电图改变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2 5 ) ,单支病变时 ,典型胸痛、不典型胸痛及无胸痛者置入支架后心电图改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心电图有改变者术前、术后导联数对比分析结果 ,在单支、二支及多支病变组中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 结论 :通过观察手术前后心电图的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心电图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9
8
作者 陈一天 江时森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10期795-797,共3页
糖尿病心肌病 (DCM)是与糖尿病 (DM )特有代谢紊乱有关的一种特异的心肌疾病 ,对其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的探讨是目前心血管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作者从组织、细胞。
关键词 糖尿病心肌病 发病机制 病理生理
下载PDF
颅脑外伤与脑心综合征 被引量:8
9
作者 肖继明 陈锐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10期939-941,945,共4页
急性颅脑外伤后易出现心脏并发症 ,包括心电图异常、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肌酶谱升高以及心肌病理组织学改变等一系列心脏改变 ,又称脑心综合征。作者就其主要表现、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
关键词 颅脑外伤 脑心综合征
下载PDF
冠状动脉第二对角支病变的心电图改变
10
作者 杨晓帆 宫剑滨 +5 位作者 江时森 陈锐华 张启高 王立军 彭永平 邹莺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9期855-855,861,共2页
关键词 罪犯血管 第二对角支 心电图
下载PDF
糖尿病对冠状动脉狭窄左室舒张末压的影响
11
作者 汤沂 江时森 黄浙勇 《心脏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570-572,共3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左室舒张末压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的冠脉狭窄的患者662例,将之分为冠状动脉狭窄并发糖尿病组(CHD+DM组)110例,及单纯冠状动脉狭窄组(CHD组)552例,所有患者都进行左室造影,测定...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左室舒张末压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的冠脉狭窄的患者662例,将之分为冠状动脉狭窄并发糖尿病组(CHD+DM组)110例,及单纯冠状动脉狭窄组(CHD组)552例,所有患者都进行左室造影,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压(LVEDP)。结果:两组患者LVEF间无明显差异,但CHD+DM组患者的LVEDP显著高于CHD组。结论:糖尿病可以加重冠状动脉狭窄对左室舒张功能的损害,引起LVEDP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舒张末压 左室造影 糖尿病
下载PDF
缓慢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殷荣 陈锐华 +5 位作者 江时森 宫剑滨 王立军 彭永平 严宝力 肖继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老年患者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70例因缓慢性心律失常已安装永久起搏器的患者分为AVB组(28例)和SSS组(42例),分别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分析左前... 目的: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老年患者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70例因缓慢性心律失常已安装永久起搏器的患者分为AVB组(28例)和SSS组(42例),分别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分析左前降支(LAD)、左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的病变,血管内径狭窄达50%以上者为造影结果阳性。结果:AVB组造影结果阳性者21例(75.0%),SSS组造影阳性者13例(31.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同时AVB组病变血管主要是RCA(53.6%),SSS组主要是LAD(23.8%),两组RCA的累及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为Ⅱ度以上AVB老年患者的主要病因,但并非SSS的主要病因。对Ⅱ度以上AVB的老年患者,需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进一步指导治疗。而对SSS的老年患者,不宜轻易诊断为冠心病而给予不必要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房室传导阻滞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射频消融术损伤心肌的检测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庆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6期538-539,共2页
射频消融术 (RFCA)必然造成心肌细胞不同程度的损伤。作者综述了心肌酶学标志物 (CK和CK MB)、心肌肌钙蛋白 (cTnT和cTnI)和高频心电图 (HFECG)等三种方法 ,在监测RFCA引起的心肌损伤方面的应用 。
关键词 射频消融 心肌损伤 心肌酶 心肌肌钙蛋白 高频心电图
下载PDF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金 刘挺松 +6 位作者 陈锐华 江时森 宫剑滨 张启高 王立军 彭永平 程训民 《中国综合临床》 2009年第9期947-949,共3页
目的探讨入院时高血糖对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心脏内科1988年1月至2007年12月接诊的171例无糖尿病史的女性急性AMI患者根据其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3组。第Ⅰ组:69例,血糖水平〈6.1mmol/L;第Ⅱ... 目的探讨入院时高血糖对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心脏内科1988年1月至2007年12月接诊的171例无糖尿病史的女性急性AMI患者根据其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3组。第Ⅰ组:69例,血糖水平〈6.1mmol/L;第Ⅱ组:49例,血糖水平6.1~7.8mol/L;第Ⅲ组:53例,血糖水平〉7.8mmol/L。对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梗死部位、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①3组患者在一般临床情况、梗死部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第Ⅲ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第Ⅰ组、第Ⅱ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第1组30.43%(21/69),第Ⅱ组32.65%(16/49),第Ⅲ组58.49%(31/53);心源性休克发生率:第Ⅰ组5.80%(4/69),第Ⅱ组8.16%(4/49),第Ⅲ组24.53%(13/53);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第Ⅰ组24.64%(17/69),第Ⅱ组30.61%(15/49),第Ⅲ组54.72%(29/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Ⅲ组患者院内病死率[28.30%(15/53)]显著高于第1组[13.04%(9/69)]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AMI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增高时,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糖 女性 急性心肌梗死 非糖尿病性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