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癌旁组织增殖特性的流式细胞测量术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周振英 张军妮 +3 位作者 朱月清 蒋明 宋心龙 孙克华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3-26,29,共5页
作者用流式细胞测量术对304例常见恶性肿瘤患者癌旁组织增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癌旁组织S期细胞比率(SPF)和超二倍体细胞比率(>2C%)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织(P<0.01),与癌中心灶十分接近。癌旁组织的D... 作者用流式细胞测量术对304例常见恶性肿瘤患者癌旁组织增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癌旁组织S期细胞比率(SPF)和超二倍体细胞比率(>2C%)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织(P<0.01),与癌中心灶十分接近。癌旁组织的DNA倍体类型不同,其>2C%明显不同,异倍体者显著高于二倍体(P<0.05);癌旁组织倍体类型对其SPF影响不明显。癌中心灶DNA倍体类型对癌旁组织的>2C%和SPF未见明显影响。随肿瘤体积增大,癌旁组织的SPF有逐渐减低的倾向,其中肝癌旁组织表现最明显(r=-0.968,r>r0.01);随肿瘤增大,癌旁组织超四倍体细胞比率(>4C%)呈递增的变化(r=0.84,r>r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侵润 增殖周期 流式细胞测量术
下载PDF
显微镜下切除横窦区脑膜瘤32例分析
2
作者 邓纪学 李东儒 +1 位作者 张党林 谭启富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5年第5期348-350,共3页
目的总结横窦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总结横窦区脑膜瘤32例,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肿瘤大小和位置行肿瘤全切除29例,未完全切除的3例术后行伽玛刀治疗. 结果 32例病人随访1~8年,全部存活.16例临床症状完全改善,13例... 目的总结横窦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总结横窦区脑膜瘤32例,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肿瘤大小和位置行肿瘤全切除29例,未完全切除的3例术后行伽玛刀治疗. 结果 32例病人随访1~8年,全部存活.16例临床症状完全改善,13例症状明显改善,出现面瘫、轻度小脑功能障碍、脑积水各1例.未完全切除的3例分别于术后15、33和36个月复发. 结论横窦区脑膜瘤临床少见,以手术为主结合伽玛刀的综合治疗方法是目前治疗横窦区脑膜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横窦
下载PDF
颈脑动脉的壁间动脉瘤
3
作者 沈建康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1988年第2期74-76,共3页
壁间动脉瘤(旧称夹层动脉瘤dissecting aneurysms,DA)是循环血液进入壁间使动脉壁分裂,形成壁内血肿,并可与动脉腔形成交通的一种病变。文献中又称为剥离性动脉瘤、动脉壁剥离、内膜下剥离或壁间血肿等。DA多见于主动脉,发生在颈脑动脉... 壁间动脉瘤(旧称夹层动脉瘤dissecting aneurysms,DA)是循环血液进入壁间使动脉壁分裂,形成壁内血肿,并可与动脉腔形成交通的一种病变。文献中又称为剥离性动脉瘤、动脉壁剥离、内膜下剥离或壁间血肿等。DA多见于主动脉,发生在颈脑动脉者少见。近年来报告病例数逐渐增加,到1985年为止,世界文献报告已有几百例,其真正的发生率比预期的还要高些。颈脑动脉DA是脑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在青年人缺血性卒中中DA占5%以上,应引起临床重视。一、病因 (一)外伤性DA:由外伤的剪力或伤后血压波动造成动脉壁原有潜在的微小先天性缺陷的破损,引起DA。常见外伤类型包括:1.颈部穿透伤或钝器伤;2.颅脑损伤;3.颈部过伸或旋转性损伤;4.医源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 DA 动脉瘤 颅内外血管吻合术 壁间
下载PDF
前交通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7
4
作者 沈建康 刘承基 +3 位作者 谭启富 邬祖良 孙克华 史继新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0-11,共2页
报告前交通动脉瘤35例,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25%。30例行颅内动脉瘤直接手术,其中动脉瘤颈结扎或夹闭术21例,动脉瘤切除术5例,动脉瘤包裹术4例。大多数病人采用经单额纵裂入路,在显微外科技术下至少可保留一侧嗅觉。本组总死亡率为10%,0... 报告前交通动脉瘤35例,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25%。30例行颅内动脉瘤直接手术,其中动脉瘤颈结扎或夹闭术21例,动脉瘤切除术5例,动脉瘤包裹术4例。大多数病人采用经单额纵裂入路,在显微外科技术下至少可保留一侧嗅觉。本组总死亡率为10%,0~Ⅲ级病人无死亡。本文对前交通动脉瘤直接手术的技术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外科手术 前交通动脉瘤
原文传递
垂体泌乳素瘤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多巴胺在垂体泌乳素瘤发病中的作用
5
作者 李维方 刘承基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1992年第6期308-310,共3页
虽然已知垂体泌乳素细胞受下丘脑分泌的多巴胺抑制性调节,但对垂体泌乳素瘤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特别是多巴胺在垂体泌乳素瘤发病中的作用)仍不甚明了.目前认为:原发病变在下丘脑,或是原发于垂体的功能自主性腺瘤,但更可能的是受下丘脑因... 虽然已知垂体泌乳素细胞受下丘脑分泌的多巴胺抑制性调节,但对垂体泌乳素瘤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特别是多巴胺在垂体泌乳素瘤发病中的作用)仍不甚明了.目前认为:原发病变在下丘脑,或是原发于垂体的功能自主性腺瘤,但更可能的是受下丘脑因素和垂体自身因素的综合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 泌乳素 病因 垂体肿瘤 病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