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公共行政责任存在的逻辑前提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祖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47-50,共4页
为进一步深化“责任行政”和“责任政府”的理念 ,探寻公共行政责任存在的前提非常必要。从理论上看 ,公共行政责任存在的逻辑前提有三个 ,即社会契约。
关键词 公共行政责任 社会契约 人民主权 道德伦理 国家权利
下载PDF
“强社会-强国家”的社会建构——对《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关于“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龚万达 刘祖云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7-134,共8页
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2011年全国政府效率居前15位省份的政府效率标准化值、社会组织数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进行二元变量的相关分析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地区政府效率较高,经济发展较好。其要因之一是... 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2011年全国政府效率居前15位省份的政府效率标准化值、社会组织数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进行二元变量的相关分析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地区政府效率较高,经济发展较好。其要因之一是这些地区继承了历史上由众多社会组织产生的大量社会资本。中国的社会组织从来不是国家的对立物,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扩权社会,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组织的高度信任和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社会 强国家 社会组织 改革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社会资本
下载PDF
从单项制度创新看县域落实科学执政的进展——基于山东省邹城市公共资源招投标集中监管体制的分析
3
作者 龚万达 刘祖云 孙秀岗 《长江论坛》 2013年第3期48-52,共5页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科学执政。县域是基层落实科学执政理念的关键。在县级区域落实科学执政理念,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县域落实科学执政理...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科学执政。县域是基层落实科学执政理念的关键。在县级区域落实科学执政理念,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县域落实科学执政理念必须通过制度和方法创新。公共资源招投标集中监管体制的建立是对县域科学执政理念的具体落实。以公共资源招投标制度这一单项制度的突破带动整体落实科学执政,县域公共资源招投标集中监管制度的建立必定极大地促进县级科学执政理念的全面深入贯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执政 招投标 县域
下载PDF
行政生态学与生态行政学:内涵比较分析 被引量:36
4
作者 黄爱宝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40,共4页
“行政生态学”与“生态行政学”概念的内涵及其学科性质主要取决于对“生态学”一词的界定和理解。行政生态学将“生态学”定位为一种哲学方法论与和谐价值观,其实质是一种生态主义的行政社会学理论。而生态行政学将“生态学”定位为... “行政生态学”与“生态行政学”概念的内涵及其学科性质主要取决于对“生态学”一词的界定和理解。行政生态学将“生态学”定位为一种哲学方法论与和谐价值观,其实质是一种生态主义的行政社会学理论。而生态行政学将“生态学”定位为原本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其价值观又表现为追求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促进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其实质是一种环境保护主义的行政科学。两者既有明显的差异,又有一定的关联,但不可相互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生态学 行政学 比较分析 内涵 自然生态系统 和谐价值观 哲学方法论 社会学理论 学科性质 生态主义 自然科学 原本意义 生态和谐 人与自然 行政科学 保护主义 稳定
下载PDF
从马克思的生态内因论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解读 被引量:9
5
作者 龚万达 刘祖云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10,共6页
中共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层面,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马克思的自然生态环境内因论认为,自然生态环境和劳动一样是物质财富的源泉,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决定着社会... 中共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层面,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马克思的自然生态环境内因论认为,自然生态环境和劳动一样是物质财富的源泉,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决定着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的结果。马克思的自然生态环境内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先声。东西方主流经济学大都没有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以至于单纯经济增长型发展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只有重视自然生态环境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内在作用,把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片面、孤立的增长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方式转变过来,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十八大报告 生态文明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自然生态环境内因论
下载PDF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双重博弈与伙伴相依 被引量:46
6
作者 刘祖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6-111,共6页
我国学术界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可以概括为:研究方法渐次深入,研究角度各具特色,理论框架业已形成,理论共识基本达成。进一步研究表明: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展开为政府干预派与市场自由派、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之间的“双重博弈”;“合... 我国学术界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可以概括为:研究方法渐次深入,研究角度各具特色,理论框架业已形成,理论共识基本达成。进一步研究表明: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展开为政府干预派与市场自由派、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之间的“双重博弈”;“合作伙伴”的理念体现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新型关系;培育商会是政府与市场之间新型伙伴关系建构的组织保证与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 市场 博弈关系 伙伴关系 商会
下载PDF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博弈、冲突及其治理 被引量:49
7
作者 刘祖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4-99,共6页
在中国的政治环境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存在着先赋的博弈结构,在这一先赋博弈结构下,双方展现出比较灵活的多元的博弈策略。在两者博弈关系的背后,存在着更为深层的组织冲突关系,这一冲突关系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博弈与冲突关系的存... 在中国的政治环境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存在着先赋的博弈结构,在这一先赋博弈结构下,双方展现出比较灵活的多元的博弈策略。在两者博弈关系的背后,存在着更为深层的组织冲突关系,这一冲突关系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博弈与冲突关系的存在,都迫切需要"关系治理",需要"正式规则"、"事实规则"与"论坛规则"等多重治理机制,也需要先进治理理念的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 非政府组织 博弈关系 冲突关系 关系治理
下载PDF
生态善治目标下的生态型政府构建 被引量:21
8
作者 黄爱宝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13,共4页
在日益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以及生态管理理论薄弱与实践困惑的背景下,时代向我们提出了生态善治目标和生态型政府构建的命题。生态型政府构建呼唤生态善治的理想目标。生态善治目标下生态型政府构建,必须以生态环境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出发... 在日益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以及生态管理理论薄弱与实践困惑的背景下,时代向我们提出了生态善治目标和生态型政府构建的命题。生态型政府构建呼唤生态善治的理想目标。生态善治目标下生态型政府构建,必须以生态环境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出发点,以善治的基本要素为标准,实现政府与生态市场、政府与生态企业、政府与生态公民社会、政府与生态公民个人等良性互动的合作生态管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善治 生态型政府 生态市场 生态企业 生态公民社会 生态公民个人
下载PDF
马克思生态内因论视阈中的生态文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被引量:5
9
作者 龚万达 刘祖云 《江淮论坛》 CSSCI 2013年第1期10-14,共5页
马克思自然生态环境内因论认为自然生态环境和劳动一样是物质财富的源泉,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主流经济学大多没有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以至于单纯经济增长型发展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自然生态环境内因论认为自然生态环境和劳动一样是物质财富的源泉,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主流经济学大多没有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以至于单纯经济增长型发展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约束。只有重视自然生态环境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内在作用,把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片面地、孤立地增长的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方式转变过来,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内因论
下载PDF
行政伦理何以可能:研究进路与反思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祖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3-89,共7页
从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开始 ,中国行政伦理研究已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我国行政伦理学的研究是基于“行政伦理失范”这一社会现实的 ,理论研究也获得了国际与国内的学术支持。近十年来 ,行政伦理的研究对象不断扩展、学科定位不断深... 从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开始 ,中国行政伦理研究已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我国行政伦理学的研究是基于“行政伦理失范”这一社会现实的 ,理论研究也获得了国际与国内的学术支持。近十年来 ,行政伦理的研究对象不断扩展、学科定位不断深化 ,理论研究展现出三种不同的视界 ,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因此 ,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还需要改变思路与拓展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伦理 公共行政 政府管理 行政哲学
下载PDF
中国城镇化:基于社会互动的理论考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祖云 范虹珏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22,共7页
观察中国城镇化的展开可以选择"社会互动"的理论视角。中国城镇化互动展开的社会情境有知识情境、历史情境与政治情境三个方面,它们影响甚至左右着中国城镇化的社会互动行为。中国城镇化的社会互动过程有三个关键环节,即政治... 观察中国城镇化的展开可以选择"社会互动"的理论视角。中国城镇化互动展开的社会情境有知识情境、历史情境与政治情境三个方面,它们影响甚至左右着中国城镇化的社会互动行为。中国城镇化的社会互动过程有三个关键环节,即政治宣示、社会响应与知识联盟的形成。城镇化问题上的学术互动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还有不同观点的争论与分歧,其中,学术会议作为一种互动仪式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互动情境 社会互动 学术互动 学术会议
下载PDF
从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被引量:1
12
作者 龚万达 刘祖云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0-166,共7页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之中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城镇化是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之中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以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为理论基础。城...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之中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城镇化是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之中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以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为理论基础。城镇化在本质上与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基本原则相契合。由于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伴而生,就使得城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而背离了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通过对能耗和城市人口比重进行的二元定距变量的统计分析,证明城镇化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物质变换从而实现生态文明的载体,但必须按照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结构合理、有利于资源节约的原则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建设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变换理论 生态文明 城镇化
下载PDF
生态行政学构建刍议 被引量:6
13
作者 黄爱宝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22-24,共3页
实践呼唤着建构一门指导政府保护生态环境活动的行政管理学即生态行政学。生态行政学不同于生态管理学或环境管理学,也不同于行政生态学。生态行政学研究应该有自己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生态行政学 生态管理学 环境管理学 行政生态学 行政管理学
下载PDF
当代中国宗教慈善事业发展:历史与现实的审视
14
作者 龚万达 刘祖云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36-239,248,共5页
新中国成立后30多年,宗教慈善事业一直处于衰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慈善的批判性阐述,在理解与认识上存在着不全面性。中国共产党"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论述,... 新中国成立后30多年,宗教慈善事业一直处于衰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慈善的批判性阐述,在理解与认识上存在着不全面性。中国共产党"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论述,肯定了宗教有着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共同基础。在"适应论"的理论指导之下,宗教慈善形成了有系统、有组织、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同时,促进社会信任、积聚社会资本这一当代宗教慈善的重要功能也逐渐显现出来。2012年,《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的出台为当代宗教在慈善领域服务社会,从而在全社会促进社会信任、积聚社会资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慈善事业 宗教理论 社会资本 制度设计
下载PDF
民俗艺术的现代性遭遇——以苏州胜浦宣卷为例
15
作者 朱冠楠 杨旺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8-184,共7页
本文通过考察苏州胜浦宣卷的变迁过程,揭示现代化、城市化对类似胜浦宣卷这样民俗艺术带来的两面性影响,即遭遇传统破坏又经历现代发展,并不仅仅表现为消极的负面影响,而且同时带来了积极的正面的推进作用。一方面,现代化、城市化带来... 本文通过考察苏州胜浦宣卷的变迁过程,揭示现代化、城市化对类似胜浦宣卷这样民俗艺术带来的两面性影响,即遭遇传统破坏又经历现代发展,并不仅仅表现为消极的负面影响,而且同时带来了积极的正面的推进作用。一方面,现代化、城市化带来了胜浦人生活空间的剧烈变化,侵蚀了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传统生活场域;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与实践使曾经不受重视、甚至被贬低的胜浦宣卷这一草根民俗文化得到了承认。非遗保护对民俗艺术的"唤起作用"推进了胜浦宣卷文化认同之自觉性的生发,促进其从谋生手段向艺术传承的目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浦宣卷 民俗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中国志愿服务行政化探析:路径依赖与救治——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思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龚万达 李养峥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9-25,共7页
随着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深入发展,志愿服务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引起学界的较大关注。结构决定功能,中国共青团通过机构交错和人员交叉任职使得中国青年志愿者组织在中国共青团的绝对领导之下;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决策权与领导权在各级民政... 随着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深入发展,志愿服务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引起学界的较大关注。结构决定功能,中国共青团通过机构交错和人员交叉任职使得中国青年志愿者组织在中国共青团的绝对领导之下;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决策权与领导权在各级民政部门手中,并通过基层组织与基层政权进行实施,这也就使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和社区志愿服务必然会打上行政化的烙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必将提供新的替代路径,破除中国志愿服务管理模式行政化的路径依赖,救治原有的路径闭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愿服务 行政化 路径依赖
下载PDF
问题、范式与困境——《中国南瓜史》研究理路
17
作者 李昕升 《地方文化研究》 2020年第5期85-91,共7页
作为第一部以蔬果作物为专题的专史——《中国南瓜史》,其研究可以代表一类作物史研究的现状,并不是所有作物都适合类似书写,关键还要看个人是否拥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及要量体裁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选题。作物史的研究范式多样,但可借... 作为第一部以蔬果作物为专题的专史——《中国南瓜史》,其研究可以代表一类作物史研究的现状,并不是所有作物都适合类似书写,关键还要看个人是否拥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及要量体裁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选题。作物史的研究范式多样,但可借鉴南瓜史研究中的物质文化史转向、建构本土化以及应用历史地理信息科学。即便如此,作物史研究依然面临棘手的困境,缺乏学术对话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作物史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瓜史》 研究理路 作物史
下载PDF
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理论看中国推进协商民主
18
作者 龚万达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31-35,共5页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时代的社会心理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中介。当今中国的社会心理状况不容乐观,透明度不足引起的负向社会心理的高度富集是诱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信息透明已经对社会心理的正向转变产生显著影...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时代的社会心理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中介。当今中国的社会心理状况不容乐观,透明度不足引起的负向社会心理的高度富集是诱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信息透明已经对社会心理的正向转变产生显著影响,但是要想从根本上影响社会心理,就必须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协商渠道,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将在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影响社会心理从而影响历史事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心理理论 协商民主
下载PDF
社会志愿服务视角下的“包容性发展”
19
作者 龚万达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2年第2期14-19,共6页
以单纯经济增长为发展导向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不足、就业压力增大、生态污染与环境破坏突出等问题。包容性发展观是兼顾所有人尤其是"最不利者"、倡导"人人具有发展机会"、环境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发... 以单纯经济增长为发展导向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不足、就业压力增大、生态污染与环境破坏突出等问题。包容性发展观是兼顾所有人尤其是"最不利者"、倡导"人人具有发展机会"、环境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发展,是对单纯经济增长型发展的解构。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的志愿精神深刻地体现了"包容性发展"所蕴含的一些基本内核,是社会包容度的体现。志愿服务在实现"包容性增长"中具有缓解社会矛盾、弥补社会保障不足、增加就业、促进环保事业发展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性发展 志愿服务 社会发展
下载PDF
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三权”关系、政策内涵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43
20
作者 张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1-68,共8页
宅基地“三权分置”是新时代中国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也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理论和政策的重大创新与突破,其内涵丰富。基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宅基地产权变迁的回顾,分析了宅基地“三权分置”下的权利关系,构建了宅基地“三权分置”... 宅基地“三权分置”是新时代中国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也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理论和政策的重大创新与突破,其内涵丰富。基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宅基地产权变迁的回顾,分析了宅基地“三权分置”下的权利关系,构建了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基本框架,对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内涵进行阐释。从政策本质上看,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旨在重塑集体所有制下的宅基地产权结构和权利体系,以完善和丰富宅基地权能,实现多元主体共享宅基地产权。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实现路径包括: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权权能;重塑宅基地产权结构,保障农户享有更完整的宅基地权利;推进社会主体共享宅基地使用权,促进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权变迁 宅基地“三权分置” “三权”关系 宅基地 农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