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业典籍英译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2009—2018) 被引量:13
1
作者 闫畅 王银泉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49-58,共10页
在当下典籍翻译热潮中,中国农业典籍英译尚未受到足够重视。文章依据相近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对中国农业典籍英译近十年间的现状进行检索,对相关翻译问题和策略进行总结,提出要进一步做好农业典籍翻译与对外传播,应该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 在当下典籍翻译热潮中,中国农业典籍英译尚未受到足够重视。文章依据相近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对中国农业典籍英译近十年间的现状进行检索,对相关翻译问题和策略进行总结,提出要进一步做好农业典籍翻译与对外传播,应该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推进跨文化跨学科混合翻译模式,重视文化对等、突出"文化翻译观",探索有效译介模式等翻译和传播策略,以进一步彰显中国农耕文明和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典籍 英译 翻译策略 中国文化 国际传播
下载PDF
国家叙事和译介传播:《黄帝内经》译本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何航 王银泉 《中医药文化》 2019年第5期56-63,共8页
国家叙事是以国家为叙述主体的对外传播活动,借助国家翻译实践行为实现,具有塑造国家形象、引导国家认知的战略性意义。以《黄帝内经》译介传播中的国家叙事手段为出发点,研究蕴含其中的译者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国家叙事在场转变,探讨《黄... 国家叙事是以国家为叙述主体的对外传播活动,借助国家翻译实践行为实现,具有塑造国家形象、引导国家认知的战略性意义。以《黄帝内经》译介传播中的国家叙事手段为出发点,研究蕴含其中的译者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国家叙事在场转变,探讨《黄帝内经》翻译实践对国家叙事传播的积极影响,从而为医药典籍外译与传播建言献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介 国家叙事 国家翻译实践 译者行为 《黄帝内经》
下载PDF
适应性传教路线与利玛窦儒学化翻译研究
3
作者 王银泉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 2018年第2期136-146,共11页
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传教,以利玛窦1582年抵达澳门为肇端,以1687年法国五位'国王的数学家'抵华为分水岭,直至被称为'最后的耶稣会士'的钱德明1793年在北京去世,总共持续了211年。在这200余年中,耶稣会士通过翻译活动架起... 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传教,以利玛窦1582年抵达澳门为肇端,以1687年法国五位'国王的数学家'抵华为分水岭,直至被称为'最后的耶稣会士'的钱德明1793年在北京去世,总共持续了211年。在这200余年中,耶稣会士通过翻译活动架起了中西文化、科技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西文化交融和文明的互鉴。明末耶稣会传教士来华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传播天主教和归化中国,而为了实现其目的,耶稣会士采取了后来被证明大获成功并且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适应性传教路线,即通过把耶稣会士及天主教中国化,成功实现了这两种异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利玛窦让天主教义附着于儒学,以此确立了入华耶稣会士的传教策略和翻译策略,即通过西方科学及人文主义思想与儒家思想的会通,翻译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取得中国士大夫的认同与好感,以此推进福音传播,促使他们的在华传教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西方文化科技著作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在17至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到达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士 儒学 会通 翻译 中西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大秦景教”碑情况介绍:卜弥格和刘应发挥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魏若望 崔祥芬 王银泉 《国际汉学》 CSSCI 2017年第3期27-36,共10页
作者魏若望(John W.Witek,1933—2010),是美国著名已故汉学家,乔治城大学东亚系主任。研究和教学的主要领域为:汉学、日本学、藏学、印度学、早期亚欧交通史,以及来华耶稣会士研究。他关于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南怀仁(Ferd... 作者魏若望(John W.Witek,1933—2010),是美国著名已故汉学家,乔治城大学东亚系主任。研究和教学的主要领域为:汉学、日本学、藏学、印度学、早期亚欧交通史,以及来华耶稣会士研究。他关于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的研究在汉学界享有权威。魏若望的主要著作有《耶稣会士傅圣泽神甫传索隐派思想在中国及欧洲》(Controversial Ideas in China and in Europe:A Biography of Jean-Fran?ois Foucquet S.J.(1665—1741),1982)、《传教士、科学家、工程师、外交家南怀仁(1623—1688)》(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Jesuit Missionary,Scientist,Engineer and Diplomat,1994)等,还曾主持了罗明军、利玛窦编纂的《葡汉字典》的整理影印工作(Portuguese-Chinese Dictionary,2001)。本文原题为"Presenting the‘Nestorian’Monument from the Late Seventeenth to the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The Role of Micha?Piotr Boym(1612—1659)and Claude Visdelou(1656—1737)",最初是魏若望神父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的,后发表于《华裔学志》(Monumenta Sinica)2011年第59期第301—313页。本文概述了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来华传教士卜弥格(Michel Boym,1612—1659)和刘应(Claude Visdelou,1656—1737)的生平、来华背景,研究了他们对大秦景教碑的翻译和理解等方面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 17世纪 景教碑 大秦 来华传教士 《华裔学志》 耶稣会士 the
原文传递
卜弥格、卢安德和穆尼阁:三位17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文献精选 被引量:2
5
作者 罗伯特.丹尼尔卢克 王银泉 崔祥芬 《国际汉学》 CSSCI 2017年第4期147-155,共9页
本文作者罗伯特·丹尼尔卢克(Robert Danieluk)是罗马耶稣会档案馆合作者。本文原题为"Micha?Boym,Andrzej Rudomina and Jan Smogulecki-Three Seventeenth Century Missionaries in China.A Selection of Documents",... 本文作者罗伯特·丹尼尔卢克(Robert Danieluk)是罗马耶稣会档案馆合作者。本文原题为"Micha?Boym,Andrzej Rudomina and Jan Smogulecki-Three Seventeenth Century Missionaries in China.A Selection of Documents",发表于《华裔学志》(Monumenta Serica)2011年第59期第315—340页。文章主要介绍了从罗马耶稣会档案馆精选的关于17世纪来华的三位传教士—卜弥格、卢安德、穆尼阁的一些档案和有关文献。原文后附录内容已移入相应脚注,脚注中的文献来源格式与原文保持一致,附录的注释则删去未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士 文献来源 17世纪 档案馆 精选 罗马 《华裔学志》 传教士
原文传递
旅行中的传教士:卜弥格与东亚的宗教 被引量:1
6
作者 柯兰霓 王银泉(译) 杨丽雯(译) 《国际汉学》 CSSCI 2018年第2期33-51,共19页
柯兰霓(Claudia von Collani)博士是德国明斯特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宗教学系讲师。在早期中德文化交流,特别是在儒家道家思想西传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在比较宗教学和传教史研究方面学术成果极为丰富,其作品《耶稣会士白晋的生平与著作》(P.... 柯兰霓(Claudia von Collani)博士是德国明斯特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宗教学系讲师。在早期中德文化交流,特别是在儒家道家思想西传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在比较宗教学和传教史研究方面学术成果极为丰富,其作品《耶稣会士白晋的生平与著作》(P.Joachim Bouvet S.J.Sein Leben und sein Werk,1985)已被译成中文,2009年由大象出版社出版。至2011年已发表学术专著5部、译著3部,学术论文110多篇,书评90余篇。本文原题为"A Missionary on His Journey:Micha? Boym and Religions in East Asia",最初发表于《华裔学志》(Monumenta Serica)2011年第59期315—340页,梳理了卜弥格在东亚的经历及其与当地宗教的接触、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宗教学 传教士 东亚 大象出版社 旅行 中德文化交流 《华裔学志》 2009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