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农业主导产业的定量选择与评价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梁 陈守越 +1 位作者 朱利群 卞新民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36-942,共7页
正确选择农业主导产业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和促进区域特色农业经济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立足于河南省农业主导产业的现状,分别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和区位熵法对河南省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林果业分... 正确选择农业主导产业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和促进区域特色农业经济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立足于河南省农业主导产业的现状,分别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和区位熵法对河南省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林果业分别进行产业优势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农业经济现状,选择出农业各主导产业,并提出了河南省推进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农业 主导产业 定量选择
下载PDF
模糊灰色关联的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评价定量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梁 张沛琪 +2 位作者 朱利群 段华平 卞新民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91-897,共7页
为正确合理地选择县域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县域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进程,通过对农业主导产业的定义及特征分析,总结了中国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的4个特征,即:区域性、动态性、导向性和领先性,得到... 为正确合理地选择县域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县域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进程,通过对农业主导产业的定义及特征分析,总结了中国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的4个特征,即:区域性、动态性、导向性和领先性,得到了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的评价原则及评价指标。在对县域农业产业合理的假设下,结合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相关指标统计数据分析,推导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及加权灰色关联评价的模糊灰色关联农业主导产业评价定量模型。并对章丘市、商河县的农业主导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了章丘市、商河县的一般产业、优势产业及主导产业。研究结果证实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同时为县域农业规划主导产业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农业 农业主导产业 评价指标 定量模型 模糊灰色关联
下载PDF
农村不同庭院农业模式与庭院经济发展的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谢志晶 柳建国 卞新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00-802,共3页
针对在全国范围内选取6个行政村进行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农村庭院存在利用潜力很大,庭院农业模式过于简单,庭院产品缺乏市场针对性,庭院农业模式结构比例不合理,庭院经营类型单一落后等问题。最后,对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 针对在全国范围内选取6个行政村进行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农村庭院存在利用潜力很大,庭院农业模式过于简单,庭院产品缺乏市场针对性,庭院农业模式结构比例不合理,庭院经营类型单一落后等问题。最后,对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院 经济 农业模式 发展
下载PDF
江苏省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李裕瑞 卞新民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综合应用变异系数、地理联系率、区位熵等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江苏省1980年以来地级市尺度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地域格局变化特征进行了联动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粮食生产经历了一个"上升-平稳-下降"的波动过程;地域差异增大... 综合应用变异系数、地理联系率、区位熵等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江苏省1980年以来地级市尺度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地域格局变化特征进行了联动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粮食生产经历了一个"上升-平稳-下降"的波动过程;地域差异增大,尤其是1995年后,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发生明显的空间分异;长江以北地区,特别是苏北地区在全省粮食生产地域分工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江苏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域。最后,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江苏省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经济发展 地域格局 江苏省
下载PDF
镇江内江湿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养分动态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陈海霞 付为国 +1 位作者 王守才 卞新民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75-1480,共6页
镇江内江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在镇江内江特有的水文条件下淤积而成,形成于江滩裸地上的植物群落开始了群落的原生演替过程。在此过程中,湿地的土壤养分状况随着植被的演替更迭,发生着协同演化的过程。为了进一步丰富群落演替理论,通... 镇江内江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在镇江内江特有的水文条件下淤积而成,形成于江滩裸地上的植物群落开始了群落的原生演替过程。在此过程中,湿地的土壤养分状况随着植被的演替更迭,发生着协同演化的过程。为了进一步丰富群落演替理论,通过研究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以及同一演替阶段不同层次土壤养分状况的时空变化,探索演替过程中的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壤养分变化的内在联系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随着演替进行,土壤的养分状况趋于改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呈上升趋势,只有速效钾的含量在后期芦苇阶段明显降低,这主要是由于收割芦苇将富含钾素的芦苇植株带出湿地系统所致。由于植物根系分布及枯落物多少的差异,使得各营养成分的垂直分布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演替 有机质 全氮 速效磷 速效钾
下载PDF
江苏省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力动态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李裕瑞 徐海顺 卞新民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8年第2期133-138,共6页
以东部沿海典型发达省份江苏省为例,集成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因子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耕地面积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①1985年来江苏省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年均递减率为0.45%,且快速工业化阶段耕地面... 以东部沿海典型发达省份江苏省为例,集成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因子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耕地面积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①1985年来江苏省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年均递减率为0.45%,且快速工业化阶段耕地面积的减少速度明显加快,年均递减率高达0.60%,而工业化初期仅为0.30%;②耕地面积减少导致2005年粮食较1985年减产266.79万t,粮食损失率为8.60%;③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江苏省耕地面积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有所不同,在工业化初期是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导,在快速工业化阶段,则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化肥施用强度、非农产业发展和道路交通建设为主导。总体来讲,经济增长和土地利用比较效益差异是研究时段内江苏省耕地面积变化的主导驱动力。图2,表4,参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面积 驱动力 动态 经济发展阶段 江苏省
下载PDF
江苏省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裕瑞 吕爱清 卞新民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8年第1期123-128,共6页
应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1995年以来江苏省县域尺度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特征及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匹配格局,初步分析了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县域人均粮食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高高聚... 应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1995年以来江苏省县域尺度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特征及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匹配格局,初步分析了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县域人均粮食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趋势增强,全省粮食生产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洪泽湖流域、里下河地区和沿海农业区中部得到加强,而逐渐从经济发达的苏锡常地区退出;县域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地域格局呈现出日益显著的空间差异化特征;县域经济发展和政策导向是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农业自然地理条件对粮食生产布局的决定性作用已有所减弱,在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的比较优势利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综合驱动力对粮食生产布局产生着日益显著的影响。图4,参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粮食 地域格局 驱动力 江苏省
下载PDF
建国以来中国棉花产量波动规律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杜俊 胡大伟 卞新民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8年第1期56-60,共5页
应用小波分析技术研究我国棉花产量时间序列周期波动规律,得出建国以来我国棉花产量序列存在5a、10a、14a和24a特征时间尺度,并认为5a、10a特征时间尺度主要反映了我国体制、政策方面因素对棉花产量的影响;14a、24a尺度则反映了气候灾... 应用小波分析技术研究我国棉花产量时间序列周期波动规律,得出建国以来我国棉花产量序列存在5a、10a、14a和24a特征时间尺度,并认为5a、10a特征时间尺度主要反映了我国体制、政策方面因素对棉花产量的影响;14a、24a尺度则反映了气候灾害等自然条件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应用小波分解重构技术,对我国棉花产量序列突变点进行了试探性的检测,得出1983年为我国棉花产量序列的一个突变点的结论,认为小波分解重构技术应用于棉花产量序列突变点的研究是切实可行的。图5,参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产量波动规律 影响因素 小波分析
下载PDF
江苏省农业源甲烷排放清单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徐兴英 段华平 +3 位作者 张丽 王梁 孙秀娟 卞新民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8-501,共4页
根据农业源甲烷排放的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采用IPCC(2006)推荐的排放系数法对2009年江苏省农业源甲烷排放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2009年江苏省农业源甲烷排放总量为990.348Gg,其中,水稻种植是江苏省最大的甲烷排放源,年排放量为829.577Gg... 根据农业源甲烷排放的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采用IPCC(2006)推荐的排放系数法对2009年江苏省农业源甲烷排放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2009年江苏省农业源甲烷排放总量为990.348Gg,其中,水稻种植是江苏省最大的甲烷排放源,年排放量为829.577Gg,占全省总排放量的83.77%;畜禽养殖和秸秆燃烧甲烷排放较少,占甲烷排放总量的14.54%和1.69%。江苏省农业源甲烷排放平均强度为9.63t/km2.a,甲烷排放强度超过12t/km2.a的城市分别是扬州、淮安、南通市和泰州市,排放强度分别为13.88t/km2.a、13.52t/km2.a、13.48t/km2.a和12.29t/k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源 甲烷 排放因子 排放清单
原文传递
秸秆集中掩埋还田深度对二化螟幼虫越冬存活率和出土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孙秀娟 李妍 +3 位作者 朱利群 王小华 徐兴英 卞新民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43-747,共5页
为研究秸秆集中掩埋还田深度对稻秆内二化螟越冬存活率和春季田间出土行为的影响,在2010年3月至6月、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2011年3月至6月设置秸秆春耕还田和秋播还田试验,均设集中掩埋深度5 cm、20 cm、35 cm、50 cm 4个处理,以常... 为研究秸秆集中掩埋还田深度对稻秆内二化螟越冬存活率和春季田间出土行为的影响,在2010年3月至6月、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2011年3月至6月设置秸秆春耕还田和秋播还田试验,均设集中掩埋深度5 cm、20 cm、35 cm、50 cm 4个处理,以常规覆盖还田为对照。结果表明:秸秆掩埋还田深度与二化螟越冬存活率呈显著负相关,掩埋越深二化螟存活率越低,还田深度超过20 cm时,幼虫死亡率达60%以上,秸秆春耕还田二化螟越冬存活率比秋播还田低。秸秆掩埋还田二化螟越冬幼虫出土历期最长达85 d(2010年秸秆秋播还田),最短是没有幼虫出土(2011年秸秆春耕还田)。秸秆掩埋还田幼虫出土高峰主要集中在5∶00~7∶00和20∶00~22∶00,而秸秆覆盖还田幼虫出土高峰主要集中在12∶00~14∶00。以上结果说明秸秆集中掩埋还田深度影响二化螟越冬幼虫存活率和其春季田间出土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集中掩埋还田 二化螟 越冬幼虫 存活率 出土规律
下载PDF
江苏省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29
11
作者 李裕瑞 吕爱清 卞新民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3-430,共8页
应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1995年来江苏省县域尺度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特征及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匹配格局,并结合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和定性分析探讨了粮食生产布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县域人均粮食存在显著的... 应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1995年来江苏省县域尺度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特征及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匹配格局,并结合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和定性分析探讨了粮食生产布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县域人均粮食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趋势增强,全省粮食生产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洪泽湖流域、里下河地区和沿海农业区中部得到加强,而逐渐从经济发达的苏锡常地区退出;县域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地域格局呈现出日益显著的空间差异化特征;县域经济发展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是耕地非农化和农业结构调整产生区域差异,进而导致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政策导向对该地域格局变化也有重要影响,农业自然地理条件对粮食生产布局的决定性作用已有所减弱。在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的比较优势利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综合驱动力对粮食生产布局产生着日益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粮食 地域格局 驱动机制 江苏省
下载PDF
连续两年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8
12
作者 张大伟 刘建 +2 位作者 王波 曹杨 卞新民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8期53-56,共4页
为了改善秸秆大面积焚烧现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连续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结构和养分含量连续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土壤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变化也... 为了改善秸秆大面积焚烧现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连续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结构和养分含量连续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土壤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变化也有影响;秸秆还田可以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以及0-7cm土层速效磷含量,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影响显著,但是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方式 直播稻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江苏省农村地表水功能区水环境高锰酸盐指数评价与空间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时文静 卞新民 +1 位作者 张尚清 冯金飞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60-463,共4页
地表水环境质量是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基于2008年的试验调查数据,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对农村地表水功能区水环境中的高锰酸盐指数进行研究。应用单因子评价法对高锰酸盐指数进行污染评价,并利用G IS及空间自相关分... 地表水环境质量是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基于2008年的试验调查数据,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对农村地表水功能区水环境中的高锰酸盐指数进行研究。应用单因子评价法对高锰酸盐指数进行污染评价,并利用G IS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高锰酸盐指数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苏北地区高锰酸盐指数整体低于其他地区,苏南地区指标含量在3个区域中最高。(2)2008年秋季较春季,调查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有所下降。(3)高锰酸盐指数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分布,形成了以徐州为主的显著HH区域和稳定的显著LL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地表水功能区 单因子评价 空间自相关
下载PDF
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结构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其发展预测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梁 朱利群 +3 位作者 张四伟 张沛琪 徐敏轮 卞新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164-3172,共9页
基于生态适宜性"三基点"理论,采用动态赋权和拟合的方法,建立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结构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山东省章丘市为例,对其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结构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有限的农业生态资源下,2005—2010年... 基于生态适宜性"三基点"理论,采用动态赋权和拟合的方法,建立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结构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山东省章丘市为例,对其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结构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有限的农业生态资源下,2005—2010年,章丘市4种农业主导产业的生态适宜性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2011—2015年,则呈下降趋势,其中,2015年油料作物和水果的生态适宜性综合指数出现负值.对章丘市的应用研究证实了本文提出的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结构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及预测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农业主导产业 生态适宜性 评价指标
原文传递
南通地区农村生活污水量估算与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守越 王梁 +2 位作者 卞新民 杨雪梅 张尚清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3-334,共2页
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已成为影响农村水体环境质量最主要的污染源。研究了江苏南通地区农村人均日用水量、生活污水排放系数,统计分析了南通地区年生活污水产生量,并对南通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的产生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通地区农村... 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已成为影响农村水体环境质量最主要的污染源。研究了江苏南通地区农村人均日用水量、生活污水排放系数,统计分析了南通地区年生活污水产生量,并对南通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的产生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通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1 991.534 8×104m3,占2009年整个南通地区生活污水排放量的64.1%,农村生活污水已对南通地区的农村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通 农村 生活污水 排放系数 评价
下载PDF
江苏省耕地面积变化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晓 李裕瑞 卞新民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7-130,共4页
基于统计数据,应用GIS及空间自相关统计分析方法,以江苏省为例,探讨了其耕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1985年以来江苏省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苏南地区是1996年以来全省耕地减少的重点区域,但人均耕地减少的县域空间差异并不显著。②... 基于统计数据,应用GIS及空间自相关统计分析方法,以江苏省为例,探讨了其耕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1985年以来江苏省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苏南地区是1996年以来全省耕地减少的重点区域,但人均耕地减少的县域空间差异并不显著。②1996年以来,江苏省人均耕地面积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即人均耕地面积比较接近的县市在空间分布上比较临近,呈集中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耕地面积变化 时空特征 空间自相关
下载PDF
基于生态市场容量潜势的作物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静 卞新民 胡大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11,共6页
为评价作物生产的生态经济适宜性,提出了生态容量潜势和市场容量潜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建立了适用于不同作物地区组合的、各指标阈值具有动态性的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指标阈值体系,构建了单生态经济指标适宜性指数及反映最小因子定律的... 为评价作物生产的生态经济适宜性,提出了生态容量潜势和市场容量潜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建立了适用于不同作物地区组合的、各指标阈值具有动态性的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指标阈值体系,构建了单生态经济指标适宜性指数及反映最小因子定律的综合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表现作物生产现状的表观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和地区综合表观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的计算方法。选取江苏12个典型县进行实例分析,得到77组作物地区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和表观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经比较分析,评价结果可用于作物在各决策区间进行生产安排优先顺序的指导依据,评价方法可用于不同作物地区组合的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生态经济适宜性 生态-市场容量 评价指标阈值体系 计算方法
下载PDF
安徽省农民收入地域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杜俊 李裕瑞 +1 位作者 高文玲 卞新民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9年第1期95-99,104,共6页
利用1995、2000、2006年3年截面数据对安徽省农民收入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县域尺度上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并通过空间回归确定驱动农民收入分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1995—2006年,安徽省农民收入地域差异不断扩大,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增... 利用1995、2000、2006年3年截面数据对安徽省农民收入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县域尺度上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并通过空间回归确定驱动农民收入分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1995—2006年,安徽省农民收入地域差异不断扩大,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增强,低收入县区和高收入县区均呈现出空间聚集态势,具体表现为低收入县区在安徽西部聚集,而高收入县区在安徽东南部聚集;②农业财政支出、城镇化率、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是驱动安徽农民收入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③第三产业比例对农民收入分异影响不显著,可能与该省工业化程度有关。图2,表2,参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收入 地域差异 空间自相关 空间回归
下载PDF
基于承载力理论作物生产发展生态承载潜力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静 李静 卞新民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79-686,共8页
依据承载力理论,以从生态角度指导短期种植业结构调整在区域间的方向性布局为目的,提出了作物生产发展生态承载潜力的概念,同时为利用该概念实施评价提出了由资源承载潜力和环境承载潜力2类共5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指标意义... 依据承载力理论,以从生态角度指导短期种植业结构调整在区域间的方向性布局为目的,提出了作物生产发展生态承载潜力的概念,同时为利用该概念实施评价提出了由资源承载潜力和环境承载潜力2类共5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指标意义、指标量化模型以及综合评价方法。选取8种粮经作物以及华东地区6个省份进行了实证分析。评价结果反映了同一作物在不同区域生产发展的生态承载潜力和同一区域不同作物之间比较的生态承载潜力,对短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产发展 生态承载潜力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下载PDF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作物生产发展外显优势度评价 被引量:7
20
作者 朱利群 王静 +1 位作者 李静 卞新民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2-49,共8页
本文从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的角度,对不同区域各主要作物的生产现状进行优势比较,反应出一定区域内某种作物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对经济发展的有效程度,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对劳动力的吸纳程度... 本文从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的角度,对不同区域各主要作物的生产现状进行优势比较,反应出一定区域内某种作物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对经济发展的有效程度,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对劳动力的吸纳程度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弥补了传统作物比较优势理论对资源环境的考虑不足。选取了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6个省份作为评价区域,小麦、稻谷、玉米、大豆、棉花、花生、油菜、烤烟8种主要作物作为评价对象,分别进行了同一省份不同作物、同一作物不同省份的比较,得出了各个省份的优势作物,以及各种作物应当优先发展的省份,充分展现出了作物与省份的优势程度,能够为区域作物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产发展 外显优势度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