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企业档案工作顶层设计的思考——以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芳 《档案与建设》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7-68,87,共3页
文章围绕企业档案工作顶层设计,以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档案工作为例,探讨了企业档案工作的机制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梳理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做好企业档案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企业档案 顶层设计 机制建设 业务建设 制度建设
下载PDF
抗生素去除与二氧化碳固定耦合的微藻包埋技术研究
2
作者 汪东 李海涛 +3 位作者 郭向前 俞健健 章晓春 孔凡敏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24年第4期23-29,共7页
为了解决抗生素污染日益严峻和二氧化碳过量排放的问题,本研究以蛋白核小球藻为原料,海藻酸钠为固定剂,氯化钙为交联剂,制备蛋白核小球藻藻珠并将其用于抗生素去除与二氧化碳固定耦合。研究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为2%(质量分数,下同)和氯... 为了解决抗生素污染日益严峻和二氧化碳过量排放的问题,本研究以蛋白核小球藻为原料,海藻酸钠为固定剂,氯化钙为交联剂,制备蛋白核小球藻藻珠并将其用于抗生素去除与二氧化碳固定耦合。研究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为2%(质量分数,下同)和氯化钙为3%时,藻珠成球速度、机械强度和抗崩解性最佳。5%(体积分数,下同)和10%的二氧化碳显著促进了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并增强了其对头孢拉定的处理能力,反应24 h后头孢拉定去除率分别为84.89%和84.31%,二氧化碳的吸收率分别为72.25%和71.71%。相比于二氧化碳5%和10%条件,二氧化碳20%条件下蛋白核小球藻对抗生素的处理和二氧化碳的吸收率均显著降低。二氧化碳5%和10%条件下的碳代谢相关酶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能够使微藻细胞固定更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10%条件下的碳酸酐酶活性显著升高,能够催化更多的碳酸氢钠转变为二氧化碳,从而被微藻细胞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 微藻 抗生素处理 二氧化碳固定 协同处理
下载PDF
催化剂中金属与载体相互作用的表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彭洁 李曜 +1 位作者 储政 于杨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负载型催化剂是低碳催化转化领域重要的一类催化剂,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广泛存在于负载型催化剂中。这种相互作用会显著影响催化剂的物理结构和电子结构,进而既可调控活性金属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又可达到金属-载体协同催化的效果,促进低... 负载型催化剂是低碳催化转化领域重要的一类催化剂,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广泛存在于负载型催化剂中。这种相互作用会显著影响催化剂的物理结构和电子结构,进而既可调控活性金属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又可达到金属-载体协同催化的效果,促进低碳烃类、醇类等的选择性催化转化。因此,研究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对催化剂优化和催化机理的深入探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非原位和原位表征技术,从静态性质和动态性质两个方面,综述了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表征研究进展。通过非原位表征技术,如高分辨电镜、振动光谱、X射线谱学和电子顺磁共振谱等,可以表征金属与载体之间的物质输运、电荷偏移等情况;通过原位表征技术,如原位红外、原位X射线谱学和原位电子顺磁共振等,可以表征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强弱变化、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界面结构和组分变化以及动态电荷转移的过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表征技术 静态性质 动态性质
下载PDF
基于光合细菌红假单胞菌的废水处理与协同固碳作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明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24年第2期47-54,共8页
为探讨光合细菌在废水处理和协同固碳作用中应用的可行性,利用红假单胞菌处理废水,研究其在处理时间120 h内对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能力,并在处理过程中通过通入CO_(2)研究红假单胞菌对废水处理与协同固碳的能力。结果显示:红假... 为探讨光合细菌在废水处理和协同固碳作用中应用的可行性,利用红假单胞菌处理废水,研究其在处理时间120 h内对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能力,并在处理过程中通过通入CO_(2)研究红假单胞菌对废水处理与协同固碳的能力。结果显示:红假单胞菌在有氧有光条件下,光合微生物处理效果最佳,400 mL模拟废水中添加的红假单胞菌浓度为0.5 g/L,处理120 h,废水COD值由2753.50 mg/L降低至185.57 mg/L。红假单胞菌不仅能有效处理废水,显著降低废水COD值,同时能实现对CO_(2)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细菌 CO_(2)吸收率 有机碳利用 协同处理
下载PDF
MA-2吸收剂在国能锦界电厂15万t/a碳捕集装置上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黄钟斌 陈曦 +5 位作者 叶宁 郭本帅 周志斌 毛松柏 汪东 江洋洋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3-246,共4页
由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开发的MA系列(用于低分压碳捕集)吸收剂已经在国内近10套万吨级碳捕集示范装置上成功运行。较为详细地讨论了该系列中MA-2吸收剂在国能锦界电厂15万t/a碳捕集装置上的运行情况,在设计进气量条件下,考察了气液比... 由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开发的MA系列(用于低分压碳捕集)吸收剂已经在国内近10套万吨级碳捕集示范装置上成功运行。较为详细地讨论了该系列中MA-2吸收剂在国能锦界电厂15万t/a碳捕集装置上的运行情况,在设计进气量条件下,考察了气液比、捕集率等因素对再生能耗的影响并确定了较优值分别为34 m3/m3及95.2%,对应再生能耗最低为2.72 GJ/t。在上述条件下又逐步考察半富液级间冷却、富液分流、贫液MVR等节能工艺对再生能耗的影响并确定较优值,即当富液分流比为5%,级间冷却为40℃,MVR压差为50 kPa时,装置再生能耗最低仅为2.30 GJ/t。考察了不同工况下MA-2吸收剂的逃逸情况为31~59 m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胺 二氧化碳 碳捕集 MA吸收剂 节能工艺
下载PDF
乙酸甲酯加氢制乙醇铜基催化剂性能调控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洁 于杨 袁浩然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50,共7页
乙酸甲酯加氢制乙醇是合成气间接制乙醇工艺中的重要一步,其关键在于催化剂的开发,工业上主要应用铜基催化剂。铜基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与其微观结构密切相关,调变催化剂结构可以有效调控其催化性能。综述了乙酸甲酯加氢制乙醇铜基催化剂... 乙酸甲酯加氢制乙醇是合成气间接制乙醇工艺中的重要一步,其关键在于催化剂的开发,工业上主要应用铜基催化剂。铜基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与其微观结构密切相关,调变催化剂结构可以有效调控其催化性能。综述了乙酸甲酯加氢制乙醇铜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引入助剂、载体调变、制备方法优化和特殊结构设计等结构调变策略对催化剂性能的调控作用。在此基础上,对低温、低氢酯比(物质的量之比)条件下高效稳定的乙酸甲酯加氢制乙醇铜基催化剂的开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甲酯 加氢 乙醇 铜基催化剂 性能调控
下载PDF
分步沉淀法制备铜锌基甲醇合成催化剂及其性能研究
7
作者 陈海波 刘明 +3 位作者 李晓敏 于杨 史志刚 李忠于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4,共7页
铜锌完全共沉淀方法是制备铜锌基甲醇合成催化剂的常用方法,然而该方法难以实现对催化剂表面铜-氧化锌交界面活性位点的构筑调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分步沉淀法,在催化剂整体锌含量一定的前提下,将催化剂的锌组分一部分与铜共沉淀... 铜锌完全共沉淀方法是制备铜锌基甲醇合成催化剂的常用方法,然而该方法难以实现对催化剂表面铜-氧化锌交界面活性位点的构筑调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分步沉淀法,在催化剂整体锌含量一定的前提下,将催化剂的锌组分一部分与铜共沉淀形成内核,一部分在外包覆形成表面铜-氧化锌交界面位点,并研究了不同锌包覆比例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XRD)、N2吸/脱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方法对催化剂的晶粒尺寸、孔道结构、金属价态、电子结构和还原能力等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分步沉淀法合成的催化剂比共沉淀法合成的催化剂具有更小的晶粒尺寸、更丰富的孔道结构、更强的铜锌相互作用、更稳定的低价铜位点以及更强的还原能力。甲醇合成性能结果显示,在250℃、5.0 MPa和空速10000 h-1的条件下,锌包覆比例为25%时,催化剂的甲醇合成初活性和耐热后活性达到最优。相比于共沉淀法合成的催化剂,其初活性和耐热后活性分别提升了6%和13%。锌包覆比例为50%时,催化剂的耐热后活性衰退率最低,仅为共沉淀法合成的催化剂的66%。分步沉淀法合成的催化剂的活性和耐热性能均有大幅度提升,该方法实现了对甲醇合成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点的有效调控,从而成功提升了铜锌基甲醇合成催化剂的活性和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合成 催化剂 活性 分步沉淀
下载PDF
单核铁配合物催化氧化环己烷研究进展
8
作者 钟良坤 金汉强 崔朝亮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360-364,共5页
金属配合物催化氧化环己烷生成环己醇和环己酮是催化化学领域中一个常见的课题。介绍了不同配合形式的单核铁配合物催化剂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苯基配合物、杂环配合物、席夫碱型配合物、构象控制型杂环配合物。并简要分析了铁... 金属配合物催化氧化环己烷生成环己醇和环己酮是催化化学领域中一个常见的课题。介绍了不同配合形式的单核铁配合物催化剂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苯基配合物、杂环配合物、席夫碱型配合物、构象控制型杂环配合物。并简要分析了铁基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此外,对于铁基配合物在催化氧化环己烷方面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铁 配合物 催化 氧化 环己烷
下载PDF
甲醇甲烷联产工艺技术研究
9
作者 张杰 《能源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47-51,共5页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甲醇合成催化剂、甲烷合成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甲醇甲烷联产工艺流程中。针对甲醇甲烷联产工艺,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空速、进料组成、补碳等因素对甲醇、甲烷合成反应以及串联工艺的影响,反应温度、反应压力、...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甲醇合成催化剂、甲烷合成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甲醇甲烷联产工艺流程中。针对甲醇甲烷联产工艺,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空速、进料组成、补碳等因素对甲醇、甲烷合成反应以及串联工艺的影响,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空速、进料组成、补碳对甲醇、甲烷合成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空速为8 000 h^(-1),反应压力为5.0 MPa,甲醇合成反应温度为230℃,甲烷合成反应温度为320℃,原料气采用焦炉气补碳后组成(φ)为CO 7.9%、CO_(2) 10.2%、H2 58.2%、CH_(4) 23.7%的条件下进行了累计500 h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CO总转化率高于99.8%,CO_(2)总转化率高于90.0%,产品中粗甲醇含量(w)大于90.0%,CH4含量(φ)大于91.0%,甲醇合成反应段CO转化率高于60.0%,甲烷合成反应段CO转化率高于9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甲烷 联产 焦炉气 补碳
下载PDF
微孔膜分离技术在甲醇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研究
10
作者 钱西江 《能源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21-27,共7页
甲醇催化剂中钠离子含量过高会影响催化剂的活性及选择性,利用微孔膜分离技术对甲醇催化剂中铝胶载体进行洗涤脱钠。对洗涤过程中铝胶浓度、洗涤时间、用水量及膜孔径进行了研究,并利用XRD、氮气吸脱附、热重、H_(2)-TPR等分析手段对催... 甲醇催化剂中钠离子含量过高会影响催化剂的活性及选择性,利用微孔膜分离技术对甲醇催化剂中铝胶载体进行洗涤脱钠。对洗涤过程中铝胶浓度、洗涤时间、用水量及膜孔径进行了研究,并利用XRD、氮气吸脱附、热重、H_(2)-TPR等分析手段对催化剂的晶体结构、表面性质、热稳定性等关键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膜洗涤的铝胶中钠离子质量浓度降低了93.9%,所得催化剂中钠离子质量分数降至489 mg/kg,催化剂活性中心CuO的晶粒度更小,比表面积、孔容和平均孔径更高。性能测试显示经分离膜脱钠处理的催化剂的初活性、耐热后活性以及选择性均高于未处理的催化剂,且其产出的粗甲醇中杂质含量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分离 脱钠 甲醇催化剂 活性 选择性
下载PDF
二氧化碳捕集固体吸附剂和液体吸收剂研究进展
11
作者 汪东 陈曦 +3 位作者 郭本帅 黄汉根 赵静妍 王训强 《能源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对比分析了固体吸附法、溶剂吸收法及膜分离法等CO_(2)捕集技术,其中固体吸附和液体吸收法应用较广,针对CO_(2)吸附分离机理,综述了CO_(2)捕集技术中固体吸附法和液体吸收法的主要进展,包括分子筛、金属有机框架(MOFs)等固体吸附剂及有... 对比分析了固体吸附法、溶剂吸收法及膜分离法等CO_(2)捕集技术,其中固体吸附和液体吸收法应用较广,针对CO_(2)吸附分离机理,综述了CO_(2)捕集技术中固体吸附法和液体吸收法的主要进展,包括分子筛、金属有机框架(MOFs)等固体吸附剂及有机胺、碳酸盐溶液、离子液体等液体吸收剂的捕集机理和优缺点,并对CO_(2)捕集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CO_(2)捕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吸附剂 吸收容量 能耗
下载PDF
气体除尘技术研究进展
12
作者 何志勇 《合成纤维工业》 CAS 2024年第4期80-88,共9页
随着我国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气体除尘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重点介绍了几种具有发展前景的干式和湿式除尘方法,对比了不同类型除尘器的工作机制、影响因素及各除尘技术的优势与局限,并探讨了组合除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情况,最后对气体除... 随着我国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气体除尘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重点介绍了几种具有发展前景的干式和湿式除尘方法,对比了不同类型除尘器的工作机制、影响因素及各除尘技术的优势与局限,并探讨了组合除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情况,最后对气体除尘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旋风除尘技术已经在众多工业场合被广泛应用,未来突破的重点是提高旋风分离器除尘效率、降低运行压降;静电除尘技术成熟,但占地面积较大,设备小型化是未来方向发展,且设备稳定性需进一步提高;湿法除尘技术除尘效率较高,但洗涤水利用率低、热能损失大,存在二次污染问题,未来发展应更加注重节能环保;单一除尘技术已不能满足现代工业生产的需求,开发高效率和经济性的组合除尘技术是气体除尘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除尘 除尘设备 除尘技术 组合除尘 颗粒物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固定Ag_3PO_4光催化降解染料罗丹明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杰 杨忠林 +2 位作者 黄鹤勇 孟祥天 黄钰彪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5-69,共5页
采用氧化石墨烯(GO)固定Ag_3PO_4,制备了一系列Ag_3PO_4-GO(0.5%),Ag_3PO_4-GO(1%),Ag_3PO_4-GO(1.5%),Ag_3PO_4-GO(2%)等复合光催化剂,并作为光催化剂降解染料罗丹明B,研究结果表明:GO固载的Ag_3PO_4催化剂的禁带宽度约为2.39 eV,并未... 采用氧化石墨烯(GO)固定Ag_3PO_4,制备了一系列Ag_3PO_4-GO(0.5%),Ag_3PO_4-GO(1%),Ag_3PO_4-GO(1.5%),Ag_3PO_4-GO(2%)等复合光催化剂,并作为光催化剂降解染料罗丹明B,研究结果表明:GO固载的Ag_3PO_4催化剂的禁带宽度约为2.39 eV,并未受到GO显著影响.在可见光照射下,GO的含量对催化效果有影响,GO含量约1%时,具有最佳的光催化转化效率.溶液为中性(pH=7)或弱酸性(pH=5)时的光催化效果最佳,并且溶液的浓度越低光催化的速率越快. GO固定的催化剂Ag_3PO_4-GO(1%)能够促进光生电子的产生,从而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和催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Ag3PO4 可见光 罗丹明B
下载PDF
聚酰胺6合成、改性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叶晓东 黄伟 +3 位作者 贾凤 高若梅 秦毅 陈璨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1-75,共5页
总结了近年来聚酰胺6的关键制备技术;列举了聚酰胺6的先进改性技术,如纳米复合、共聚、增韧、纤维增强、抗菌、阻燃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以聚酰胺6为基体,引入其他功能性组分作为改性剂来获得功能性聚酰胺6复合材料。最后,概述了... 总结了近年来聚酰胺6的关键制备技术;列举了聚酰胺6的先进改性技术,如纳米复合、共聚、增韧、纤维增强、抗菌、阻燃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以聚酰胺6为基体,引入其他功能性组分作为改性剂来获得功能性聚酰胺6复合材料。最后,概述了目前聚酰胺6在汽车、电子电气、包装、纤维和其他领域的应用,指出了当前聚酰胺6及其改性产品在各领域的发展现状,并对高性能聚酰胺6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6 合成 聚合物 复合材料 改性技术
下载PDF
锰系离子筛吸附法提纯油田富锂卤水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储政 吴钊 黄伟 《能源化工》 CAS 2020年第6期30-33,共4页
某油田地下水的锂离子浓度较低,传统铝吸附剂对低锂离子浓度卤水原料分离效率低,经济性差。针对该卤水组成特性,利用锰系离子筛从该低品位油田伴生卤水中提取锂。研究了锰系离子筛吸附法提锂技术路线和关键因素,为打通吸附-膜分离法耦... 某油田地下水的锂离子浓度较低,传统铝吸附剂对低锂离子浓度卤水原料分离效率低,经济性差。针对该卤水组成特性,利用锰系离子筛从该低品位油田伴生卤水中提取锂。研究了锰系离子筛吸附法提锂技术路线和关键因素,为打通吸附-膜分离法耦合提锂的全套工艺流程,确定了工艺运行最佳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在卤水初始pH为7.7,卤水空速为20 h-1,油田水和吸附剂体积比为50,吸附时间为24 h的优化条件下,锂回收率达到84%,锰系离子筛锂吸附量约1.24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系离子筛 吸附 富锂卤水 分离
下载PDF
相变吸收剂捕集CO2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宝幸 李海涛 +3 位作者 陈曦 毛松柏 郭本帅 季燕 《能源化工》 2020年第5期8-11,共4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当今国际社会公认的实现碳减排和应对全球变暖最有效的方法。其中,有机胺法是碳捕集技术工业应用中最广泛的,但存在再生能耗高的问题。介绍了采用相变吸收剂的新型碳捕集技术,通过降低吸收剂中水的蒸发潜热...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当今国际社会公认的实现碳减排和应对全球变暖最有效的方法。其中,有机胺法是碳捕集技术工业应用中最广泛的,但存在再生能耗高的问题。介绍了采用相变吸收剂的新型碳捕集技术,通过降低吸收剂中水的蒸发潜热以及吸收剂的升温显热来实现节能降耗。综述了CO2相变吸收剂在分相机理、分相形式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对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发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有机胺 相变吸收剂 再生能耗 分相
下载PDF
工业硫磺固体产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研究
17
作者 唐纯洁 梁锋 +1 位作者 何斌 陈正华 《硫酸工业》 CAS 2021年第8期51-54,共4页
分析了GB/T 2449.1—2014中恒温干燥法测定硫磺产品中的水分含量存在的问题和红外干燥法的优势,通过比对试验、精密度试验以及对影响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的考察,结果表明:红外干燥法检测结果与恒温干燥法结果基本一致,大大缩短了检测时... 分析了GB/T 2449.1—2014中恒温干燥法测定硫磺产品中的水分含量存在的问题和红外干燥法的优势,通过比对试验、精密度试验以及对影响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的考察,结果表明:红外干燥法检测结果与恒温干燥法结果基本一致,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操作简便,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硫磺 水分测定 恒温干燥法 卤素水分测定仪 研究
下载PDF
有机胺CO_(2)吸收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22
18
作者 陆诗建 贡玉萍 +5 位作者 刘玲 康国俊 陈曦 刘苗苗 张娟娟 王风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4-54,共11页
CO_(2)排放量迅速增加,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及气候变化,如何减少碳排放量是关注热点。化学吸收法是捕集CO_(2)的主要方法之一,其脱除CO_(2)的实质是利用碱性吸收剂溶液与烟气中CO_(2)逆向接触并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不稳定盐类,而盐类在... CO_(2)排放量迅速增加,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及气候变化,如何减少碳排放量是关注热点。化学吸收法是捕集CO_(2)的主要方法之一,其脱除CO_(2)的实质是利用碱性吸收剂溶液与烟气中CO_(2)逆向接触并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不稳定盐类,而盐类在一定条件下会逆向分解释放出CO_(2)而再生,从而实现CO_(2)从烟气中分离脱除。以醇胺溶液为吸收剂的化学吸收法技术开发相对成熟,且分离效果好、操作简单,在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醇胺溶液是化学吸收法的核心,目前应用于工业减排的醇胺溶液包括一级醇胺溶液、二级醇胺溶液、三级醇胺溶液以及空间位阻胺等。综述了4种典型的醇胺溶液和低浓度烟气吸收法胺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国外三菱重工的KM-CDR工艺、壳牌康索夫脱硫脱碳工艺、陶氏化学Ucarsol溶剂的配套工艺、西门子氨基酸盐溶液的配套工艺、Powerspan的ECO_(2)工艺,同时对阿尔斯通的富氧燃烧技术进行了总结;国内在碳捕集方面研究时间较短,在“双碳”计划推动下,碳减排成为近年来国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论述了浙江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以及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和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调研结果表明国外应用规模达到百万吨级,国内技术水平接近,可达10万t级,应用规模尚有较大差距;目前,化学吸收法已有工业应用,国内已建成多个碳捕集示范工程,系统介绍了华电句容电厂1万t/a CO_(2)捕集示范工程、国华锦界电厂15万t/a CO_(2)捕集示范工程以及胜利油田4万t/a燃煤CO_(2)捕集与驱油示范工程等典型案例。当前国内外燃煤电厂CO_(2)捕集示范工程的规模总体较小,仅有3项百万吨级示范工程,其中中石化建成了我国首套百万吨级的碳捕集项目,这对我国碳捕集行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有机胺捕集CO_(2)领域,应重点在吸收剂再生能耗与降解性降低、捕集系统热能综合利用与回收、高通量CO_(2)捕集吸收反应器研制以及吸收剂逃逸控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开发低能耗、低损耗、低成本CO_(2)捕集技术,推进多行业工程示范,为燃煤烟气CO_(2)捕集技术规模化推广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吸收 有机胺 化学吸收法 碳捕集 能耗 脱碳工艺
下载PDF
类Fenton氧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9
作者 奚凯 杨忠林 +4 位作者 孟祥天 李晓宁 顾正桂 司玲 张银萍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97-1303,共7页
总结了Fenton氧化过程的反应机理,对限制降解反应的各个因素进行了汇总,并归纳了Fenton氧化法与其他联合工艺的研究进展,期望在治理高浓度有机污染物废水方面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与拓展。
关键词 FENTON氧化技术 主控因素 废水 发展趋势
下载PDF
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玲玲 吴剑 +2 位作者 贺向坡 张锋 张志炳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3-119,共7页
以分子氧为氧化剂,异丁醛为共还原剂、醋酸钴为催化剂,苯乙烯可被氧化成环氧苯乙烷和苯甲醛。为了得到高产率的产品环氧苯乙烷,采用响应曲面法(RSM)考察了醛用量、催化剂用量、溶剂比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下产品的总得率为... 以分子氧为氧化剂,异丁醛为共还原剂、醋酸钴为催化剂,苯乙烯可被氧化成环氧苯乙烷和苯甲醛。为了得到高产率的产品环氧苯乙烷,采用响应曲面法(RSM)考察了醛用量、催化剂用量、溶剂比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下产品的总得率为72.9%,环氧苯乙烷和苯甲醛的选择性分别为53.1%和20.7%,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计算了苯乙烯氧化反应的活化能,生成环氧苯乙烷和苯甲醛的活化能分别为34.69 k J/mol和38.23 k J/mol,表明低温有利于提高环氧苯乙烷产品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环氧苯乙烷 苯甲醛 响应曲面法 活化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