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动态监测的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马玉玲 叶飞 +3 位作者 陈绍良 林松 段宝祥 耿其吉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61-762,共2页
目的 探讨血浆B型钠尿肽 (BNP)水平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6 8例CHF患者分别于入院时、2 4~ 4 8小时和 5~ 7天时共三次抽血测定血浆BNP水平 ,与 37例正常对照组比较 ,并结合NHYA心功能分级变化 ,观察患... 目的 探讨血浆B型钠尿肽 (BNP)水平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6 8例CHF患者分别于入院时、2 4~ 4 8小时和 5~ 7天时共三次抽血测定血浆BNP水平 ,与 37例正常对照组比较 ,并结合NHYA心功能分级变化 ,观察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结果 CHF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不同心功能分级组自身动态观察或组间比较 ,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和临床预后正相关。结论 BNP水平可反映CHF患者心功能状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BNP 血浆 CHF B型钠尿肽 心功能分级 住院期间 水平 变化
下载PDF
心脏介入性治疗并发心脏压塞的原因分析、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2
2
作者 夏小杰 曹克将 +2 位作者 陈绍良 单其俊 叶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3-275,共3页
目的总结心脏介入性治疗过程中发生心脏压塞诊断和处理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分析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心脏压塞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处理。结果18例与心脏介入性诊... 目的总结心脏介入性治疗过程中发生心脏压塞诊断和处理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分析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心脏压塞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处理。结果18例与心脏介入性诊治操作有关的心脏压塞患者,17例为急性心脏压塞,1例在术后72小时延迟出现。18例中9例与射频消融术有关;5例与PTCA有关;3例与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有关;1例与临时起搏器安装术有关。共有3例死亡。结论心脏介入性治疗可引起即刻和迟缓性两类心脏压塞,多与操作不当有关。及时诊断与处理非常重要,心包穿刺引流是首选方法,必要时应及时切开心包减压或开胸修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压塞 心包穿刺 心脏介入治疗
下载PDF
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空间分布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阚静 陈绍良 +4 位作者 林玲 徐海梅 赵莹莹 刘彦 陈峰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1期2618-2620,共3页
目的探讨女性和男性冠状动脉病变分布与血脂和血黏度变化的关系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冠心病患者,其中2228例首发冠状动脉狭窄大于或等于50%的患者纳入分析,514例在CAG前完成血液流变检... 目的探讨女性和男性冠状动脉病变分布与血脂和血黏度变化的关系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冠心病患者,其中2228例首发冠状动脉狭窄大于或等于50%的患者纳入分析,514例在CAG前完成血液流变检测。用ZL9000PLUS型血流变测定仪测定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变形指数(EDI)、红细胞电泳时间。结果男性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病率高于女性(P<0.001),女性组全血低切还原黏度低于男性组(P<0.001),EAI低于男性组(P=0.002<0.05)。结论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为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性病变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黏度 冠心病 女性
下载PDF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经皮腔内室间隔支化学消融术靶血管及终点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绍良 叶飞 +4 位作者 段宝祥 何晓虹 单守杰 周陵 林松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57-758,共2页
目的 探讨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HOCM)经皮腔内室间隔支化学消融术 (PTSMA)靶血管的选择及消融终点的确定。方法 经皮穿刺股动脉 ,造影、测压、确定靶血管后 ,采用球囊封堵并注射无水酒精 ,当左心室流出道压力 (LVOTG)阶差降至正常时为... 目的 探讨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HOCM)经皮腔内室间隔支化学消融术 (PTSMA)靶血管的选择及消融终点的确定。方法 经皮穿刺股动脉 ,造影、测压、确定靶血管后 ,采用球囊封堵并注射无水酒精 ,当左心室流出道压力 (LVOTG)阶差降至正常时为消融终点。术后 2 4小时及每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及心电图检查 ,门诊记录临床症状变化。结果  38例HOCM患者静息状态下LVOTG阶差 >30mmHg或激发试验时 >5 0mmHg ,7例肥厚部位同时累及左心室侧壁和右心室。靶血管选定第一间隔支 (S1) 35例、第二间隔支 (S2 ) 3例 ,平均注射酒精 2 8(0 4~ 9)ml;消融后即刻压力阶差均 <30mmHg ,且出现心脏传导阻滞 ,判断为消融终点。术前平均收缩期二尖瓣前向移动(SAM ) 3 7级 ,室间隔厚度 (IVST) 2 3 5mm ,LVOTG阶差 6 2 4mmHg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5 7 5 % ,左室舒张末内径 (LVEDd) 34 2mm ;术后随访结束时上述值分别为 1 2级 ,19 8mm ,2 4 6mmHg ,6 3%及 4 2 1mm(P <0 0 5或P <0 0 1)。结论 S1是最主要的靶血管 ,出现固定性传导阻滞与LVOTG阶差正常是消融的终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血管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室间隔 化学消融术 腔内 消融终点 经皮 支化 研究 侧壁
下载PDF
心房扑动的射频消融简化操作的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罗骏 杨向军 +4 位作者 陈绍良 张丰富 贾海波 戴振林 段宝祥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1-182,共2页
关键词 心房扑动 导管消融术 诊断技术扣方法
下载PDF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经皮化学消蚀术后长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绍良 段宝祥 +5 位作者 何晓红 张幼祥 叶飞 刘志忠 纪勤炯 毛鑫祥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3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 研究经皮化学消蚀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13例不合并高血压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均 >40mmHg ,且长期药物治疗无效。其中 2例肥厚部位同时包括左心室侧壁和右心室。术后每... 目的 研究经皮化学消蚀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13例不合并高血压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均 >40mmHg ,且长期药物治疗无效。其中 2例肥厚部位同时包括左心室侧壁和右心室。术后每月门诊记录临床症状变化及心电图 1次 ;术后 2 4h及每月行经胸超声检查 1次 ,测定室间隔厚度 (IVST)、心室腔直径 (LVDD)、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LVOTG)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平均随访时间 2 0 (14~ 2 2 )个月。结果  13例患者术前收缩期二尖瓣前向移动 (SAM)现象平均 3 6级 ;平均酒精注射量为 3 86ml;术后即刻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平均下降到 31mmHg ,术后 1个月室间隔厚度降低程度最大平均 (3 0± 0 4)mm ;术后 1个月时SAM分级平均下降到 1 4级 (平均下降 2 2级 ) ;无一例需要再次另外一支间隔支消蚀的 ;2例患者出现进行性左心室扩大 ,但是均于术后 3个月后停止 ;全部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 ,1例患者于术后 3个月时出现活动后胸闷 ,心脏超声与导管复查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回升到 >36mmHg ;3例患者术中出现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2例术后 1h内恢复到正常窦性心律 ;1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于术后第 3天消失 ,因此无 1例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 4例 (2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经皮化学消蚀术 随访研究 治疗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支架术后随访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绍良 段宝祥 +4 位作者 叶飞 单守杰 林松 周陵 贾海波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4年第2期80-82,共3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 (LM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 7例LMD经球囊预扩张后置入支架。术后 6和 12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 左主干开口病变 12例、体部 4例、末端 6例 (累及分叉开口 6例、单纯末端 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 (LM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 7例LMD经球囊预扩张后置入支架。术后 6和 12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 左主干开口病变 12例、体部 4例、末端 6例 (累及分叉开口 6例、单纯末端 1例 ) ,自开口到体部均狭窄者 5例 (含自开口处就完全闭塞 1例 )。术后 12个月时 ,左心室射血分数从 4 9 8%增加到 5 6 3% (P <0 0 5 )。球囊扩张时 2 0例 ( 6 2 % )出现显著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共置入 2 8枚支架 ,其中左主干内 2 7枚 ,主干内支架直径 ( 3 90± 0 4 7)mm、长度 ( 12 5 4± 3 95 )mm。全部患者均完成 12个月的临床随访 ,19例 ( 70 % )患者接受 6个月时冠状动脉造影 ,3例支架内再狭窄 ( 15 % ) ,其中 2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术 ,1例行血管内放射治疗 ;术后 12个月时 15例 ( 5 5 % )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 ,1例再狭窄行冠状动脉旁路术 ,因此术后 12个月内累积再狭窄率为 2 1%。 4例再狭窄患者中 ,3例为末端病变 ( 75 % ) ,1例为开口病变( 2 5 % )。结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LMD疗效可靠 ,冠状动脉造影随访可及时发现再狭窄。左主干末端病变再狭窄率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左主干病变 支架手术 LMD 病例资料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病变与血小板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志忠 段宝祥 +4 位作者 陈绍良 王自正 王书奎 刘玲玲 常芸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0-311,共2页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脉病变 血板功能 心电图
下载PDF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旁道传导性质对心动过速发作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福兴 蒋超旦 +2 位作者 蒋建东 杨松 张丰富 《海南医学》 CAS 2004年第2期5-5,9,共2页
目的探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旁道(AP)传导性质对心动过速发作特征的影响。方法113例AVRT行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前行电生理刺激或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行电生理检查。结果 113例中显性AP15例,98例均为隐匿性AP,发现AP逆传不应... 目的探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旁道(AP)传导性质对心动过速发作特征的影响。方法113例AVRT行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前行电生理刺激或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行电生理检查。结果 113例中显性AP15例,98例均为隐匿性AP,发现AP逆传不应期越短,AVRT越易诱发,心动过速的频率也越快,持续时间越长久;而不应期越长.心动过速越难诱发.持续时间短暂;诱发AVRT时,诱发窗口的AP逆传周期与随后发作的心动过速周期间存在着线性关系;房室结的正向传导不应期与AP的逆传不应期差距大时,AVRT易授诱发反之不易诱发。结论 对少数AVRT有心动过速症状而无。EKG发作证据或有EKG发作证据但RFCA前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心动过速的患者须持续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才能排除AP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旁道传导 传导不应期 发作频率 持续时间
下载PDF
化学消融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护理 被引量:2
10
作者 阚静 刘玲玲 +1 位作者 程敏 常芸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2年第4期275-276,共2页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化学消融 治疗 护理
下载PDF
心外科开放手术后发生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平喜 胡作英 戴振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2期163-164,共2页
心外科开放手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因手术种类不同而不一致。其中,女性、老龄化、已有传导疾病和主动脉瓣器质性病变是传导阻滞的术前危险因素;手术创伤、体外循环、主动脉钳夹以及冠状动脉缺血是术中的危险因素。术后出现没有希望恢复... 心外科开放手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因手术种类不同而不一致。其中,女性、老龄化、已有传导疾病和主动脉瓣器质性病变是传导阻滞的术前危险因素;手术创伤、体外循环、主动脉钳夹以及冠状动脉缺血是术中的危险因素。术后出现没有希望恢复的Ⅲ度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瓣膜置换术 综述 心律失常 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现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绍良 刘志忠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2期84-90,共7页
新世纪伊始,细胞移植为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治疗带来曙光。迄今,全世界接受细胞移植治疗的病例超过3000例,研究已证明干细胞或前体细胞移植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研究一致认为干细胞或前体细胞移植能够增... 新世纪伊始,细胞移植为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治疗带来曙光。迄今,全世界接受细胞移植治疗的病例超过3000例,研究已证明干细胞或前体细胞移植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研究一致认为干细胞或前体细胞移植能够增加局部心肌血流灌注、改善室壁重构和提高心功能。但其能否转分化为心肌细胞仍存有巨大争议。目前,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Ⅰ期临床研究广泛开展。研究报道层出不穷,本文就临床应用的现状作述评,旨在使我们对这一领域存在的争议保持清醒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移植 缺血性心脏病 造血干细胞
下载PDF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IRAs血栓性病变的空间分布以及分叉处斑块的破裂机制
13
作者 张俊霞 陈绍良 +3 位作者 叶飞 张俊杰 田乃亮 刘志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3-195,200,共4页
目的因为血管分叉处斑块的稳定性难以判定,本研究观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人群中梗死相关动脉(IRAs)血栓性病变与血管分叉的关系,从斑块破裂后的结局探索斑块破裂的规律。方法 2003年6月至2009年11月连续274例STEMI患者,冠脉造... 目的因为血管分叉处斑块的稳定性难以判定,本研究观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人群中梗死相关动脉(IRAs)血栓性病变与血管分叉的关系,从斑块破裂后的结局探索斑块破裂的规律。方法 2003年6月至2009年11月连续274例STEMI患者,冠脉造影(CAG)后剔除6例支架内血栓及1例伴有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根据CAG所见IRAs血栓性病变是否累及血管分叉处,将267例患者分为分叉处病变组(n=32例)与非分叉处病变组(n=235例)。结果分叉处血栓性病变的发生率为11.99%。与非分叉处病变组相比,分叉处病变组糖尿病患病率较少(12.5%vs.18.30%,P<0.01),梗死前心绞痛史更常见(62.5%vs.41.28%,P<0.05),前壁心肌梗死更常见(81.25%vs.51.06%,P<0.01),前降支(LAD)是分叉处血栓性病变的好发血管(81.25%vs.50.21%,P<0.01)。在分叉处病变组,68.75%的血栓性病变发生在分叉上游。结论 STEMI患者的IRAs中,血管分叉处斑块破裂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多见于LAD与对角支(D)分叉上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 心肌梗死 梗死相关动脉 分叉病变 血栓性病变 斑块稳定性 冠脉造影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病变的特征及治疗
14
作者 陈绍良 叶飞 +4 位作者 段宝祥 林松 周陵 贾海波 马玉玲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3年第3期126-128,共3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病变的特征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 38例患者 ,因心绞痛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多体位投照并记录桥病变特征 ,获得家属书面同意后行支架术。术后即刻进入临床随访 ,随访时间为 6个...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病变的特征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 38例患者 ,因心绞痛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多体位投照并记录桥病变特征 ,获得家属书面同意后行支架术。术后即刻进入临床随访 ,随访时间为 6个月 ,记录心脏事件发生次数。患者术后6个月时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搭桥术后心脏射血分数由 (5 2± 10 ) %增加到 (5 8± 14 ) % (P <0 0 5 )。 38例患者中静脉桥狭窄者占 15 % ;静脉桥闭塞者占 4 0 % ,均为开口后 1~ 2mm处闭塞 ;静脉桥退行性病变者占 2 4 % ;桥内血栓栓塞为 9例 (计 11个桥 ) ,其中搭桥术后 2例发生院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静脉桥均为血栓性闭塞。狭窄桥病变长度平均为 (18± 6 )mm。球囊扩张后残余狭窄 <4 0 %。术中无远端栓塞发生 ,2个静脉桥有桥内血流减慢 ,注射硝酸甘油和维拉帕米后消失 ;夹层见于 2个钙化性桥病变球囊扩张后即刻 ,均于支架置入后消失。共 2 1例患者完成 6个月的临床随访 ,1例患者支架术后 2个月时出现心绞痛 ,其余患者无心脏事件发生。 18例患者在随访 6个月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 ,4例患者发生支架部位再狭窄 ,靶病变部位再狭窄率为 16 6 % ,无完全闭塞。结论 静脉桥长期效果明显不如动脉桥 ,支架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冠心病 冠状动脉搭桥术 术后并发症 支架术 动脉桥病变 静脉桥病变
下载PDF
症状性陈旧心肌梗死患者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IABP预处理的临床评价
15
作者 肖平喜 张瑶俊 +2 位作者 李小波 葛震 田乃亮 《新医学》 2011年第11期732-734,共3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陈旧心肌梗死患者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介入治疗中,预先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循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因存在CTO病变而行PCI的有心绞痛症状的陈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术前是否使用IABP分为IABP... 目的:探讨症状性陈旧心肌梗死患者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介入治疗中,预先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循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因存在CTO病变而行PCI的有心绞痛症状的陈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术前是否使用IABP分为IABP预处理组(29例)和单纯PCI组(68例),比较两组术中靶病变开通率、X线曝光时间、无复流发生率、PCI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IABP预处理组的靶病变开通率、X线曝光时间、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同单纯PC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PCI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及术中无复流发生率较单纯PCI组明显降低(P值均<0.05)。结论:症状性陈旧心梗患者CTO病变的介入治疗,IABP预处理不增加X线曝光时间,可以明显降低无复流发生率及PCI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但对于靶病变开通率、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预处理
下载PDF
8-mm大头消融导管在心房扑动射频消融中的作用
16
作者 罗骏 张丰富 +3 位作者 贾海波 戴振林 陈绍良 段宝祥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第4期358-358,共1页
将64例典型Ⅰ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随机分为两组行峡部射频消融治疗,一组使用8-mm大头消融导管;另一组使用常规消融导管(4-mm)。若在后峡部及间隔峡部经重复两次线性消融仍不能成功,交换组别后继续进行消融。观察两组消融的成功率及手... 将64例典型Ⅰ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随机分为两组行峡部射频消融治疗,一组使用8-mm大头消融导管;另一组使用常规消融导管(4-mm)。若在后峡部及间隔峡部经重复两次线性消融仍不能成功,交换组别后继续进行消融。观察两组消融的成功率及手术操作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结果:8-mm大头消融导管组手术成功率高于常规消融导管组(93.7%vs 70.59%,P<0.05);8-mm大头消融导管组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明显少于常规消融导管组。结论:射频消融治疗房扑疗效确切,而8-mm大头消融导管在房扑消融中具有更高的手术成功率及较少的手术操作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心房扑动 射频消融 峡部 消融导管
下载PDF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门诊优化药物治疗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17
作者 张俊霞 陈绍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4001-4002,共2页
目的:探讨初诊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于门诊优化药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08年5月至2009年1月南京市第一医院门诊初诊为SAP的患者97例,其中68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拒绝住院进一步诊治,门诊按SAP二级预防原则给予优化药物治疗,连... 目的:探讨初诊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于门诊优化药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08年5月至2009年1月南京市第一医院门诊初诊为SAP的患者97例,其中68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拒绝住院进一步诊治,门诊按SAP二级预防原则给予优化药物治疗,连续随访12周,观察药物疗效及安全性。结果:40例(58.8%)患者胸痛症状明显改善继续门诊治疗,17例(25.0%)患者因症状改善不明显收入住院。7例(10.3%)患者因未坚持服药病情反复收入住院,失访4例(5.9%)。至随访结束,患者血压降至(125.44±8.61)/(71.61±10.94)mmHg,血清总胆固醇降至(3.39±0.3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84±0.37)mmol/L。所有患者随访中无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事件发生,无明显出血,无肝酶3倍以上升高及肌病发生。结论:SAP患者优化药物治疗是基础,门诊治疗中加强患者教育,提高依从性,坚持密切随访,实施优化药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稳定型 优化药物治疗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高危急性心肌梗死33例
18
作者 程敏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8-78,共1页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急性心肌梗死 机械循环支持方法 治疗
下载PDF
频发室性早搏经导管射频消融后左心结构功能变化的1年随访 被引量:4
19
作者 汪敏 张丰富 钱炜春 《安徽医药》 CAS 2014年第10期1930-1932,共3页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频发室性早搏(Frequent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手术前后及术后1年左心功能及结构的变化及动态心电图早搏次数占总心搏的比例,旨在评价射频消融术是否为治疗室性早...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频发室性早搏(Frequent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手术前后及术后1年左心功能及结构的变化及动态心电图早搏次数占总心搏的比例,旨在评价射频消融术是否为治疗室性早搏的最佳手段,是否能有效逆转左室重构及改善左心功能。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月因室性早搏成功行导管射频消融手术病例32例及药物治疗室性早搏患者13例。分别为手术组与药物对照组,患者均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心脏彩超LAD,LVDD,LVDS,EF值参数的变化和24 h心动图早搏次数占总心搏的比例。结果药物对照组用药1年LAD,LVDD,LVES,EF值与1年前相比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组治疗后即刻早搏/总心搏显著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1年消融组LAD,LVDD,LVDS值明显缩小,EF值明显增加,早搏/总心搏明显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对照组用药1年后早搏数/总心搏明显减少,与1年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射频组与药物对照组术后1年随访早搏/总心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射频消融(RFCA)是改善频发早搏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一个行之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室性早搏 频发 左心结构 左心功能
下载PDF
低剪切力通过激活Akt信号和增加活性氧簇诱导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英文)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俊霞 王志梅 +4 位作者 左广峰 李冰 张俊杰 田乃亮 陈绍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3-317,共5页
目的探讨低剪切力(LSS)对人血管内皮细胞(ECs)凋亡的影响。方法平行板流室对体外培养的ECs施加2 dyne/cm2LSS 120 min,观察施加LSS前后ECs凋亡及活性氧簇的变化,并观察施加LSS后不同时间点(0,5,15,30,60,120 min)Akt激酶活性变化。细胞... 目的探讨低剪切力(LSS)对人血管内皮细胞(ECs)凋亡的影响。方法平行板流室对体外培养的ECs施加2 dyne/cm2LSS 120 min,观察施加LSS前后ECs凋亡及活性氧簇的变化,并观察施加LSS后不同时间点(0,5,15,30,60,120 min)Akt激酶活性变化。细胞凋亡采用形态学变化、DAPI染色和TUNEL方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采用dihydroethidium和mitoSOX检测。Western blot检测Akt激酶活性。结果施加2 dyne/cm2LSS后120 min,ECs脱落并出现凋亡。施加LSS后不同时间点Akt Ser473和Thr308位点活性增加,2 dyne/cm2LSS作用120 min后ECs线粒体及胞浆水平活性氧簇产生增加。结论 Akt活化与活性氧簇积累参与LSS诱导的EC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剪切力 人血管内皮细胞 凋亡 AKT信号通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