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移植复合种植义齿进行颌骨缺损功能重建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王洁 王瑞霞 +3 位作者 袁华 万林忠 江宏兵 陈宁 《口腔医学》 CAS 2013年第12期793-795,共3页
目的评估对颌骨缺损患者行自体骨移植复合种植义齿修复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2012年,对11例因肿瘤、外伤造成颌骨缺损的患者,进行自体骨移植及延期植入种植体,并进行种植体支持的义齿修复,对修复后患者口颌系统的功能、外观进行... 目的评估对颌骨缺损患者行自体骨移植复合种植义齿修复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2012年,对11例因肿瘤、外伤造成颌骨缺损的患者,进行自体骨移植及延期植入种植体,并进行种植体支持的义齿修复,对修复后患者口颌系统的功能、外观进行评价和随访。结果本研究11例患者的自体移植骨均成活;共植入41枚种植体,除2例共4枚种植体发生种植体周围龈炎外,其余种植义齿功能及美观恢复均较理想。结论由外伤或肿瘤引起的颌骨缺损采取血管化或者非血管化自体骨移植,复合种植义齿的应用,能为患者恢复较好的外形和功能;种植体周围进行角化牙龈的移植有利于种植义齿耐受摩擦及咀嚼压力,并有利于维护种植体周围黏膜组织的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缺损 骨移植 种植义齿
下载PDF
磨牙缺失颌间距离不足种植体支持的螺丝固位一体冠修复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冬雷 徐景明 +4 位作者 吴自强 汪乔那 王培 汤易 汤春波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7年第4期419-424,共6页
目的:观察磨牙缺失颌间距离不足种植体支持的螺丝固位一体冠修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76例磨牙缺失、颌间距离不足,不能满足常规种植修复5~7 mm的修复空间的患者,共计507颗种植体,采用常规种植一期手术,并运用种植体支持的螺丝固位... 目的:观察磨牙缺失颌间距离不足种植体支持的螺丝固位一体冠修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76例磨牙缺失、颌间距离不足,不能满足常规种植修复5~7 mm的修复空间的患者,共计507颗种植体,采用常规种植一期手术,并运用种植体支持的螺丝固位一体冠修复。随访6个月~2 a,记录螺丝固位的一体冠修复体的临床效果,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经过6个月~2 a的随访观察,种植体存留率为99.61%,37例患者发生崩瓷,主要发生在3~4 mm组。在各组别中,烤瓷修复比金属面烤瓷更容易发生崩瓷(P<0.05);颌间距离越小,越容易发生崩瓷(P<0.05)。13件修复体发生螺丝松动,13例患者出现牙龈红肿,探诊出血。经牙周治疗及口腔卫生宣教后恢复良好。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种植体支持的螺丝固位一体冠修复设计可以解决磨牙区颌间距离不足的缺牙患者的修复难题,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间距离不足 磨牙 螺丝固位 一体冠 种植修复
下载PDF
miR-21促进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向分化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田忠奎 刘琳 +4 位作者 陈冬雷 王培 徐景明 汤易 汤春波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7年第5期471-475,共5页
目的:体外研究miR-21对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BMSCs)血管向分化的促进作用。方法:培养UCBMSCs(来源于同济大学干细胞库);构建Lenti-Lac Z-Luciferase和LentimiR-21-Luciferase慢... 目的:体外研究miR-21对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BMSCs)血管向分化的促进作用。方法:培养UCBMSCs(来源于同济大学干细胞库);构建Lenti-Lac Z-Luciferase和LentimiR-21-Luciferase慢病毒载体;目的基因转染UCBMSCs后0、1、4、7及14d,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关键成血管因子的表达。用第3代UCBMSCs分别转染Lenti-Lac Z-Luciferase和Lenti-miR-21-Luciferase后,接种于Matrigel上培养,显微镜下观察其管样结构形成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培养脐带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成功转染目的基因;q PCR以及Western印迹法结果表明,miR-21组HIF-1α和VEGF在第4天开始显著高表达,并持续到7 d和14 d;Matrigel结果显示,Lenti-miR-21-Luciferase组管状结构最多,长度最长。结论:Mi R-21具有促进UCBMSCs血管向分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1 UCBMSCs 血管再生
下载PDF
钛表面微-纳米结构改性对变形链球菌粘附的影响
4
作者 刘雯君 邱憬 +3 位作者 仇颖莹 杨洁 王国平 汤春波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27-731,共5页
目的 :研究钛表面微-纳米结构改性对变形链球菌粘附的影响。方法 :根据钛表面处理方法分为4组:机械抛光组、喷砂组、阳极氧化组、喷砂-阳极氧化组。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试件的表面形貌,采用接触角测量仪测算双蒸水在试件表面的接触角,... 目的 :研究钛表面微-纳米结构改性对变形链球菌粘附的影响。方法 :根据钛表面处理方法分为4组:机械抛光组、喷砂组、阳极氧化组、喷砂-阳极氧化组。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试件的表面形貌,采用接触角测量仪测算双蒸水在试件表面的接触角,检测各组试件表面的润湿性。将试件与变形链球菌共同孵育,采用菌落形成单位计数法和扫描电镜观测试件表面粘附细菌的数量和形态。结果: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喷砂-阳极氧化组的钛表面形成微米孔内复合纳米管阵列的微-纳米结构。四组试件表面的接触角为:机械抛光组、喷砂组>阳极氧化组、喷砂-阳极氧化组。4组试件表面的变形链球菌粘附数量为:阳极氧化组、喷砂-阳极氧化组>喷砂组>机械抛光组。结论:与钛表面纳米管阵列相比,钛表面微-纳米结构改性未增加变形链球菌的粘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结构 变形链球菌
下载PDF
上前牙牙冠、牙槽嵴顶骨缘和牙龈形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周芷萱 沈铭 +2 位作者 陆胜男 李俊 陈宁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11-215,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图像分析与石膏模型测量,研究成人上前牙牙冠、牙槽嵴顶骨缘、牙龈形态的相关性,为临床种植美学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取平均年龄为(23.08±6.30)岁的60名牙周健康且无明显错[牙合]畸形的汉族成人锥形束CT三... 目的通过锥形束CT图像分析与石膏模型测量,研究成人上前牙牙冠、牙槽嵴顶骨缘、牙龈形态的相关性,为临床种植美学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取平均年龄为(23.08±6.30)岁的60名牙周健康且无明显错[牙合]畸形的汉族成人锥形束CT三维重建图像,测量上前牙唇侧牙槽嵴顶骨缘弧度、牙间骨板宽度和高度,在石膏模型上测量唇侧游离龈缘弧度及牙龈乳头、中切牙牙冠宽高度进行比较。按牙冠宽/高比值分为两组,取比值最高的10名纳入短宽型牙冠组;取比值最低的10名纳入长窄型牙冠组;并分别比较两组上前牙游离龈缘弧度、牙龈乳头形态的差异。结果①上前牙区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对应的唇侧牙槽嵴顶骨缘弧度分别为(2.33±0.16)、(2.29±0.22)、(2.06±0.15),游离龈缘弧度分别为(1.65±0.14)、(1.57±0.17)、(1.49±0.13),不同牙位对应的骨缘弧度间、龈缘弧度间均有差异,相同牙位对应的骨缘弧度和龈缘弧度显著相关(P〈0.05);②除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外,其余牙间区骨板外形与对应牙龈乳头外形显著相关(P〈0.01);③与短宽型牙冠相比,长窄型牙冠瞬侧游离龈缘弧度较小(1.52±0.10)、更为弯曲(P:0.002),牙龈乳头更加细长(牙龈乳头宽高比值(2.16±0.33)(P=0.000)。结论中国汉族成人上前牙游离龈缘弧度、牙龈乳头形态与牙冠彤态、牙槽嵴顶骨缘彤态显著相关;牙冠呈长窄型、唇侧游离龈缘弧度小、牙龈乳头细长者种植修复的美学风险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解剖学 局部 锥形束CT
原文传递
小鼠颌下腺中Bmi-1基因作用的研究
6
作者 苗芬 沈铭 +3 位作者 吕仙辉 戴秀亮 严全全 陈宁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20-223,共4页
目的 观察Bmi-1基因对小鼠颌下腺形态与功能的影响,以期研究Bmi-1基因对小鼠颌下腺的增殖与衰老的作用.方法 利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及蛋白质印迹法比较分析4周龄12只雄性野生型小鼠(WT)和12只雄性Bmi-1基因敲除小鼠(Bmi-1-/-)颌下腺... 目的 观察Bmi-1基因对小鼠颌下腺形态与功能的影响,以期研究Bmi-1基因对小鼠颌下腺的增殖与衰老的作用.方法 利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及蛋白质印迹法比较分析4周龄12只雄性野生型小鼠(WT)和12只雄性Bmi-1基因敲除小鼠(Bmi-1-/-)颌下腺的重量、唾液分泌、形态、衰老与增殖能力等方面的表型差异.结果 颌下腺重量/体质量比WT小鼠[(1.89±0.15)μg]与Bmi-1-/-[(1.34±0.07) μ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单位体质量静态唾液总流率WT[(0.21±0.02) μg/rnin]及Bmi-1-/-[(0.10±0.02) μg/min]比较,Bmi-1-/-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mi-1-/-颌下腺导管增多、颗粒曲管较明显、管径细、分支少;衰老相关的β-gal染色阳性细胞数增加(WT:0.00,Bmi-1-/-:0.18 ±0.02);此外,细胞增殖相关指标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降低(WT:0.40 ~0.47,Bmi-1-/-:0.18 ~0.20)(P=0.000);蛋白质印迹法显示细胞周期蛋白p16(WT:1.00±0.12,Bmi-1-/-:0.00 ±0.00)(P =0.003)、蛋白质印迹方法p19(WT:0.97 ±0.09,Bmi-1-/-:5.09±0.21)(P=0.004)表达水平升高.结论 Bmi-1基因缺失可导致小鼠颌下腺呈衰老表型,功能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下腺 基因 涎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