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再生肝中肝细胞生长因子的纯化和生物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吴翠贞 徐柯 +3 位作者 李跃华 薛隆翠 阙玲琍 王祝鸣 《江苏医药》 CAS CSCD 1994年第6期298-299,共2页
用大鼠的再生肝经过匀浆、加热、高速离心和酒精沉淀获得粗制的肝细胞生长因子(RHGF-1),可检测出肝细胞生长因子的活性。RHGF-1再经DEAE离子交换层析,Sephacryls-300凝胶柱层析及FPLCMonoQ色谱,纯化为单体(RHGF-4),经SDS-P... 用大鼠的再生肝经过匀浆、加热、高速离心和酒精沉淀获得粗制的肝细胞生长因子(RHGF-1),可检测出肝细胞生长因子的活性。RHGF-1再经DEAE离子交换层析,Sephacryls-300凝胶柱层析及FPLCMonoQ色谱,纯化为单体(RHGF-4),经SDS-PAGE证实为单一成份,分子量为18KD。此纯化的RHGF-4相对活性比RHGF-1提高88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再生肝 生长因 肝功能衰竭
下载PDF
内毒素对大鼠肝部分切除后肝再生的影响
2
作者 戚晓红 李跃华 +1 位作者 薛隆翠 吴翠贞 《江苏医药》 CAS CSCD 1996年第12期823-824,共2页
应用肝大部分切除术并腹腔注射外源内毒素检测10只大鼠肝再生情况。结果:肝部分切除后立即腹腔注射1mg/kg体重内毒素,大鼠24小时生存率为44%。当内毒素剂量降至0.5mg/kg体重时,24小时生存率为100%。组织切片发现:小剂量内毒素... 应用肝大部分切除术并腹腔注射外源内毒素检测10只大鼠肝再生情况。结果:肝部分切除后立即腹腔注射1mg/kg体重内毒素,大鼠24小时生存率为44%。当内毒素剂量降至0.5mg/kg体重时,24小时生存率为100%。组织切片发现:小剂量内毒素组术后24小时有丝分裂明显增加,术后72小对肝再生百分率亦明显高于单纯肝切除组。提示小剂量内毒素具有促进肝再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切除 内毒素 肝再生
下载PDF
大鼠肝部分切除后血浆内毒素、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戚晓红 吴翠贞 徐柯 《江苏医药》 CAS CSCD 1995年第12期804-805,共2页
7只大鼠行常规2/3肝切除术,术后24、48和72小时分别检测血浆内毒素、丙二醇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肝部分切除后24和48小时,血浆内毒素和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术前,术后72小时恢复正常。提示血浆内毒素、丙二醇含量的动态... 7只大鼠行常规2/3肝切除术,术后24、48和72小时分别检测血浆内毒素、丙二醇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肝部分切除后24和48小时,血浆内毒素和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术前,术后72小时恢复正常。提示血浆内毒素、丙二醇含量的动态测定,可作为临床观察肝再生情况和治疗效果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切除术 血浆 内毒素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下载PDF
人脑胶质瘤浸润淋巴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4
作者 傅震 李洪福 +5 位作者 吴幼章 陈华辉 侯金镐 朱宇 王南 蔡海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25-327,共3页
目的检测人脑胶质瘤浸润淋巴细胞(GIL)的来源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把从人脑胶质瘤手术标本中提取的GIL,在体外以白细胞介素2(IL2)刺激后培养扩增,将扩增后的GIL注入人脑胶质瘤裸鼠动物模型体内观察其动物体内杀... 目的检测人脑胶质瘤浸润淋巴细胞(GIL)的来源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把从人脑胶质瘤手术标本中提取的GIL,在体外以白细胞介素2(IL2)刺激后培养扩增,将扩增后的GIL注入人脑胶质瘤裸鼠动物模型体内观察其动物体内杀瘤活性。选择11例术后再次复发的人脑胶质瘤晚期患者进行GIL临床治疗。结果经IL-2刺激培养3周的GIL杀瘤活性最强。裸鼠体内试验证实GIL肿瘤局部注射能显著抑制肿瘤生长。临床治疗11例患者随访2年仅1例复发。结论胶质瘤术后将GIL培养扩增3周,再回输入肿瘤残腔杀灭残留肿瘤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肿瘤浸润 淋巴细胞 GIL 抗瘤活性
下载PDF
NZBWF1/J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亚群平衡的免疫调节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慧 梁军 +2 位作者 侯亚义 范乐明 孙凌云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8期457-461,共5页
目的探讨狼疮鼠(NZBWF1/J)及正常鼠(BALB/c)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对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异同。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扩增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进行MSCs鉴定。经尼龙毛柱分选BALB/c... 目的探讨狼疮鼠(NZBWF1/J)及正常鼠(BALB/c)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对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异同。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扩增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进行MSCs鉴定。经尼龙毛柱分选BALB/c鼠CD3^+T淋巴细胞,经佛波酯(PMA)刺激,与正常及狼疮鼠MSCs共培养24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前后T细胞的凋亡及CD3^+T细胞内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12、IL-6]的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转录因子T-bet和GATA-3。结果NZBWF1/J MSCs生长增殖速度较正常鼠快,而传代时间更短;对T细胞内细胞因子的影响,与NZBWF1/J MSCs共培养后,TH2型细胞因子IL-4,IL-6较共培养前增加(P<0.05),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12无明显变化,而与BALB/c MSCs共培养后,IL-4降低,IFN-γ,IL-12增加(P<0.05);与正常及狼疮鼠MSCs共孵育后T细胞凋亡数目均降低(P<0.05)。结论MSCs可能通过诱导T细胞亚群的改变来影响狼疮病情进展,正常鼠MSCs对SLE病情可能有改善作用,狼疮鼠MSCs与正常鼠相比,免疫调节功能存在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T淋巴细胞 细胞凋亡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