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年晕厥患者皮下植入心脏事件记录仪排除心源性晕厥一例
1
作者 董艳 李小荣 +1 位作者 周秀娟 杨兵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年第4期406-408,共3页
患者男,28岁,因"1月内晕厥3次"入院,伴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及凝视,呼之不应。心电图检查提示左室高电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广泛T波倒置,心肌标志物异常,动态脑电图轻度不正常,余常规检查均正常。程序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宽QR... 患者男,28岁,因"1月内晕厥3次"入院,伴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及凝视,呼之不应。心电图检查提示左室高电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广泛T波倒置,心肌标志物异常,动态脑电图轻度不正常,余常规检查均正常。程序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宽QRS波心动过速,不排除心律失常引起的晕厥,遂皮下植入心脏事件记录仪(ILR)以进一步明确晕厥原因。随访3年,患者无严重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发生,抗癫痫治疗下未再发生晕厥,考虑其症状为癫痫所致,遂取出IL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事件记录仪 晕厥 癫痫
原文传递
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27
2
作者 李娟 李春坚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3,共6页
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等血栓栓塞性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近十余年,随着抗栓领域基础研发及临床研究的逐步深入,出现了诸多新的抗血小板药物。文章综述了各种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中的相关问题,为实施... 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等血栓栓塞性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近十余年,随着抗栓领域基础研发及临床研究的逐步深入,出现了诸多新的抗血小板药物。文章综述了各种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中的相关问题,为实施规范化、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药物 作用机制 个体化治疗
原文传递
门控心肌灌注SPECT相位分析技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室不同步的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殿富 袁冬兰 +2 位作者 曹克将 黄峻 陈季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0年第1期38-41,共4页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晚期心力衰竭的重要治疗方法,从超声心动图(UCG)得到的左室机械不同步参数可作为CRT应答的重要预测因子,但在现有临床条件下,UCG技术包括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和心肌应变率成像,其作为常规临床手段来评价左...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晚期心力衰竭的重要治疗方法,从超声心动图(UCG)得到的左室机械不同步参数可作为CRT应答的重要预测因子,但在现有临床条件下,UCG技术包括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和心肌应变率成像,其作为常规临床手段来评价左室不同步还存在严重缺陷.目前的研究显示,门控心肌灌注SPECT相位分析技术能够用于CRT应答的预测,与基于UCG的TDI相比,其优势在于技术操作的高度自动化和结果的高度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门控血池显像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力衰竭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围术期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单中心调查 被引量:4
4
作者 董艳 王学成 +7 位作者 陈惠平 郑伟 廖深根 俞娅娅 余金波 周秀娟 李小荣 杨兵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本院心血管内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围术期抗凝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顺序收集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09月30日于本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调查其抗凝药物使用种类、剂量。按口服抗凝药种类(华法林、... 目的调查分析本院心血管内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围术期抗凝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顺序收集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09月30日于本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调查其抗凝药物使用种类、剂量。按口服抗凝药种类(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分组,比较各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卒中风险、出血风险及不同肾功能情况下各种抗凝药使用比例。结果177例患者中,160例(90.4%)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抗凝(达比加群77例,利伐沙班83例),17例(9.6%)使用华法林抗凝。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三组患者中,达比加群组阵发性房颤比例显著高于利伐沙班组(70.1%vs 41.0%,P<0.05)。阵发性房颤患者三组抗凝药使用比例分别是11.1%(11/99)、54.5%(54/99)、34.3%(34/99),持续性房颤患者三组抗凝药使用比例分别为7.7%(6/78)、29.5%(23/78)、62.8%(49/78)。所有入选患者中,122例(69.0%)为卒中高危(CHA2DS2-VASc≥2分)患者,16例(9.0%)为出血高危(HAS-BLED≥3分)患者。各类抗凝药在不同出血风险和不同肾功能情况下的使用比例均无差异(P>0.05)。结论射频消融围术期的房颤患者均接受了抗凝治疗,其中卒中高危患者比例较高,抗凝治疗采用NOAC的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新型口服抗凝药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指南更新和实践运用 被引量:12
5
作者 董艳 李小荣 +1 位作者 周秀娟 杨兵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9年第2期95-99,共5页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治疗可明显减少血栓栓塞事件,并改善患者的预后。与华法林相比,NOAC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在特殊群体中。导管消融围术期推荐不间断抗凝治疗,术后...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治疗可明显减少血栓栓塞事件,并改善患者的预后。与华法林相比,NOAC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在特殊群体中。导管消融围术期推荐不间断抗凝治疗,术后是否继续长期抗凝尚有一定的争议性。当房颤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卒中等疾病时,应根据血栓风险、出血风险、神经功能个体化调整抗凝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综述 卒中 抗凝 指南
原文传递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胡德亮 王淦楠 +5 位作者 季荔 陈旭锋 梅勇 吕金如 钱玲梅 张劲松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923-925,共3页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江苏省人民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636例心绞痛患者(稳定型心绞痛1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14例),男417例,女219例;平均年龄(63.68±9.85)岁,其...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江苏省人民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636例心绞痛患者(稳定型心绞痛1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14例),男417例,女219例;平均年龄(63.68±9.85)岁,其中单支病变组322例,双支病变组174例,三支病变组140例。比较3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RDW水平;采用Pearson法进行RDW水平与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RDW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DW与Gensini积分存在正相关(r=0.133,P<0.01),线性相关性良好,RDW随着Gensini积分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严重性的升高)而升高。结论:RDW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越严重血清RDW越高,其生物学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分布宽度 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