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e FortⅠ型截骨入路在颅底肿瘤切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尹林 刘宁 +3 位作者 邢光前 张继生 张晓彪 陈宁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32-133,共2页
目的 为了寻求颅底斜坡区及其前方鼻咽部和蝶窦区肿瘤手术切除的最佳入路途径。方法 根据术前MRI所示肿瘤所在的部位和大小 ,采用LeFortⅠ型截骨进路对 1 6例该区域的肿瘤进行了手术切除 ,其中脊索瘤 8例 ,血管纤维瘤 2例 ,软骨瘤、... 目的 为了寻求颅底斜坡区及其前方鼻咽部和蝶窦区肿瘤手术切除的最佳入路途径。方法 根据术前MRI所示肿瘤所在的部位和大小 ,采用LeFortⅠ型截骨进路对 1 6例该区域的肿瘤进行了手术切除 ,其中脊索瘤 8例 ,血管纤维瘤 2例 ,软骨瘤、骨髓瘤、垂体瘤、骨纤维结构不良、腺癌和粘液囊肿各 1例。结果 本组 1 6例颅底肿瘤 ,全切除 1 1例 ,次全切除 5例 ,随访 6~ 4 0个月。 4例局部复发 ,其余患者恢复良好。上颌骨复位后 ,咬合关系均恢复良好。结论 采用上颌截骨入路切除颅底肿瘤 ,较传统的前方或侧方入路对脑组织的损伤小 ,手术视野暴露清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 FortⅠ型截骨 手术入路 颅底肿瘤 切除术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双层胶原神经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季夕萌 庄海 +2 位作者 张怡雯 张金灿 卜寿山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5-108,共4页
目的观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双层胶原神经管对于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21只,按照1∶2取3只作为空白组对照,其余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自体组(AG组)、空管组(CT组)和细胞+管组(C+CT... 目的观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双层胶原神经管对于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21只,按照1∶2取3只作为空白组对照,其余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自体组(AG组)、空管组(CT组)和细胞+管组(C+CT组)。通过体外分离培养Sprague-Dawley(SD)大鼠(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BMSCs接种双层胶原管构建神经组织工程移植物,植入大鼠坐骨神经1 cm缺损动物模型后16周,从大体观察、行为学、电生理、免疫组织化学等指标比较各组修复神经离断损伤的情况来评价修复效果,空白组切除后留出10 mm的空隙直接缝合。CT组仅用胶原管桥接神经,C+CT组使用注入BMSC细胞悬液的胶原管,AG组将离断出的神经翻转180°后缝合在缺损处。应用GraphPad Prism 6统计软件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后16周大体观察发现在胶原管组(CT组)BMSCs复合胶原管组(C+CT组)和自体组(AG组)中神经都己再生。通过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值、靶肌湿重比、远端再生神经数目等定量指标分析显示,C+CT组和AG组的修复效果均优于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FI,CT:-92.490±1.836;C+CT:-70.010±7.805;AG:-70.130±8.744;F=17.850,P<0.05),AG组虽优于C+CT组但C+CT组和AG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湿重比,CT:0.3087±0.1461;C+CT:0.4550±0.0629;AG:0.6257±0.1283;F=9.036,P>0.05)。结论构建的载BMSCs双层胶原神经管在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 cm缺损中展现出与"金标准"自体神经修复接近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神经管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双层胶原管 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
原文传递
可注射型丝素-磷酸镁基水凝胶的体内外成骨性能的研究
3
作者 毛秋怡 朱博文 +1 位作者 曹晓建 卜寿山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08-911,共4页
目的探究一种新型可注射型水凝胶早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以及在体内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使用丝素蛋白溶液和磷酸镁基水凝胶制备成不同磷酸镁含量的4组水凝胶,分别命名为Mg0、Mg1、Mg2和Mg5并... 目的探究一种新型可注射型水凝胶早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以及在体内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使用丝素蛋白溶液和磷酸镁基水凝胶制备成不同磷酸镁含量的4组水凝胶,分别命名为Mg0、Mg1、Mg2和Mg5并研究分析材料表征。体外实验检测水凝胶的生物活性及诱导成骨分化的能力。体内实验采用10只SD大鼠进行颅骨缺损模型制备,简单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空白组,对该种新型可注射型水凝胶用于修复缺损颅骨的疗效及可行性进行评价。计量资料应用Graph Pad 9.0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电镜扫描(SEM)显示了4组水凝胶的表面微观形态。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结果示共培养1 d时对照组与Mg0、Mg1、Mg2和Mg5的吸光度(A)值分别为0.399±0.024、0.436±0.043、0.364±0.020、0.3205±0.029和0.338±0.028,在共培养3 d时为0.606±0.045、0.590±0.042、0.557±0.014、0.453±0.056和0.610±0.046,第5天时分别为0.882±0.022、0.841±0.147、0.824±0.040、0.828±0.049和0.830±0.021,第7天时分别为1.162±0.029、1.397±0.056、1.059±0.050、1.063±0.084和1.102±0.046(F(12,77)=8.0,P<0.01)。使用氯化十六烷吡啶(CPC)对14 d时的成骨矿化物进行定量,Mg0、Mg1、Mg2和Mg5的A值结果分别为0.937±0.107、1.646±0.507、2.181±0.038及2.006±0.043(F=56.0,P<0.05)。体内实验示可注射型水凝胶修复效果显著,在修复后第4周可见大量新生骨胶原。结论丝素蛋白-磷酸镁基可注射型水凝胶能有效修复骨缺损,并可在体内促进早期骨胶原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型水凝胶 磷酸镁 颅骨缺损 骨组织工程学
原文传递
仿生矿化后的丝素电纺复合支架体内成骨性能的实验研究
4
作者 张怡雯 庄海 +1 位作者 张金灿 卜寿山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7-131,共5页
目的探讨仿生矿化后的丝素电纺复合支架体内修复颅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丝素电纺支架(非矿化组),通过模拟体液(SBF)浸泡法对支架仿生矿化(矿化组),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形貌。18只8周龄的雄性SD大鼠购自南京医科大学动... 目的探讨仿生矿化后的丝素电纺复合支架体内修复颅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丝素电纺支架(非矿化组),通过模拟体液(SBF)浸泡法对支架仿生矿化(矿化组),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形貌。18只8周龄的雄性SD大鼠购自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采用随机数字表示法分为3组,分别为矿化组、非矿化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构建SD大鼠颅骨缺损模型,在直径为5 mm的骨缺损区分别植入矿化组及非矿化组支架,对照组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后4、8周取材,通过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苏木精-伊红(HE)及马松染色(Masson染色)比较评估不同支架的体内骨再生情况。应用GraphPad Prism 8统计软件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仿生矿化后的丝素电纺支架表面形成明显的羟基磷灰石矿化层。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术后4周和8周,通过对CT三维重建、HE及Masson染色的观察以及对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Tb.N),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小梁间隙(TB.Sp)定量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在矿化组和非矿化组均能观察到新骨的形成,且矿化组的修复效果均优于非矿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矿化组、非矿化组及对照组BV/TV在4周时分别为(22.880±2.324)、(12.600±1.965)、(4.967±1.580)%,F=61.838,P<0.05,8周时分别为(45.770±4.433)、(29.400±4.086)、(19.310±2.272)%,F=38.686,P<0.05;Tb.N在4周时分别为(0.029±0.001)、(0.019±0.003)、(0.008±0.003)mm-1,F=52.890,P<0.05,8周时分别为(0.053±0.002)、(0.037±0.003)、(0.023±0.001)mm-1,F=171.433,P<0.05;TB.Sp在4周时分别为(10.810±0.179)、(11.350±0.098)、(11.730±0.163)μm,F=27.655,P<0.05,8周时分别为(8.792±0.175)、(10.060±0.339)、(11.150±0.275)μm,F=56.807,P<0.05]。结论仿生矿化后的丝素电纺复合支架能有效促进骨再生,有望用于骨组织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动物实验 骨再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