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8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75例血液病 被引量:6
1
作者 吴汉新 钱思轩 +18 位作者 洪鸣 张亚平 陆化 张闰 张晓艳 陈丽娟 卢瑞南 张苏江 刘澎 葛峥 范磊 王莉 许戟 田甜 朱雨 仇红霞 徐卫 盛瑞兰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330-1333,共4页
为了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治疗血液病的疗效及其并发症,对以allo-PBSCT治疗的75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75例患者中慢性髓系白血病(CML)3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3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 为了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治疗血液病的疗效及其并发症,对以allo-PBSCT治疗的75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75例患者中慢性髓系白血病(CML)3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3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及阵发睡眠性血红蛋白尿1例。75例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13-72岁,清髓性移植66例,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9例。HLA全相合和5/6相合61例(其中6例为非亲缘性移植),单倍体相合移植14例。预处理方案中清髓性移植采用:①Cy/TB I,②Bu/Cy;而HLA单倍体相合移植均采用Cy/TB I+阿糖胞苷;非清髓性移植采用福达拉滨+TB I/或(CTX+ATG)。GVHD预防:全部患者输入的干细胞均未进行去除T淋巴细胞及其他处理。HLA全相合移植均采用C sA+短程MTX方案,HLA单倍体相合移植用C sA+短程MTX+ATG+抗CD25+霉酚酸酯。移植后复发给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和/或化疗,CML患者同时加用格列卫治疗。性别不同的供受者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X和Y染色体,性别相同的供受者应用PCR方法检测短片段串联重复(STR)。植入后定期采用PCR及(或)FISH监测微小残留病灶。结果表明:74例患者allo-PBSCT后获得造血重建,并最后转为完全供者嵌合体。造血重建中位时间为15(5-25)天。75例患者中至今46例(61.3%)存活,中位生存期23(2-61)个月。29例患者死亡,其中9例死于疾病复发,7例发生Ⅲ度以上急性GVHD死亡,7例(2例间质性肺炎)因严重感染而死亡,单倍体相合移植患者9例存活者均为完全供者嵌合,平均无病生存时间为30(6-53)个月,5例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7(2-17)个月,1例CML急变患者移植后100天复发,经DLI治疗达完全缓解,存活至今已53个月。发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16例,其中2例患者因CMV所致间质性肺炎死亡。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肝静脉阻塞综合征。结论: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难治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对于移植后复发患者应尽早进行DLI或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液病
下载PDF
伴复杂核型异常的髓系恶性血液病8号染色体异常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琼 朱雨 +4 位作者 仇红霞 仇海荣 王蓉 徐卫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993-996,共4页
为研究伴复杂核型异常(complex chromosome abnormalities,CCA)的髓系恶性血液病的8号染色体异常,采用常规染色体分析和多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81例伴CCA的髓系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染色体异常,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5例、慢性髓系白血... 为研究伴复杂核型异常(complex chromosome abnormalities,CCA)的髓系恶性血液病的8号染色体异常,采用常规染色体分析和多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81例伴CCA的髓系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染色体异常,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5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35例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1例。结果表明:81例标本中CCA涉及所有染色体,而8号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35.8%(29/81),其中AML为56%(14/25)、CML为28.6%(10/35)、MDS为23.8%(5/21),CML加速期、急变期发生率分别为20%(1/5)、33.3%(9/27)。29例伴8号染色体异常的髓系恶性血液病中有15例为非平衡易位,占51.7%。结论:8号染色体异常是伴CCA的髓系恶性血液病中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可能与疾病进展相关,多为不平衡性易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恶性血液病 复杂核型异常 8号染色体异常 多重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伴有复杂核型异常的髓系恶性血液病5号染色体异常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琼 徐卫 +5 位作者 朱雨 范磊 仇海荣 王蓉 乔纯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257-1260,共4页
为了研究伴有复杂核型异常的髓系恶性血液病的5号染色体异常,对68例经常规染色体分析及多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为复杂核型异常的髓系恶性血液病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22例,慢性髓系白血病32例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4例)的染色体核型进... 为了研究伴有复杂核型异常的髓系恶性血液病的5号染色体异常,对68例经常规染色体分析及多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为复杂核型异常的髓系恶性血液病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22例,慢性髓系白血病32例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4例)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研究5号染色体异常情况。结果表明:68例标本中复杂核型异常涉及所有染色体,而5号染色体异常发生率较高,为38.2%(26/68),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生率为45.5%(10/22),慢性髓系白血病为15.6%(5/3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为78.6%(11/14)。涉及的染色体异常以非平衡易位多见,其中有11例同时存在5号和17号染色体异常,9例同时存在5号和7号染色体异常。结论:髓系恶性血液病复杂核型异常中5号染色体异常多见,多为不平衡易位;5号染色体存在异常的病例通常同时伴有7号或17号染色体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恶性血液病 5号染色体异常 复杂染色体异常
下载PDF
套细胞淋巴瘤的综合诊断
4
作者 杨慧 郭睿 +7 位作者 时雨 王蓉 乔纯 吴雨洁 范磊 徐卫 李建勇 仇海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20-1725,共6页
目的:探讨以组织病理为基础,以骨髓或外周血标本检测为重要补充的多种检测方法在套细胞淋巴瘤(MCL)综合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本院血液科的153例初诊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149例... 目的:探讨以组织病理为基础,以骨髓或外周血标本检测为重要补充的多种检测方法在套细胞淋巴瘤(MCL)综合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本院血液科的153例初诊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149例初发时行骨髓或外周血IGH/CCND1间期FISH检查的MCL患者中144例(96.6%)检测阳性,其中36例(24.2%)表现为低比例阳性。115例行流式细胞免疫分型检查,免疫表型符合MCL者89例(77.4%),初步诊断为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LPD)23例(20.0%)。75例行骨髓病理检查,50例(66.7%)形态及组化特点符合MCL,15例(20.0%)归为B-LPD,另有10例未见明显异常。77例行组织病理检查,73例(94.8%)符合MCL典型特点,包括2例CCND1阴性MCL,2例多形性MCL,5例MCL母细胞变异型,4例诊断为其它淋巴瘤白血病。153例MCL中,128例为经典MCL(cMCL),25例(16.3%)诊断为白血病性非淋巴结型MCL(lnnMCL)。IGHV突变、TP53突变、CD23阳性3项指标在cMCL与lnnMCL中的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组织病理检查仍是cMCL诊断的主要标准,以基于骨髓或外周血标本的检测是lnnMCL诊断的重要手段。单一标志物或检查均会造成一定比例的漏诊或误诊,MCL的精准诊断依赖多种检测手段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细胞淋巴瘤 白血病性非淋巴结型套细胞淋巴瘤 IGH/CCND1 综合诊断
下载PDF
血清sFas与sFasL在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5
作者 王菱菱 程婉莹 +4 位作者 王菊娟 尹光丽 段丽敏 田甜 仇红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89-895,共7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Fas(sFas)和sFasL在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sHLH)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20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符合HLH-2004诊断标准的sHLH患者86例,按病因分为肿瘤相关HLH(MAHLH)... 目的:探讨可溶性Fas(sFas)和sFasL在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sHLH)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20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符合HLH-2004诊断标准的sHLH患者86例,按病因分为肿瘤相关HLH(MAHLH)组(55例)和非肿瘤相关HLH(Non-MAHLH)组(31例)。并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为疾病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sFas和sFasL的表达水平,同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ROC曲线分析sFas及sFasL在sHLH中的意义。结果:初诊sHLH患者血清sFas和sFasL水平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MAHLH组sFas和sFasL水平较非MAHLH(感染相关HLH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HLH)组明显升高(P<0.01)。17例初治sHLH患者(17/86)治疗后的血清sFas及sFas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初诊sHLH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SF(r=0.35)、sCD25(r=0.79)和sFasL(r=0.73)呈正相关,sFasL水平与SF(r=0.39)、sCD25(r=0.64)和sFas(r=0.73)呈正相关。与Non-MAHLH组相比,由sFas水平确诊MAHLH的最佳临界值为12743 pg/ml,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0.9%及71%,ROC曲线下面积为0.707(95%CI:0.593-0.821)(P<0.01)。与Non-MAHLH组相比,由sFasL水平确诊MAHLH的最佳临界值为3155 pg/ml,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4.5%及67.7%,ROC曲线下面积为0.765(95%CI:0.659-0.87)(P<0.01)。sFas高表达组(≥16798.5 pg/ml)和sFasL高表达组(≥4785 pg/ml)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较低表达组明显缩短(P<0.001)。结论: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可用于sHLH疾病早期诊断和病因鉴别诊断,是sHLH不良预后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AS SFASL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 预后
下载PDF
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70岁的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疗效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曹蓝 江兆清 +5 位作者 刘文洁 孙倩 朱雨 李建勇 钱思轩 洪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3-642,共10页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D-CAG)方案治疗≥70岁的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初诊的59例≥70岁的老年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9例AML...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D-CAG)方案治疗≥70岁的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初诊的59例≥70岁的老年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9例AML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31例,中位年龄74(70-86)岁。D-CAG方案诱导治疗2个疗程的完全缓解(CR)率为69.4%(34/49),中位CR持续时间为10.7(0.6-125.4)个月。依据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染色体核型标准分组,预后良好组仅有1例获得CR,预后中等组CR率为71.8%(28/39),预后不良组CR率为55.6%(5/9),预后中等及不良组CR率无显著性差异。参考AML(2017年)ELN预后分层标准,预后良好组CR率为88.2%(15/17),预后中等组CR率为45.5%(5/11),预后不良组CR率为66.7%(14/21),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的CR率无差异,但均高于预后中等组(P<0.05)。通过二代测序分析59例患者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显示发生频率在10%以上的基因突变有11种,分别为TET2突变(35.6%)、ASXL1突变(30.5%)、NPM1突变(28.8%)、FLT3-ITD突变(27.1%)、DNMT3A突变(22.0%)、IDH1突变(15.3%)、CEBPA单突变(13.6%)、TP53突变(13.6%)、IDH2突变(11.9%)、RUNX1突变(11.9%)、NRAS突变(10.2%),上述11种基因突变频率在CR与非C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染色体核型相比,复杂核型的患者更易出现TP53突变(P<0.001),而FLT3-ITD及DNMT3A突变则更容易出现在正常核型患者中(P=0.04,P=0.047)。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1.7(1.5-128.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2.3(1.5-128.2)个月,中位无事件生存期(EFS)为8.5(1.5-128.2)个月。CR患者的中位OS及中位EFS分别为19.8个月和13.3个月,明显长于治疗失败者的6.4个月和5.7个月(P<0.001,P=0.009)。对于突变频率>10%的突变基因,通过卡方检验及生存分析与野生型患者进行对比,发现CR率、中位OS及中位E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发现初诊时患者年龄、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细胞遗传学、CR等是影响预后的因素,但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仅未达到CR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D-CAG方案的主要不良反应为3-4级骨髓抑制、肺部感染、发热(未查明感染灶)。结论:D-CAG方案治疗≥70岁的AML患者安全有效,同时能部分改善高龄且高危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地西他滨 D-CAG方案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CD117/CD200表达模式与分子遗传学预后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汪平 王学东 +8 位作者 刘露 陈肖 刘芳 赵四书 杨慧 仇海荣 郭睿 李建勇 吴雨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5-1420,共6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浆细胞CD117和CD200的表达与分子遗传学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初诊MM患者100例,采集患者新鲜骨髓液,利用流式细胞术(FCM)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浆细胞免疫表型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结果:CD117和CD...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浆细胞CD117和CD200的表达与分子遗传学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初诊MM患者100例,采集患者新鲜骨髓液,利用流式细胞术(FCM)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浆细胞免疫表型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结果:CD117和CD200在所有MM患者异常浆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为44.0%(44/100),75例行FISH检测的患者中有53例至少检出1种分子遗传学异常,总检出率为70.7%(53/75),1q21(CKS1B)基因复制、1p32(CDKN2C)基因缺失、p53基因缺失、IgH重排检出率分别为48.6%(36/74)、10.6%(7/66)、11.1%(8/72)、32.9%(24/73)。CD117^(+)患者IgH重排发生率明显低于CD117^(-)患者(P<0.05),CD200^(-)患者1p32(CDKN2C)基因缺失比例明显低于CD200^(+)患者(P<0.05)。根据CD117及CD200的表达,将患者分成4组(CD117^(+)CD200^(+)、CD117^(+)CD200^(-)、CD117^(-)CD200^(+)、CD117^(-)CD200^(-)),进一步分析发现CD117^(+)CD200^(-)组IgH重排发生率明显低于CD117^(-)CD200^(+)组(P<0.05),CD117^(+)CD200^(-)组1p32(CDKN2C)基因缺失率明显低于CD117^(+)CD200^(+)组和CD117^(-)CD200^(+)组(P<0.05)。结论:CD117联合CD200表达模式的不同对MM患者的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肿瘤细胞具有CD117^(-)CD200^(+)表达模式的MM患者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CD117 CD200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145例恶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患者行90 min静脉快速输注奥妥珠单抗输液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8
作者 邢双双 赵晓茜 +9 位作者 胡雁 濮益琴 张飞彦 顾则娟 杜长艳 徐颖 孙进宁 李建勇 徐卫 范磊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4-116,共3页
从奥妥珠单抗静脉输液反应的预防、奥妥珠单抗静脉输液反应的处理等方面总结145例恶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患者行90 min静脉快速输注奥妥珠单抗静脉输液反应的护理经验。所有患者于治疗的第1周期均采用奥妥珠单抗标准输注方案,针对第1周... 从奥妥珠单抗静脉输液反应的预防、奥妥珠单抗静脉输液反应的处理等方面总结145例恶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患者行90 min静脉快速输注奥妥珠单抗静脉输液反应的护理经验。所有患者于治疗的第1周期均采用奥妥珠单抗标准输注方案,针对第1周期未发生≥3级输液反应的患者,从第2周期开始采用90 min奥妥珠单抗快速输注方案。145例患者共接受730次奥妥珠单抗治疗,其中行快速输注方案583次。在标准输注过程中,共17例(11.72%)患者发生输液反应,其中3级输液反应3例(2.07%)。在快速输注过程中,仅1例(0.70%)患者发生1级输液反应。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和便利性,建议加强奥妥珠单抗用药相关的护士培训,以便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妥珠单抗 快速输注法 静脉输液反应 护理
下载PDF
一例以多发性骨破坏为显著特征的老年戈谢病的诊疗和基因检测分析
9
作者 秦姝超 尹华 +3 位作者 王蓉 朱飞鹏 李建勇 卢瑞南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1-269,共9页
戈谢病(Gaucher’s disease)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葡萄糖脑苷脂酶(glucocerebrosidase,GBA)基因突变导致溶酶体中GBA活性降低或缺乏,造成其底物葡萄糖脑苷脂在溶酶体中贮积,产生肝、脾、肾、骨、造血系统甚至神经系统受... 戈谢病(Gaucher’s disease)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葡萄糖脑苷脂酶(glucocerebrosidase,GBA)基因突变导致溶酶体中GBA活性降低或缺乏,造成其底物葡萄糖脑苷脂在溶酶体中贮积,产生肝、脾、肾、骨、造血系统甚至神经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本文报道1例以多发性骨破坏为显著特征的老年患者,伴有幼年脾切除及“骨髓炎”病史,呈现肝脏显著增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骨量减少等症状。临床检测显示,患者外周血GBA活性降低、葡糖鞘氨醇水平以及壳三糖酶活性显著升高;基因检测结果表明,患者GBA基因发生纯合错义突变NM_001005741.2 c.770A>G(p.Asp257Gly)。经过6个月的酶替代治疗,患者血小板恢复正常、贫血改善、肝脏体积有所缩小。进一步检测发现患者母亲、长兄、次兄均存在该位点的杂合突变,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虽然患者Asp257Gly变异在已知的GBA基因变异库中未被报道,但无论是临床表现还是酶学及生物标记物特征,以及酶替代治疗的效果,均支持戈谢病的诊断,推断患者Asp257Gly纯合变异为临床致病性变异。本病例发现的新突变位点丰富了GBA基因的遗传变异数据库,同时本病例的诊治过程也为该类患者的早期识别并诊断以及尽早治疗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谢病 多发骨破坏 老年 葡萄糖脑苷脂酶基因
下载PDF
阿扎胞苷与维奈克拉在10例地西他滨治疗失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的联合应用观察
10
作者 王纬 龙启强 何广胜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30期84-87,共4页
目的 观察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在地西他滨治疗失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例地西他滨治疗失败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采用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治疗:阿扎胞苷75 mg/m^(2)皮下注射7d,每28天为一个疗程,阿扎胞苷治... 目的 观察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在地西他滨治疗失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例地西他滨治疗失败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采用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治疗:阿扎胞苷75 mg/m^(2)皮下注射7d,每28天为一个疗程,阿扎胞苷治疗同时开始口服维奈克拉400 mg (1次/日),最少14 d。随访并判定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骨髓3 mL检测25个MDS常见突变基因后测算等位基因突变频率VAF(Variant allele fraction,VAF),观察并记录治疗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0例患者用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1~6个周期,中位治疗2.5个周期,治疗后ORR 5例、CR 2例、CRi 1例、PR 1例及NR 1例。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0例患者VAF降低(P均<0.5)。10例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为血小板水平降低17例次、肺部感染11例次、电解质紊乱20例次及胃肠道症状15例次等。10例患者中肺部感染死亡1例、脑出血死亡1例。结论 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用于地西他滨治疗失败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患者等位基因突变频率,改善患者预后,但易发生不良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扎胞苷 维奈克拉 地西他滨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下载PDF
社会支持在恶性淋巴瘤患者压力感受、自我效能及抑郁倾向关系中的作用
11
作者 陶婧 濮益琴 孔祎琳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722-727,共6页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在恶性淋巴瘤患者压力感受、自我效能及抑郁倾向关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2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压力知觉量表(PS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患者进行调...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在恶性淋巴瘤患者压力感受、自我效能及抑郁倾向关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2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压力知觉量表(PS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多元分层回归分析压力感受、自我效能和抑郁倾向的关系,采用Amos17.0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社会支持在上述三者关系中的作用。结果恶性淋巴瘤患者PSS分值在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ES分值在年龄、婚姻、文化程度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在婚姻状况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SS在婚姻、文化程度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淋巴瘤患者SDS评分与PSS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PSSS、GSES评分呈负相关(P<0.05);社会支持在恶性淋巴瘤患者压力感受、自我效能及抑郁倾向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P<0.05)。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抑郁倾向与压力感受呈正相关,与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呈负相关,且社会支持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支持 恶性淋巴瘤 压力感受 自我效能 抑郁倾向 相关性
下载PDF
R-CHOP方案与CHOP方案治疗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徐卫 李建勇 +5 位作者 张智弘 仇红霞 钱思轩 吴汉新 陆化 盛瑞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933-937,共5页
为比较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标准CHOP方案与标准CHOP方案治疗初治CD20阳性的弥漫慢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采用同期(2003年7月至2006年12月)非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将69例在我院住院的初治DLBCL患者分为R-CHOP组... 为比较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标准CHOP方案与标准CHOP方案治疗初治CD20阳性的弥漫慢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采用同期(2003年7月至2006年12月)非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将69例在我院住院的初治DLBCL患者分为R-CHOP组和CHOP组,其中CHOP组36例,R-CHOP组33例,比较两组的完全缓解率、生存期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显示:R-CHOP组23例(69.7%)获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6例(18.2%),总有效率为88.5%,高于CHOP组;CHOP组17例(47.2%)获CR,11例(30.6%)获PR,总有效率77.8%(p=0.049)。尤其在男性、Ann ArborⅢ-Ⅳ和IPI3-5分的患者中,R-CHOP方案的CR率明显高于CHOP方案,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p=0.005和p=0.000)。R-CHOP组预计的平均生存时间(OS)为45.7个月,长于CHOP组的35.2个月,但经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5);R-CHOP组预计的平均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为38.5个月,长于CHOP组的24.6个月,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R-CHOP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等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而骨髓抑制情况与CHOP组类似。结论: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CHOP方案治疗CD20阳性的DLBCL与单纯CHOP方案相比,能显著提高疗效,同时并不增加化疗的毒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CHOP方案 R—CHOP方案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染色体核型异常分析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缪扣荣 仇海荣 +9 位作者 王蓉 张苏江 钱思轩 范磊 乔纯 洪鸣 张建富 陈丽娟 徐卫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8-11,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染色体核型异常情况。采用直接法或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并应用染色体R显带技术对379例患者进行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表明:379例患者中共检出216例存在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包括19种平衡易位和7...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染色体核型异常情况。采用直接法或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并应用染色体R显带技术对379例患者进行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表明:379例患者中共检出216例存在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包括19种平衡易位和70种染色体缺失或获得,占所分析患者的56.99%。t(15;17)(95例)为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Y(22例)为最常见的数目异常,分别占所分析患者的25.86%和5.80%。90.9%的-Y异常与t(8;21)同时出现,占t(8;21)异常的40.81%。各FAB亚型间染色体核型异常存在统计学差异,M3组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男女性别间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R显带技术可检出56.99%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染色体异常,且主要为染色体特异性重排,部分核型异常与特定的FAB亚型相关,这可有助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及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核型 急性髓系白血病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标准剂量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持续静脉点滴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 被引量:23
14
作者 钱思轩 李建勇 +6 位作者 吴汉新 陆化 仇红霞 陈丽娟 卢瑞南 徐卫 盛瑞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209-213,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标准剂量的去甲氧柔红霉素(IDA)联合阿糖胞苷(Ara-C)持续静脉点滴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38例AML患者(初治AML30例,难治、复发AML8例)均在治疗前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异常核型15例,复杂染色体... 本研究旨在探讨标准剂量的去甲氧柔红霉素(IDA)联合阿糖胞苷(Ara-C)持续静脉点滴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38例AML患者(初治AML30例,难治、复发AML8例)均在治疗前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异常核型15例,复杂染色体异常4例。诱导方案为第1-3天IDA12mg/(m2.d),第1-7天Ara-C100mg/(m2.d),持续静脉点滴。结果显示:1个疗程总有效率为89.5%(34/38),完全缓解(CR)率84.2%(32/38),其中初治AML的CR率为90.0%(27/30),复发、难治AML的CR率为62.5%(5/8),4例复杂染色体异常患者均达细胞遗传学缓解。6例经上述治疗后疾病复发,3例早期复发,3例晚期复发。总生存期中位时间>22月,无病生存中位时间>16月。化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所致感染,未见严重的非造血系统不良反应。结论:标准剂量的IDA联合Ara-C24小时持续静脉点滴为初治、复发、难治AML的高效、安全的方案,此方案为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创造了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去甲氧柔红霉素 阿糖胞苷
下载PDF
IDA-FL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的急性白血病 被引量:15
15
作者 钱思轩 李建勇 +4 位作者 吴汉新 张闰 洪鸣 徐卫 仇红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464-467,共4页
本研究探讨去甲氧柔红霉素(IDA)联合FLAG方案应用于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A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IDA+FLAG方案具体为:IDA10-12mg/(m2.d),第1-3天,氟达拉滨(Flu)30mg/(m2.d)(50mg/d),第1-5天,静脉滴注;阿糖胞苷(Ara-C)2000mg/(m2.d),第1-5... 本研究探讨去甲氧柔红霉素(IDA)联合FLAG方案应用于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A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IDA+FLAG方案具体为:IDA10-12mg/(m2.d),第1-3天,氟达拉滨(Flu)30mg/(m2.d)(50mg/d),第1-5天,静脉滴注;阿糖胞苷(Ara-C)2000mg/(m2.d),第1-5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μg/d,皮下注射,第0-5天。4例AL患者,男性,年龄32-44岁,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例,均为中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后复发或FLAG诱导无效。结果显示:4例接受IDA+FLAG治疗方案1个疗程后均达到完全缓解(CR)。1例进行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4个月后发生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死亡,1例缓解后10个月再次复发,2例持续CR时间为3和4个月。化疗的不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所致的感染,未见心脏毒性反应及其它严重的非造血系统不良反应。结论:IDA联合FLAG治疗复发难治的AL有一定疗效,尤其对于接受中大剂量Ara-C为主的方案后而复发或无效的AL患者有较高的CR率;此外,患者对此治疗方案的毒副作用可以耐受,这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 去甲氧柔红霉素 FLAG方案
下载PDF
血清游离轻链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森森 吴霜 +7 位作者 屈晓燕 许戟 刘澎 陆化 吴汉新 许家仁 李建勇 陈丽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30-935,共6页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M)因浆细胞克隆性增生致血清中产生大量单克隆游离轻链。血清游离轻链(serumfree light chain,sFLC)检测在浆细胞疾病(plasma cell dyscrasias,PCD)的应用中日益突出。免疫比浊法检测sFLC是一种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M)因浆细胞克隆性增生致血清中产生大量单克隆游离轻链。血清游离轻链(serumfree light chain,sFLC)检测在浆细胞疾病(plasma cell dyscrasias,PCD)的应用中日益突出。免疫比浊法检测sFLC是一种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快速自动、定量的检测手段。本研究探讨多发性骨髓瘤中sFLC水平并分析多发性骨髓瘤中sFLC与血清总轻链(sTLC)相关性。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明确诊断的45例多发性骨髓瘤初诊患者的血清游离κ及游离λ浓度,计算游离κ及游离λ的比值,评价sFLC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MM患者的sFLC及其比值与正常人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κ=13.53,P<0.001;tλ=17.53,P<0.001;tκ/λ=4.26,P<0.001);MM患者的sFLC和sTLC及二者的比值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M患者中sFL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sFLC及其比值可作为MM的诊断指标之一。sTLC的测定不能代替sFL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血清游离轻链 血清总轻链 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氟达拉滨及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被引量:8
17
作者 顾卫军 徐卫 +7 位作者 钱思轩 吴雨洁 洪鸣 陈丽娟 吴汉新 陆化 仇红霞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938-942,共5页
为了探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氟达拉滨及环磷酰胺(FCR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采用FCR方案(2-6个疗程)治疗5例CLL患者,其中2例初治、3例复治。FCR方案包括氟达拉滨25mg/m2第2-4天静脉滴注,环磷酰胺250mg/m2第2-4天静... 为了探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氟达拉滨及环磷酰胺(FCR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采用FCR方案(2-6个疗程)治疗5例CLL患者,其中2例初治、3例复治。FCR方案包括氟达拉滨25mg/m2第2-4天静脉滴注,环磷酰胺250mg/m2第2-4天静脉滴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375mg/m2第1天静脉滴注,每28天1个疗程。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灶(MRD)。结果表明:3例达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5例中2例MRD检测为阴性。FCR方案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结论:FCR方案对CLL的治疗有确切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FCR方案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氟达拉滨 环磷酰胺
下载PDF
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陈浩月 葛峥 +6 位作者 吴雨洁 吴玲玉 孙淼 田甜 仇海荣 刘澎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3期714-717,共4页
本研究旨在了解成人Ph染色体阳性(Ph+)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表型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在预测疾病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中的价值。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MFC)技术对35例Ph+ALL和59例Ph-ALL患者的标本(骨髓或外周血)进行细胞免疫表型... 本研究旨在了解成人Ph染色体阳性(Ph+)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表型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在预测疾病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中的价值。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MFC)技术对35例Ph+ALL和59例Ph-ALL患者的标本(骨髓或外周血)进行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并分析其异常表达。结果显示:所有Ph+ALL均为B淋系表达;Ph+B-ALL患者CD34和CD13表达较Ph-B-ALL显著增高(p<0.05),而CD38表达较Ph-B-ALL明显减低(p<0.05);两组患者伴髓系表达比例分别为85.7%和61.0%,Ph+B-ALL组显著增高(p<0.05),表达的髓系抗原主要为CD13和/或CD33。结论:Ph+ALL存在较为特征性的免疫表型,在成人B-ALL中CD34、CD13和CD38的免疫表型分析有助于提示存在Ph染色体的可能,对于存在上述特征性免疫表型的成人ALL患者应进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以上特征性免疫表型将有助于临床上对这组疾病进展迅速、预后差的亚型患者进行预测,并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染色体阳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免疫表型
下载PDF
Jak2v617f点突变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夏珺 徐卫 +5 位作者 张苏江 孙雪梅 段丽敏 李伟达 仇红霞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416-420,共5页
为探讨jak2v617f点突变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throm bocythemia,PT)的临床相关性,回顾性统计66例PT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检测jak2v617f点突变,分析比较jak2v617f点突变阳性与阴... 为探讨jak2v617f点突变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throm bocythemia,PT)的临床相关性,回顾性统计66例PT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检测jak2v617f点突变,分析比较jak2v617f点突变阳性与阴性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结果显示:66例PT患者中27例存在jak2v617f点突变,突变率为41%。jak2v617f点突变阳性和阴性两组患者初诊时骨髓红系百分比为(26.9±9.4)%和(16.3±8.7)%(p<0.05),粒红比为2.9±1.8和5.2±2.9(p<0.05),初诊及随访过程中微血管障碍发生率为29.6%和5.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髓粒系百分比、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及血栓事件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S-PCR检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jak2v617f点突变阳性率为41%,jak2v617f点突变阳性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初诊时骨髓红系增生明显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6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jak27f点突变 AS-PCR
下载PDF
探针D13S319和D13S25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3q14缺失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丽 徐卫 +3 位作者 仇海荣 程月新 张苏江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29-232,共4页
为了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13q14的缺失情况,采用SpectrumOrangeTM直接标记的位于13q14的序列特异性DNA探针D13S319、D13S25和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技术检测24例CLL患者13q14缺失[del(13q14)]情况。结果显示:24例CLL中... 为了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13q14的缺失情况,采用SpectrumOrangeTM直接标记的位于13q14的序列特异性DNA探针D13S319、D13S25和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技术检测24例CLL患者13q14缺失[del(13q14)]情况。结果显示:24例CLL中用D13S319探针检测,del(13q14)异常10例(41.7%);用D13S25探针检测,del(13q14)异常11例(45.8%),两个位点同时存在del(13q14)异常者9例(37.5%)。del(13q14)在不同的Binet分期中分别为A期4/7(57.1%),B期3/7(42.9%),C期5/10(50%),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LL患者13q14缺失区域可能位于D13S319和D13S25之间,FISH是一种检测del(13q14)异常快速而准确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13S319~ D13525探针 13Q14缺失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