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芪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早期造血功能重建影响的观察 被引量:69
1
作者 刘晓 武正炎 范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281-284,共4页
目的 研究中药黄芪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早期造血功能重建有无促进作用。方法 以致死量辐照并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 BAL B/ c小鼠为模型 ,移植后给予黄芪注射液 10 g/ kg或 2 0 g/ kg腹腔注射 ,或粒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 ( G-... 目的 研究中药黄芪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早期造血功能重建有无促进作用。方法 以致死量辐照并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 BAL B/ c小鼠为模型 ,移植后给予黄芪注射液 10 g/ kg或 2 0 g/ kg腹腔注射 ,或粒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 ( G- CSF,商品名 :惠尔血 ) 2 0 0μg/ kg皮下注射 ,连续 15天 ,观察 4周内外周血常规的恢复情况 ,并对骨髓造血微环境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黄芪组、惠尔血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恢复均快于对照组 ,但黄芪组慢于惠尔血组 ,血小板的恢复各组间无显著差异 ,两个黄芪剂量组间无显著差异 ;电镜检查发现黄芪组小鼠骨髓内皮细胞、网状细胞的损伤轻于对照组和惠尔血组 ,内皮细胞、网状细胞与造血原始细胞间的接触也较对照组和惠尔血组紧密。结论 黄芪能促进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早期白细胞的重建 ,其机理可能是通过保护和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 ,改善骨髓基质细胞与造血干细胞间的接触 ,并促进 G- CSF等内源性细胞因子的分泌 ,从而促进干细胞的增殖 ,而惠尔血则直接作用于干细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功能重建 G-CSF 肿瘤
下载PDF
黄芪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应用的初步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晓 武正炎 范萍 《镇江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为研究中药黄芪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早期造血功能重建有无促进作用。方法 :以致死量辐照并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BALB/c小鼠为模型 ,移植后给予黄芪注射液 10g/kg或 2 0g/kg腹腔注射 ,连续 15天 ,观察 4周内外周血象的... 目的 :为研究中药黄芪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早期造血功能重建有无促进作用。方法 :以致死量辐照并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BALB/c小鼠为模型 ,移植后给予黄芪注射液 10g/kg或 2 0g/kg腹腔注射 ,连续 15天 ,观察 4周内外周血象的恢复情况 ,并对骨髓造血微环境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黄芪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恢复快于对照组 ,血小板的恢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两个黄芪剂量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电镜检查发现黄芪组小鼠骨髓中内皮细胞、肉状细胞的损伤轻于对照组 ,内皮细胞、网状细胞与造血原始细胞之间的接触较对照组紧密。结论 :黄芪能促进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早期白细胞的重建 ,其机理可能是通过保护和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 ,改善骨髓基质细胞与造血干细胞之间的接触 ,并促进G CSF等内源性细胞因子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功能重建 骨髓造血微环境 中药 药理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状态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马全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2002年第2期89-92,共4页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面临的重要问题是移植后感染和肿瘤复发 ,移植后免疫重建迟于造血重建 ,甚至两年后免疫功能仍有缺陷 ,因此移植后免疫状态的研究对于指导免疫重建、防治感染及免疫治疗等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移植后免疫细胞的数量。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 免疫状态 干细胞移植 免疫治疗 免疫重建
下载PDF
逆行腋窝淋巴示踪的动物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倩男 王珏 +3 位作者 陈锐 查小明 史跃年 王水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229-233,共5页
目的研究逆行腋窝淋巴示踪(axillary reverse mapping,ARM)显影上肢引流入腋窝的淋巴通路,在腋窝淋巴结清扫和(或)前哨淋巴结活检时对上肢淋巴引流通路的保护作用,从而减少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生率。方法使用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通过... 目的研究逆行腋窝淋巴示踪(axillary reverse mapping,ARM)显影上肢引流入腋窝的淋巴通路,在腋窝淋巴结清扫和(或)前哨淋巴结活检时对上肢淋巴引流通路的保护作用,从而减少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生率。方法使用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通过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卡纳琳)显影乳腺至腋窝的淋巴管网、亚甲蓝显影上肢引流至腋窝的淋巴管网,验证两者之间的相对独立性。经解剖明确上肢淋巴管汇聚至腋窝的特点。对比不同注射部位显影上肢淋巴管网的优缺点,确定最佳显影注射部位后,在前臂内侧肌间沟皮下注射0.5 ml亚甲蓝,观察蓝染的淋巴结与淋巴管的分布。结果上肢汇至腋窝的淋巴管网与乳腺汇至腋窝的淋巴管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蓝染淋巴结与前哨淋巴结多数(17/18)不重叠,仅1例蓝染淋巴结同时为前哨淋巴结。上肢细小的淋巴管在汇入腋窝前常形成1~3根主淋巴干,便于术中对引流上肢淋巴液的淋巴管进行保护。1%亚甲蓝具有显影耗时短、图像清晰、成本低廉等优点,适合用于ARM技术的实施。上肢内侧肌间沟皮下是亚甲蓝注射的最佳部位。在研究的33只新西兰大白兔中,有45侧探查到蓝染淋巴结,47侧探查到蓝染淋巴管,其中,37侧同时发现了蓝染的淋巴结和淋巴管。蓝染淋巴管多伴随于腋静脉下方走行,蓝染淋巴结多分布于腋静脉与第二肋间臂神经之间。结论ARM技术有一定的可行性,可在不影响前哨淋巴结示踪的前提下通过对上肢内侧肌间沟皮下注射亚甲蓝显影上肢汇聚至腋窝的淋巴结和淋巴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腋窝淋巴示踪 前哨淋巴结活检 腋窝淋巴结清扫 上肢淋巴水肿 兔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