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静脉及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近期效果和安全性观察
1
作者 渠艳艳 卫志庆 +2 位作者 石红建 周良 甘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74-779,共6页
目的评价股静脉入路及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健侧股静脉人路及患侧胫前静脉入路CDT治疗的LE... 目的评价股静脉入路及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健侧股静脉人路及患侧胫前静脉入路CDT治疗的LE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股静脉人路组40例,胫前静脉入路组46例。主要观察终点为手术技术成功率和血栓清除率,次要观察终点为手术时间和并发症。结果股静脉人路组、胫前静脉人路组手术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2.5%、100%(P=0.097),血栓清除率分别为(68.9±25.9)%、(78.3±21.0)%(P=0.0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分别为(64.1±14.8)min、(72.0±19.9)min(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5%、10.9%(P=0.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静脉人路和胫前静脉人路CDT均可有效治疗LEDVT,近期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接触溶栓 静脉入路
下载PDF
部分脾动脉栓塞联合胸腺五肽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细胞免疫和肝纤维化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范辉 王富兵 +3 位作者 丁江涛 王小乐 石红建 魏怡然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05-908,共4页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联合胸腺五肽对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细胞免疫、肝纤维化标记物和肝脏硬度值(LSM)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84例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2)。均行...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联合胸腺五肽对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细胞免疫、肝纤维化标记物和肝脏硬度值(LSM)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84例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2)。均行PSE术,术后对照组予以护肝、抗感染、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予以胸腺五肽肌内注射,疗程24周。6个月后比较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血清肝纤维化标记物[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及LSM(肝脏超声瞬时弹性成像测定)变化。结果6个月后,两组CD^(3+)、CD^(4+)计数百分率和CD^(4+)/CD^(8+)比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CD^(8+)计数百分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观察组CD^(3+)、CD^(4+)计数百分率和CD^(4+)/CD^(8+)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计数百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LN、C-Ⅳ、HA、PCⅢ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LSM较治疗前无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LSM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PSE术后使用胸腺五肽可改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肝纤维化标记物水平,降低肝脏硬度,综合疗效优于单独PSE,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胸腺五肽 部分脾动脉栓塞 细胞免疫
下载PDF
置管溶栓与传统外周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比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龚秸明 杨其鹏 卫志庆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12期104-107,共4页
目的比较置管溶栓与传统外周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00例采用置管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和尿激酶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观察组,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100例仅采用低分子肝素和... 目的比较置管溶栓与传统外周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00例采用置管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和尿激酶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观察组,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100例仅采用低分子肝素和尿激酶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消失时间、肿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尿激酶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健/患肢大腿和小腿的周径差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深静脉通畅率、病理性反流率、肢体再肿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置管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和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较好,疗程短,静脉通畅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置管溶栓 低分子肝素 尿激酶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联合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病变的围手术期护理
4
作者 韩迎慧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03Z期326-327,共2页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OAD)是造成下肢动脉严重缺血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腔内技术及材料的日益进步,腔内治疗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下肢动脉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对于部分复杂的下肢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通畅率仍不能令人满意。2007年...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OAD)是造成下肢动脉严重缺血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腔内技术及材料的日益进步,腔内治疗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下肢动脉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对于部分复杂的下肢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通畅率仍不能令人满意。2007年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II)对此进行了下肢动脉病变的分级,认为C级以上特别是D级的病变,推荐开放手术,但这部分病人通常都伴有严重大的心脑血管疾病,开放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都较高,因此,我科对于部分患者采用联合开放和腔内手术来处理,并获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手术 下肢动脉病变 围手术期护理
下载PDF
同是腿痛 病因不同
5
作者 何松明 杨其鹏 《健康博览》 2006年第8期14-16,共3页
最近,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连续收治了两名下肢疼痛异常的男性患者,两者一个年仅38岁,一个却已73岁,两个人的症状都是腿痛,主诉都是一直有走路腿脚疼痛现象,刚开始时还是间歇性的,休息一会儿就有好转,可最近疼... 最近,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连续收治了两名下肢疼痛异常的男性患者,两者一个年仅38岁,一个却已73岁,两个人的症状都是腿痛,主诉都是一直有走路腿脚疼痛现象,刚开始时还是间歇性的,休息一会儿就有好转,可最近疼痛现象加剧,以至不走路脚也痛得不行。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杨其鹏仔细诊断,这两位患者虽然都是腿脚痛,但却不是一回事,年轻的那位患的是脉管炎,年纪大的那位患的是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腿痛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第二附属医院 病因 南京医科大学 男性患者 疼痛现象 副主任医师 急诊外科 下肢疼痛
下载PDF
同是腿痛病因不同
6
作者 杨其鹏 《医药与保健》 2008年第10期20-20,共1页
眼前,两名下肢疼痛异常的男性患者,一个年仅38岁,一个却已73岁,主诉都是一直有走路腿脚疼痛现象,刚开始时还是间歇性的,休息一会儿就有好转,随后疼痛现象加剧,以至不走路脚也痛得不行。这两位患者虽然都是腿脚痛,却不是一回事... 眼前,两名下肢疼痛异常的男性患者,一个年仅38岁,一个却已73岁,主诉都是一直有走路腿脚疼痛现象,刚开始时还是间歇性的,休息一会儿就有好转,随后疼痛现象加剧,以至不走路脚也痛得不行。这两位患者虽然都是腿脚痛,却不是一回事,年轻的那位患的是脉管炎,年纪大的患的是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病因 下肢疼痛 疼痛现象 男性患者 间歇性 脉管炎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大鼠脑动脉瘤形成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尹媛 卫志庆 +4 位作者 朱建国 乔冠群 李英斌 侯道荣 马骏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15-619,共5页
目的观察丹参酮(Tan)ⅡA对大鼠脑动脉瘤(CA)形成的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CA组)和治疗组(CA+TanⅡA组)。CA组采用手术和高盐饮食诱导CA模型;CA+TanⅡA组采用手术和高盐饮食诱导CA后,腹腔注射0.9%NaCl溶液1 ml的TanⅡA(25 mg/kg)... 目的观察丹参酮(Tan)ⅡA对大鼠脑动脉瘤(CA)形成的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CA组)和治疗组(CA+TanⅡA组)。CA组采用手术和高盐饮食诱导CA模型;CA+TanⅡA组采用手术和高盐饮食诱导CA后,腹腔注射0.9%NaCl溶液1 ml的TanⅡA(25 mg/kg)。检测TanⅡA对血压的影响;观察CA大小和形态改变及巨噬细胞浸润;q-PCR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和核因子(NF)-κB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TanⅡA对大鼠术后血压没有明显影响;形态学观察表明,TanⅡA治疗对大鼠CA的生长有抑制作用。CA+TanⅡA组动脉瘤大小明显低于CA组(P<0.05);与CA组相比,TanⅡA处理使血管壁增厚(P<0.05);CA+TanⅡA组巨噬细胞浸润明显少于CA组(P<0.05)。CA+TanⅡA组MCP-1,MMP-2和MMP-9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A组(P<0.05)。CA+TanⅡA组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A组(P<0.05)。结论TanⅡA在CA形成过程中,通过抑制NF-κB信号和巨噬细胞浸润减少炎症反应,抑制CA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脑血管瘤 核因子-ΚB
下载PDF
介入治疗胃胆胰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8
作者 陈涛 石红建 +1 位作者 周良 甘振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胃胆胰术后迟发性出血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胆胰术后迟发性出血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有效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介入相关并发...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胃胆胰术后迟发性出血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胆胰术后迟发性出血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有效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介入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动脉造影均明确出血责任动脉,诊断阳性率100%。2例栓塞治疗失败行外科手术治疗,总体技术成功率91.7%。术后15例治愈出院;4例再次出血行二次介入治疗,3例住院期间死亡,总体临床有效率62.5%。介入相关并发症包括肝脏缺血5例,肝脏梗塞2例,脾脏梗塞2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37.5%。根据出血责任动脉不同分为肝外肝动脉组(n=11)和其他动脉组(n=13),两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结论介入治疗胃胆胰术后迟发性出血诊断阳性率高,治疗效果确切,严重并发症少见,可作为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性出血 介入治疗 胃胆胰手术
原文传递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硬化狭窄术后早期并发症比较 被引量:15
9
作者 卫志庆 杨其鹏 +2 位作者 黄佃 乔威 刘长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7-340,共4页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stenting,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硬化狭窄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2月,分别采用CEA(CEA组,36例...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stenting,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硬化狭窄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2月,分别采用CEA(CEA组,36例)和CAS(CAS组,27例)治疗63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男42例,女21例;年龄52~79岁,平均67.5岁。左侧28例,右侧35例。颈动脉狭窄度为60%~95%,平均79%。主要临床症状为中风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头颅CT检查:24例有陈旧性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22例见多发性腔隙性CI,余17例未见明显异常。分析两种术式治疗后7 d内脑部、心血管及局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 d内CEA组3例(8.3%)出现脑部并发症,2例(5.6%)出现心血管并发症,5例(13.9%)出现局部并发症;CAS组8例(29.6%)出现脑部并发症,1例(3.7%)出现心血管并发症,3例(11.1%)出现局部并发症;CAS组患者脑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5,P=0.028);但两组心血管、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外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CEA是首选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并发症
原文传递
杂交手术治疗多节段股腘动脉病变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卫志庆 杨其鹏 +1 位作者 龚秸明 刘长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59-1362,共4页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治疗累及股动脉至胭动脉的多节段动脉硬化病变的疗效。方法2009年6月-2012年6月,对22例累及股动脉至胭动脉的多节段动脉硬化病变患者采用杂交手术治疗。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52~78岁,平均66.2岁。根据临床症状分...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治疗累及股动脉至胭动脉的多节段动脉硬化病变的疗效。方法2009年6月-2012年6月,对22例累及股动脉至胭动脉的多节段动脉硬化病变患者采用杂交手术治疗。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52~78岁,平均66.2岁。根据临床症状分为Fontaine III级8例,Ⅳ级14例。病程6个月~5年,平均1.5年。术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为0.32±0.18,足背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pressure,Tcp02)为(17.6-I-11.6)kPa,间歇性跛行距离为(160±54)rn。其中13例有吸烟史;合并2型糖尿病8例,高血压16例,高血脂10例,冠心病11例,慢性肾衰竭1例。术后评价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Fonmine分级患者间一期通畅率、辅助一期通畅率及二期通畅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0~160rain,平均137min。术后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例局部切口血肿、感染,1例股浅动脉支架断裂,1例股浅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6个月患者ABI、足背TcpO2、间歇性跛行距离分别提高至0.79±0.33、(42.7±15.7)kPa、(420±80)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5个月。一期通畅率为77.3%(17/22),辅助一期通畅率为90.9%(20/22),二期通畅率为95.5%(21/22),三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onmineIII级和Ⅳ级患者间各期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杂交手术治疗流出道良好的累及股动脉至胭动脉的多节段动脉硬化病变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手术 多节段动脉硬化 通畅率
原文传递
腔内联合手术治疗腹股沟韧带以下动脉病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卫志庆 周敏 +1 位作者 杨其鹏 刘长建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51-652,共2页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是造成下肢动脉严重缺血的主要原因.2007年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对下肢动脉病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级,认为A级和B级病变首选介入治疗,C级以上特别是D级的病变推荐开放手术[1].但C级以上患者通常都伴有严重的心脑血...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是造成下肢动脉严重缺血的主要原因.2007年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对下肢动脉病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级,认为A级和B级病变首选介入治疗,C级以上特别是D级的病变推荐开放手术[1].但C级以上患者通常都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开放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都较高,因此,我们尝试联合开放和腔内手术来处理这类病变,以期获得更好的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病变 联合手术治疗 腔内手术 腹股沟韧带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 并发症发生率 开放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